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契丹的態度和北伐的決策,柴榮和趙匡胤兩人誰的主張更正確?

2021-01-09 娛樂的毛毛

在歷史中,柴榮和趙匡胤兩人之間一直是糾纏不清,可以說後來趙匡胤治國時候的一些主張是從柴榮身上學習到的。但是在對於契丹的態度上,兩人卻截然不同,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那麼究竟這兩個人誰更正確?

郭威建立後周,雖說只當了三年皇帝,但他也是一代明君,中原在他手中局面為之一新。稱帝當年曾大敗過契丹五萬大軍。柴榮在郭威的基礎上內修政事,外擴疆土,使後周實力很快超過其他藩鎮。後周是取自後漢,而北漢開國君主是後漢開國君主劉知遠胞弟。劉祟自知不敵後周,於是依屬於遼國,經常與遼國侵犯後周邊境。這樣一來,柴榮就不敢全力南下。

柴榮確實是主張「先北後南」的,他計劃先打敗北方契丹,奪取燕雲十六州後,再回師南下,一統江山。在957年盡佔南唐江淮之地後與之籤訂合約,國力驟增,為北伐也掃除了後顧之憂。於是,在公元958年佔領了南唐江北全部州郡後,柴榮於第二年發兵北上,希望一舉奪回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進入契丹境內後,契丹的莫州刺史和瀛州刺史不戰而降。但後來因為柴榮突然患病,不得不中止用兵。因為柴榮有這樣一段光彩的歷史,因此很多朋友認為柴榮的「先北後南」是正確的。

小編認為柴榮確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我們必須不能忽略這樣一個事實:柴榮的勝利是建立在不戰而降的基礎上,他的此次出徵並沒有與契丹發生直接對抗。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的認為,假如柴榮繼續用兵,就一定會大敗契丹,繼而收回燕雲十六州。

當時柴榮之所以可以北伐成功,也與當時遼國迅速的衰敗密不可分。當時遼國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奇帕皇帝「睡王」耶律璟當政,只會喝酒、睡覺和打獵。可以說這時是中原王朝北伐的最佳時機,但隨著後周的滅亡和劉崇的去世,宗漢邊境也不再像從前那樣緊張,而遼國新君耶律賢集中精力發展內改,不輕易對外用兵。這樣一來,趙匡胤當然也樂於先統一江南,然後再騰出手來解決北方邊事。

下面我們用北宋在公元968年和969年兩次用兵契丹的結果來佐證柴榮是否能最終成功。佔據今天山西大部的北漢發生內亂時,趙匡胤認為有機可乘,於968的和969年兩次出兵北漢,希望能滅亡這個契丹卵翼之下的割據勢力。但由於契丹發兵來救,北宋只得撤兵,軍糧器械丟失無數。當時的北宋要遠遠超過前朝柴榮時的後周,因為此時的趙匡胤已經吞併了荊湖,滅亡了後蜀,實力大增。在國力和軍力都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猶不能戰勝契丹,可想而知當時的柴榮。

另外,趙匡胤這兩次用兵的時候正是契丹內部最為混亂的時侯,968年出兵時是昏庸無道的遼穆宗在位期間,969年出兵的時候則是遼穆宗剛剛被近侍所殺,契丹內部正是群龍無首之時。趙匡胤在契丹最為混亂和虛弱的時候都不能戰勝它,更不用說柴榮了。

我們再看公元976年趙匡胤的第三次發兵北漢,這一年,北宋已經滅亡了南唐,南方的軍事工作基本結束。北宋在國力和軍力上更加強盛。但當宋軍打到太原城下的時侯,又是由於契丹的出兵,再次無功而返。我們再轉過頭來看看公元959年時柴榮,當時的柴榮還沒有完成統一,除了國力上的有限,還要抽調大量軍隊防止南方割據諸國的侵擾。以這樣的實力,我覺得是不足以打敗契丹的。

最後我們再看看公元979年的趙光義北徵契丹,這一次趙光義的出兵與柴榮經歷的過程最過相像,也最值得我們去比較和探討。這一年,趙光義借滅亡北漢的餘威轉攻契丹,希望奪回燕雲十六州。一開始的時侯,契丹治下的易、涿、順、薊諸州的守將也都不戰而降,進展非常順利。而當宋軍圍攻幽州的時候與契丹發生了激烈的交戰,結果是被打的大敗,趙光義也差點命喪敵手。趙光義的此次出兵與柴榮和趙匡胤都有質的區別,此時的北宋已經統一了全國,實力較比以前又有一個質的提升。既沒有後顧之憂,又是全國之力為後盾,竟然還是被契丹打的大敗。可想而知,以柴榮當時的實力又如何能戰勝契丹呢?

關於「先南後北」還是「先北後南」,趙匡胤有過這樣一句話,他說道:「當今勁敵,唯在契丹。」這說明,趙匡胤對「先北後南」的策略是沒有絕對把握的。假如他冒險北上,被契丹打的大敗,不僅燕雲十六州不能收回,南方諸國也會藉機興兵伐宋。屆時,北宋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兇險局面。一旦這種局面形成,趙匡胤極有可能面臨亡國的危險。而南方卻完全不同,它們不僅國力弱小,容易戰勝,而且南方有著中原地區難以企及的豐饒物產。「先南後北」的策略不僅使趙匡胤沒有後顧之憂,而且可以舉全國之力支持北上,即使失敗,也不至於亡國。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不管是柴榮的「先北後南」還是趙匡胤的「先南後北」,他們兩個人關於北伐的決策都是根據當時的局勢所決定的,而且歷史證明他們二人所採取的措施確實也是最適合當時國家國情的方法,只要能夠抓到老鼠,黑貓和白貓有區別嗎?但可惜的是,他們二人集全國之力,最終也沒能啃下這塊硬骨頭。關於這個問題,大家還有其他的看法嗎?

相關焦點

  • 柴榮主張先統一北方,趙匡胤先南方,誰的主張更有效
    柴榮從實戰上兩次北伐一次失敗,一次因病而退,確實很可惜。總體上,柴榮太年輕了。(1)柴榮和趙匡胤都在執行王樸的戰略,只不過程度不同但柴榮、趙匡胤都是走王樸在《平邊策》的戰略——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柴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按照王樸做了。所以,題主所問的問題並不實際。柴榮在抑制住周邊勢力、北漢後開始第二次北伐。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可惜的是柴榮也僅僅在位六年就病逝了,死後趙匡胤又奪取了後周的江山,而且趙匡胤之後就推翻了上司柴榮定下的決策,主張先南後北,先是平定南方再逐步解決契丹問題。柴榮的計劃有多大的可行性,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不過趙匡胤的計劃卻是失敗了,因為最後他統一了中原,可卻是一個「閹割」的宋朝,宋朝的幽雲十六州一直在契丹手裡,唐朝時期的河西一帶在西夏手裡,西南諸地又是大理的地盤,比起漢唐就算是比起明朝來說其國土也是遠遠不如。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要拒絕柴榮曾經定下的主張,而是同意趙普的先南後北呢?
  • 柴榮和趙匡胤都認為要平定契丹,但先後順序卻不同,誰更有遠慮?
    在面對契丹的問題上,柴榮一直覺得,先平定幽雲十六州,再去一統南方。但是,宋太祖趙匡胤卻覺得,先平定南方,再解決契丹,兩者的想法完全相反。其實,這兩人的想法都是對的,因為兩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後周、南宋建立之前,契丹就已經成立了,到了柴榮時期,契丹的國力完全不是後周能抗衡的,趙匡胤也不行。所以,這兩人可能也知道,因此他們的目標應該是先拿下幽雲十六州,再對契丹徐徐圖之。我們知道,五代十國是一個動蕩的年代,那段時期戰亂頻繁,因此幾乎每個人都經受過戰爭的洗禮。柴榮即位以後,後周的實力並不弱,相反,戰士們個個都驍勇善戰。
  •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但趙匡胤也不是沒有缺點,對比才能出真知,和周世宗柴榮比起來,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我們先來看兩人的共性。趙匡胤和柴榮都很猛,打仗、謀略、政治、識人、膽略都異於常人,誰碰著他們就算倒黴,大周的王霸之氣也是他倆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尤其是趙匡胤的狠勁兒和衝勁兒與柴榮的睿智配合起來簡直是天下無敵。兩人的差距在哪兒呢?
  • 排除英年早逝,郭威、柴榮和趙匡胤誰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更大?
    導讀:其實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算統一了全國,當然如果柴榮沒有早逝的話也輪不到趙匡胤稱帝。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看,郭威因為稱帝時年事已高基本屬於守成派;而柴榮表現出來的格局、能力和強硬程度來看,也許柴榮才是統一全國建立一個比兩宋強硬國家的最佳人選。所以說三位帝王按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來說柴榮>趙匡胤>郭威。
  • 柴榮之死,趙匡胤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後晉時石敬瑭當了「兒皇帝」,將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契丹。從而使中原王朝無險可守,一直處於契丹鐵騎的威脅之下。這一直是周世宗的一塊心病。周世宗即位之初,曾有人建議疏浚胡盧河,修築屯戍點,駐兵防守以抵禦契丹的隨時入侵。但他認為,這是治標不治本的下策,要徹底解決積患已久的邊境威脅,最好的辦法就是集中兵力北伐,奪回燕雲十六州。
  • 柴榮為何不先滅南唐,而是向北進攻最強的契丹?
    周世宗柴榮39歲英年早逝,趙匡胤才有機會發動陳橋兵變篡位。至於趙匡胤的所謂統一,那都是建立在柴榮打下的基礎之上的。柴榮志在統一,即位後攻後蜀,奪取秦、鳳、威、階四州;徵南唐,盡得淮南十四州。後蜀被打怕了,南唐也已臣服,如果柴榮選擇選擇先收復南方,應該非常輕鬆。
  • 周世宗柴榮和趙匡胤之間是什麼關係,他為何在臨終時提拔趙匡胤?
    而更戲劇性的是,曾經破格提拔趙匡胤,以至於給他提供造反機會的,正是柴宗訓的父親,後周雄主柴榮,他在臨死前將資歷尚淺的趙匡胤破格提拔,最終使得趙匡胤執掌軍隊大權。那麼我們不禁發問,一代雄主柴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對於柴榮來說,他可能從未想過趙匡胤有一天會造反,畢竟趙匡胤算是他的心腹大將。趙匡胤很早就跟著柴榮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柴榮剛剛繼位時,北漢聯合契丹入侵後周,柴榮御駕親徵。
  • 柴榮作為一代明君,為啥不提防趙匡胤造反,只能說柴榮看走了眼
    一:柴榮重點防範的是張永德和李重信五代時期皇位更替,都是因為造反的大臣有實力有威望。比如朱溫宣武節度使,他覆滅了大唐;再比如柴榮的義父兼姑父郭威,也是天雄軍節度使,手中擁有強大的兵權,才能代漢建立後周。是而等柴榮當上了後周的皇帝,放眼望去,手底下最有權勢的兩個人就是張永德和李重信,同時這兩個人跟後周的開國皇帝關係也不一般。
  • 後周柴榮與趙匡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柴榮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悅史君看來,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需要深入分析。柴榮,是後漢樞密使郭威的義子,十五歲時便隨著郭威徵戰殺場。趙匡胤,洛陽的軍人家庭出身,二十一歲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
  • 如果當初柴榮沒死,還會有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嗎?
    後來京城風聞契丹進犯邊境,郭威便率大軍向北出發,大軍走到了一個地方,怎麼也不願意前進,眾將士非要擁立郭威為帝,並在混亂中將一面黃旗子披在了郭威的身上,隨後郭威殺回都城正式稱帝,建立了後周。而郭威此時所作的一切都被趙匡胤看在眼裡。要說趙匡胤實在是沒有創意,10年後,趙匡胤照著郭威這個劇本,將這臺大戲,重新演繹了一遍,建立了大宋。
  • 柴榮和趙匡胤都不能打敗的北漢,為什麼趙光義卻能一戰而平呢?
    除了契丹的援助,北漢自身的軍事力量也很強。而北漢內部派系鬥爭,再加上北宋完成了南方的一統,可以全力對付北漢,此消彼長。後漢精銳河東軍都在北漢,光騎兵就有數萬,比趙匡胤手裡加起來都多,猛人也有很多,張元徽,楊業,折氏等大小軍頭......再加上堅城晉陽,還有雁門關、金鎖關、娘子關、寧武關、偏關.....天下九塞,大半都在這一區域,易守難攻,確實難打,精兵猛將堅城雄關加成。
  • 後周世宗柴榮與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相比,誰的能力更強?
    就個人能力和個人努力來說,周世宗堪稱優秀。但就交出的答捲來說,柴榮留下的後周天下,就非常不合格。原因不是他無能、也不是他不夠努力,而是死得太早。老天就沒有給他十年時間開疆拓土。如果能給柴榮十年時間,周世宗能夠完成中原統一的時代任務嗎?他可能比趙匡胤更有效率。但不是因為能力,而是因為時間。柴榮活得久一點兒,北宋代周這個內部政變就不會發生。
  • 周世祖柴榮有多厲害?為何趙匡胤如此崇拜他?
    少年時代的趙匡胤過著衣食無憂、四處遊玩的公子哥生活。傳說,有一次趙匡胤出遊襄陽迷路,一直沒找到旅店住所,只好在一間坡寺廟暫居一晚。廟裡有個老和尚精通相術,見到趙匡胤後不禁驚嘆道「奇人,奇人也」。接著把自己的全部財產送給趙匡胤,囑咐他一路往北別回頭能夠有奇遇。趙匡胤半信半疑帶著老和尚贈送的錢財和話語一路北上。
  • 若柴榮還活著,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原的了,也沒趙匡胤啥事了
    這個郭威其實跟柴榮一樣,也是一個驍勇善戰之人,他開創了後周,之後仁厚愛民,興利除弊,可以說中原的文化就是從郭威和柴榮父子手中興起的,如果他們不英年早逝的話,可能會成為中原真正的統治者和文化興起者。但是最後柴榮也並沒有真正的成為開創者,他的一生頗為傳奇,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一場著名的戰役——高平之戰,讓天下人都認識了柴榮,認識了這位驍勇善戰,一生徵戰無數的後周皇帝。
  • 趙匡胤和柴榮,真的就那麼「一丟丟」差距,卻怎麼也超越不了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33歲的年齡登上皇位,成為開國皇帝裡最年輕的一檔。很多人都說,趙匡胤此舉有撿漏的成分,但趙匡胤的天下並不是完全是撿漏,大部分都是自己打下來,趙匡胤早年投奔郭威屢立戰功,後來跟隨柴榮南徵北戰更是戰功卓著。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比起來,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
  • 柴榮與趙匡胤這麼厲害,為何攻不下又小又窮的北漢?
    公元976年,篡周建宋的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其弟趙光義繼位也不明不白。很多人都不服趙光義,如同當年很多人不服趙匡胤一樣,所以趙光義需要滅掉北邊的強敵北漢來增加自己的威信。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消滅後晉。不久,耶律德光病死,遼軍北撤。原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採取大將郭威沿汾水谷地南下的建議,以最快的速度殺進後晉國都開封,取得正統地位。
  •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柴榮的7個兒子下場如何?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手握軍事大權的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在眾人的擁護下「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歷代帝王對待前朝皇室遺留者,向來方式不一,有「趕盡殺絕」以絕後患的,有分官賞銀以求安穩的,那麼,趙匡胤是如何對待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呢?
  • 柴榮英雄一世,臨終卻犯了一個錯誤,最終為趙匡胤做了嫁衣
    閣下何不隨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柴榮身為五代十國的一個雄主,文韜武略不輸於前人,胸中謀略自然也是不少。但是可惜的就是天妒英才,讓他年紀輕輕就龍馭賓天。如果不是他死得太早,那麼中原大地或許早就實現了統一。畢竟柴榮可是為數不多的敢主動向契丹發起進攻的君主,這樣的事情,自晚唐以來就沒有出現過了。
  • 都說如果柴榮不死,就能統一北方,但柴榮有個死穴,很多人沒看見
    因為歷史已經過去,其實誰也不敢說。不過,咱們可以進行一些分析。首先,我們來比較一下,柴榮的軍隊和趙匡胤的軍隊,以及趙光義的軍隊,誰更強大?很顯然,柴榮的軍隊更強大。因為在柴榮的時代,不但柴榮打起來厲害,趙匡胤打起來也很厲害,可以說是兩支勁旅。不過到了趙匡胤時代,趙匡胤當了皇帝後,他一般很少親自打仗,都是部下在打,這樣,其實相當於少了兩支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