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柴榮與趙匡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柴榮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

2021-01-09 歷史中郎將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悅史君看來,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需要深入分析。

柴榮,是後漢樞密使郭威的義子,十五歲時便隨著郭威徵戰殺場。

趙匡胤,洛陽的軍人家庭出身,二十一歲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

公元950年,23歲的趙匡胤結識了29歲的柴榮,兩人從此結下了一生的情誼,可謂情同手足。

公元951年,郭威登基稱帝,全家包括兩個兒子皆被殺害,於是立義子柴榮為太子。

公元964年,郭威病死,柴榮登基稱帝,年號顯德,世稱周世宗。

在郭威稱帝後的第三年,公元953年,柴榮升任開封府尹(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有了開封府尹即是儲君的先河,一直延續到宋仁宗時期),趙匡胤轉到柴榮屬下,成為了開封府馬直軍使,開始了跟隨柴榮的生涯。

後柴榮封趙匡胤為禁軍統領,並領全國兵馬,但由於柴榮英年早逝,年僅39歲就病死,柴榮也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南徵北戰,為後世的宋朝統一南方有很多貢獻。柴榮病死後,他的兒子柴宗訓即周恭帝,年僅七歲,次年由於契丹來犯,後周大將趙匡胤領兵抗敵,結果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於是逼迫太后與小皇帝禪位,建立宋朝。

在趙匡胤的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是周世宗柴榮。柴榮「其御軍,號令嚴明」,人莫敢犯,攻城對敵,矢石港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動容。應機決策,出人意表。又勤於為治,百司薄籍,過目無所忘。發奸擿伏,聰察如神。這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柴榮的評價。可以說是讚譽有加。

相關焦點

  • 周世祖柴榮有多厲害?為何趙匡胤如此崇拜他?
    只可惜生逢五代十國亂世,柴家傳到柴榮一代是已經家道沒落,還是幼年的柴榮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姑父郭威(後周太祖)。柴榮的姑姑柴氏原本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嬪御,李存勖駕崩後,後唐明宗李嗣源解散一部分宮人,遣其歸家。柴氏歸家途中,走到河上地區突然颳起狂風下起大雨,只好在旅店暫住幾日。結果與郭威意外相逢,柴氏看到看郭威氣宇軒昂、神態斐然,便芳心全傾。
  • 周世宗柴榮和趙匡胤之間是什麼關係,他為何在臨終時提拔趙匡胤?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軍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趙匡胤「被迫」披上黃袍,被眾人擁立為皇帝。趙匡胤率軍回京以後,柴宗訓被迫禪位,趙匡胤正式登上帝位,就這樣,後周政權滅亡。而更戲劇性的是,曾經破格提拔趙匡胤,以至於給他提供造反機會的,正是柴宗訓的父親,後周雄主柴榮,他在臨死前將資歷尚淺的趙匡胤破格提拔,最終使得趙匡胤執掌軍隊大權。那麼我們不禁發問,一代雄主柴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對於柴榮來說,他可能從未想過趙匡胤有一天會造反,畢竟趙匡胤算是他的心腹大將。趙匡胤很早就跟著柴榮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柴榮剛剛繼位時,北漢聯合契丹入侵後周,柴榮御駕親徵。
  • 趙匡胤篡位後,柴榮7個兒子都是什麼下場?柴宗訓年僅20歲暴斃
    其實後周的皇位傳承本身就是比較混亂的,開國皇帝郭威沒有兒子,是柴榮的姑丈兼任養父,所以也就把皇位傳給了柴榮。柴榮本人去世的時候,才不過39歲,小兒子柴宗訓登基稱帝的時候,不過才7歲。所以江山不穩是很正常的事情。柴榮一共有7個兒子,為什麼偏偏讓四兒子柴宗訓登基呢?01柴榮的前三個兒子,都被人給殺了。
  • 柴榮作為一代明君,為啥不提防趙匡胤造反,只能說柴榮看走了眼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篡位最嚴重的一個亂世,皇帝的位置都是大臣篡來的,後周最為五代時期最後一個中原政權,後周的皇帝柴榮深知不處理好臣子,自己的後代也守不住這創下的基業。柴榮臨死的時候,也作出一系列措施防止自己手底下的大臣篡位,但是柴榮剛死不到一年,大周的天下就變成了大宋的天下,那麼柴榮死之前就沒有防備趙匡胤嗎?
  • 後周世宗柴榮與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相比,誰的能力更強?
    柴榮可以類比唐太宗,趙匡胤可以類比漢高祖。這個類比可能有些牽強,但足以強調柴榮和趙匡胤的各自特色。而類比唐宗漢祖,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別用一個否定另一個。因為這兩個人的歷史任務,不僅不一樣,而且是一種承前啟後的關係。沒有周世宗的基礎當然不會有趙匡胤的成就;而沒有趙匡胤的成就,周世宗的基礎也只是曇花一現。
  • 如果當初柴榮沒死,還會有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嗎?
    後來京城風聞契丹進犯邊境,郭威便率大軍向北出發,大軍走到了一個地方,怎麼也不願意前進,眾將士非要擁立郭威為帝,並在混亂中將一面黃旗子披在了郭威的身上,隨後郭威殺回都城正式稱帝,建立了後周。而郭威此時所作的一切都被趙匡胤看在眼裡。要說趙匡胤實在是沒有創意,10年後,趙匡胤照著郭威這個劇本,將這臺大戲,重新演繹了一遍,建立了大宋。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周世宗柴榮也是一個如此可惜的人,他採納了王樸的《平邊策》並放出豪言:「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在位期間北挫契丹奪取十六州其中三州,往南又進一步打擊南唐的勢力,可以說趙匡胤之後的一切也是在柴榮的基礎上打造的。
  • 柴榮死之前,趙匡胤就有篡位之心嗎?這個應該是沒有的
    趙匡胤取了後周的江山,很多人說他不夠意思,因為柴榮在世的時候,對他有多好啊。結果人家一死,還沒過一年,趙匡胤就欺負他家的孤兒寡母,將皇位給奪了去。這件事對於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來說,總是會報以一聲唏噓,因為柴榮是不可多得的有為君主,只可惜他的生命太短了,倘若長一些的話,估計歷史的進程就會從此改變了。因為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個多月,後周的大軍北上收復幽雲一帶,短時間內就接連收復三州。倘若不是柴榮死了,後周軍隊不得不退的話,估計幽雲一帶,在那時候就要被後周給收復了。其實一直到柴榮生命的最後一刻,趙匡胤應該都是沒有反心的。
  • 柴榮英雄一世,臨終卻犯了一個錯誤,最終為趙匡胤做了嫁衣
    其實這還不是最讓柴榮頭疼的問題,最讓柴榮頭疼的問題是後周的那些驕兵悍將。要知道他們連已經三十多柴榮都不怎麼服氣,否則柴榮也不會每次徵戰都御駕親徵了。 柴榮找的這幾位大臣之中,文有範質、王溥、魏仁浦。武將他選擇了趙匡胤,至於他為什麼會選擇趙匡胤呢?
  •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周世宗柴榮的兒子們下場如何?
    總體來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對周世宗柴榮的子嗣眷屬待遇還是不錯的,並沒有恩斷義絕或趕盡殺絕。歷代趙官家的對柴氏後人也都不薄,柴氏世襲王位也相安一隅,從未謀反。
  •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柴榮的7個兒子下場如何?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手握軍事大權的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在眾人的擁護下「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歷代帝王對待前朝皇室遺留者,向來方式不一,有「趕盡殺絕」以絕後患的,有分官賞銀以求安穩的,那麼,趙匡胤是如何對待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呢?
  • 柴榮要殺方面大耳之人,為何單單留下了趙匡胤?此舉最終讓後周亡國
    柴榮繼位,李重進和張永德雖然心有不服可也只能咽下這口氣,但兩人之間卻互相看不慣,勾心鬥角的糾紛時有發生 ,而兩人的矛盾 實際上跟後周的軍制也有關係。後周軍制同前朝的後漢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增設了殿前司,與侍衛親軍司分掌全國兵權,郭威本身就是在侍衛親軍司將領的支持下奪取政權的,為了防止別人故伎重演,同時也是為了制衡勢力強大的侍衛親軍司,他增設了殿前司。
  • 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羽翼漸滿,兵權在手,就算周世宗柴榮察覺到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組織陳橋兵變的發生。在公元960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發起兵變,藉助黃袍加身,率軍進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權了皇位,經過十餘年的南徵北戰,結束了封建軍閥割據的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
  •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要說趙匡胤這個人,我不得不佩服,雖然他是靠兵變奪來的政權,但從後來看,他還是有治國平天下的真本事的,絕不是投機取巧。很多人把宋朝「積貧積弱」的後果歸咎到趙匡胤制定的「重文輕武」政策上,其實,這真是冤枉他了。太祖說:我只是想讓社會恢復到正常的秩序,我可沒讓咱們的士兵都去下苦力、當炮灰。事實上,趙匡胤時期的宋軍是非常強大的,是從宋太宗開始,宋軍才開始每況愈下的。這說明什麼?
  • 柴榮之死,趙匡胤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王洪仰頭大聲喊道:「我單人匹馬到此,有要事與你商量,快開關呀!」佟廷輝命守關兵士開門,將王洪迎入關中,禮過之後,王洪對佟廷輝說,周兵聲勢浩大,以益津關的軍力根本就抵擋不住,一旦破關,玉石俱焚,不知要死多少人。他勸佟廷輝為城中的百姓著想,不要以卵擊石,開關投降。佟廷輝猶豫半天,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依了王洪,開關投降。
  • 若柴榮還活著,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原的了,也沒趙匡胤啥事了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隱隱的有統一中原的趨勢了,其實趙匡胤曾經在後周做過屬下,他是後周第二任皇帝柴榮的部下,如果不是柴榮英年早逝的話,或許整個天下又要易主了,宋朝的開國者就不是趙匡胤,而是柴榮了,為什麼這麼說呢?要從柴榮的一生說起。柴榮本來姓柴,後來他被自己的姑父收養,改姓郭,他的姑父就是鼎鼎大名的後周開國皇帝郭威。
  • 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後,怎麼處置柴榮幾個兒子的?沒一個活過20歲
    趙匡胤搶了人家的大位,還很有姿態地表示,以後老柴家和咱們老趙家一樣,後世子孫不準虧待人家老柴家的人!那麼柴榮的幾個兒子都是啥下場呢?一、柴榮的兒子們,基本都沒啥好下場。柴榮一共有7個兒子,他跟著自己的姑父郭威打江山的時候,前面三個兒子全都被北漢的皇帝給宰了,沒辦法你造反了,我不株連你全家才怪。
  • 趙匡胤奪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榮七個兒子結局如何?
    文/王國棟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然而對於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如何處置成了一大難題。周世宗柴榮一生共有七名兒子,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在柴榮生前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所殺,分別被追封為越王、吳王、韓王。
  • 排除英年早逝,郭威、柴榮和趙匡胤誰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更大?
    導讀:其實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算統一了全國,當然如果柴榮沒有早逝的話也輪不到趙匡胤稱帝。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看,郭威因為稱帝時年事已高基本屬於守成派;而柴榮表現出來的格局、能力和強硬程度來看,也許柴榮才是統一全國建立一個比兩宋強硬國家的最佳人選。所以說三位帝王按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來說柴榮>趙匡胤>郭威。
  • 對契丹的態度和北伐的決策,柴榮和趙匡胤兩人誰的主張更正確?
    在歷史中,柴榮和趙匡胤兩人之間一直是糾纏不清,可以說後來趙匡胤治國時候的一些主張是從柴榮身上學習到的。但是在對於契丹的態度上,兩人卻截然不同,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那麼究竟這兩個人誰更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