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和趙匡胤之間是什麼關係,他為何在臨終時提拔趙匡胤?

2021-01-09 歷史戰爭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軍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趙匡胤「被迫」披上黃袍,被眾人擁立為皇帝。趙匡胤率軍回京以後,柴宗訓被迫禪位,趙匡胤正式登上帝位,就這樣,後周政權滅亡。而更戲劇性的是,曾經破格提拔趙匡胤,以至於給他提供造反機會的,正是柴宗訓的父親,後周雄主柴榮,他在臨死前將資歷尚淺的趙匡胤破格提拔,最終使得趙匡胤執掌軍隊大權。那麼我們不禁發問,一代雄主柴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對於柴榮來說,他可能從未想過趙匡胤有一天會造反,畢竟趙匡胤算是他的心腹大將。趙匡胤很早就跟著柴榮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柴榮剛剛繼位時,北漢聯合契丹入侵後周,柴榮御駕親徵。在決戰即將開始時,寧江軍節度使樊愛能卻率軍逃跑,後周頓時軍心大亂。北漢、契丹聯軍趁勢攻來,柴榮深陷敵陣,無法脫身,而此時護衛在柴榮身邊的,正是趙匡胤。在這危急時刻,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隨即趙匡胤率軍衝鋒,殺敵眾多,加上柴榮督戰,後周士氣重新高昂起來,最終北漢與契丹聯軍被迫撤軍。

趙匡胤無疑是這一戰最大的功臣,他對於柴榮有救命之恩。柴榮自此以後愈發信任趙匡胤,而趙匡胤也替他南徵北戰,建立許多功勳。柴榮在駕崩以前,破格提拔趙匡胤,沒有對他有任何懷疑,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除此以外,柴榮選擇趙匡胤來輔佐幼主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張永德與李重進的政治鬥爭。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李重進是郭威的的外甥,而郭威又是柴榮的養父,可以說張永德與李重進都算是柴榮的半個本家人。柴榮本來對兩人十分信任,他們都是軍中的一把手。可是張永德與李重進不和,兩人經常在柴榮面前檢舉對方,這讓柴榮很是不喜。

顯德五年,柴榮率軍北伐,他在行軍路上得到一個口袋,裡面裝著一塊木板,木板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而當時張永德正好任殿前都點檢。此事讓柴榮憂心忡忡,他擔心木板上的話成真,而好巧不巧,柴榮在此時患上重病。柴榮很擔心自己死後張永德真的造反,於是他回京以後立刻革去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位,讓趙匡胤接替張永德。

許多人都說這塊木板是趙匡胤讓人寫的,但當時趙匡胤在軍中的影響力並沒有李重進、張永德等人大,與趙匡胤相比,李重進更有可能是這件事的主謀。當然不管這塊木板是誰寫的,趙匡胤都是撿了一個大便宜,畢竟如果不是柴榮正好病危,他可能不會將這句話當真。

可是柴榮終究是病了,一代雄主最終英年早逝,他擔心幼主被奪權,於是選擇破格提拔自己信任的趙匡胤,但最終奪去柴家天下的,正是趙匡胤。

相關焦點

  • 周世宗如此憎佛,趙匡胤為何重視佛教?
    趙匡胤安太祖趙匡胤這位大宋的開國之君,當年是周世宗駕前的殿前都點檢,也就是周禁軍的最高統帥,手裡掌握著兵權。他雖然和周世宗沒什麼血緣關係,可在思想上卻始終和這位皇帝保持高度的一致,都希望實現國家的統一。
  • 後周柴榮與趙匡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柴榮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悅史君看來,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需要深入分析。柴榮,是後漢樞密使郭威的義子,十五歲時便隨著郭威徵戰殺場。趙匡胤,洛陽的軍人家庭出身,二十一歲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
  • 後周世宗柴榮與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相比,誰的能力更強?
    柴榮可以類比唐太宗,趙匡胤可以類比漢高祖。這個類比可能有些牽強,但足以強調柴榮和趙匡胤的各自特色。而類比唐宗漢祖,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別用一個否定另一個。因為這兩個人的歷史任務,不僅不一樣,而且是一種承前啟後的關係。沒有周世宗的基礎當然不會有趙匡胤的成就;而沒有趙匡胤的成就,周世宗的基礎也只是曇花一現。
  • 為何趙匡胤如此崇拜他?
    後周世宗皇帝柴榮是一代雄才大略的人物,但僅僅活了38歲(921-959)就去世。他在位時間只有六年,滿腔的熱血抱負尚未得到施展。如果後周世宗柴榮能夠多活十年,建立那樣的不世之功業也未嘗不可以。出身不同,柴榮經歷更加豐富,趙匡胤學識更加系統商人出身的柴榮,祖上常年居住在邢州堯山(現河北隆堯縣)柴家莊。
  • 趙匡胤奪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榮七個兒子結局如何?
    文/王國棟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然而對於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如何處置成了一大難題。周世宗柴榮一生共有七名兒子,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在柴榮生前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所殺,分別被追封為越王、吳王、韓王。
  •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周世宗柴榮的兒子們下場如何?
    總體來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對周世宗柴榮的子嗣眷屬待遇還是不錯的,並沒有恩斷義絕或趕盡殺絕。歷代趙官家的對柴氏後人也都不薄,柴氏世襲王位也相安一隅,從未謀反。
  • 排除英年早逝,郭威、柴榮和趙匡胤誰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更大?
    導讀:其實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算統一了全國,當然如果柴榮沒有早逝的話也輪不到趙匡胤稱帝。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看,郭威因為稱帝時年事已高基本屬於守成派;而柴榮表現出來的格局、能力和強硬程度來看,也許柴榮才是統一全國建立一個比兩宋強硬國家的最佳人選。所以說三位帝王按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來說柴榮>趙匡胤>郭威。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歷史有時候對於有些人來說真的是一個莫大的玩笑,對於周武帝宇文邕來說是如此,對於周世宗柴榮來說也是如此,宇文邕時期他早已平定北方,此時只剩下南方偏安東南的南陳,宇文邕死前想要先打垮突厥再統一天下,可是上天不給他時間了,在北徵突厥時候就病死了,死後楊堅篡位奪取了他的江山。
  • 杯酒釋兵權:為何他們願意放棄兵權?因為趙匡胤斷了他們所有退路
    公元951年,當周太祖郭威稱帝時,兵強君弱的現象已經得到了極大改變,皇權的最主要威脅已經不在藩鎮,而在中央禁軍。而經過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榮父子兩代人的改革,中央禁軍逐漸形成了兩大體系。一個是自後梁太祖朱溫時就存在的侍衛親軍司體系,另一個是郭威新置的殿前司體系,他們同掌殿前班值,是皇帝的親近扈從,也是禁軍最強大的力量。
  • 柴榮對趙匡胤如此好,後來為何會選擇叛變呢?
    趙匡胤渾然不知身邊發生的事情,自己覺得還很奇怪睡一覺後就成了天子了。不過呢事情肯定是沒有那麼簡單的。雖然現在趙匡胤在六軍的擁立下成為了天子,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都城裡的文武百官能不能接受這個事情,所以趙匡胤就把帶兵回朝了,回朝之前趙匡胤跟手下這些士兵約法三章。
  • 陳摶老祖:不染紅塵,拒絕周世宗和趙匡胤,看透天機還是不屑
    婉拒權貴,不染世俗陳摶的修煉異象驚動了後周朝廷,一些有心的官員把陳摶的事跡加以描述並報給了皇帝周世宗柴榮。這周世宗對陳摶很感興趣,還親自派人邀請陳摶,陳摶並不想過去,無奈皇權為大,他還是被世宗帶來的軍官請到了宮裡。見到陳摶的第一面就讓世宗直呼仙人下凡;原來,世宗見陳摶一身仙風道骨,超凡脫俗,對陳摶是畢恭畢敬。
  • 趙匡胤曾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群臣勸他斬草除根,駁回!
    宋太祖趙匡胤從柴家人手中奪得江山,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一夜之間黃袍加身成為北宋開國之君。他從前深受郭威、柴榮父子的信賴,十餘年間被委以重任,直到柴榮英年早逝,契丹和北漢聯軍來勢洶洶,才發動陳橋兵變,可以算作是時勢造英雄。若非如此,趙匡胤應該還是忠心耿耿的臣子。
  •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是如何對部下論功行賞的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
  • 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為什麼就算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第一,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促成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
  • 如果當初柴榮沒死,還會有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嗎?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了兵變,七歲的周恭帝被迫退位,後周就此被大宋所取代。但是在一年前,趙匡胤還是一名忠心耿耿的將領。在柴榮病重的時候還乞求上天保佑他的皇帝,可是為何在柴榮逝去僅僅一年,趙匡胤就迫不及待的稱帝了呢?如果當初柴榮晚死幾年,還有趙宋嗎?
  •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柴榮的7個兒子下場如何?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手握軍事大權的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在眾人的擁護下「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歷代帝王對待前朝皇室遺留者,向來方式不一,有「趕盡殺絕」以絕後患的,有分官賞銀以求安穩的,那麼,趙匡胤是如何對待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呢?
  • 趙宋的政治密碼——後周世宗必須姓「柴」
    明明是後周世宗郭榮,宋朝以降為何會變成柴榮《水滸傳》第九回,林衝刺配滄州時,曾路經當地豪紳柴進的莊上,並前去拜訪。柴進是誰,當地人是這麼敘述的:"你不知俺這村中有個大財主,姓柴名進,此間稱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喚做小旋風,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
  • 趙匡胤和柴榮,真的就那麼「一丟丟」差距,卻怎麼也超越不了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33歲的年齡登上皇位,成為開國皇帝裡最年輕的一檔。很多人都說,趙匡胤此舉有撿漏的成分,但趙匡胤的天下並不是完全是撿漏,大部分都是自己打下來,趙匡胤早年投奔郭威屢立戰功,後來跟隨柴榮南徵北戰更是戰功卓著。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比起來,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
  • 為何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終結者?朱溫和李克用等人機遇不好嗎?
    這五個朝代走馬燈似地變換,一堆「後「字看得人眼花繚亂:後梁朱溫,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後周郭威和柴榮……好在這個「後」時期只延續了50多年,就被趙匡胤的大宋王朝所取代,中國再次進入大一統穩定繁榮。看罷五代十國史,我不禁聯想道:為何只有後周大將趙匡胤建立的「大宋「政權,能夠成功地改朝換代,進入綿延數百年的新王朝呢?
  • 趙普說了什麼大逆不道的話,宋太祖趙匡胤才下決心「杯酒釋兵權」
    有一天召集自己的心腹謀士,宰相趙普問道「在唐朝滅亡以後這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裡,朝代頻更迭繁,戰爭沒完沒了,百姓苦不堪言,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現在想平息天下戰亂,建立長治久安的國家,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有什麼好辦法嗎。」趙普不愧是宋太祖手下謀士之首,對這些問題早就有謀劃。當即說道:「唐朝的滅亡的根源是各地藩鎮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導致中央君主弱地方藩鎮強,自然就會產生各種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