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雄才大略,如果沒有英年早逝,能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

2021-01-09 歷史客棧

公元936年,五代後唐的河東(山西)節度使石敬瑭,為推翻後唐皇帝李從珂,向遼太宗耶律德光求救兵。石敬瑭承諾:只要大遼皇帝幫我幹掉李從珂,我做中原皇帝後,就把幽州(北京)、雲州(山西大同)等十六州割讓給遼國。

幽雲十六州位於燕山山脈以南,是以平原為主的中原地區的重要戰略屏障,中原王朝丟掉幽雲十六州,對遼國的戰略防守極為被動,北宋就深受其害。

23年後,周世宗柴榮在徵服南方最強的南唐後,兵鋒轉向了遼國,御駕親徵,所向披靡。只可惜,天意不讓中原復幽燕,柴榮在準備總攻幽州時突然得病,只好班師回朝,不久駕崩,皇位被大將趙匡胤奪去。

那麼,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柴榮沒有英年早逝,他能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呢?

戰爭的勝負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雙方統帥的統合能力。

先說柴榮。柴榮是周太祖郭威的養子,從小跑江湖賣傘販茶,對民間積弊了如指掌,因此繼位後,以雷霆萬鈞之勢,開展了各項改革,效果非常好。尤其是軍事方面,柴榮打造了一支無敵於天下的禁軍,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稱讚說:「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徵伐四方,所向皆捷。」

柴榮打仗有個特點,喜歡親冒矢石,與將士一起冒險。徵南唐壽州(安徽淮南壽縣)時,周軍屯兵城下,柴榮竟然讓箭術如神的南唐大將劉仁贍射自己。大家勸他不要冒險,柴榮卻說:「一箭要能射死一天子,那世上就沒有天子了!」何等的霸氣!

有這樣的皇帝,三軍都願意為柴榮賣命,就是趙匡胤都說過:只要世宗不早死,我是絕對不敢有任何想法的,甘願做周朝一大將。

再來看柴榮的對手,遼穆宗耶律璟。

耶律璟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兒子,他的堂兄遼世宗耶律阮被殺後,耶律璟是根紅苗正的太宗之子,順利當上了皇帝。但是,遼朝君臣對於這個皇帝,簡直就是一萬個嫌棄。

遼世宗耶律阮愛喝酒,喜怒哀愁全在酒裡,喝醉了就打罵臣子,耶律璟在這一點做得比堂兄還過分,他一天中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喝得爛醉如泥,不醒人事,別說處理國事了,眼皮子都睜不開。為此,遼人還給耶律璟起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綽號,叫「睡王」。

耶律璟還有幾個愛好:喜歡打球,玩遊戲,摟草打兔子。只要不影響國事,這些都屬於個人愛好,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代明君,還喜歡鬥蛐蛐兒呢。但要命的是,耶律璟只顧著玩,國事基本荒廢了,天天圍在耶律璟身邊的,也多是些勢利小人,君子遠之。

還有更要命的,你以為遠離耶律璟就沒事了?休想!「睡王」看哪個大臣不順眼,殺!《遼史·穆宗紀》記載,「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而嗜殺不已。」耶律璟胡作非為,殺人如麻,把人心都殺涼了,大臣郭襲就評價說:「穆宗逞無厭之欲,不恤國事,天下愁怨。」

後晉亡於遼,中書舍人李翰入遼為官,他曾經給在後周的堂兄李濤寫信,勸李濤請郭威發兵攻遼,一戰可下,理由是:「(耶律璟)唯好擊鞠,耽於內寵,固無四方之志。觀其事勢,不同以前。親密貴臣,尚懷異志。」但是,當時郭威立國未久,還不敢輕舉妄動。

郭威幾乎是與耶律璟同時繼位的,都在公元951年當皇帝。郭威只在位3年多就去世了,這就意味著:耶律璟初即位時,壞毛病還沒有完全顯露,遼人對他的忍耐性還是比較高的。但到了公元959年,耶律璟已在位9年,壞事做的很多了,民怨早已沸騰,柴榮就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大舉攻遼。正如呂思勉先生說的:「周世宗時,正是契丹中衰之會,遼惟穆宗最昏亂。」

這兩位皇帝,一個是強悍的明君,另一個是荒唐的昏君,可以說是完全一邊倒了。

再說另一個角度:契丹人能不能打?

答案是當然能打。但是,契丹人在中原王朝面前,有勝仗,但被摁在地上摩擦的時候更多。

咱們舉幾個例子:

公元917年八月,晉國(後唐的前身,控制山西、河北)大將李嗣源(後來的唐明宗)率騎兵三千與萬名契丹騎兵相遇,結果全殲契丹軍。

公元921年,晉王李存勖率兵在望都,斬殺數千契丹軍。

公元928年五月,唐軍(前身是晉軍)斬殺契丹軍數千;六月,斬殺契丹人一千多人;七月,斬殺七千多人;八月,唐軍在幽州城外斬殺數千契丹兵,之後又是掩殺,契丹死傷過半。

公元944年,契丹軍南下攻後晉,晉軍在白團衛村被契丹軍重重包圍,晉軍反擊,逆殺契丹軍,並險些生擒契丹皇帝耶律德光。

柴榮的軍事能力,不會比李存勖、李嗣源這些牛人差,而且,經過柴榮的改革,周軍的實力已無敵於天下,對付契丹軍,綽綽有餘。

周軍北伐時,三關守將不戰而降。有人會說,三關守將都是漢人,那來看在幽州的契丹人的表現:聽說周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北伐,幽州的契丹人連夜跑掉,「蕃人在幽州者,連宵遁去。」要知道,周軍此時離幽州還有一段距離。等周軍殺到瓦橋關時,幽州人無論番漢,都嚇得跑進西山躲藏起來。

這樣喪失鬥志的契丹軍隊,又如何抵抗士氣如虹的周軍的進攻?幽州城中的契丹守將蕭思溫(蕭燕燕之父),「計不知所出」,早被嚇得魂飛天外。

再說耶律璟,得知周軍攻幽州,他的表現是「恐懼」,六神無主。你能指望這樣的昏君,帶領契丹人抵抗柴榮麾下的無敵周軍嗎?別逗了。

可惜的是,天意不讓幽雲復歸中原,柴榮突然病倒,很快就一命嗚呼,連大周江山也被趙匡胤奪了去,幽雲十六州,也成為大宋心頭永遠的傷痛。

相關焦點

  • 天妒英才,歷史上那些英年早逝的名人,他們要是長壽不敢想像!
    天妒英才,歷史上那些英年早逝的名人,他們要是長壽不敢想像!歷史上有非常多的英年早逝的人物,所以才流傳出來了一句「天妒英才」。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下,在歷史上那些英年早逝的人物都有哪些吧!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初唐四傑之首,可惜只活到了26歲。
  • 若柴榮還活著,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原的了,也沒趙匡胤啥事了
    這個時候的趙匡胤已經隱隱的有統一中原的趨勢了,其實趙匡胤曾經在後周做過屬下,他是後周第二任皇帝柴榮的部下,如果不是柴榮英年早逝的話,或許整個天下又要易主了,宋朝的開國者就不是趙匡胤,而是柴榮了,為什麼這麼說呢?要從柴榮的一生說起。柴榮本來姓柴,後來他被自己的姑父收養,改姓郭,他的姑父就是鼎鼎大名的後周開國皇帝郭威。
  • 排除英年早逝,郭威、柴榮和趙匡胤誰統一全國的可能性更大?
    導讀:其實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算統一了全國,當然如果柴榮沒有早逝的話也輪不到趙匡胤稱帝。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看,郭威因為稱帝時年事已高基本屬於守成派;而柴榮表現出來的格局、能力和強硬程度來看,也許柴榮才是統一全國建立一個比兩宋強硬國家的最佳人選。所以說三位帝王按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來說柴榮>趙匡胤>郭威。
  • 如果給周世宗柴榮30年時間,能建立像漢唐一樣的大一統王朝嗎?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在短短32天的時間內,一舉收復四州三關,經過高平大捷與收復四州三關後,極大地改變了五代中期遼國對中原政權具有主導地位之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後周在對契丹關係中已經佔有戰略主動。
  • 北宋是如何爭奪燕雲十六州的?為何屢遭失敗終致滅亡?
    前言 燕雲十六州是一項歷史遺留問題,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一己私慾割讓燕雲地區給契丹,後周、後漢和北宋深受其害。從此,燕雲十六州被納入遼朝的版圖,這使得中原王朝喪失了作為屏障的長城一帶要塞雄關。
  • 燕雲十六州怎麼丟的?宋太祖設「封樁庫」真的是想花錢贖回來嗎?
    燕雲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線,主要位於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區。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一旦丟失,整個華北平原再也無險可守,北方遊牧民族便可長驅直下威脅中原腹地。而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復,燕雲十六州足被非漢族政權統治了四百餘年。
  • 石重貴,一位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平庸帝王,白浪費了4年時間
    後世大多認為後周世宗,也就是柴榮時期是中原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絕佳時期,其實個人認為後晉才是最合適的時機,但是契丹部落剛統一,建立遼國那也是後晉被滅之後的事情了,而且後晉擁有可以與當時契丹一戰的軍力,有一個和契丹宣戰的帝王,只是後晉沒有配套的強悍國力以及忠心的文臣武將。我們不防回顧這不足15年的歷史,來看看,後晉是怎麼把燕雲十六州徹底折騰沒的。
  • 周世宗柴榮若不早離世,是否能一統天下?
    只有一個人真正依靠力量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一定很厲害。那時契丹兵精國盛,雄主還活著,仍舊被壓製得節節退縮,師辱得喪,可以知道世宗有多厲害。之後世宗更欲北徵,無奈英年早逝。想想自己三十年志向,十年開疆拓土,十年養家餬口,十年平安無事,那是多大的勇氣啊!
  • 嶽飛那麼厲害,若當時趙構全力支持他,能收復失地,趕走金人嗎?
    趙構是明智的,當初縱跨南北的北宋都被金摧枯拉朽的幹掉了,何況偏安一隅的南宋,嶽飛不過一匹夫,貌似他沒有顧及到天下的百姓,一將功成萬骨枯送給他最合適了。宋朝最強大的太祖太宗時代都收不回燕雲十六州,一個在廢墟上草創的,殘破的南宋又如何擊敗比契丹更強大的女真去收復整個北方呢?
  • 圖解雍熙北伐,北宋自此無緣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為了能自立為王,向北方的遼國稱臣、稱子。於是在遼國援軍的幫助下,後唐大軍被擊潰,石敬瑭於是稱王,建立後晉。作為回饋,石敬瑭將所屬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從上圖可以看出,燕雲十六州佔盡地勢險要之處,涵蓋了現在的京津冀、山西東部,甚至部分河南北部地區,並且把燕山和太行山盡收囊中。
  • 明朝擁有燕雲十六州,有這條生命線,為何還是被少數民族滅國
    中國古代,燕雲十六州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南北兩方的生命線。誰要是掌控了燕雲十六州,誰最終就可能生存下來。在宋朝及五代之前統一國家中,燕雲十六州大部分時間在中原國家手裡,因此,北方的少數民族國家,由於缺乏必要的耕種土地,無法過上相對自給自足的生活,因此他們必須南下抄掠,或者挑起和周邊其他民族的戰爭。
  • 這個應該是沒有的
    因為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個多月,後周的大軍北上收復幽雲一帶,短時間內就接連收復三州。倘若不是柴榮死了,後周軍隊不得不退的話,估計幽雲一帶,在那時候就要被後周給收復了。其實一直到柴榮生命的最後一刻,趙匡胤應該都是沒有反心的。他是一個武將,而且是一個很出色的將領,但是在此之前,恐怕他從來也沒想過自己要當皇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