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說了什麼大逆不道的話,宋太祖趙匡胤才下決心「杯酒釋兵權」

2021-01-09 烽火煙雨江南春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利用陳橋兵變,建立大宋當上皇帝。年末,昭義軍李筠義軍節度使及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舉旗反叛。宋太祖趙匡胤領軍,經過一番波折終於平定後。有一天召集自己的心腹謀士,宰相趙普問道「在唐朝滅亡以後這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裡,朝代頻更迭繁,戰爭沒完沒了,百姓苦不堪言,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現在想平息天下戰亂,建立長治久安的國家,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有什麼好辦法嗎。」趙普不愧是宋太祖手下謀士之首,對這些問題早就有謀劃。當即說道:「唐朝的滅亡的根源是各地藩鎮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導致中央君主弱地方藩鎮強,自然就會產生各種叛亂。要杜絕這種現象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控制地方錢糧收入,把取消地方控制軍隊的權利,做到這些天下自然就太平。」聽到這裡趙匡胤連說:「明白啦,我們想到一起了。」

但是當時手握重兵的石守信、王審琦等將領都是趙匡胤舊時的親信朋友、好兄弟。石守信等還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之一,十分親近。所以剛開始準備消除兵權的時候,趙匡胤並不準備先剝奪他們帶兵的權利。趙普看在眼裡後,覺的首先消除這些禁軍大將的軍權,皇帝親自掌握強大的禁軍後,地方節度使的軍權才能順利消奪。所以對趙匡胤說:「我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你,但是他們的部下要貪圖富貴,也給他們也一樣披上黃袍後起兵,他們也顧不得忠心於您啦」。趙匡胤聽到這話感覺心裡一緊,終於下決心先解決心腹大將的軍權。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的一天晚上趙匡胤特地把石守信等親信禁軍大將留在皇宮喝酒,乘著中途大家酒興正濃的時候,趙匡胤長嘆一口氣說:「我在你們大家擁戴下做了皇帝,心裡啊非常感謝大家。可是當上這個皇帝後才發現,做這個皇帝還沒有做節度使的時候快樂。不瞞大家說我當皇帝這一年多下來,我每天晚上都不敢安枕高臥啊。」石守信等大將們詫異的說:「陛下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呢,現在大局已定,誰敢對陛下三心二意,我們首先不放過他啊!」

太祖趙匡胤說:「你們想的太簡單啦,我肯定相信你們肯定是沒有異心的,但是有一天你們的部下也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的時候,即使你們自己不願意也不行把。」眾將聽到這話馬上明白了,這時皇帝在敲打他們,如果這時候應對不好,很容易招致滅族之禍!大家連忙說:「皇上明鑑,我們這些武將都是些粗人,想不到這些彎彎繞繞,還請皇上給我們指條明路。」趙匡胤緩緩說道:「人生在世,時光過得和白駒過隙一樣快,人生在世時不外乎享受榮華富貴。再給子孫後代積累一些莊園地產,以免他們受到凍餓之苦。你們現在不如放棄兵權,到地方做一個清閒的官,多置辦些田產莊園,給子孫也留下了基業,自己也能快樂安享晚年。我們君臣之間也沒有猜疑。這樣的話大家心裡都能安定,這豈不是一件美事。」聽到這裡大家馬上明白趙匡胤說話的用意,連忙說:「陛下已經為我們想得很周到啦,我們一切憑陛下做主。」

果然,第二天早上早朝石守信等一班禁軍大將一齊上書。說自己已經年老多病,希望能辭去軍職,回家養病。趙匡胤看見大喜,馬上按照他們的要求同意了,同時還獎賞他們大量的土地和錢財。而且還安排了他們當上不用去上班,而又能拿豐厚俸祿的閒職,讓他們過上只拿俸祿不用上班的愜意生活。同時在謀士趙普的提醒下,還用結成親家的方式安撫石守信等心腹故友。

圖片來源於網絡

趙匡胤當初想讓弟弟趙光義的嶽父符彥卿統領禁軍,但是這個想的遭到趙普的強烈反對:「符彥卿的名位已經十分高,不再適合掌握軍權否則後果非常嚴重」。趙匡胤不以為然道:「我對符彥卿已經做到問心無愧,符彥卿沒有造反的理由。」趙普緊跟著說了一句讓趙匡胤半天沒有做聲的話:「那麼當初周世宗也做得那麼問心無愧,您怎麼就能辜負他呢?」趙匡胤於打消讓親近大將獨掌握禁軍的想法,下令將禁軍分成三部分,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司,簡稱「三衙」的部門共同統領禁軍。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把當時地方上的手握軍權的節度使,都召集到御花園喝酒。又對他們說這麼一番釋兵權的話。當時北宋中央政府不但掌握強大禁軍,還控制地方政府的財政賦稅。地方節度使再沒有和中央政府對抗的能力了,於是紛紛上表辭官,趙匡胤就這樣完全收回了地方節度使的軍權。同時趙匡胤改革政府制度,挑選各地精兵編練成禁軍由皇帝本人親自控制,各地行政官員必須由中央政府下派。這些制度的實施很快結束地方藩鎮軍事割據的局面,隨後大宋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

相關焦點

  • 杯酒釋兵權:為何他們願意放棄兵權?因為趙匡胤斷了他們所有退路
    他們除了被擼掉兵權,出任地方節度使以外,石守信和王審琦分別成了趙匡胤的兒女親家,張令鐸則成為趙匡胤三弟趙廷美的嶽父。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而這一著名事件,看似是趙匡胤用一頓酒席,就解決了五代以來的武將擅權問題,但事實上,這頓酒席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因為此時的石守信等人早已被拔去了牙齒,不復五代時的驕悍。
  • 將領跟皇帝喝了幾杯酒,兵權被取消了,皇帝說:哪有喝酒那麼簡單
    自己輕而易舉登基稱帝的趙匡胤,想起了唐朝中期以來的藩鎮割據的歷史,以及五代十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前車之鑑,不由渾身冒汗,詢問趙普如何解決皇帝被隨意廢立的窘況。趙普很聰明,直接回答說:「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 恆大的「杯酒釋兵權」是假,鄭智的「敲山震虎」才是真?
    鄭智出任恆大總經理,引起軒然大波,在眾人看來,這是恆大變相的「杯酒釋兵權」,卡納瓦羅名義上,雖然沒有正式下課,但是有鄭智在背後「垂簾聽政」,卡納瓦羅距離下課的日子,也是近在咫尺,但在筆者看來,恆大「杯酒釋兵權」是假,「敲山震虎」才是本意!一:為什麼「杯酒釋兵權」是假的?
  • 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一統全國,那他為什麼能夠贏得了後人的好評?
    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趙匡胤#宋太祖趙匡胤(927-976),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祖籍涿州(今屬河北)。
  • 趙匡胤曾在皇宮發現柴榮幼子,群臣勸他斬草除根,駁回!
    宋太祖趙匡胤從柴家人手中奪得江山,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一夜之間黃袍加身成為北宋開國之君。他從前深受郭威、柴榮父子的信賴,十餘年間被委以重任,直到柴榮英年早逝,契丹和北漢聯軍來勢洶洶,才發動陳橋兵變,可以算作是時勢造英雄。若非如此,趙匡胤應該還是忠心耿耿的臣子。
  • 宋太祖趙匡胤的發家史,歷盡艱辛成正果,網友:真是個「暴發戶」
    宋太祖趙匡胤的發家史,歷盡艱辛成正果,網友:真是個「暴發戶」在中國的浩瀚歷史上,以平民起家成為一代帝王的,總是為人津津樂道。景甜小編就帶你們來看一下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發家史,來看一看,他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的!說到這裡就得先說一下趙匡胤的父親了,他的父親是後唐皇帝的將領,在軍隊中可是赫赫有名啊,誰都得給他老爸幾分面子,這樣一來,趙匡胤也算是一個軍二代了吧,亂世之中,軍人的身份和地位十分重要。趙匡胤非常的喜歡武術,每天出了舞蹈弄棒就是鑽研兵書!
  • 趙匡胤為什麼傳位於兄弟,而不是兒子?
    趙匡胤不知道母親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只聽母親頓了頓,接著說道:「我擔心的也是這個,德昭現在只有10歲。如果你有個三長兩短,你說德昭會不會也象前周那樣被別人奪了江山?」趙匡胤大禮後問道:「請母親教我。」杜太后說道:「你如果能傳位給你弟弟,別人也就不能奪走我們家裡的江山了。」趙匡胤哭道:「請母親放心,我如果有三長兩短,一定會傳位給我弟弟的。」杜太后見趙匡胤答應了,就讓趙普作為見證人,記載了事情的經過。
  • 宋太祖千裡送京娘,為什麼卻不娶她,致使一個痴情女子香消玉殞
    作為中國歷史上極具知名度的一代帝王,宋太祖的一生被諸多傳奇所籠罩: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太祖誓碑、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然而,在這些傳奇中,有一則遠比上述充滿政治鬥爭的爾虞我詐更受到普通百姓的歡迎和喜愛,以至於千百年來不斷被各種藝術形式所傳播,河南曲劇、滇劇、淮劇、京劇、崑曲乃至各種影視劇中都有不同版本的劇目頻頻上演,至今不絕,這便是「英雄救美」的故事原型——「千裡送京娘」
  • 宋太祖趙匡胤的「假途滅虢」,李處耘幹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兒?
    作者:陳二虎(趙匡胤)一、給我一個南下的理由趙匡胤經心複製了一幕黃袍加身,奪了孤兒寡母的後周天下,當上皇帝,也讓「點檢作天子」成為現實。趙匡胤當上了皇帝,自然有許多人不服,老趙某日坐御輦,身邊文武百官簇擁,眾目睽睽之下就射來一支冷箭,讓所有人都嚇了一跳。看來這反對他的人很多。
  • 宋史~燭影斧聲·趙匡胤的死因
    宋太祖傍晚時分,都城上空突然狂風大作,雨雪不止,太祖趙匡胤駕崩,太祖猝死,猶如晴天霹靂,宋朝百姓,宋朝百姓不願相信這位耳聰目明、春秋鼎盛的的開國皇帝,竟然在一夜之間一命嗚呼,暴死而終,很快關於太祖生死的傳聞散步到全國各地
  • 趙匡胤帶兵作戰方面確實是有過人的膽識,才四兩撥千斤的
    趙匡胤帶兵作戰方面確實是有過人的膽識,才四兩撥千斤的,他效仿諸葛亮的空城計,並虛心聽取軍師趙普的意見,略施小計,取得大捷。趙普偵察回來後對趙匡胤說道:我現在敢肯定,李景達之所以走得這麼慢,是因為他摸不清我們這裡的虛實。還有,大將軍坐鎮這裡,也令他心存顧忌。
  • 毛主席評價趙匡胤:陳橋兵變明明是篡權,卻被說成是正義行為
    有一次,一個富家子弟想在毛主席面前炫耀,就想要考考他,說:「《百家姓》裡頭一句趙錢孫李,該怎麼解釋?」毛主席一聽,就知道這個富家子弟明顯是在炫耀自己家有錢,微微一笑,說:「趙是趙公元帥的趙,錢是有錢無錢的錢,李是有理無理的李,與理同音,宋太祖趙匡胤當年就說過一句話。」富家子弟問他說的什麼話,毛主席笑著說:「有錢龜孫不講理。」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現在,孔子可是公認的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說的話自然是有些道理的。下面有就分幾個小條目來說說學習《論語》的重要性。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故事流傳甚廣。說的是宋代開國功臣趙普學習《論語》治理國家的故事。趙匡胤還沒有當皇帝以前,趙普就開始跟著趙匡胤混了,趙匡胤當時當到的最大官職是節度使兼殿前都典檢。
  •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是如何對部下論功行賞的
    趙匡胤對慕容延釗的封賞遠超石守信等有功之臣——慕容延釗並非趙匡胤的心腹,在陳橋兵變中甚至是其加以防範的對象,趙要讓他率兵渡過黃河後才敢發動兵變。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要做出如此這般的人事安排,難道不怕石守信等會產生心理不平衡之感嗎?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從秦朝秦始皇開始,設置三公九卿,太尉作為三公之一,成為了古代封建王朝不可或缺的官職,一直到了明朝才被患有被迫害妄想症一門心思想獨攬大權的朱元璋給收回。 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曾經出任過這個職務,比如說西漢時期的周亞夫,,三國時期的賈詡和司馬懿,其實很少人知道,南宋的抗金名將嶽飛,也曾出任過太尉一職務,那麼過去的太尉,放到現在究竟是個什麼職務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 後周柴榮與趙匡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柴榮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悅史君看來,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需要深入分析。柴榮,是後漢樞密使郭威的義子,十五歲時便隨著郭威徵戰殺場。趙匡胤,洛陽的軍人家庭出身,二十一歲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