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英雄一世,臨終卻犯了一個錯誤,最終為趙匡胤做了嫁衣

2021-01-09 騰訊網

閣下何不隨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柴榮身為五代十國的一個雄主,文韜武略不輸於前人,胸中謀略自然也是不少。但是可惜的就是天妒英才,讓他年紀輕輕就龍馭賓天。如果不是他死得太早,那麼中原大地或許早就實現了統一。畢竟柴榮可是為數不多的敢主動向契丹發起進攻的君主,這樣的事情,自晚唐以來就沒有出現過了。

但是天妒英才,讓柴榮在三十九歲就去世了。但是呢?柴榮畢竟是皇帝,他去世了,那麼他的位子誰來接替呢?這對柴榮是一個很大的困擾。並非不是他沒有繼承人,而是他的兒子太小了。在柴榮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只有七歲,根本沒有獨立處理政務的能力。

其實這還不是最讓柴榮頭疼的問題,最讓柴榮頭疼的問題是後周的那些驕兵悍將。要知道他們連已經三十多柴榮都不怎麼服氣,否則柴榮也不會每次徵戰都御駕親徵了。柴榮能夠保證,在他活著的時候,那些人不會起別的心思。但是柴榮去世之後呢?誰還能壓得住他們。於是柴榮思前想後,還是和以前的規矩一樣,先是冊立皇后,然後又找了幾位自認為靠得住的大臣,讓他們來輔佐自己的兒子。

柴榮找的這幾位大臣之中,文有範質、王溥、魏仁浦。武將他選擇了趙匡胤,至於他為什麼會選擇趙匡胤呢?並不是因為趙匡胤能力強,在當時的確有比趙匡胤能力還強的武將,但是柴榮都不相信他們呀。一個是張永德,他是郭威的女婿。另一個是李重進,郭威的外甥。而柴榮是郭威的義子,按照道理來說柴榮應該是會選擇他們兩個,但是柴榮卻偏偏選擇了趙匡胤。

其實這並不是柴榮糊塗之舉,而是萬般無奈之下的最好最好做法了。稍微熟悉點宋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點檢作天子」的典故吧,而當時做「殿前都指揮使司大內都點檢」的人正是張永德。這樣柴榮怎麼還會相信他呢?而李重進更是不用說了,他早就因為郭威把皇位傳給柴榮而心生不滿了,柴榮更加不會讓她來輔佐自己的兒子了。

於是他就只能選擇趙匡胤了,畢竟趙匡胤也算是自己的一個親信了。從柴榮還沒當皇帝開始,趙匡胤就投靠了柴榮了,也算是柴榮的班底,於是柴榮就選擇了他。當然,柴榮也並不是完全的相信他,即使是他把張永德的「殿前都指揮使司大內都點檢」的職位交給趙匡胤。

做上了這個職位之後的趙匡胤才知道,這個職位有多不好做。雖然說他現在可以說是武將裡面的第一人了,但是他的頭上依舊還有三位大佬壓制著他。那就是咱們先前說到的柴榮找的三個文臣。如果說只是這樣,那也就算了,但是趙匡胤發現他還沒有軍權。也就是說他的這個職位差不多就是一個空頭職位,除了應急的時候,平時可是一點實權沒有。

為什麼呢?因為他手中的軍權早就被交到了另一個人的手中,這個人就是「侍衛馬步軍指揮使司」韓通的手中。韓通這個人一直是柴榮的親信,每次柴榮出徵都會派他留守京城。由此就可以看出,柴榮是多麼地相信他。事實也證明了韓通的確沒有背叛柴榮,他在趙匡胤進入皇城之後還在抵抗,最終被趙匡胤殺死。

說實話,柴榮可以說把每一個環節都給算計到了極點。他覺得趙匡胤年齡太小,資質不深,在軍中的影響力也不大。就算是趙匡胤想反,那麼也需要時間,而這些時間足夠小皇帝成長起來了。就這樣,柴榮讓整個軍伍和政治互相牽制,不會影響運轉,但是也不會讓他們抱成團。不得不說,柴榮的確是偉大的。他的計策的確是很完美的,如果是別人,那麼可能還真如按照柴榮的布置,無法掙脫。

但是柴榮卻沒有想到,他想要牽制的人可是趙匡胤啊。他低估了趙匡胤,他沒有想到趙匡胤年紀輕輕就已經收穫了一大批人的人心。他也沒有想到趙匡胤在軍中的威望有那麼高,他也沒想到,他找的那幾位「忠臣良將」只有一個韓通靠得住。

之後的情況,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趙匡胤在陳橋驛來了一個「黃袍加身」在很無奈的情況下「被迫」當上了皇帝。開創了宋朝,史稱「宋太祖」

相關焦點

  • 周世宗柴榮和趙匡胤之間是什麼關係,他為何在臨終時提拔趙匡胤?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軍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趙匡胤「被迫」披上黃袍,被眾人擁立為皇帝。趙匡胤率軍回京以後,柴宗訓被迫禪位,趙匡胤正式登上帝位,就這樣,後周政權滅亡。而更戲劇性的是,曾經破格提拔趙匡胤,以至於給他提供造反機會的,正是柴宗訓的父親,後周雄主柴榮,他在臨死前將資歷尚淺的趙匡胤破格提拔,最終使得趙匡胤執掌軍隊大權。那麼我們不禁發問,一代雄主柴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對於柴榮來說,他可能從未想過趙匡胤有一天會造反,畢竟趙匡胤算是他的心腹大將。趙匡胤很早就跟著柴榮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柴榮剛剛繼位時,北漢聯合契丹入侵後周,柴榮御駕親徵。
  • 後周世宗柴榮與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相比,誰的能力更強?
    把趙匡胤放在柴榮的位置上,趙匡胤未必不能武功卓著;而把柴榮放在趙匡胤的位置上,柴榮未必就比趙匡胤做得好。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肯定一下趙匡胤。01.周世宗的時代任務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大臣王樸,精研術數。於是,柴榮詢問王樸自己能掌幾年天下。王樸推算的結果是三十年。
  • 柴榮要殺方面大耳之人,為何單單留下了趙匡胤?此舉最終讓後周亡國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去世,留下了一個七歲的幼帝柴宗訓,而後周也將走進前面三個王朝逃不脫的困境,大將趙匡胤效仿當年的太祖郭威黃袍加身,搖身一變成了大宋皇帝。郭威去世前,任命李重進統帥侍衛司,而讓張永德為殿前司都指揮使。兩個司的實力不一樣,李重進的權力要略大於張永德,可是在高平之戰中,李重進的侍衛司一觸即潰 ,幸虧張永德的殿前司拼死奮戰,才讓後周軍反敗為勝。
  • 柴榮死之前,趙匡胤就有篡位之心嗎?這個應該是沒有的
    這件事對於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來說,總是會報以一聲唏噓,因為柴榮是不可多得的有為君主,只可惜他的生命太短了,倘若長一些的話,估計歷史的進程就會從此改變了。因為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個多月,後周的大軍北上收復幽雲一帶,短時間內就接連收復三州。倘若不是柴榮死了,後周軍隊不得不退的話,估計幽雲一帶,在那時候就要被後周給收復了。其實一直到柴榮生命的最後一刻,趙匡胤應該都是沒有反心的。
  •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沒錯,太原雖是趙光義打下來的,但那是趙匡胤的積累,到了雍熙北伐的時候,趙光義就原形畢露了。把軍事交給一個搞政治的人來管理,結局就是災難。從趙光義過後,宋軍就仰不起頭來了。從這一點來看,趙匡胤不知比趙光義強多少倍!「重文輕武」的真正源頭,在趙光義身上。在趙匡胤看來:「文治」這條路是肯定要走的,「上馬爭天下、下馬治天下」,戰爭的最終歸宿都是和平,所以,文治是必然的方針。
  •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柴榮的7個兒子下場如何?
    柴榮父親早死,從小在姑父郭威家裡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又稱郭榮。年輕時柴榮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為生,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史載柴榮"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
  • 柴榮作為一代明君,為啥不提防趙匡胤造反,只能說柴榮看走了眼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篡位最嚴重的一個亂世,皇帝的位置都是大臣篡來的,後周最為五代時期最後一個中原政權,後周的皇帝柴榮深知不處理好臣子,自己的後代也守不住這創下的基業。柴榮臨死的時候,也作出一系列措施防止自己手底下的大臣篡位,但是柴榮剛死不到一年,大周的天下就變成了大宋的天下,那麼柴榮死之前就沒有防備趙匡胤嗎?
  • 周世祖柴榮有多厲害?為何趙匡胤如此崇拜他?
    只可惜生逢五代十國亂世,柴家傳到柴榮一代是已經家道沒落,還是幼年的柴榮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姑父郭威(後周太祖)。柴榮的姑姑柴氏原本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嬪御,李存勖駕崩後,後唐明宗李嗣源解散一部分宮人,遣其歸家。柴氏歸家途中,走到河上地區突然颳起狂風下起大雨,只好在旅店暫住幾日。結果與郭威意外相逢,柴氏看到看郭威氣宇軒昂、神態斐然,便芳心全傾。
  • 趙匡胤當皇帝之後,這樣對待柴榮的美貌妻子,不愧為一代明主
    雖說柴進是演義虛構的人物,不過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的確要求善待柴氏後人。  唐宋之交那段歷史被稱為「五代十國」,「五代」就是中原地區更迭的五個王朝,即梁、唐、晉、漢、周。周世宗柴榮雄才大略,可惜天不假年,才38歲就病死了。  一個強勢人物的生死,對歷史進程有巨大的影響。如果老天再給柴榮二十年的時間,天下真有可能回歸一統。
  • 趙匡胤和柴榮,真的就那麼「一丟丟」差距,卻怎麼也超越不了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33歲的年齡登上皇位,成為開國皇帝裡最年輕的一檔。很多人都說,趙匡胤此舉有撿漏的成分,但趙匡胤的天下並不是完全是撿漏,大部分都是自己打下來,趙匡胤早年投奔郭威屢立戰功,後來跟隨柴榮南徵北戰更是戰功卓著。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比起來,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
  • 後周柴榮與趙匡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柴榮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悅史君看來,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需要深入分析。柴榮,是後漢樞密使郭威的義子,十五歲時便隨著郭威徵戰殺場。趙匡胤,洛陽的軍人家庭出身,二十一歲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
  •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周世宗柴榮的兒子們下場如何?
    說起趙匡胤篡位,也是趨於當時形勢所逼,如周太祖柴榮不死,趙匡胤打死都不會奪位。因為周太祖柴榮與趙匡胤是結義兄弟,當時柴榮,趙匡胤,鄭恩三人結拜時曾許下誓言,一旦奪得江山,皇帝輪流做,當時三人也並未料想到真的能打下江山。由於機緣巧合,再加上自己努力柴榮當上了大周皇帝。當年結拜時的誓言柴榮當然不願提了,趙匡胤、鄭恩當然也不敢再提了,誰都心知肚明,此一時彼一時也。
  • 柴榮之死,趙匡胤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趙匡胤被召入朝隨軍出徵,叫做起復。周軍這次北伐,分水陸兩路北進。柴榮命韓通為陸路統兵元帥,趙匡胤為水路統兵大元帥。各路兵馬先到滄州會合。柴榮隨水軍,乘龍舟由水路北上。趙匡胤率領水軍,乘戰船,順風順水,沿途穿過瀛洲、莫州,直達北遼。攻打的第一個目標是寧州。
  • 趙匡胤曾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群臣勸他斬草除根,駁回!
    宋太祖趙匡胤從柴家人手中奪得江山,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一夜之間黃袍加身成為北宋開國之君。他從前深受郭威、柴榮父子的信賴,十餘年間被委以重任,直到柴榮英年早逝,契丹和北漢聯軍來勢洶洶,才發動陳橋兵變,可以算作是時勢造英雄。若非如此,趙匡胤應該還是忠心耿耿的臣子。
  • 對契丹的態度和北伐的決策,柴榮和趙匡胤兩人誰的主張更正確?
    在歷史中,柴榮和趙匡胤兩人之間一直是糾纏不清,可以說後來趙匡胤治國時候的一些主張是從柴榮身上學習到的。但是在對於契丹的態度上,兩人卻截然不同,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而趙匡胤要後解決契丹,那麼究竟這兩個人誰更正確?
  • 柴榮主張先統一北方,趙匡胤先南方,誰的主張更有效
    二人的思考都經過了考慮、定型、實施、成果,四個部分是連貫的,可以證明兩種方式都可以解決統一問題,柴榮的辦法在五代之前屬於常規做法,甚至在整個中國都是常規做法。趙匡胤則是在北方強敵勢力過大情況下,為了更快更好地解決統一問題而採取的方式。可以說,柴榮的辦法也有成功的可能。
  • 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為什麼就算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第一,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促成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
  • 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後,怎麼處置柴榮幾個兒子的?沒一個活過20歲
    趙匡胤這哥們做兄弟忒不仗義了,周世宗柴榮身為後周老闆,把他當兄弟,不僅給他高官厚祿,甚至還分配股權給他。可是趙匡胤在老闆柴榮去世以後,果斷篡奪了後周的江山,甚至連集團的名字都給改了。那麼周世宗柴榮的繼承人,柴宗訓啥下場呢?當時來看,柴宗訓是安然無恙地活了下來。可是他被降為鄭王,弄到了房州居住。房州是啥地方?唐朝的時候,專門流放貴族的地方。
  • 趙匡胤奪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榮七個兒子結局如何?
    文/王國棟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然而對於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如何處置成了一大難題。周世宗柴榮一生共有七名兒子,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在柴榮生前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所殺,分別被追封為越王、吳王、韓王。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周世宗柴榮也是一個如此可惜的人,他採納了王樸的《平邊策》並放出豪言:「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在位期間北挫契丹奪取十六州其中三州,往南又進一步打擊南唐的勢力,可以說趙匡胤之後的一切也是在柴榮的基礎上打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