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對趙匡胤如此好,後來為何會選擇叛變呢?

2021-01-09 你取一下就行

趙匡胤渾然不知身邊發生的事情,自己覺得還很奇怪睡一覺後就成了天子了。不過呢事情肯定是沒有那麼簡單的。

雖然現在趙匡胤在六軍的擁立下成為了天子,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都城裡的文武百官能不能接受這個事情,所以趙匡胤就把帶兵回朝了,回朝之前趙匡胤跟手下這些士兵約法三章。第一不能傷害八歲的小皇帝,第二不能傷害那個太后,第三朝中的公卿大臣一個都不能傷害。

趙匡胤處在的這個時代叫五代十國。五代十國一共是五十四年,在這期間換了十四任皇帝,平均一個皇帝在位時間不超過四年。每一次換皇帝都伴隨著一次殺戮,所以趙匡胤這次回去以後要求的是和平競爭。

趙匡胤先派潘美進京告訴京城的文武百官這件事。當時在京城有一個人是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這個人得到趙匡胤兵變的消息後立即回他自己家調動京城的軍隊組織反抗。但是韓通前面剛走後面就緊跟著一個人,這人名叫王彥升是散員都指揮使。這個王彥升就一直騎著馬跟著他。這個韓通跑到自己家門口下馬剛推開家門,王彥升隨後從後面過來一刀把韓通給殺了。

趙匡胤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後面的士兵們就押來了兩個人,趙匡胤一看都認識。這兩人就是派他出徵的兩位宰相,一個叫範質另一個叫王博。趙匡胤一看到這兩位宰相就痛哭流涕並且嘴上說道我受過周世宗重恩,是來輔佐少帝的。但是被我的部下所逼迫,現在我沒有辦法,我實在是對不起天地也對不起周世宗,你們說怎麼辦吧。兩位宰相聽了以後嚇得直哆嗦。這兩個首官搞定其餘的百官基本上就穩了。

把宰相拉攏完以後,趙匡胤立即趕往大殿召集齊文武百官後就開始準備禪位了,就在要舉行儀式的時候突然發現少了一個禪位詔書,恰恰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翰林學士陶谷突然從自己的袖筒裡掏出了一張紙,這張紙就是寫好的禪位詔書隨後一念。然後柴宗訓就讓位了,趙匡胤也順利登基成為了天子。趙匡胤繼位天子以後立馬封剛剛被廢掉的周世宗柴榮做正王,然後封符太后為周太后再由東京開封遷移到西京的洛陽。

然後又在正月初五的時候趙匡胤改後周為大宋,為宋朝。因為趙匡胤騎兵之前是歸德軍(今天的河南商丘是古代的宋國所在地)的節度使。所以他把建立起來的王朝名改為大宋。

中國政權的更替到趙宋以後,後面就是元,明,清。大家知道元朝的天下是打出來的,明朝的天下是源自於元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而清朝的天下是由於明朝末年的以李自成為首的一股大的起義再加上清軍的入關而形成的。所以所有後來的元,明,清三朝都是經過戰爭手段奪取的政權。像趙匡胤這樣通過和平政變的方式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而且在這之後是沒有人效仿成功的。

相關焦點

  • 如果當初柴榮沒死,還會有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嗎?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了兵變,七歲的周恭帝被迫退位,後周就此被大宋所取代。但是在一年前,趙匡胤還是一名忠心耿耿的將領。在柴榮病重的時候還乞求上天保佑他的皇帝,可是為何在柴榮逝去僅僅一年,趙匡胤就迫不及待的稱帝了呢?如果當初柴榮晚死幾年,還有趙宋嗎?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歷史有時候對於有些人來說真的是一個莫大的玩笑,對於周武帝宇文邕來說是如此,對於周世宗柴榮來說也是如此,宇文邕時期他早已平定北方,此時只剩下南方偏安東南的南陳,宇文邕死前想要先打垮突厥再統一天下,可是上天不給他時間了,在北徵突厥時候就病死了,死後楊堅篡位奪取了他的江山。
  • 周世祖柴榮有多厲害?為何趙匡胤如此崇拜他?
    後周世宗皇帝柴榮是一代雄才大略的人物,但僅僅活了38歲(921-959)就去世。他在位時間只有六年,滿腔的熱血抱負尚未得到施展。如果後周世宗柴榮能夠多活十年,建立那樣的不世之功業也未嘗不可以。出身不同,柴榮經歷更加豐富,趙匡胤學識更加系統商人出身的柴榮,祖上常年居住在邢州堯山(現河北隆堯縣)柴家莊。
  • 柴榮之死,趙匡胤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王洪居守空城,手下沒有兵,孤家寡人一個,怎麼能夠與趙匡胤率領的虎狼之師相抗?投降,是條活路;頑抗,死路一條。王洪他有腦子,當然要選擇走活路,誰願意自尋死路呢?他,開城投降了。趙匡胤兵不血刃,順利拿下寧州,收降了寧州刺史王洪。趙匡胤命王洪隨軍充當嚮導,直逼益津關。此時的契丹主是耶律述律。
  • 柴榮死之前,趙匡胤就有篡位之心嗎?這個應該是沒有的
    趙匡胤取了後周的江山,很多人說他不夠意思,因為柴榮在世的時候,對他有多好啊。結果人家一死,還沒過一年,趙匡胤就欺負他家的孤兒寡母,將皇位給奪了去。這件事對於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來說,總是會報以一聲唏噓,因為柴榮是不可多得的有為君主,只可惜他的生命太短了,倘若長一些的話,估計歷史的進程就會從此改變了。因為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個多月,後周的大軍北上收復幽雲一帶,短時間內就接連收復三州。倘若不是柴榮死了,後周軍隊不得不退的話,估計幽雲一帶,在那時候就要被後周給收復了。其實一直到柴榮生命的最後一刻,趙匡胤應該都是沒有反心的。
  •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趙匡胤和柴榮都很猛,打仗、謀略、政治、識人、膽略都異於常人,誰碰著他們就算倒黴,大周的王霸之氣也是他倆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尤其是趙匡胤的狠勁兒和衝勁兒與柴榮的睿智配合起來簡直是天下無敵。兩人的差距在哪兒呢?說起來只有「一丟丟」,但趙匡胤永遠也別想超越柴榮,那就是打破陳規的方法和魄力。
  •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柴榮的7個兒子下場如何?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手握軍事大權的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在眾人的擁護下「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歷代帝王對待前朝皇室遺留者,向來方式不一,有「趕盡殺絕」以絕後患的,有分官賞銀以求安穩的,那麼,趙匡胤是如何對待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呢?
  • 柴榮作為一代明君,為啥不提防趙匡胤造反,只能說柴榮看走了眼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篡位最嚴重的一個亂世,皇帝的位置都是大臣篡來的,後周最為五代時期最後一個中原政權,後周的皇帝柴榮深知不處理好臣子,自己的後代也守不住這創下的基業。柴榮臨死的時候,也作出一系列措施防止自己手底下的大臣篡位,但是柴榮剛死不到一年,大周的天下就變成了大宋的天下,那麼柴榮死之前就沒有防備趙匡胤嗎?
  • 後周太祖郭威,為何要傳位給柴榮一個外姓人?
    因為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這兩種皇位繼承方式在他這裡都行不通的,當時他已經沒有兒子或者兄弟來繼承皇位,只能選擇養子柴榮。後周太祖郭威,小名郭雀兒,乃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五代中後周的開國之君。其一生堪稱傳奇!郭威小時候很慘,父母早亡,由姨母撫養成人!成人之後,參軍入伍,憑藉著一身武藝在軍中逐漸混出了點名堂。
  • 柴榮英雄一世,臨終卻犯了一個錯誤,最終為趙匡胤做了嫁衣
    但是天妒英才,讓柴榮在三十九歲就去世了。但是呢?柴榮畢竟是皇帝,他去世了,那麼他的位子誰來接替呢?這對柴榮是一個很大的困擾。並非不是他沒有繼承人,而是他的兒子太小了。
  • 趙匡胤奪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榮七個兒子結局如何?
    這也是郭威和柴榮起兵造反的直接原因,後漢隱帝劉承佑殺了郭威和柴榮的家小,導致郭威絕後。最後周世祖郭威雖然奪得了天下,卻沒有子嗣來繼承皇位,不得不讓外甥柴榮來繼承。柴榮第四子就是後周恭帝柴宗訓,生母大符皇后,繼母小符皇后(周世宗柴榮的兩位皇后是親姐妹)。陳橋兵變的時候才7歲,當了一年皇帝就被迫禪位給了趙匡胤。
  • 趙匡胤和柴榮,真的就那麼「一丟丟」差距,卻怎麼也超越不了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33歲的年齡登上皇位,成為開國皇帝裡最年輕的一檔。很多人都說,趙匡胤此舉有撿漏的成分,但趙匡胤的天下並不是完全是撿漏,大部分都是自己打下來,趙匡胤早年投奔郭威屢立戰功,後來跟隨柴榮南徵北戰更是戰功卓著。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比起來,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
  • 若柴榮還活著,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原的了,也沒趙匡胤啥事了
    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亂世,裡面衍生出了很多國家,比如南唐、比如後周,其中南唐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南唐後主李煜,他以詩文著稱,後來南唐被滅,他被趙匡胤囚禁。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隱隱的有統一中原的趨勢了,其實趙匡胤曾經在後周做過屬下,他是後周第二任皇帝柴榮的部下,如果不是柴榮英年早逝的話,或許整個天下又要易主了,宋朝的開國者就不是趙匡胤,而是柴榮了,為什麼這麼說呢?要從柴榮的一生說起。柴榮本來姓柴,後來他被自己的姑父收養,改姓郭,他的姑父就是鼎鼎大名的後周開國皇帝郭威。
  • 周世宗柴榮和趙匡胤之間是什麼關係,他為何在臨終時提拔趙匡胤?
    而更戲劇性的是,曾經破格提拔趙匡胤,以至於給他提供造反機會的,正是柴宗訓的父親,後周雄主柴榮,他在臨死前將資歷尚淺的趙匡胤破格提拔,最終使得趙匡胤執掌軍隊大權。那麼我們不禁發問,一代雄主柴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對於柴榮來說,他可能從未想過趙匡胤有一天會造反,畢竟趙匡胤算是他的心腹大將。趙匡胤很早就跟著柴榮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柴榮剛剛繼位時,北漢聯合契丹入侵後周,柴榮御駕親徵。
  • 後周世宗柴榮與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相比,誰的能力更強?
    把趙匡胤放在柴榮的位置上,趙匡胤未必不能武功卓著;而把柴榮放在趙匡胤的位置上,柴榮未必就比趙匡胤做得好。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肯定一下趙匡胤。01.周世宗的時代任務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大臣王樸,精研術數。於是,柴榮詢問王樸自己能掌幾年天下。王樸推算的結果是三十年。
  • 趙匡胤當皇帝之後,這樣對待柴榮的美貌妻子,不愧為一代明主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陳橋兵變後,柴榮之子周恭帝柴宗訓被迫禪位於趙匡胤,趙匡胤感念柴榮的恩德,對其子嗣還不錯。有人會問,柴榮的皇后是絕代佳人,趙匡胤對她又是如何處置的呢?  據《新五代史》記載,周世宗柴榮先後有三個皇后。讓我們梳理一下這段不為人熟知的歷史。
  • 對契丹的態度和北伐的決策,柴榮和趙匡胤兩人誰的主張更正確?
    在歷史中,柴榮和趙匡胤兩人之間一直是糾纏不清,可以說後來趙匡胤治國時候的一些主張是從柴榮身上學習到的。但是在對於契丹的態度上,兩人卻截然不同,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那麼究竟這兩個人誰更正確?
  • 柴榮和趙匡胤都認為要平定契丹,但先後順序卻不同,誰更有遠慮?
    所以,流淌著五代十國血液的柴榮也是如此,骨子裡他就有著強大的戰鬥欲望,並且會由強到弱。相比之下,趙匡胤則軟一些,他的戰術風格以穩重為主,南方割據勢力比較容易拿下,因此他把契丹放在後手。對於趙匡胤來說,這個決定也是正確的。當時,北漢聯合了契丹入侵後周,後周的兵力跟聯軍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守將馬上就逃跑了。那個時候,柴榮幾乎已經陷入了死局。
  • 後周柴榮與趙匡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柴榮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悅史君看來,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需要深入分析。柴榮,是後漢樞密使郭威的義子,十五歲時便隨著郭威徵戰殺場。趙匡胤,洛陽的軍人家庭出身,二十一歲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
  • 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羽翼漸滿,兵權在手,就算周世宗柴榮察覺到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組織陳橋兵變的發生。在公元960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發起兵變,藉助黃袍加身,率軍進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權了皇位,經過十餘年的南徵北戰,結束了封建軍閥割據的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