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世宗柴榮的身上得到的歷史教訓:治國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

2021-01-09 文史控

作者:蕭家老大

《資治通鑑》讀起來並不輕鬆,特別是讀到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更是如此。在這百多年的亂世中,王侯將相如走馬燈般地粉墨登場,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當這部鴻篇讀到接近尾聲時,它的最後一個主角卻讓人眼前一亮。這個最後出現並值得圈點的人物就是周世宗—柴榮。

周世宗柴榮(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傳說梁山好漢中的小旋風柴進就是其後裔)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故亦稱郭榮),其生父是郭威的皇后柴氏之兄—柴守禮。

郭威、柴榮都來自民間,深知百姓疾苦。掌權後,知道怎樣做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特別是柴榮,當上皇帝後,獲得很不錯的評價。司馬光在拿他與五代時期另一個能力較強的帝王—後唐莊宗相比時,是這樣評價的:「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其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日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世宗近之矣。」就是說他己接近《尚書》提出的那個君王標準了,可見評價之高。

然而,能幹如斯的周世宗,卻在當了六年皇帝之後,壯志未酬,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多歲)。在亂世之中,周世宗如果不是死得太早,以他的能力,統一全國的大任理應落到他的頭上。可是,歷史無法假設,後人看到的就是:柴榮的部下趙匡胤,乘繼位的小皇帝周恭帝只有七歲,搞了個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輕而易舉地撿了個現成的便宜皇帝,並在周世宗政績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另一個統一王朝—宋朝。

周世宗的死因,《資治通鑑》沒有作過考證。但是,有這樣一類事情也許與他英年早逝有關。這也可以說是周世宗身上最大的缺憾。

周世宗剛上臺時,豪氣萬丈,準備親自率軍與北漢(十國之一)打一仗,當時,眾朝臣紛紛反對他御駕親徵。但,周世宗固持己見,力排眾議,結果,反而大獲全勝。從此,後周的大小政事,都由周世宗自己決定,文武百官只有聽令照辦的份。

河南府推官高錫上書勸諫;認為天下之大,政務繁多,即使堯、舜也不能光靠自己一個人去做,必定要任用其他人。現在陛下這樣做,天下人不但不會認為陛下聰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反而會說陛下狹隘多疑不信任朝臣。因此,建議選擇各色人等擔任不同職務。令人遺憾的是,周世宗沒有接受這個建議,仍然採用一個人包打天下的做法。這類做法除了在政治上有很多弊端外,對一個人的生理、心理和身體的承受能力都會造成極大的破壞。這種一味給自己加壓的做法,應該與周世宗的早逝有一定關聯。

一個人包打天下,自身的潛能倒是發揮到極致了。但,卻挫傷了多數人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包打天下,將會使管理制度永遠沒辦法「立」起來。治理國家,首先需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而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一個人身上,則是十分靠不住的,古今皆如是。你看!碰到周世宗這樣能幹的人,尚可支撐一時;可碰上周世宗的七歲兒子—柴宗訓,政權不就七哩咔喳、三下五除二被趙匡胤奪了去嗎?後世的明朝也有類似的做法;朱元璋廢除了丞相職位,以皇帝兼任這份重要的工作(皇權相權通吃)。在朱元璋、朱棣父子手上還吃得下(畢竟這父子倆是強人),但後來的皇帝就根本吃不消了,到頭來連皇權都未必抓得牢。這類和周世宗一脈相承的做法足以證明,即使周世宗統一了全國,再當上三、五十載皇帝,後周也未必就能長治久安。況且,歷史也無法即使。

相關焦點

  • 後周世宗柴榮與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相比,誰的能力更強?
    柴榮可以類比唐太宗,趙匡胤可以類比漢高祖。這個類比可能有些牽強,但足以強調柴榮和趙匡胤的各自特色。而類比唐宗漢祖,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別用一個否定另一個。因為這兩個人的歷史任務,不僅不一樣,而且是一種承前啟後的關係。沒有周世宗的基礎當然不會有趙匡胤的成就;而沒有趙匡胤的成就,周世宗的基礎也只是曇花一現。
  • 周世宗柴榮滅佛的故事
    郭威在位三年就死了,皇位由養子柴榮繼承,這就是著名的周世宗。周世宗(公元921年—公元959年),河北邢臺人。他相貌偉岸,精通騎射,粗通文墨,性格內向,是皇后柴氏的內侄,郭威很喜歡他,把他收為養子,並繼承了皇位。繼位後,柴榮滿懷雄心壯志,大力改革,成績卓著。軍事上:嚴明軍紀,賞罰分明,裁汰老弱,募天下壯士,軍隊精壯。政治上:嚴禁貪汙,懲治失職的官員。
  • 周世宗柴榮有什麼功績?如果當年柴榮沒死,還會有陳橋兵變嗎?
    即使功績如漢武帝,英明如唐太宗,有明太祖的氣魄,康熙帝的謀略。也不見得能得到所有百姓的稱讚,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敗績。周世祖柴榮,後代史家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 在位六年,他精煉軍隊,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
  • 如果給周世宗柴榮30年時間,能建立像漢唐一樣的大一統王朝嗎?
    高平之戰,面對劉崇精兵的步步緊逼,御駕親徵的柴榮,生死只在一念之間,面對危險,周世宗柴榮,瘋魔而生,一戰成名驚天下,劉崇,一敗塗地,英雄遲暮盡白頭。此後幾年,柴榮繼續開疆拓土,震懾四方。除了契丹,世間再無敵手。
  • 周世宗柴榮姓氏疑雲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林士弘的後裔改為柴姓,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柴榮即林士弘的十世孫(一說十二世孫)。 北宋開寶六年(973年),柴宗訓病逝於房州,年僅二十歲,包括柴宗訓五個兒子在內的柴榮後裔後來都恢復了林姓。 「柴宗訓後裔避難福建濟南山,改名易柴復林本姓。」 這本家譜成書較晚,有部分柴氏族人對這一說法並不認同。
  • 後周世宗柴榮: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說到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是誰?大家可能會覺得,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亦或是康乾?畢竟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帝皇,他們為中華文明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要說到「完美」,他們可能還算不上。我今天要介紹的皇帝,同他們相比,可能沒有這麼大的名氣,但要論生前和身後名,他都是無懈可擊的,他便是後周世宗柴榮。後周世宗柴榮,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五代時期後周的第二位皇帝。其在位僅有六年之久,卻為後來宋朝統一天下,結束自中唐以來200多年的動亂紛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周世宗柴榮的兒子們下場如何?
    總體來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對周世宗柴榮的子嗣眷屬待遇還是不錯的,並沒有恩斷義絕或趕盡殺絕。歷代趙官家的對柴氏後人也都不薄,柴氏世襲王位也相安一隅,從未謀反。
  • 周世祖柴榮有多厲害?為何趙匡胤如此崇拜他?
    後周世宗皇帝柴榮是一代雄才大略的人物,但僅僅活了38歲(921-959)就去世。他在位時間只有六年,滿腔的熱血抱負尚未得到施展。如果後周世宗柴榮能夠多活十年,建立那樣的不世之功業也未嘗不可以。出身不同,柴榮經歷更加豐富,趙匡胤學識更加系統商人出身的柴榮,祖上常年居住在邢州堯山(現河北隆堯縣)柴家莊。
  • 趙宋的政治密碼——後周世宗必須姓「柴」
    五代十國時期,養子之風盛行,當時的規矩是只要改姓成為別人的養子,就必須恪守宗法制度,奉祀養父一系的先祖。想翻盤可以,學習李昪。改姓,改國號,自成一系,那自然就可以祭祀本家先祖。而郭榮無論其活著還是死後,都是後周的皇帝,祭祀的是後周太祖郭威家的太廟。如果郭榮真的恢復本姓,那麼其第一個要改的就是國號,但顯然現有的紀錄來看,周世宗並沒有改國號,那就證明他也沒有改姓。
  • 趙匡胤奪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榮七個兒子結局如何?
    然而對於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如何處置成了一大難題。周世宗柴榮一生共有七名兒子,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在柴榮生前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所殺,分別被追封為越王、吳王、韓王。這也是郭威和柴榮起兵造反的直接原因,後漢隱帝劉承佑殺了郭威和柴榮的家小,導致郭威絕後。最後周世祖郭威雖然奪得了天下,卻沒有子嗣來繼承皇位,不得不讓外甥柴榮來繼承。
  •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要說趙匡胤這個人,我不得不佩服,雖然他是靠兵變奪來的政權,但從後來看,他還是有治國平天下的真本事的,絕不是投機取巧。很多人把宋朝「積貧積弱」的後果歸咎到趙匡胤制定的「重文輕武」政策上,其實,這真是冤枉他了。太祖說:我只是想讓社會恢復到正常的秩序,我可沒讓咱們的士兵都去下苦力、當炮灰。事實上,趙匡胤時期的宋軍是非常強大的,是從宋太宗開始,宋軍才開始每況愈下的。這說明什麼?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歷史有時候對於有些人來說真的是一個莫大的玩笑,對於周武帝宇文邕來說是如此,對於周世宗柴榮來說也是如此,宇文邕時期他早已平定北方,此時只剩下南方偏安東南的南陳,宇文邕死前想要先打垮突厥再統一天下,可是上天不給他時間了,在北徵突厥時候就病死了,死後楊堅篡位奪取了他的江山。
  • 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羽翼漸滿,兵權在手,就算周世宗柴榮察覺到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組織陳橋兵變的發生。在公元960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發起兵變,藉助黃袍加身,率軍進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權了皇位,經過十餘年的南徵北戰,結束了封建軍閥割據的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
  • 「五代第一明君」柴榮為什麼39歲就突然離世?有什麼貓膩嗎?
    文化上,他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制度;重視國家的藏書和文化建設。曾多次親臨史館視察藏書情況,見藏書太少,便下詔採取激勵政策,欽定凡獻書之人,均給以優賜。聚而又校,選常參官30人,對所藏圖書進行校讎、刊正、抄寫,並令在書卷末署校書名銜。為後周國家藏書奠定了基礎。對外他積極整肅軍紀,逐步掃滅周邊軍閥的割據勢力。
  • 周世宗用斧頭砍了佛像,四年後疽發於胸而死,佛家說是報應
    後周世宗柴榮繼位不久,開始對佛教亂象開始大規模的改革整頓。對那些不在朝廷敕額內的寺廟,全部廢止,嚴格禁止隨便剃度僧尼;一心向佛、皈依佛門的必須經過父母同意方可。嚴禁「奴婢、奸人、細作、惡逆叛黨、山林亡命、未獲賊徒、負罪潛竄人等」出家。另外,在出家做了僧尼之後,必須要嚴守戒律;地方州縣官吏,每年對於寺院僧尼要登記造冊,掌握數量,以便朝廷管理、制定相應政策。
  • 如果當初柴榮沒死,還會有後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嗎?
    後來京城風聞契丹進犯邊境,郭威便率大軍向北出發,大軍走到了一個地方,怎麼也不願意前進,眾將士非要擁立郭威為帝,並在混亂中將一面黃旗子披在了郭威的身上,隨後郭威殺回都城正式稱帝,建立了後周。而郭威此時所作的一切都被趙匡胤看在眼裡。要說趙匡胤實在是沒有創意,10年後,趙匡胤照著郭威這個劇本,將這臺大戲,重新演繹了一遍,建立了大宋。
  • 後周太祖郭威,為何要傳位給柴榮一個外姓人?
    因為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這兩種皇位繼承方式在他這裡都行不通的,當時他已經沒有兒子或者兄弟來繼承皇位,只能選擇養子柴榮。後周太祖郭威,小名郭雀兒,乃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五代中後周的開國之君。其一生堪稱傳奇!郭威小時候很慘,父母早亡,由姨母撫養成人!成人之後,參軍入伍,憑藉著一身武藝在軍中逐漸混出了點名堂。
  •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柴榮的7個兒子下場如何?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當時武官當政,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極度渴望統一,希望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手握軍事大權的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在眾人的擁護下「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江山,建立北宋王朝。
  • 以柴榮的文韜武略,若再有五年光陰,能否實現統一大志?
    周世宗柴榮的統一大志,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擊敗北方的遼國,收復幽雲十六州。公元959年時幾乎就要實現,柴榮率領後周軍隊進攻遼國,幾個月內攻克兩州三關,遼國守軍紛紛望風而逃,幽雲十六州幾乎是唾手可得。
  • 周世宗柴榮若不早離世,是否能一統天下?
    從政治上講,柴榮比宋祖有文化、有才幹,治理國家的能力更強。這兩種思想在治軍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假如真的讓世宗多活二十年,那世界就很有可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作為五代皇帝中最有作為的柴榮,也算是英年早逝,給歷史留下了遺憾,尤其是他身後兩宋的衰微,更讓人懷念柴榮的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