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羽翼漸滿,兵權在手,就算周世宗柴榮察覺到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組織陳橋兵變的發生。
在公元960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發起兵變,藉助黃袍加身,率軍進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權了皇位,經過十餘年的南徵北戰,結束了封建軍閥割據的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
為什麼就算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
第一,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促成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
我們都知道宋代的前面朝代是唐代,唐代從安史之亂開始,到陳橋兵變的205年裡,一直處於一個軍閥割據的局面,戰亂不止,國無寧日,在動蕩的五代十國時代中,皇帝更換了八姓,和走馬燈似的。
經歷了太久的分裂和戰亂,老百姓飽嘗了戰爭帶來的苦難,希望有一個人能夠站出來結束這個動亂的時代,就這樣,趙匡胤出現了。
趙匡胤的出現,是人心所向的,也是眾望所歸的,他將平定戰亂的時代使命集於一身,承擔了這個重大責任,因此,當他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鮮有反對的聲音,老百姓和群臣對於這位新主,還是表示支持的,因此這位眾望所歸的新皇帝,並不是後周世宗柴榮能夠遏制下去的,畢竟時代選擇了讓趙匡胤來平定紛爭!
第二,周世宗柴榮雖有作為,但是無奈命運作弄,身患重病而逝,無法對趙匡胤實施節制。
後周世宗柴榮是一個擁有乾坤治世能力的皇帝,他即位之後,就施行了改革,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他南取淮南,北伐幽燕,使得中國北方的社會環境以及政局趨向了一穩定,為封建王朝的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後周世宗柴榮有一個巨大的心願,那就是統一全國,結束戰亂的時代,但是因為後周世宗柴榮體弱多病,在一次遠徵中,突然身患重病,不得不班師回朝,調養身體。
但是因為這個病已經無法醫治,最終後周世宗柴榮龍御歸天,僅僅只活了39歲,他的去世,使得後周王朝出現了權力真空,而作為禁軍統帥的趙匡胤則是把握時機,突然發難,奪權了皇權,建立了新的王朝。
第三,趙匡胤權勢登天,朝中的文臣武將皆是他的人馬,周世宗柴榮在世也無法抑制趙匡胤的野心和權勢。
趙匡胤是一個有權謀之術的武將,他略施小計,讓周世宗柴榮下了親信張永德的兵權,使得趙匡胤成功上位,成為了禁軍的統領,趙匡胤在成為禁軍統領的同時,培植了自己的勢力,將自己的心腹羅彥環,郭延斌安排到了重要的位置,結交了石守信這些後周的有即戰力的將領。
後續,趙匡胤憑藉著戰功,成功成為地方的節度使以及指揮使,隨著他權勢的日益增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他不滿足於現狀,他開始拉攏朝中的文臣,他將趙普等有學識的文人拉入自己的麾下,使得自己麾下能人輩出。
終於,在公元960年的時候,他利用後周群臣朝賀新年的時機,謊報軍情,皇帝命他統兵平定的時候,他突然跑到了陳橋驛黃袍加身,成為了新皇帝,他率領軍隊回到開封,控制了京師,讓小皇帝讓位於他,趙匡胤就這樣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宋朝!
而我們縱觀整個事件,就算周世宗柴榮察覺到了趙匡胤有謀反之心,但因為趙匡胤已經羽翼漸滿,朝中人心皆向於趙匡胤,趙匡胤已經成勢,很難在被遏制下去,因此趙匡胤建立新的王朝,已然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