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中,柴榮和趙匡胤兩人之間一直是糾纏不清,可以說後來趙匡胤治國時候的一些主張是從柴榮身上學習到的。但是在對於契丹的態度上,兩人卻截然不同,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那麼究竟這兩個人誰更正確?
郭威建立後周,雖說只當了三年皇帝,但他也是一代明君,中原在他手中局面為之一新。稱帝當年曾大敗過契丹五萬大軍。柴榮在郭威的基礎上內修政事,外擴疆土,使後周實力很快超過其他藩鎮。後周是取自後漢,而北漢開國君主是後漢開國君主劉知遠胞弟。劉祟自知不敵後周,於是依屬於遼國,經常與遼國侵犯後周邊境。這樣一來,柴榮就不敢全力南下。
柴榮確實是主張「先北後南」的,他計劃先打敗北方契丹,奪取燕雲十六州後,再回師南下,一統江山。在957年盡佔南唐江淮之地後與之籤訂合約,國力驟增,為北伐也掃除了後顧之憂。於是,在公元958年佔領了南唐江北全部州郡後,柴榮於第二年發兵北上,希望一舉奪回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進入契丹境內後,契丹的莫州刺史和瀛州刺史不戰而降。但後來因為柴榮突然患病,不得不中止用兵。因為柴榮有這樣一段光彩的歷史,因此很多朋友認為柴榮的「先北後南」是正確的。
小編認為柴榮確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我們必須不能忽略這樣一個事實:柴榮的勝利是建立在不戰而降的基礎上,他的此次出徵並沒有與契丹發生直接對抗。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的認為,假如柴榮繼續用兵,就一定會大敗契丹,繼而收回燕雲十六州。
當時柴榮之所以可以北伐成功,也與當時遼國迅速的衰敗密不可分。當時遼國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奇帕皇帝「睡王」耶律璟當政,只會喝酒、睡覺和打獵。可以說這時是中原王朝北伐的最佳時機,但隨著後周的滅亡和劉崇的去世,宗漢邊境也不再像從前那樣緊張,而遼國新君耶律賢集中精力發展內改,不輕易對外用兵。這樣一來,趙匡胤當然也樂於先統一江南,然後再騰出手來解決北方邊事。
下面我們用北宋在公元968年和969年兩次用兵契丹的結果來佐證柴榮是否能最終成功。佔據今天山西大部的北漢發生內亂時,趙匡胤認為有機可乘,於968的和969年兩次出兵北漢,希望能滅亡這個契丹卵翼之下的割據勢力。但由於契丹發兵來救,北宋只得撤兵,軍糧器械丟失無數。當時的北宋要遠遠超過前朝柴榮時的後周,因為此時的趙匡胤已經吞併了荊湖,滅亡了後蜀,實力大增。在國力和軍力都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猶不能戰勝契丹,可想而知當時的柴榮。
另外,趙匡胤這兩次用兵的時候正是契丹內部最為混亂的時侯,968年出兵時是昏庸無道的遼穆宗在位期間,969年出兵的時候則是遼穆宗剛剛被近侍所殺,契丹內部正是群龍無首之時。趙匡胤在契丹最為混亂和虛弱的時候都不能戰勝它,更不用說柴榮了。
我們再看公元976年趙匡胤的第三次發兵北漢,這一年,北宋已經滅亡了南唐,南方的軍事工作基本結束。北宋在國力和軍力上更加強盛。但當宋軍打到太原城下的時侯,又是由於契丹的出兵,再次無功而返。我們再轉過頭來看看公元959年時柴榮,當時的柴榮還沒有完成統一,除了國力上的有限,還要抽調大量軍隊防止南方割據諸國的侵擾。以這樣的實力,我覺得是不足以打敗契丹的。
最後我們再看看公元979年的趙光義北徵契丹,這一次趙光義的出兵與柴榮經歷的過程最過相像,也最值得我們去比較和探討。這一年,趙光義借滅亡北漢的餘威轉攻契丹,希望奪回燕雲十六州。一開始的時侯,契丹治下的易、涿、順、薊諸州的守將也都不戰而降,進展非常順利。而當宋軍圍攻幽州的時候與契丹發生了激烈的交戰,結果是被打的大敗,趙光義也差點命喪敵手。趙光義的此次出兵與柴榮和趙匡胤都有質的區別,此時的北宋已經統一了全國,實力較比以前又有一個質的提升。既沒有後顧之憂,又是全國之力為後盾,竟然還是被契丹打的大敗。可想而知,以柴榮當時的實力又如何能戰勝契丹呢?
關於「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趙匡胤有過這樣一句話,他說道:「當今勁敵,唯在契丹。」這說明,趙匡胤對「先北後南」的策略是沒有絕對把握的。假如他冒險北上,被契丹打的大敗,不僅燕雲十六州不能收回,南方諸國也會藉機興兵伐宋。屆時,北宋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兇險局面。一旦這種局面形成,趙匡胤極有可能面臨亡國的危險。而南方卻完全不同,它們不僅國力弱小,容易戰勝,而且南方有著中原地區難以企及的豐饒物產。「先南後北」的策略不僅使趙匡胤沒有後顧之憂,而且可以舉全國之力支持北上,即使失敗,也不至於亡國。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不管是柴榮的「先北後南」還是趙匡胤的「先南後北」,他們兩個人關於北伐的決策都是根據當時的局勢所決定的,而且歷史證明他們二人所採取的措施確實也是最適合當時國家國情的方法,只要能夠抓到老鼠,黑貓和白貓有區別嗎?但可惜的是,他們二人集全國之力,最終也沒能啃下這塊硬骨頭。關於這個問題,大家還有其他的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