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滅佛的故事

2021-01-09 靜待花慢慢開

五代的最後一個王朝是郭威建立的後周。郭威在位三年就死了,皇位由養子柴榮繼承,這就是著名的周世宗。

周世宗(公元921年—公元959年),河北邢臺人。他相貌偉岸,精通騎射,粗通文墨,性格內向,是皇后柴氏的內侄,郭威很喜歡他,把他收為養子,並繼承了皇位。繼位後,柴榮滿懷雄心壯志,大力改革,成績卓著。

軍事上:嚴明軍紀,賞罰分明,裁汰老弱,募天下壯士,軍隊精壯。

政治上:嚴禁貪汙,懲治失職的官員。

經濟上:招民開墾荒田,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賦,定下國家稅收和賦稅政策。同時廢黜了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擴建京城開封,恢復漕運,新修水利,修訂刑法,考證雅樂,糾正科舉的弊端,搜求遺書,刊印古籍。

滅佛:中國歷史上有四次滅佛事件,歷史上稱之為「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其中「三武」滅佛是因為憎恨、反感佛教,或者獨尊儒教,手段殘酷、嚴厲,無端殺了很多人,包括僧人。柴榮滅佛主要是因政治和經濟方面的一種戰略的考量。他發現僧人太多,免稅的人口太多,兵源減少,必須讓寺院減少,讓僧人還俗,因而才決定滅佛的。

可惜,英明練達、果敢敏捷、開明偉岸、正值壯年的柴榮在率兵攻打幽州的時候,突患重病身亡,死時只有39歲。不禁讓人惋惜。

相關焦點

  • 周世宗柴榮有什麼功績?如果當年柴榮沒死,還會有陳橋兵變嗎?
    周世祖柴榮,後代史家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 在位六年,他精煉軍隊,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其中他舉行的滅佛運動,因為當時的寺廟太多修佛像用掉大量的銅鐵,所以他在全國實施滅佛運動,可士兵根本不敢去做,他就親自拿著斧頭去砸到佛像。砍奪佛像就讓大多數的人們回歸生產,回收了諸多的銅鐵用於生產用具。
  • 周世宗柴榮姓氏疑雲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林士弘的後裔改為柴姓,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柴榮即林士弘的十世孫(一說十二世孫)。 傳十世為柴榮,五代十國時期,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無子,死後傳位給妻子柴氏的侄子柴榮。 柴榮死後,傳位給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柴宗訓在位半年左右,被迫禪位趙匡胤。 趙匡胤御賜其母子丹書鐵券,即免死牌,即使是犯罪也不加刑。
  • 如果給周世宗柴榮30年時間,能建立像漢唐一樣的大一統王朝嗎?
    關於周世宗柴榮的早逝,很多人認為,剛則易折。縱觀柴榮的一生,無論多麼艱難的挑戰、兇險的處境,卻從未妥協、從不屈服,剛儔無雙、遇強更強正是他一生的信條,難道真的是因為剛則易折,不能休養生息,暫停腳步嗎?公元954年,周世宗繼位的第一年頭,便面臨北漢的挑戰,當時的北漢具有遼國的幫助,柴榮則是養子登基、國內軍政不穩,這是柴榮稱帝後遇到的第一次挑戰,也是他人生最為兇險的挑戰。
  • 後周世宗柴榮與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相比,誰的能力更強?
    柴榮可以類比唐太宗,趙匡胤可以類比漢高祖。這個類比可能有些牽強,但足以強調柴榮和趙匡胤的各自特色。而類比唐宗漢祖,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別用一個否定另一個。因為這兩個人的歷史任務,不僅不一樣,而且是一種承前啟後的關係。沒有周世宗的基礎當然不會有趙匡胤的成就;而沒有趙匡胤的成就,周世宗的基礎也只是曇花一現。
  • 從周世宗柴榮的身上得到的歷史教訓:治國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
    這個最後出現並值得圈點的人物就是周世宗—柴榮。周世宗柴榮(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傳說梁山好漢中的小旋風柴進就是其後裔)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故亦稱郭榮),其生父是郭威的皇后柴氏之兄—柴守禮。郭威、柴榮都來自民間,深知百姓疾苦。掌權後,知道怎樣做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擁戴。特別是柴榮,當上皇帝後,獲得很不錯的評價。
  • 後周世宗柴榮: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我今天要介紹的皇帝,同他們相比,可能沒有這麼大的名氣,但要論生前和身後名,他都是無懈可擊的,他便是後周世宗柴榮。後周世宗柴榮,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五代時期後周的第二位皇帝。其在位僅有六年之久,卻為後來宋朝統一天下,結束自中唐以來200多年的動亂紛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趙匡胤奪了周家的天下,周世宗柴榮七個兒子結局如何?
    然而對於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如何處置成了一大難題。周世宗柴榮一生共有七名兒子,長子柴宗誼,次子柴宗誠,三子柴宗諴都在柴榮生前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所殺,分別被追封為越王、吳王、韓王。這也是郭威和柴榮起兵造反的直接原因,後漢隱帝劉承佑殺了郭威和柴榮的家小,導致郭威絕後。最後周世祖郭威雖然奪得了天下,卻沒有子嗣來繼承皇位,不得不讓外甥柴榮來繼承。
  •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周世宗柴榮的兒子們下場如何?
    總體來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對周世宗柴榮的子嗣眷屬待遇還是不錯的,並沒有恩斷義絕或趕盡殺絕。歷代趙官家的對柴氏後人也都不薄,柴氏世襲王位也相安一隅,從未謀反。
  • 趙匡胤和柴榮,真的就那麼「一丟丟」差距,卻怎麼也超越不了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33歲的年齡登上皇位,成為開國皇帝裡最年輕的一檔。很多人都說,趙匡胤此舉有撿漏的成分,但趙匡胤的天下並不是完全是撿漏,大部分都是自己打下來,趙匡胤早年投奔郭威屢立戰功,後來跟隨柴榮南徵北戰更是戰功卓著。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比起來,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
  • 趙宋的政治密碼——後周世宗必須姓「柴」
    大周柴世宗就是大名鼎鼎的後周世宗郭榮,後周世宗被後世公認為五代十國第一英主,如果不是因為他英年早逝,那麼統一天下的很可能就是周世宗。而也正是因為周世宗的猝逝,導致後周江山被趙匡胤篡奪。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後,對後周宗室還算比較厚待,至少沒有物理消滅,但為了展現宋朝的正統性,宋朝的皇帝們還是玩起了政治遊戲,比如郭榮的子孫後代全被恢復本姓"柴",而後周世宗郭榮,也變成了柴榮。
  • 趙匡胤和柴榮,就「一丟丟」的差距,卻永遠無法超越
    但趙匡胤也不是沒有缺點,對比才能出真知,和周世宗柴榮比起來,他的弱點就暴露無遺了。我們先來看兩人的共性。趙匡胤和柴榮都很猛,打仗、謀略、政治、識人、膽略都異於常人,誰碰著他們就算倒黴,大周的王霸之氣也是他倆一刀一槍打出來的,尤其是趙匡胤的狠勁兒和衝勁兒與柴榮的睿智配合起來簡直是天下無敵。兩人的差距在哪兒呢?
  • 周世祖柴榮有多厲害?為何趙匡胤如此崇拜他?
    後周世宗皇帝柴榮是一代雄才大略的人物,但僅僅活了38歲(921-959)就去世。他在位時間只有六年,滿腔的熱血抱負尚未得到施展。如果後周世宗柴榮能夠多活十年,建立那樣的不世之功業也未嘗不可以。出身不同,柴榮經歷更加豐富,趙匡胤學識更加系統商人出身的柴榮,祖上常年居住在邢州堯山(現河北隆堯縣)柴家莊。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歷史有時候對於有些人來說真的是一個莫大的玩笑,對於周武帝宇文邕來說是如此,對於周世宗柴榮來說也是如此,宇文邕時期他早已平定北方,此時只剩下南方偏安東南的南陳,宇文邕死前想要先打垮突厥再統一天下,可是上天不給他時間了,在北徵突厥時候就病死了,死後楊堅篡位奪取了他的江山。
  • 周世宗用斧頭砍了佛像,四年後疽發於胸而死,佛家說是報應
    後周世宗柴榮繼位不久,開始對佛教亂象開始大規模的改革整頓。對那些不在朝廷敕額內的寺廟,全部廢止,嚴格禁止隨便剃度僧尼;一心向佛、皈依佛門的必須經過父母同意方可。嚴禁「奴婢、奸人、細作、惡逆叛黨、山林亡命、未獲賊徒、負罪潛竄人等」出家。另外,在出家做了僧尼之後,必須要嚴守戒律;地方州縣官吏,每年對於寺院僧尼要登記造冊,掌握數量,以便朝廷管理、制定相應政策。
  • 若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
    為什麼就算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後周世宗柴榮察覺了趙匡胤有反意,也沒有能力阻止陳橋兵變的發生呢?第一,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促成了趙匡胤的陳橋兵變。
  • 為什麼說柴榮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悅史君看來,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需要深入分析。柴榮,是後漢樞密使郭威的義子,十五歲時便隨著郭威徵戰殺場。趙匡胤,洛陽的軍人家庭出身,二十一歲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
  • 柴榮主張先統一北方,趙匡胤先南方,誰的主張更有效
    二人的思考都經過了考慮、定型、實施、成果,四個部分是連貫的,可以證明兩種方式都可以解決統一問題,柴榮的辦法在五代之前屬於常規做法,甚至在整個中國都是常規做法。趙匡胤則是在北方強敵勢力過大情況下,為了更快更好地解決統一問題而採取的方式。可以說,柴榮的辦法也有成功的可能。
  •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柴榮的7個兒子下場如何?
    歷代帝王對待前朝皇室遺留者,向來方式不一,有「趕盡殺絕」以絕後患的,有分官賞銀以求安穩的,那麼,趙匡胤是如何對待後周世宗柴榮的家人呢?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後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
  • 周世宗柴榮若不早離世,是否能一統天下?
    從政治上講,柴榮比宋祖有文化、有才幹,治理國家的能力更強。這兩種思想在治軍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鑑意義。假如真的讓世宗多活二十年,那世界就很有可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作為五代皇帝中最有作為的柴榮,也算是英年早逝,給歷史留下了遺憾,尤其是他身後兩宋的衰微,更讓人懷念柴榮的強悍。
  • 排除英年早逝,郭威、柴榮和趙匡胤誰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更大?
    導讀:其實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算統一了全國,當然如果柴榮沒有早逝的話也輪不到趙匡胤稱帝。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看,郭威因為稱帝時年事已高基本屬於守成派;而柴榮表現出來的格局、能力和強硬程度來看,也許柴榮才是統一全國建立一個比兩宋強硬國家的最佳人選。所以說三位帝王按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來說柴榮>趙匡胤>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