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張海鵬:釣魚島被日竊佔源於甲午戰爭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時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與時任外相陸奧宗光在《馬關條約》原件上的籤名(資料圖片)

  《馬關條約》籤訂於日本山口縣下關市的料亭旅館春帆樓。1937年,日本政府在春帆樓院內建立「日清講和紀念館」,復原馬關談判期間會場並展示部分史料。二戰期間,春帆樓原建築毀於戰火,但這座「日清講和紀念館」留存至今並仍開放展覽。劉華 攝

  2014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甲午戰爭必然是一個熱議話題。在這個熱議話題中,釣魚島問題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

  1972年中日復交談判中,日方詢問是否談談釣魚島問題,周恩來總理回答:還是從中日關係的大處著眼,釣魚島這次就不談了。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就明確說到釣魚島問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是大政治家的眼光,總是能夠抓住影響前進方向的大問題,而把次要問題擱置起來,用「共同開發」的形式謀求雙贏。這是國際上處理領土爭議問題最高明的辦法。正是這個高明的辦法,保證了中日之間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經濟的40年。

  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交涉,悍然宣布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這一不理智的舉措,打破了中日關係的平衡和穩定,引起了中日關係的緊張與交涉。中日雙方本來要在這一年共同慶祝中日建交40周年的計劃,不得不告吹。

  既然日本單方面挑起了釣魚島主權問題的爭論,作為歷史學者,有責任把這個問題追尋清楚。

  釣魚島被日竊佔源於甲午戰爭

  1972年日本外務省發表了《關於釣魚島主權的基本見解》,極力否認《馬關條約》與釣魚島有關,聲稱:「該島向來構成我國領土西南諸島的一部分,而根據明治二十八年五月生效的《馬關條約》第二條,該島並不在清朝割讓給我國的臺灣、澎湖諸島內。」這成為日本所謂擁有釣魚島主權的依據之一。這是說,釣魚島與甲午戰爭無關,日本是通過「和平的方式」取得釣魚島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馬關條約》是甲午戰爭的產物,是日本戰勝的結果,是日本以戰勝國的地位迫使清政府籤訂的。日本一方面佔據澎湖列島,一方面威脅要進軍北京,清政府談判代表被迫在條約上簽字。這種形式與城下之盟無異。該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該約第二款第二項規定中國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讓與日本。

  《馬關條約》第二款第一項、第三項對同時讓與的遼東半島、澎湖列島的地理範圍有明確的界定,為什麼僅對「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進行了模糊表述?從日方公開的有關《馬關條約》交涉議事錄的記載,我們可見日本政府在條約中模糊處理臺灣附屬島嶼的用心。

  1895年6月2日中日籤署《交接臺灣文據》前,關於臺灣附屬各島嶼包括哪些島嶼,成為雙方討論的焦點。當時日本公使水野遵和清政府全權委員李經方之間討論的紀要收錄於日本公文書館,並見於日本學者濱川今日子所著《關於釣魚島歸屬問題的論點》一文中。在與水野遵會談中,李經方擔心日本日後將散落於福州附近的島嶼也視為臺灣附屬島嶼而對中國提出島嶼主權要求,於是提出是否應該列出臺灣所有附屬島嶼的名錄。這個提問,實際上是對《馬關條約》正文模糊處理臺灣附屬島嶼的質疑。水野回覆說,如果將島名逐一列舉,難免會出現疏漏或涉及無名島嶼問題,如此一來該島將不屬於日、中任何一方,從而帶來麻煩。他還強調說:有關臺灣附屬島嶼已有公認的海圖及地圖,而且在臺灣和福建之間有澎湖列島為「屏障」,日本政府決不會將福建省附近的島嶼視為臺灣附屬島嶼。鑑於日方的表態,李經方同意對臺灣附屬各島嶼不逐一列名的處理。

  對於水野談話,應特別指出兩點:第一,日本政府承認臺灣附屬島嶼已有公認的海圖及地圖,因而不需要在接管臺灣的公文中列出釣魚島列嶼,這表明,日本政府實際上承認釣魚島列嶼是臺灣附屬島嶼,因為釣魚島列嶼在公認的海圖及地圖上早已標明它屬於中國或者臺灣。如:法國來華耶穌會士蔣友仁繪製了《坤輿全圖》,該圖初繪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再繪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其中《臺灣附屬島嶼東北諸島與琉球諸島》中有彭佳嶼、花瓶嶼、釣魚嶼、赤尾嶼等。圖中不僅使用了福建話發音,將釣魚嶼寫作「好魚須」、黃尾嶼作「懽未須」、赤尾嶼作「車未須」,而且把上述各島嶼均置於臺灣附屬島嶼中;1809年法國人皮耶·拉比和亞歷山大·拉比繪製了彩圖《東中國海沿岸圖》,圖中將釣魚嶼、赤尾嶼繪成與臺灣島相同的紅色,將八重山、宮古群島與衝繩本島繪成綠色,清楚地標示出釣魚島列嶼為臺灣附屬島嶼;根據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的研究,1845年6月英國軍艦「薩馬蘭」號對釣魚島列嶼第一次進行了實際測量,1855年出版了一張海圖。圖上對釣魚島、赤尾嶼等名稱用福建話做了標識。按照井上清教授的考證,明治維新後日本海軍的《水路志》關於這一海域的記述,最初幾乎都是以英國海軍的水路志為依據的;1886年日本海軍水路局編纂的《環瀛水路志》卷一第十篇有關釣魚島列嶼的記述,顯然是根據1884年出版的《英國海軍水路志》編寫的。事實上,日本人林子平1785年(天明五年)出版的《三國通覽圖說》所附《琉球三省及三十六島之圖》,圖中繪有福建省福州到琉球那霸的兩條航線,其中南航線由西向東繪有花瓶嶼、澎佳山、釣魚島、黃尾山、赤尾山,這些島嶼均塗上中國色,表明為中國所有。

  第二,這段對話還表明,日本政府會談代表水野有意隱瞞另一個事實,即在《馬關條約》籤署前三個月,日本政府已召開內閣會議,秘密將釣魚島編入了衝繩縣。

  日本內閣在這時候通過一個未經對外宣布的秘密決定,是很蹊蹺的。事實上,1885年至1895年,衝繩地方政府一直圖謀在釣魚島建立「國標」,從而將該島納入管轄範圍,但日本政府鑑於釣魚島為「清國屬地」,一旦建立「國標」,恐引起清國警覺和爭議,因此始終未予核准。當日本政府確認甲午戰爭獲勝無疑之際,感到攫取釣魚島列嶼時機已到,於是在1895年1月14日召開內閣會議,秘密決定:「對於內務大臣建議的位於衝繩縣八重山群島之西北稱為久場島、魚釣島之無人島,近年來有人試圖從事漁業等,故應有序加以管理之,對此,應按照該縣知事呈報批准該島歸入衝繩縣轄,準其修建界樁,此事如建議順利通過。指示:按照關於修建界樁事宜的建議辦理。」

  事實上,衝繩縣並未立即在釣魚島修建界樁。據井上清教授披露,直到1969年5月5日,衝繩縣所屬石垣市才在島上建起一個長方形石制標樁。

  日本內閣會議的這一決定是密件,過了57年後,才於1952年3月在《日本外交文書》第23卷對外公布,此前清政府以及國際社會完全不知情。在中日《馬關條約》的談判、籤署過程中,日本談判代表隱匿內閣會議的決定,有意採取模糊策略,籠統地將釣魚島置於中國所割讓的臺灣附屬島嶼之內,偷換手法,達到變「竊佔」為「公開」佔領釣魚島的目的。

  可見,日本在甲午戰勝中「竊取」釣魚島絕非什麼「和平方式」,而是近代殖民侵略的產物,是甲午戰爭中日本戰略的一環。正是基於侵華戰爭勝券在握,日本內閣才搶先竊據釣魚島,接著才有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正是通過《馬關條約》,日本力圖以所謂條約形式,實現其對釣魚島「竊佔」行為的「合法化」。這一歷史過程是清楚無誤的,是史家的共識。

  日將釣魚島編入衝繩無法可依

  其實,日本聲稱將釣魚島劃歸衝繩縣管轄,在法理上也是根據不足的。衝繩縣的前身是琉球王國。琉球王國自明朝初年就與明代中國發生了宗藩關係,琉球新王繼位,需要得到明清兩代皇帝的認可(冊封),並且建立朝貢往來。明朝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薩摩藩主派兵攻佔琉球,用非法的戰爭手段擄走琉球國王,強迫琉球國王向薩摩藩進貢,不許向中國進貢。琉球王國被迫向日本進貢,但不答應不向中國進貢。直到日本滅掉琉球以前,琉球始終堅持向中國進貢,而且始終奉中國正朔。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是非法的,是戰爭行為,引起中國抗議,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之間就琉球地位問題談判數年,甲午戰爭後成為懸案。從這一點來說,即使1895年1月日本內閣決定把釣魚島劃歸衝繩縣,也並不歸日本所有,釣魚島照樣與日本主權無關。

  日本內閣秘密將釣魚島列嶼劃入衝繩縣管轄,與甲午戰爭有關。在甲午戰爭的大背景下,出現了1895年日本政府把釣魚島列嶼劃歸衝繩縣的問題。這是與日本完成攫奪琉球並進而指向臺灣聯繫在一起的。

  釣魚島主權屬中國是歷史結論

  1941年中國政府對日宣戰,廢除《馬關條約》。隨後《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做出了戰後處置日本的規定,日本天皇接受了這些規定。依照這些規定,不僅臺灣及其附屬諸島、澎湖列島要回歸中國,釣魚島列嶼也理應與臺灣一起回歸中國。歷史上懸而未決的琉球問題應該可以提出再議。

  釣魚島主權歸屬中國,有大量文獻史料可資佐證。其實,一些日本學者也是清楚的。下面舉幾個例子。

  京都大學著名教授井上清,早在1971年「保釣運動」發生後就到衝繩去查閱琉球時期的檔案文獻和地圖資料,到英國海軍部資料館查閱英國海軍繪製的中國南部、臺灣、琉球等地方的海圖和航海日誌,在日本出版了《釣魚島的歷史解析》,論證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這是第一篇論證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論文。井上清當時就強烈感到,日本政府關於釣魚島是日本領土的主張裡「存在著日本帝國主義復活的危險性」。井上清指出:「根據16世紀以來的中國文獻,弄清了這裡並非原本就是無主地,而是中國領土,並基本上可以確認,日本的佔有是在日本打贏甲午戰爭時掠奪來的。」

  日本的中日友好協會專務理事高橋莊五郎經過10年研究,撰寫了《釣魚島筆記》,1979年在東京出版。高橋的基本觀點是釣魚島不是無主地。日本只是因為統治臺灣而把該島列入自己的版圖,這不能說是對無主地的實效支配,也不是先佔。而且,由於釣魚島是臺灣的附屬島嶼,由於在甲午戰爭中的割讓成為日本領土。高橋的意見顯然是,隨著臺灣的歸還,釣魚島應隨臺灣一起歸還中國。高橋認為釣魚島是中國領土不容置疑。

  2004年6月,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教授村田忠禧針對日本政府制定所謂「西南諸島有事」對策,在日本僑報社出版了《如何看待釣魚島》的著作。村田忠禧通過大量史料論證釣魚島是中國領土,不是無主地。琉球國的歷史資料記載的琉球領土不包括釣魚諸島。日本史料記載琉球領土也不包括釣魚諸島。1885年、1990年、1993年,衝繩縣知事三次申請日本政府批准在釣魚島設置「國標」,都為日本政府擱置,原因是不想為此小島引起中日糾紛。村田認為,日本利用甲午戰爭勝利之機趁火打劫侵佔臺灣和釣魚諸島。

  以上日本學者的研究,都是基於歷史史料的,他們所得出的結論,是歷史學的結論,日本的政治家們應該注意聆聽!(中國史學會會長 張海鵬)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120年,我們對世界說什麼?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更改變了東亞地區乃至世界的格局。120年後的今天,中日再次面臨新的歷史節點。中國應當如何紀念、思考、總結甲午?應當通過紀念甲午向世界講述些什麼?
  • 甲午戰爭雙甲子學術研討會
    6月29日,由武漢大學臺灣研究所、臺灣兩岸統合學會、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聯合主辦的「甲午雙甲子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珞珈山莊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40餘位著名學者、嘉賓參加會議。  武漢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在大會基調發言中指出,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至今猶在切身,以史為鑑,可知向近代文明轉型的速與遲,主動、認真與被動、敷衍,切關民族國家的生死存亡。我們亦應清醒地認識到,對外擴張是日本固有國策,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淵源,這種文化傳統至今仍在日本發生作用。
  • 姜鳴:大谷正揭開的甲午戰爭研究新視野
    在總結中國近代化何以挫折、失敗的歷史教訓時,甲午戰爭一直是中國人的心結。中國學術界乃至社會各界一直高度關注這一歷史事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專著和史料。但相比較而言,對於日文史料的挖掘和翻譯出版還是相對較少,對於日本學者的專著譯介更是不多。近四十年裡,僅有藤村道生的《日清戰爭》和中塚明《還歷史本來面目——日清戰爭是怎樣發生的》。
  • 這回日媒發現不對了!中國用行動告訴日本,誰是釣魚島真正的主人
    最近,中國就用行動告訴日本,誰才是釣魚島真正的主人,這回日本媒體發現不對了,日本政府應當以此為警示,不要再對釣魚島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否則日本就只能自食惡果了。 日本媒體新發現 日本政府一向將釣魚島視為日本的領土範圍,但這明顯不符合歷史和現實,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這一點毫無爭議
  • 日本老人:直到甲午戰爭前都沒有一張地圖可證實釣魚島是日本的
    《三國通覽圖說》一書所附地圖——《琉球三省並三十六島之圖》裡,顯示當時的琉球國只有36個島嶼,其中並不包括釣魚島。而且釣魚島在圖中的顏色,是和中國大陸以同一種顏色表示,都顯示為紅色,也就是說,當時在日本,釣魚島被公認為是中國的領土。
  • 專家:日借甲午戰爭斷送中國現代化?不敢苟同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8日文章 原題:嚴孟達:甲午再現風雲 2014的甲午年再來,很多人在去年早已迫不及待地聯想到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正式宣戰於1894年8月1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而我卻聯想到上世紀60年代初看《甲午風雲》這齣戲的情景;像我這一代的老華校生和「建國一代」的多數人當中,這齣戲埋藏了他們往昔的一段民族感情和民族仇恨
  • 張文木:關於甲午戰爭的大歷史總結
    【本文根據作者在2014年5月25日解放軍藝術學院召開的「甲午戰爭與強軍文化」專家座談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主要內容發表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10月29日,日本第一軍大部隊渡過鴨綠江,踏上中國東北的土地。「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1]1895年的「甲午戰爭」及其結局,對後來的遠東政治影響是深遠的。
  • 日本1949年版地圖證明釣魚島不屬於日本(圖)
    「這是日本一家權威出版社於1949年10月出版、1954年再版的日本歷史地圖,它清楚地證明了釣魚島從來都不屬於日本。」昨日,廈門收藏愛好者、年近七旬的王尚文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本舊版日本地圖。王尚文介紹說,這本地圖的出版社是吉川弘文館,它曾是日本著名的歷史書籍出版機構,它出版的很多書籍都是日本史學界權威撰寫的論文或者研究著作集。
  • 張文木:關於甲午戰爭的大歷史總結——兼論古田會議的劃時代意義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2014年8月6日11版,原題為《關於甲午戰爭的大歷史總結——兼論古田會議的劃時代意義》,觀察者網特此轉載,以饗讀者。】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及其結局,對後來的遠東政治影響是深遠的。對甲午戰爭的研究不能就事論事,不能僅僅從技術和細節比較中孤立地研究這場戰爭,而應將這場戰爭放在此後半個多世紀的大歷史中來考慮。
  • 甲午戰爭迎120周年紀念日 習近平兩提「甲午」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對中國加強釣魚島管控指手畫腳,美智庫一針見血:日本無法匹敵
    作者:書南/編輯:弘文 全文892字,閱讀約需2分鐘 世界各個地區,都存在鄰國間的領土爭議,但是並不是所有地區的問題都是一個情況,比如在中國和日本之間,釣魚島的歸屬權就十分明顯,不論是從歷史角度
  • 王鼎傑:甲午戰爭重來一次會如何?
    這是一盤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略博弈,王鼎傑借用圍棋的「復盤」概念,從15個環節對甲午戰爭進行了角度新穎、內容全面、有力度、有深度的戰略推演,從而更深刻地剖析這場戰爭,並從中汲取應有的歷史教訓。受訪人:王鼎傑(學者) 採訪人:鄭 楊(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 人們常說歷史不能假設,任何偶然事件和人物只是加速或減緩了歷史事件的進程,歷史潮流的巨輪終將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行。因此傳統歷史學家在研究戰爭史的時候,只是局限於對已經發生的事件和人物反覆推敲。王鼎傑的這本《復盤甲午》不同,更加強調在戰爭中戰略認知的重要作用。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因實行27年「明治維新」而振興起來的日本為了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野心,對老牌東亞封建大國大清及其藩屬國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清被迫迎戰,終因大清內部滿漢權臣矛盾導致的勾心鬥角、互相掣肘,不能全國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如甲午戰爭中,大清南洋艦隊對北洋艦隊隔岸觀火
  • 甲午戰爭120年習近平兩提甲午
    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自此國運殊途,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年,成了中國的命運轉折之年。 甲午戰爭,民之痛、國之殤,以史為鑑知興替。120年後的甲午年,被中國人稱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習近平年初擔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
  • 照片中的甲午戰爭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1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今天,威海衛港口的中國海輪整裝待發。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3 1895年2月16日,北洋水師降虜上陸之景況。今天,這裡已成為遊客休閒去處。 照片裡的甲午戰爭02 劉公島,日本士兵佔領北洋水師最高指揮機構——北洋海軍提督署。
  •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1894年,朝鮮半島爆發了由「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是朝鮮半島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次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運動。同時,它還導致了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上面這段分析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各版本的歷史教科書中介紹中日甲午戰爭之時通常都是用類似的表述,也就是說,是朝鮮發生了亂局,日本趁機而入準備實現侵略野心並對傳統東亞霸主清朝進行打擊,最終獲勝。
  •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10月7日在我釣魚島領海巡航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10月7日在我釣魚島領海巡航 中國海警微信號消息,2019年10月7日,中國海警1302艦艇編隊在我釣魚島領海內巡航。
  • 今年釣魚島系列掛曆熱銷 蛇年生肖掛曆遇冷
    市民正在選購釣魚島系列掛曆今年釣魚島系列掛曆熱銷洪城年底將至,賀歲掛曆市場進入銷售旺季。昨日,記者走訪多家掛曆商場發現,我市蛇年生肖掛曆遇冷,而國學文化、釣魚島系列掛曆成蛇年掛曆主流。釣魚島系列掛曆最為暢銷「今年我們店以國學文化系列掛曆和釣魚島系列掛曆最為暢銷。」一位銷售掛曆檯曆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些老顧客到他們店裡,一看到「釣魚島是中國的」掛曆就愛不釋手,一次性訂上千件。「到目前為止,我們店裡釣魚島系列掛曆已訂出近3萬件。」
  • 威海這座離島是昔日北洋水師的誕生地,也是今日甲午戰爭的紀念地
    今天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美滿,誰還記得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期,因為甲午戰爭的失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華民族四面楚歌,面臨各方列強的瓜分。好在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今日中國躍升為世界大國,在我們享受現代社會的一切美好成果之時,也應該時刻銘記歷史,勿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