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與時任外相陸奧宗光在《馬關條約》原件上的籤名(資料圖片)
《馬關條約》籤訂於日本山口縣下關市的料亭旅館春帆樓。1937年,日本政府在春帆樓院內建立「日清講和紀念館」,復原馬關談判期間會場並展示部分史料。二戰期間,春帆樓原建築毀於戰火,但這座「日清講和紀念館」留存至今並仍開放展覽。劉華 攝
2014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甲午戰爭必然是一個熱議話題。在這個熱議話題中,釣魚島問題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
1972年中日復交談判中,日方詢問是否談談釣魚島問題,周恩來總理回答:還是從中日關係的大處著眼,釣魚島這次就不談了。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就明確說到釣魚島問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是大政治家的眼光,總是能夠抓住影響前進方向的大問題,而把次要問題擱置起來,用「共同開發」的形式謀求雙贏。這是國際上處理領土爭議問題最高明的辦法。正是這個高明的辦法,保證了中日之間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經濟的40年。
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交涉,悍然宣布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這一不理智的舉措,打破了中日關係的平衡和穩定,引起了中日關係的緊張與交涉。中日雙方本來要在這一年共同慶祝中日建交40周年的計劃,不得不告吹。
既然日本單方面挑起了釣魚島主權問題的爭論,作為歷史學者,有責任把這個問題追尋清楚。
釣魚島被日竊佔源於甲午戰爭
1972年日本外務省發表了《關於釣魚島主權的基本見解》,極力否認《馬關條約》與釣魚島有關,聲稱:「該島向來構成我國領土西南諸島的一部分,而根據明治二十八年五月生效的《馬關條約》第二條,該島並不在清朝割讓給我國的臺灣、澎湖諸島內。」這成為日本所謂擁有釣魚島主權的依據之一。這是說,釣魚島與甲午戰爭無關,日本是通過「和平的方式」取得釣魚島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馬關條約》是甲午戰爭的產物,是日本戰勝的結果,是日本以戰勝國的地位迫使清政府籤訂的。日本一方面佔據澎湖列島,一方面威脅要進軍北京,清政府談判代表被迫在條約上簽字。這種形式與城下之盟無異。該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該約第二款第二項規定中國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讓與日本。
《馬關條約》第二款第一項、第三項對同時讓與的遼東半島、澎湖列島的地理範圍有明確的界定,為什麼僅對「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進行了模糊表述?從日方公開的有關《馬關條約》交涉議事錄的記載,我們可見日本政府在條約中模糊處理臺灣附屬島嶼的用心。
1895年6月2日中日籤署《交接臺灣文據》前,關於臺灣附屬各島嶼包括哪些島嶼,成為雙方討論的焦點。當時日本公使水野遵和清政府全權委員李經方之間討論的紀要收錄於日本公文書館,並見於日本學者濱川今日子所著《關於釣魚島歸屬問題的論點》一文中。在與水野遵會談中,李經方擔心日本日後將散落於福州附近的島嶼也視為臺灣附屬島嶼而對中國提出島嶼主權要求,於是提出是否應該列出臺灣所有附屬島嶼的名錄。這個提問,實際上是對《馬關條約》正文模糊處理臺灣附屬島嶼的質疑。水野回覆說,如果將島名逐一列舉,難免會出現疏漏或涉及無名島嶼問題,如此一來該島將不屬於日、中任何一方,從而帶來麻煩。他還強調說:有關臺灣附屬島嶼已有公認的海圖及地圖,而且在臺灣和福建之間有澎湖列島為「屏障」,日本政府決不會將福建省附近的島嶼視為臺灣附屬島嶼。鑑於日方的表態,李經方同意對臺灣附屬各島嶼不逐一列名的處理。
對於水野談話,應特別指出兩點:第一,日本政府承認臺灣附屬島嶼已有公認的海圖及地圖,因而不需要在接管臺灣的公文中列出釣魚島列嶼,這表明,日本政府實際上承認釣魚島列嶼是臺灣附屬島嶼,因為釣魚島列嶼在公認的海圖及地圖上早已標明它屬於中國或者臺灣。如:法國來華耶穌會士蔣友仁繪製了《坤輿全圖》,該圖初繪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再繪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其中《臺灣附屬島嶼東北諸島與琉球諸島》中有彭佳嶼、花瓶嶼、釣魚嶼、赤尾嶼等。圖中不僅使用了福建話發音,將釣魚嶼寫作「好魚須」、黃尾嶼作「懽未須」、赤尾嶼作「車未須」,而且把上述各島嶼均置於臺灣附屬島嶼中;1809年法國人皮耶·拉比和亞歷山大·拉比繪製了彩圖《東中國海沿岸圖》,圖中將釣魚嶼、赤尾嶼繪成與臺灣島相同的紅色,將八重山、宮古群島與衝繩本島繪成綠色,清楚地標示出釣魚島列嶼為臺灣附屬島嶼;根據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的研究,1845年6月英國軍艦「薩馬蘭」號對釣魚島列嶼第一次進行了實際測量,1855年出版了一張海圖。圖上對釣魚島、赤尾嶼等名稱用福建話做了標識。按照井上清教授的考證,明治維新後日本海軍的《水路志》關於這一海域的記述,最初幾乎都是以英國海軍的水路志為依據的;1886年日本海軍水路局編纂的《環瀛水路志》卷一第十篇有關釣魚島列嶼的記述,顯然是根據1884年出版的《英國海軍水路志》編寫的。事實上,日本人林子平1785年(天明五年)出版的《三國通覽圖說》所附《琉球三省及三十六島之圖》,圖中繪有福建省福州到琉球那霸的兩條航線,其中南航線由西向東繪有花瓶嶼、澎佳山、釣魚島、黃尾山、赤尾山,這些島嶼均塗上中國色,表明為中國所有。
第二,這段對話還表明,日本政府會談代表水野有意隱瞞另一個事實,即在《馬關條約》籤署前三個月,日本政府已召開內閣會議,秘密將釣魚島編入了衝繩縣。
日本內閣在這時候通過一個未經對外宣布的秘密決定,是很蹊蹺的。事實上,1885年至1895年,衝繩地方政府一直圖謀在釣魚島建立「國標」,從而將該島納入管轄範圍,但日本政府鑑於釣魚島為「清國屬地」,一旦建立「國標」,恐引起清國警覺和爭議,因此始終未予核准。當日本政府確認甲午戰爭獲勝無疑之際,感到攫取釣魚島列嶼時機已到,於是在1895年1月14日召開內閣會議,秘密決定:「對於內務大臣建議的位於衝繩縣八重山群島之西北稱為久場島、魚釣島之無人島,近年來有人試圖從事漁業等,故應有序加以管理之,對此,應按照該縣知事呈報批准該島歸入衝繩縣轄,準其修建界樁,此事如建議順利通過。指示:按照關於修建界樁事宜的建議辦理。」
事實上,衝繩縣並未立即在釣魚島修建界樁。據井上清教授披露,直到1969年5月5日,衝繩縣所屬石垣市才在島上建起一個長方形石制標樁。
日本內閣會議的這一決定是密件,過了57年後,才於1952年3月在《日本外交文書》第23卷對外公布,此前清政府以及國際社會完全不知情。在中日《馬關條約》的談判、籤署過程中,日本談判代表隱匿內閣會議的決定,有意採取模糊策略,籠統地將釣魚島置於中國所割讓的臺灣附屬島嶼之內,偷換手法,達到變「竊佔」為「公開」佔領釣魚島的目的。
可見,日本在甲午戰勝中「竊取」釣魚島絕非什麼「和平方式」,而是近代殖民侵略的產物,是甲午戰爭中日本戰略的一環。正是基於侵華戰爭勝券在握,日本內閣才搶先竊據釣魚島,接著才有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正是通過《馬關條約》,日本力圖以所謂條約形式,實現其對釣魚島「竊佔」行為的「合法化」。這一歷史過程是清楚無誤的,是史家的共識。
日將釣魚島編入衝繩無法可依
其實,日本聲稱將釣魚島劃歸衝繩縣管轄,在法理上也是根據不足的。衝繩縣的前身是琉球王國。琉球王國自明朝初年就與明代中國發生了宗藩關係,琉球新王繼位,需要得到明清兩代皇帝的認可(冊封),並且建立朝貢往來。明朝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薩摩藩主派兵攻佔琉球,用非法的戰爭手段擄走琉球國王,強迫琉球國王向薩摩藩進貢,不許向中國進貢。琉球王國被迫向日本進貢,但不答應不向中國進貢。直到日本滅掉琉球以前,琉球始終堅持向中國進貢,而且始終奉中國正朔。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是非法的,是戰爭行為,引起中國抗議,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之間就琉球地位問題談判數年,甲午戰爭後成為懸案。從這一點來說,即使1895年1月日本內閣決定把釣魚島劃歸衝繩縣,也並不歸日本所有,釣魚島照樣與日本主權無關。
日本內閣秘密將釣魚島列嶼劃入衝繩縣管轄,與甲午戰爭有關。在甲午戰爭的大背景下,出現了1895年日本政府把釣魚島列嶼劃歸衝繩縣的問題。這是與日本完成攫奪琉球並進而指向臺灣聯繫在一起的。
釣魚島主權屬中國是歷史結論
1941年中國政府對日宣戰,廢除《馬關條約》。隨後《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做出了戰後處置日本的規定,日本天皇接受了這些規定。依照這些規定,不僅臺灣及其附屬諸島、澎湖列島要回歸中國,釣魚島列嶼也理應與臺灣一起回歸中國。歷史上懸而未決的琉球問題應該可以提出再議。
釣魚島主權歸屬中國,有大量文獻史料可資佐證。其實,一些日本學者也是清楚的。下面舉幾個例子。
京都大學著名教授井上清,早在1971年「保釣運動」發生後就到衝繩去查閱琉球時期的檔案文獻和地圖資料,到英國海軍部資料館查閱英國海軍繪製的中國南部、臺灣、琉球等地方的海圖和航海日誌,在日本出版了《釣魚島的歷史解析》,論證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這是第一篇論證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論文。井上清當時就強烈感到,日本政府關於釣魚島是日本領土的主張裡「存在著日本帝國主義復活的危險性」。井上清指出:「根據16世紀以來的中國文獻,弄清了這裡並非原本就是無主地,而是中國領土,並基本上可以確認,日本的佔有是在日本打贏甲午戰爭時掠奪來的。」
日本的中日友好協會專務理事高橋莊五郎經過10年研究,撰寫了《釣魚島筆記》,1979年在東京出版。高橋的基本觀點是釣魚島不是無主地。日本只是因為統治臺灣而把該島列入自己的版圖,這不能說是對無主地的實效支配,也不是先佔。而且,由於釣魚島是臺灣的附屬島嶼,由於在甲午戰爭中的割讓成為日本領土。高橋的意見顯然是,隨著臺灣的歸還,釣魚島應隨臺灣一起歸還中國。高橋認為釣魚島是中國領土不容置疑。
2004年6月,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教授村田忠禧針對日本政府制定所謂「西南諸島有事」對策,在日本僑報社出版了《如何看待釣魚島》的著作。村田忠禧通過大量史料論證釣魚島是中國領土,不是無主地。琉球國的歷史資料記載的琉球領土不包括釣魚諸島。日本史料記載琉球領土也不包括釣魚諸島。1885年、1990年、1993年,衝繩縣知事三次申請日本政府批准在釣魚島設置「國標」,都為日本政府擱置,原因是不想為此小島引起中日糾紛。村田認為,日本利用甲午戰爭勝利之機趁火打劫侵佔臺灣和釣魚諸島。
以上日本學者的研究,都是基於歷史史料的,他們所得出的結論,是歷史學的結論,日本的政治家們應該注意聆聽!(中國史學會會長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