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2021-01-09 李四家常事12138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羽翼漸滿,兵權在手,就算周世宗柴榮察覺到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組織陳橋兵變的發生。

在公元960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發起兵變,藉助黃袍加身,率軍進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權了皇位,經過十餘年的南徵北戰,結束了封建軍閥割據的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

為什麼就算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

第一,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促成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

我們都知道宋代的前面朝代是唐代,唐代從安史之亂開始,到陳橋兵變的205年裡,一直處於一個軍閥割據的局面,戰亂不止,國無寧日,在動蕩的五代十國時代中,皇帝更換了八姓,和走馬燈似的。

經歷了太久的分裂和戰亂,老百姓飽嘗了戰爭帶來的苦難,希望有一個人能夠站出來結束這個動亂的時代,就這樣,趙匡胤出現了。

趙匡胤的出現,是人心所向的,也是眾望所歸的,他將平定戰亂的時代使命集於一身,承擔了這個重大責任,因此,當他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鮮有反對的聲音,老百姓和群臣對於這位新主,還是表示支持的,因此這位眾望所歸的新皇帝,並不是後周世宗柴榮能夠遏制下去的,畢竟時代選擇了讓趙匡胤來平定紛爭!

第二,周世宗柴榮雖有作為,但是無奈命運作弄,身患重病而逝,無法對趙匡胤實施節制。

後周世宗柴榮是一個擁有乾坤治世能力的皇帝,他即位之後,就施行了改革,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他南取淮南,北伐幽燕,使得中國北方的社會環境以及政局趨向了一穩定,為封建王朝的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後周世宗柴榮有一個巨大的心願,那就是統一全國,結束戰亂的時代,但是因為後周世宗柴榮體弱多病,在一次遠徵中,突然身患重病,不得不班師回朝,調養身體。

但是因為這個病已經無法醫治,最終後周世宗柴榮龍御歸天,僅僅只活了39歲,他的去世,使得後周王朝出現了權力真空,而作為禁軍統帥的趙匡胤則是把握時機,突然發難,奪權了皇權,建立了新的王朝。

第三,趙匡胤權勢登天,朝中的文臣武將皆是他的人馬,周世宗柴榮在世也無法抑制趙匡胤的野心和權勢。

趙匡胤是一個有權謀之術的武將,他略施小計,讓周世宗柴榮下了親信張永德的兵權,使得趙匡胤成功上位,成為了禁軍的統領,趙匡胤在成為禁軍統領的同時,培植了自己的勢力,將自己的心腹羅彥環,郭延斌安排到了重要的位置,結交了石守信這些後周的有即戰力的將領。

後續,趙匡胤憑藉著戰功,成功成為地方的節度使以及指揮使,隨著他權勢的日益增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他不滿足於現狀,他開始拉攏朝中的文臣,他將趙普等有學識的文人拉入自己的麾下,使得自己麾下能人輩出。

終於,在公元960年的時候,他利用後周群臣朝賀新年的時機,謊報軍情,皇帝命他統兵平定的時候,他突然跑到了陳橋驛黃袍加身,成為了新皇帝,他率領軍隊回到開封,控制了京師,讓小皇帝讓位於他,趙匡胤就這樣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宋朝!

而我們縱觀整個事件,就算周世宗柴榮察覺到了趙匡胤有謀反之心,但因為趙匡胤已經羽翼漸滿,朝中人心皆向於趙匡胤,趙匡胤已經成勢,很難在被遏制下去,因此趙匡胤建立新的王朝,已然大勢所趨!

相關焦點

  •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周世宗柴榮的兒子們下場如何?
    總體來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對周世宗柴榮的子嗣眷屬待遇還是不錯的,並沒有恩斷義絕或趕盡殺絕。歷代趙官家的對柴氏後人也都不薄,柴氏世襲王位也相安一隅,從未謀反。
  • 如果當初柴榮沒死,還會有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嗎?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了兵變,七歲的周恭帝被迫退位,後周就此被大宋所取代。但是在一年前,趙匡胤還是一名忠心耿耿的將領。在柴榮病重的時候還乞求上天保佑他的皇帝,可是為何在柴榮逝去僅僅一年,趙匡胤就迫不及待的稱帝了呢?如果當初柴榮晚死幾年,還有趙宋嗎?
  • 周世宗柴榮有什麼功績?如果當年柴榮沒死,還會有陳橋兵變嗎?
    即使功績如漢武帝,英明如唐太宗,有明太祖的氣魄,康熙帝的謀略。也不見得能得到所有百姓的稱讚,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敗績。周世祖柴榮,後代史家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 在位六年,他精煉軍隊,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
  •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是如何對部下論功行賞的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
  • 趙匡胤當皇帝之後,這樣對待柴榮的美貌妻子,不愧為一代明主
    雖說柴進是演義虛構的人物,不過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的確要求善待柴氏後人。  唐宋之交那段歷史被稱為「五代十國」,「五代」就是中原地區更迭的五個王朝,即梁、唐、晉、漢、周。周世宗柴榮雄才大略,可惜天不假年,才38歲就病死了。  一個強勢人物的生死,對歷史進程有巨大的影響。如果老天再給柴榮二十年的時間,天下真有可能回歸一統。
  • 周世祖柴榮有多厲害?為何趙匡胤如此崇拜他?
    趙匡胤是涿郡人,正牌的官宦家庭出身,高祖父趙朓曾經是唐朝的幽都縣令,曾祖父趙珽一度官至唐朝御史中丞,祖父趙敬是營州、薊州、涿州三地的刺史。少年時代的趙匡胤過著衣食無憂、四處遊玩的公子哥生活。傳說,有一次趙匡胤出遊襄陽迷路,一直沒找到旅店住所,只好在一間坡寺廟暫居一晚。廟裡有個老和尚精通相術,見到趙匡胤後不禁驚嘆道「奇人,奇人也」。
  • 趙匡胤奪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榮七個兒子結局如何?
    文/王國棟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然而對於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如何處置成了一大難題。周世宗柴榮一生共有七名兒子,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在柴榮生前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所殺,分別被追封為越王、吳王、韓王。
  • 趙匡胤曾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群臣勸他斬草除根,駁回!
    宋太祖趙匡胤從柴家人手中奪得江山,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一夜之間黃袍加身成為北宋開國之君。他從前深受郭威、柴榮父子的信賴,十餘年間被委以重任,直到柴榮英年早逝,契丹和北漢聯軍來勢洶洶,才發動陳橋兵變,可以算作是時勢造英雄。若非如此,趙匡胤應該還是忠心耿耿的臣子。
  • 後周柴榮與趙匡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柴榮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悅史君看來,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需要深入分析。柴榮,是後漢樞密使郭威的義子,十五歲時便隨著郭威徵戰殺場。趙匡胤,洛陽的軍人家庭出身,二十一歲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
  • 柴榮作為一代明君,為啥不提防趙匡胤造反,只能說柴榮看走了眼
    於是乎,張永德就被免去了殿前司都點檢的職位,而接替他位置的正是趙匡胤。五年夏,契丹擾邊,命永德率步騎二萬拒之。從世宗北伐,還駐澶淵,解兵柄,加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史·卷二百五十五》柴榮對張永德採取的策略是直接罷免官職,而對李重進採取的手段則是「明升暗降」。李重進因為軍功拜成德節度使、同平章事,取得「使相」之位。
  •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柴榮的7個兒子下場如何?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手握軍事大權的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在眾人的擁護下「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歷代帝王對待前朝皇室遺留者,向來方式不一,有「趕盡殺絕」以絕後患的,有分官賞銀以求安穩的,那麼,趙匡胤是如何對待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呢?
  • 毛主席評價趙匡胤:陳橋兵變明明是篡權,卻被說成是正義行為
    吳芝圃說:「這叫柳園口,斜對岸就是陳橋。」毛主席聽後,立即反應了過來,說:「那就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地方。」吳芝圃說:「就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地方,現在這裡是渡口了。」毛主席向那邊看了看,說:「可惜天晚了,去不成了,回開封再看看。」但是,毛主席因為太忙,後來也沒有去過陳橋,成了他的一個遺憾。
  • 柴榮要殺方面大耳之人,為何單單留下了趙匡胤?此舉最終讓後周亡國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去世,留下了一個七歲的幼帝柴宗訓,而後周也將走進前面三個王朝逃不脫的困境,大將趙匡胤效仿當年的太祖郭威黃袍加身,搖身一變成了大宋皇帝。柴榮繼位,李重進和張永德雖然心有不服可也只能咽下這口氣,但兩人之間卻互相看不慣,勾心鬥角的糾紛時有發生 ,而兩人的矛盾 實際上跟後周的軍制也有關係。後周軍制同前朝的後漢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增設了殿前司,與侍衛親軍司分掌全國兵權,郭威本身就是在侍衛親軍司將領的支持下奪取政權的,為了防止別人故伎重演,同時也是為了制衡勢力強大的侍衛親軍司,他增設了殿前司。
  • 後周世宗柴榮與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相比,誰的能力更強?
    就個人能力和個人努力來說,周世宗堪稱優秀。但就交出的答捲來說,柴榮留下的後周天下,就非常不合格。原因不是他無能、也不是他不夠努力,而是死得太早。老天就沒有給他十年時間開疆拓土。如果能給柴榮十年時間,周世宗能夠完成中原統一的時代任務嗎?他可能比趙匡胤更有效率。但不是因為能力,而是因為時間。柴榮活得久一點兒,北宋代周這個內部政變就不會發生。
  •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要說趙匡胤這個人,我不得不佩服,雖然他是靠兵變奪來的政權,但從後來看,他還是有治國平天下的真本事的,絕不是投機取巧。很多人把宋朝「積貧積弱」的後果歸咎到趙匡胤制定的「重文輕武」政策上,其實,這真是冤枉他了。太祖說:我只是想讓社會恢復到正常的秩序,我可沒讓咱們的士兵都去下苦力、當炮灰。事實上,趙匡胤時期的宋軍是非常強大的,是從宋太宗開始,宋軍才開始每況愈下的。這說明什麼?
  • 趙匡胤和柴榮,真的就那麼「一丟丟」差距,卻怎麼也超越不了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33歲的年齡登上皇位,成為開國皇帝裡最年輕的一檔。很多人都說,趙匡胤此舉有撿漏的成分,但趙匡胤的天下並不是完全是撿漏,大部分都是自己打下來,趙匡胤早年投奔郭威屢立戰功,後來跟隨柴榮南徵北戰更是戰功卓著。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比起來,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
  • 趙匡胤篡位後,柴榮7個兒子都是什麼下場?柴宗訓年僅20歲暴斃
    前言:周后世宗柴榮,號稱五代第一明君。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號,一方面是因為柴榮本人的確有雄心壯志,而且付諸實施。另一方面是北宋承襲了後周的江山,自然是要吹捧後周君主一番。當然很多柴榮的粉絲們都不願意接受第二種原因,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說司馬家族接管了曹魏政權以後,依舊吹捧魏武帝曹操,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 踏訪新鄭陵上村 走近後周柴世宗
    他,就是後周世宗柴榮。柴榮後人,在民間也很有知名度。《楊門女將》中楊六郎之妻柴郡主,是其後人;《水滸傳》中小旋風柴進,是其後人。河北民歌《小放牛》中唱道:「趙州橋來魯班爺修,玉石欄杆是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裡的柴王爺,就是柴榮。正史和野史,廟堂和民間,兩套敘事系統中,柴榮及其後人,均享知名度和美譽度。
  • 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一統全國,那他為什麼能夠贏得了後人的好評?
    年輕時候的趙匡胤,性格慷慨豪邁,俠肝義膽,有一種頂天立地大丈夫的豪邁氣概。他不願庸庸碌碌過活,心想要建功立業,於是在他二十一歲那年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投在了後漢大將郭威的麾下。由於他智勇雙全,作戰勇敢,很為郭威及其義子柴榮(郭威無子,郭威是柴榮的姨大,所以收柴榮為義子)欣賞。
  • 從周世宗柴榮的身上得到的歷史教訓:治國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
    這個最後出現並值得圈點的人物就是周世宗—柴榮。周世宗柴榮(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傳說梁山好漢中的小旋風柴進就是其後裔)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故亦稱郭榮),其生父是郭威的皇后柴氏之兄—柴守禮。郭威、柴榮都來自民間,深知百姓疾苦。掌權後,知道怎樣做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特別是柴榮,當上皇帝後,獲得很不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