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參軍,24歲當將軍,33歲就成為皇帝,39歲去世。在位6年受萬民愛戴,無一人指責。中國三千年封建君主制,上百位有名號的皇帝。即使功績如漢武帝,英明如唐太宗,有明太祖的氣魄,康熙帝的謀略。也不見得能得到所有百姓的稱讚,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敗績。
周世祖柴榮,後代史家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 在位六年,他精煉軍隊,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其中他舉行的滅佛運動,因為當時的寺廟太多修佛像用掉大量的銅鐵,所以他在全國實施滅佛運動,可士兵根本不敢去做,他就親自拿著斧頭去砸到佛像。砍奪佛像就讓大多數的人們回歸生產,回收了諸多的銅鐵用於生產用具。使國家的財力,勞動力得到大的的提升。
在經濟方面,他獎勵農耕,興修水利,減輕賦稅,由於自己是商人出生,所以特別懂得百姓的困難之處,他非常體恤百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貨幣戰。當時周國的強大主要靠經濟的發展,在經濟領域,柴榮在那個時代居然就懂金融手段,他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使大量財富從他國流入周國,就像現在的美元。為了造銅錢,還頒發了「禁銅令」每家存銅不能超過五斤。如此舉措讓後人都為之驚嘆。
軍事國防方面,後周在四面處戰的地方,周圍都是敵人。柴榮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給自己定三十年的大業規劃,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修養百姓,十年天下太平!之後他南徵北戰。在西邊他打敗了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向南邊他功退南唐,拿下了江北、淮南一共14州,從他以後就在也沒有漢人敢打燕雲十六州,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一統天下。在北邊打敗了契丹這一個一直來的大患,一連拿下二州三關。朱元璋是這樣稱讚他的:「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
在政治策略方面,採用連坐法整治官吏,大興文教,糾正科舉中的錯誤。讓所有的百姓都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做官,把官員的權利關在了制度的籠子裡,保證了為官的勤廉。他也賦予文武百官充分的話語權,沒有人因為說錯了話得罪了人而被殺。創造了一個高效率,敢作為的政府機構。
柴榮還有許多的曠世功績,的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能在六年內做到如此多的事情,實在讓人敬佩!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不幸病逝,當時年僅七歲的周恭帝繼位。我們都知道,君少必定導致國家政治不穩定。手下的將領必有造反的心思所在,特別是掌握了軍權的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
於是便發生了後來的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在東京外的陳橋發動兵變,回城之後逼少帝禪讓帝位,定都開封,改國號為宋。開啟了宋王朝歷史帷幕。
之後宋一統南方,可以說趙匡胤是在後周的基礎上統一了我國中原一帶,如果柴榮不死,那麼他一定是可以做到這一切的。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陳橋兵變了。不過命運就是命運,歷史發展註定是誰來稱帝非人力所以改變。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