由日本F-15J戰鬥機拍攝的中國軍機照片,上圖為運8巡邏機,下圖為運8高新機,該機首次參與了東海巡邏並抵近了釣魚島。
從相關新聞圖片來看,中國海軍航空兵此次巡邏釣魚島出動的是兩種飛機,一種是運-8X海上巡邏機,一種是運-8高新工程2號-電子偵察機,這兩種飛機目前中國海航大範圍海區域目標掌握的主力飛機,它的出動標誌著中國對於該地區相關信息獲取的例行話,以便更好的維持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運8海上巡邏機和運8電子偵察機
許多人可能會問題,為什麼中國此次會出動兩種不同的飛機,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兩種飛機的性質不盡相同,運-8高新工程2號-電子偵察機擁有眾多的天線,標誌著其擁有較強的電子信號搜集與分析能力,這表明這架飛機屬於電子情報偵察飛機,而運-8X海上巡邏機在機腹增加一個流線型吊艙,從其長度來看似乎不是機載側視成像雷達,美國P-3C一個改進就是加裝機載側視成像雷達以提高飛機對於近岸目標的探測能力,但是其天線長度幾乎與機身相當,而運-8X海上巡邏機這個吊艙的尺寸相對較小,所以筆者推測這個吊艙應該也是電子偵察吊艙。從其體積來看應該屬於電子支援偵察吊艙。
隨著日本新的防衛大綱的頒布,自衛隊的布署重心開始南移。中國出動兩型電偵機是用於交叉確認以收集日本防衛信息。
兩型電偵機任務側重點不同
中國此次為什麼會同時出動兩種電子偵察機對於釣魚島海域進行偵察,主要是兩種飛機的側重點不同。電子情報偵察飛機的情報搜集能力要更強大一些,能夠覆蓋更寬的頻率和更廣的範圍,同時也能夠精確的測量輻射源的相關參數,但是其對信號的響應時間並不做太多的要求,主要用於和平時期電子情報的搜集、分析、各界,以便了解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電磁態勢,從中分析其戰略和戰術意圖,為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而電子支援偵察則為實時偵察系統,要求響應時間快,能夠直接用於威脅告警、幹擾引導和攻擊武器的引導,但是測量參數的精度一般不做高的要求。
不過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兩者之間的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比如美國的RC-135飛機屬於電子情報支援飛機,但是由於信號處理能力的提高,也可以用於搜集對方移動式飛彈發射系統的信號,從而得到對方的坐標,通過數據鏈引導己方攻擊機攻擊目標,現代電子支援系統也可以搜集到更多的電子信號信息,用於建立對方的電磁信號資料庫,為我方採取相應的行動打下基礎。
交叉確認和收集日本防衛信息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日本年初通過所謂的防衛大綱,將防衛重點從北方轉向西南方向,即把作戰對象由俄羅斯轉向中國,這樣日本勢必要對其自衛隊的兵力、武器的布置做重大的調整。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進行相關通訊,這樣中國就可以通過搜集相關信息來得知日本的戰略戰術企圖,提前做好對應之策。
出動兩種不同的偵察機在於通過不同的設備對於相關信息進行交叉確認,特別是利用運-8X海上巡配備有性能較好的對海搜索雷達,可以對那些進行電子靜默和偽裝的目標進行探測和確認,比如美國當年水面艦艇的對空搜索雷達統一採用SPS-49,這樣對方即使獲得雷達的信號也無從推測載體的性質,而如果擁有搜索雷達就可以對目標的性質進行確認。
高新二號工程——為海軍研製的電子偵察機。這次巡航釣魚島的兩架運8即有一架是屬於該機型。
運-8電子偵察機有力的提高中國海軍航空兵的信息獲取能力,提高中國海軍乃至解放軍的遠海作戰能力,削弱了美日在本地區信息獲取能力的優勢地位,實際上從新中國建立之日起,美國在本地區的布置電子偵察機對中國進行偵察和襲擾,我們熟悉的王偉烈士就是在攔截美國海軍EP-3電子偵察機的時候犧牲的,隨著解放軍打勝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思想的確立,信息獲取能力也成為一個關鍵的基礎,為此中國開展一系列高新工程項目。
高新一號工程
是為空軍研製的電子支援偵察飛機,主要加裝了電子支援偵察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可以對執行戰場探測和對地精確成像等任務,為攻擊機提供目標指示和引導。
高新二號工程
為海軍研製的電子偵察機,機身、增加多個天線,機頭下方的天線罩加大,可以容納大型專用天線,垂尾前部增加一個衛星通信天線,顯現該機可以通過衛星通信系統直接把相關信息發送給後方指揮所。
高新三號工程
為空軍研製的戰場指揮飛機,類似於美國的EC-130,裝備有機載戰場指揮控制系統,主要用於空、空和空地之間的信息交換,對戰場各作戰單元進行統一的指揮和協調。
高新五號工程——即空警200預警機項目,該機在高新工程中首次採用三類平臺。空警200是中國目前唯一實現了飛機、機載系統、發動機全部國產化的預警機。
高新四號工程
為空軍研製的電子情報偵察飛機,該機是突出的特點就是機身兩側增加了大型天線陣列,表明該機可以獲取較為微弱的電子信號,顯現該機具備較強的電子情報偵察能力,
高新五號工程
空軍空警200預警機項目,該機在高新工程中首次採用三類平臺,通過採用新型發動機等新技術提高飛機的性能,空警200是中國目前唯一實現了飛機、機載系統、發動機全部國產化的預警機,這對於維持中國空軍作戰能力的完整性和自主性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高新六號工程
為海軍研製的對潛通信指揮機,隨著中國核潛艇部隊的增加,建立穩定、可靠的對潛通信手段就成了當務之急,而固定對潛通信系統容易被對方摧毀,那麼機載通信系統就成為發達國家海軍的主要抗摧毀對潛通信系統,高新六號工程可能象美國的E-6A一樣,加裝了甚低頻對潛通信系統,以保持國家指揮機關對於核潛艇部隊不間斷的指揮與控制。
運-8心理戰型
除此之外,中國還開展了其他高新工程項目的研製,包括戰場心理戰飛機和反潛飛機等,這些飛機的研製有力提高人民解放軍信息獲取和攻擊能力。
被外軍F-4戰機攔截的運8巡邏機。運8和運8二類平臺性能都很有限,飛行高度,速度,航程都不如人意。
中國目前只能以運8作為特種飛機平臺
許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中國特種飛機基本上都以運8為平臺,這是因為運8是目前國產飛機中噸位最大、空間最大、航程最遠的飛機,而改裝特種飛機需要安裝較多的設備、人員,因此需要飛機有較大的載重和空間,根據有關資料中國在運-8的基礎上發展了三類特種飛機平臺;一種是以原型機為基礎改裝的,主要改進包括去掉了機尾的航炮、改進了貨艙工作的環境,同時由於機載設備的增多,還提高機載發電機的能力,但是該機仍舊繼承了原型機的非氣密貨艙,因此限制了人員和設備的工作環境,飛機只能在較低的高度執行任務。
運8二類平臺航程縮減,極限性能受限
但一些特種飛機如預警機和電子偵察飛機由於任務原因需要儘可能的提高工作高度,以擴展無線電視距。隨著中國運-8C氣密貨艙型運輸機的研製成功,中國在該機的基礎上研製了2類平臺,以用作高新工程系列電子戰飛機的平臺。不過2類平臺也存在較多的不足,首先是航程較低,在進行貨艙氣密改裝中,考慮到安全等因素,取消了原來貨艙下的油箱,讓其載油比1類平臺降低20%左右,航程也大為減少。
同時由於發動機功率沒有增加,讓飛機在一些極限地區的性能受到限制,如高溫高原性能,由於在這些地區發動機功率下降,會影響飛機的起飛重量和距離,而中國南方部分地區屬於熱帶、亞熱帶地區,而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所以運-8平臺這些缺點實際上限制了運-8高新工程的性能和使用範圍。
運8三類平臺採用了渦槳-6C發動機和六葉複合材料螺旋槳,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但相比P-3C和RC-135電子偵察機仍差距較大。小圖為經常襲擾中國的日本EP-3C電子偵察機。
運8三類平臺採用渦槳發動機性能提升較大
運-8的這些限制對於預警機影響尤其大,這是因為預警機配備有預警雷達、指揮控制系統、通信系統等較多的設備,飛機空重增加較多,同時飛機還需要在較高的高度持續巡航以保證對戰區的長時間控制,因此中國從本世紀起開始研製運-8第3類改裝平臺。3類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渦槳-6C發動機和六葉複合材料螺旋槳,而早期平臺使用渦槳-6發動機和四葉全金屬螺旋槳,這是區別3類平臺和前2類平臺的最明顯標誌,從相關新聞圖片可以看到中國此次派出的運-8電子偵察機與海上巡邏機仍舊使用4葉螺旋槳,因此可以確定使用的早期的改裝平臺。
渦槳-6C的功率由渦槳-6C的4000馬力提高到5000馬力,功率的提高了飛機的起飛重量,特別是極限地區的最大起飛重量,同時也提高了飛機的速度、起飛距離等指標,3類平臺同時還改裝了機翼整體油箱,提高飛機的載油量,增加飛機的航程和滯空時間,並且採用國產新型聯合式航空電子系統和玻璃化座艙,整體性能比運-8原型機有較大的提高,已經運用於空警200預警機,同時在其基礎上還發展了戰術運輸機、民用運輸機等多種型號,預計該機將會是本世紀初中國軍民用中型運輸機、特種飛機改裝的主力機型。
運8三類平臺性能仍與美國同型機懸殊
運-8高新工程3類平臺的研製成功為中國特種飛機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但是筆者認為該機的性能與解放軍的要求仍舊有一定的距離。實際上美國主力特點飛機如RC-135電子偵察機和E-6A對潛通信飛機都是以KC-135/波音-707為基礎改裝的,後者是四發大型噴氣式運輸機,不論是機內空間、載重還是速度都遠大於運-8飛機。甚至運-8比其美國同類的EP-3、C-130J這樣的四發渦槳運輸機都有差距,P-3C最大航程和速度等指標上優於運-8,而C-130J憑藉其較大的機翼面積,在最大航程及大航程載重等能力優於運-8,所以對於中國來說繼續發展新型運輸機,特別是大型運輸機已經是當務之急。
網上的大運模型,具備現代運輸機特徵。該機如果研製成功將有助於中國突破特種飛機的發展瓶頸。
目前中國正在發展的大型運輸機大約相當於伊爾-76這個級別的,同時通過採用先進氣動、航電系統、渦扇發動機和較大的貨艙,該機貨艙容積、航程與滯空時間等方面有較好的戰術技術性能,可以滿足解放軍一些大型特點飛機的改裝,如預警機、空中加油機、戰略偵察機、對潛通信飛機等,這樣就可以消除中國在大型特種飛機平臺方面對於進口型號的依賴,這對於中國和解放軍來說有著非常深遠的戰略意義。
由於大型特種飛機價格昂貴,因此中國可能還需要一定數量的中型特點飛機,有新聞指中國可能會利用C-919型客機進行改裝,但筆者認為C-919類似於美國B737客機,考慮到機體空間、載重、成本和價格都因素,除了反潛巡邏機,B737鮮有改進為其他特種飛機的例子,因此中國下一代中型特種飛機仍舊會採用新一代運-8飛機的改進型。
目前,從運8電偵機近幾年在東海乃至最近在釣魚島實施的多次巡航看來,經過改進後的運8已能擔負在釣魚島附近執行日常巡航的任務。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在這次巡航中還首次出動了運8高新機,這說明中國軍方針對日本修改的防衛大綱已明顯加強了對日的軍事情報收集。
但我們也要看到,由於運8巡邏機和高新機受限於本身設計,性能仍然有限,尤其是航程上的限制使得它並不能在中國的全海域實施日常巡邏,比如在遙遠的南沙群島,運8就難以支撐起日常的巡航,這也是迄今運8很少在南海地區進行巡邏的根本原因,這自然也將影響到未來中國在南海地區的權益爭奪和相關軍事情報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