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柴榮還活著,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原的了,也沒趙匡胤啥事了

2021-01-09 文宇百曉生

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亂世,裡面衍生出了很多國家,比如南唐、比如後周,其中南唐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南唐後主李煜,他以詩文著稱,後來南唐被滅,他被趙匡胤囚禁。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隱隱的有統一中原的趨勢了,其實趙匡胤曾經在後周做過屬下,他是後周第二任皇帝柴榮的部下,如果不是柴榮英年早逝的話,或許整個天下又要易主了,宋朝的開國者就不是趙匡胤,而是柴榮了,為什麼這麼說呢?要從柴榮的一生說起。

柴榮本來姓柴,後來他被自己的姑父收養,改姓郭,他的姑父就是鼎鼎大名的後周開國皇帝郭威。這個郭威其實跟柴榮一樣,也是一個驍勇善戰之人,他開創了後周,之後仁厚愛民,興利除弊,可以說中原的文化就是從郭威和柴榮父子手中興起的,如果他們不英年早逝的話,可能會成為中原真正的統治者和文化興起者。

但是最後柴榮也並沒有真正的成為開創者,他的一生頗為傳奇,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一場著名的戰役——高平之戰,讓天下人都認識了柴榮,認識了這位驍勇善戰,一生徵戰無數的後周皇帝。當時的後周地理位置十分危險,它上面是契丹,下面是後蜀、楚、南唐,可以說它幾乎被所有的敵國都包圍了,形勢非常嚴峻。而且最讓人無奈的則是後周的幽雲十六州早就被石敬瑭割讓了,他們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契丹,沒有任何險要地勢可守。其實換句話說,因為契丹和後周離的比較近,而後者又沒有可以固守的險要地勢,那麼契丹則隨時可以進軍來犯。

面對洶湧的敵人,隨時可以進到自己家來,後周的臣民也都很在意,而事實上契丹也確實有這個意思。每當政權交替的時候,就是國家最脆弱的時候,當郭威死後,柴榮繼位,後周的政權不太穩,這時候的劉崇認為此時是攻破後周最好的時機,所以在公元954年,劉崇聯合契丹,想要一舉攻下後周,而這個時候身為皇帝的柴榮決定御駕親徵。

因為劉崇和契丹的軍隊十分強大,他們兩國的兵力也比後者要大一些,這個時候柴榮與敵軍相遇,他就只能採取特殊的陣型來應戰。說起戰爭,就不得不說起軍隊的事情,當時因為郭威他四處徵戰,所以說他在軍中的威望很高,但是柴榮不同,他在繼位後,並沒有在馬上打下天下,所以很多人都不服柴榮。

後來在高平之戰就出現了以下這樣的情況,當時後周的兩部人馬突然脫離了柴榮所採取的特殊陣型,這導致整個後周的軍隊開始兵荒馬亂起來。劉崇則趁這個時機大舉進攻,本來眼看著後周馬上就要落敗了,但是這個時候身為皇帝的柴榮,則不慌不忙他帶領自己少數的騎兵衝進敵營,開始無所畏懼的砍殺敵人,現在的他則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取得此戰的勝利。

看著柴榮帶領自己少數的騎兵衝進敵營,他那股不畏艱難,將自己置諸度外的精神感染了後周的所有將領,包括趙匡胤在內的其他領導人也效仿柴榮,帶領部隊全速衝鋒。這個時候當初柴榮定下的特殊陣型已經被打亂了,不過後周的戰士則越戰越勇,就這樣在高平之戰中,打敗了劉崇和契丹的聯合軍,同時也讓柴榮這個名字響徹中華大地。原本他在軍中的威望並不高,經過這一戰後,所有人都佩服起這個年輕又有為的皇帝。

後來柴榮曾西徵後蜀,三徵南唐,贏下了很多場戰爭,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馬背上度過的,後來在他攻取燕雲十六州的時候,終於撐不住倒在病榻上,之後他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退出歷史的舞臺。如果說當初的柴榮沒有死的話,他也可能會收取燕雲十六州,那麼這些領地也必將回歸到中原政權的手中,不過很可惜,柴榮後來還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沒有將十六州收回手裡。

趙匡胤是柴榮的手下,而他也是借用柴榮剩下的老部下才統一天下的,如果沒有柴榮的話,也就沒有後來的趙匡胤,沒有趙匡胤,又怎麼會有宋朝呢?所以說柴榮的一生是非常有意義的,他為趙匡胤、也為宋朝奠定了堅實的政權基礎,他的出現也讓中原政權出現了轉機。在當初最黑暗的五代時期,是他憑自己一己之力為後來的統一政權作出了基礎,這個人物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也是一個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一筆濃墨重彩的人物

相關焦點

  • 北宋是如何爭奪燕雲十六州的?為何屢遭失敗終致滅亡?
    前言 燕雲十六州是一項歷史遺留問題,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一己私慾割讓燕雲地區給契丹,後周、後漢和北宋深受其害。從此,燕雲十六州被納入遼朝的版圖,這使得中原王朝喪失了作為屏障的長城一帶要塞雄關。
  • 燕雲十六州怎麼丟的?宋太祖設「封樁庫」真的是想花錢贖回來嗎?
    燕雲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線,主要位於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區。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一旦丟失,整個華北平原再也無險可守,北方遊牧民族便可長驅直下威脅中原腹地。而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復,燕雲十六州足被非漢族政權統治了四百餘年。
  • 對契丹的態度和北伐的決策,柴榮和趙匡胤兩人誰的主張更正確?
    柴榮確實是主張「先北後南」的,他計劃先打敗北方契丹,奪取燕雲十六州後,再回師南下,一統江山。在957年盡佔南唐江淮之地後與之籤訂合約,國力驟增,為北伐也掃除了後顧之憂。於是,在公元958年佔領了南唐江北全部州郡後,柴榮於第二年發兵北上,希望一舉奪回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進入契丹境內後,契丹的莫州刺史和瀛州刺史不戰而降。但後來因為柴榮突然患病,不得不中止用兵。
  • 周世宗柴榮若不早離世,是否能一統天下?
    只有一個人真正依靠力量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一定很厲害。那時契丹兵精國盛,雄主還活著,仍舊被壓製得節節退縮,師辱得喪,可以知道世宗有多厲害。之後世宗更欲北徵,無奈英年早逝。想想自己三十年志向,十年開疆拓土,十年養家餬口,十年平安無事,那是多大的勇氣啊!
  • 柴榮之死,趙匡胤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吞併南唐,統一南北,是柴榮的夢想。當南唐把長江以北的土地拱手相讓,再要進攻就要跨越長江天險,他覺得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他把目光轉向了北方。北漢劉鈞蝸居在太原,對後周不理不睬;北方的遼國,還在繼續替北漢撐腰,他們今天跑來放一箭,明天跑來扔塊石頭,經常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弄得邊境不得安寧。柴榮決定御駕親徵,先伐遼邦,收復被契丹人佔領的燕雲十六州。
  • 柴榮為何不先滅南唐,而是向北進攻最強的契丹?
    可是柴榮卻突然暫時放棄收復南方,採取了先難後易的戰略,把矛頭指向北方的契丹,這是為什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為了燕雲十六州(或幽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指的是現在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區。後晉石敬塘反唐自立後,向契丹求援,和遼太宗約為父子,成為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塘最令人痛恨的,就是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 柴榮作為一代明君,為啥不提防趙匡胤造反,只能說柴榮看走了眼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篡位最嚴重的一個亂世,皇帝的位置都是大臣篡來的,後周最為五代時期最後一個中原政權,後周的皇帝柴榮深知不處理好臣子,自己的後代也守不住這創下的基業。柴榮臨死的時候,也作出一系列措施防止自己手底下的大臣篡位,但是柴榮剛死不到一年,大周的天下就變成了大宋的天下,那麼柴榮死之前就沒有防備趙匡胤嗎?
  • 都說如果柴榮不死,就能統一北方,但柴榮有個死穴,很多人沒看見
    由於宋朝最終並沒有收回對南方國家來說,非常重要的燕雲十六州。宋朝建國以後,又被北方少數民族遼夏金蒙輪番欺負(先是和遼夏兩國都籤訂了不平等的條約,接著又被金佔去了半壁江山,再接著被蒙古滅國),所以,後人對後周皇帝柴榮就頗多懷念。
  • 圖解雍熙北伐,北宋自此無緣燕雲十六州
    作為回饋,石敬瑭將所屬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從上圖可以看出,燕雲十六州佔盡地勢險要之處,涵蓋了現在的京津冀、山西東部,甚至部分河南北部地區,並且把燕山和太行山盡收囊中。遼國得此十六州等於隨時可以自由出入中原,如同一把利刃架在了中原王朝的脖子上。北宋發動北伐,勢在必行。
  •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要說趙匡胤這個人,我不得不佩服,雖然他是靠兵變奪來的政權,但從後來看,他還是有治國平天下的真本事的,絕不是投機取巧。很多人把宋朝「積貧積弱」的後果歸咎到趙匡胤制定的「重文輕武」政策上,其實,這真是冤枉他了。太祖說:我只是想讓社會恢復到正常的秩序,我可沒讓咱們的士兵都去下苦力、當炮灰。事實上,趙匡胤時期的宋軍是非常強大的,是從宋太宗開始,宋軍才開始每況愈下的。這說明什麼?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周世宗柴榮也是一個如此可惜的人,他採納了王樸的《平邊策》並放出豪言:「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在位期間北挫契丹奪取十六州其中三州,往南又進一步打擊南唐的勢力,可以說趙匡胤之後的一切也是在柴榮的基礎上打造的。
  •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後晉是五代十國時期,立國不足15年的朝代,只經歷了兩代帝王就走向了滅亡,很多人只記得一件事,也就是後晉的開國皇帝,那個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當了兒皇帝的石敬瑭,至此北方政權就佔據了南下的前進基地,中原大地暴露於北方騎兵的鐵騎之下。
  • 排除英年早逝,郭威、柴榮和趙匡胤誰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更大?
    導讀:其實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算統一了全國,當然如果柴榮沒有早逝的話也輪不到趙匡胤稱帝。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看,郭威因為稱帝時年事已高基本屬於守成派;而柴榮表現出來的格局、能力和強硬程度來看,也許柴榮才是統一全國建立一個比兩宋強硬國家的最佳人選。所以說三位帝王按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來說柴榮>趙匡胤>郭威。
  • 明朝擁有燕雲十六州,有這條生命線,為何還是被少數民族滅國
    中國古代,燕雲十六州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南北兩方的生命線。誰要是掌控了燕雲十六州,誰最終就可能生存下來。在宋朝及五代之前統一國家中,燕雲十六州大部分時間在中原國家手裡,因此,北方的少數民族國家,由於缺乏必要的耕種土地,無法過上相對自給自足的生活,因此他們必須南下抄掠,或者挑起和周邊其他民族的戰爭。
  •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柴榮的7個兒子下場如何?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名為周世宗。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徵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
  • 以柴榮的文韜武略,若再有五年光陰,能否實現統一大志?
    周世宗柴榮的統一大志,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擊敗北方的遼國,收復幽雲十六州。公元959年時幾乎就要實現,柴榮率領後周軍隊進攻遼國,幾個月內攻克兩州三關,遼國守軍紛紛望風而逃,幽雲十六州幾乎是唾手可得。
  • 柴榮雄才大略,如果沒有英年早逝,能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
    石敬瑭承諾:只要大遼皇帝幫我幹掉李從珂,我做中原皇帝後,就把幽州(北京)、雲州(山西大同)等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幽雲十六州位於燕山山脈以南,是以平原為主的中原地區的重要戰略屏障,中原王朝丟掉幽雲十六州,對遼國的戰略防守極為被動,北宋就深受其害。23年後,周世宗柴榮在徵服南方最強的南唐後,兵鋒轉向了遼國,御駕親徵,所向披靡。
  • 周世祖柴榮有多厲害?為何趙匡胤如此崇拜他?
    後周世宗皇帝柴榮是一代雄才大略的人物,但僅僅活了38歲(921-959)就去世。他在位時間只有六年,滿腔的熱血抱負尚未得到施展。如果後周世宗柴榮能夠多活十年,建立那樣的不世之功業也未嘗不可以。出身不同,柴榮經歷更加豐富,趙匡胤學識更加系統商人出身的柴榮,祖上常年居住在邢州堯山(現河北隆堯縣)柴家莊。
  • 如果在多給二十年壽命,劉裕和柴榮誰最有可能完成全國統一?
    劉裕,堪稱南北朝第一英主;柴榮,則是五代十國最雄才大略的帝王。可是,二人均沒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假如再給他們二人十年的壽命,誰最有可能完成天下一統呢?我認為,歷史上的劉裕與柴榮相比較,確實劉裕更接近統一;但如果再給兩人二十年壽命,那麼能夠統一天下的則會是柴榮。不過,這個天下指的是長城以內的中國。
  • 柴榮和趙匡胤都認為要平定契丹,但先後順序卻不同,誰更有遠慮?
    在面對契丹的問題上,柴榮一直覺得,先平定幽雲十六州,再去一統南方。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卻覺得,先平定南方,再解決契丹,兩者的想法完全相反。其實,這兩人的想法都是對的,因為兩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後周、南宋建立之前,契丹就已經成立了,到了柴榮時期,契丹的國力完全不是後周能抗衡的,趙匡胤也不行。所以,這兩人可能也知道,因此他們的目標應該是先拿下幽雲十六州,再對契丹徐徐圖之。我們知道,五代十國是一個動蕩的年代,那段時期戰亂頻繁,因此幾乎每個人都經受過戰爭的洗禮。柴榮即位以後,後周的實力並不弱,相反,戰士們個個都驍勇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