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指為了一定的共同目標,以一定的方式相結合,彼此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和相互認同的兩人以上的人群,是個體身份認同的重要部分。個體隸屬於群體,以相同方式行動來獲得安全感的需要。交往、共同活動和目標一致是群體形成的基本條件,高壓力的情緒直接促進人們形成群體或加入群體。群體行為:在給定情境中,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和獨自一人時有很大差異,個體組成群體後出現的群體影響、群體心理氣氛、群體極化與群體思維等現象,是個體所不具有的現象。群體行為包括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去個體化與群體決策。
01社會助長與社會惰化:他人在場讓人變得警覺,也能喚起個體被評價的意識,對行為效率產生促進或抑制的作用,他人在場時導致行為效率提高的現象稱為社會助長,導致行為效率下降的現象稱為社會惰化。群體背景可以引起社會助長,也可以引發社會惰化,取決於工作任務的性質和個體對任務的熟悉程度。
1 社會助長:個體意識到他人的存在而產生行為效率提高的現象。
社會助長的3種情境:
(1)完成簡單任務時,群體背景有明顯社會助長作用;完成難度較大的任務時,群體背景帶來社會干擾。在複雜的問題解決中,發揮社會助長的最佳途徑是先採用頭腦風暴法使人們進入問題解決的預熱準備,然後再通過引導人們獨自深入地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
(2)高度的自我意識被激發後,人們的行為朝著利於自我價值確立的方向傾斜,導致行為效率明顯增加。
(3)性別助長:是社會助長的一種,指異性在場比同性在場對個體行為的促進作用更大,如美女相伴促使行為效率增加。印象管理引起不同條件下不同特徵的男女行為者,由於異性在場而出現行為朝向利於自身形象的增強或抑制效應。
2 社會惰化social loafing:也叫社會干擾,指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所造成的行為效率下降,使群體生產時個體生產力下降的現象。
(1)社會惰化的4種情境
1)難度較大的任務:帶來社會干擾。
2)他人在場激發的被評價意識引發過高的焦慮水平:導致個體注意力分散,使正常思維活動受到幹擾,造成社會干擾。
3)協調損耗:群體工作時個體之間喪失協調,導致低效率。
4)個體貢獻在群體中不易被區分,行為產生責任分散:與自己單獨工作的努力程度相比,個體行為被評價焦慮減弱,群體工作時產生了責任分散,個體的努力程度下降,行為動力降低。當行為結果與個人關係不大時,更易發生社會惰化。
(2)3個方面降低社會惰化
1)個體相信自己的努力會得到想要的結果時,會與他人一起工作時表現得很努力。
2)個人貢獻易於被確認,群體規則鼓勵產出與個人參與時,社會惰化的現象會減弱。
3)群體更小、凝聚力更高時,強調群體目標優先,強調集體主義文化時,社會惰化發生的可能性會降低。
02去個性化與群體決策
1 去個性化
(1)去個性化:指個體在群體中自我意識喪失,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個體身份缺失,以各種非典型、反規則的方式行動的現象。去個性化狀態產生消極結果,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我觀察和評價的意識,另外,去個性化也能增強親社會行為,產生積極結果。去個體化產生積極或消極結果與當下的群體規則有關,取決於環境鼓勵的是積極行為還是消極行為。
(2)去個性化的內外因素
內部因素:個體自我覺察、生理喚起、感官超負荷等。
外部因素:群體匿名性、群體規模等;
匿名、極端自我捲入後暫時的心理活動高度集中於外界事物如藥物、酒精等的影響,這些都可能造成人的自我意識和控制水平極度降低,個體身份的缺失使人處於去個性化狀態,導致行為表達失去控制。
2 群體決策:由於風險轉移risky shift,群體決策會出現比個人決策更冒險、更偏向極端的兩個傾向: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趨同思維groupthinking。
(1)群體極化
1)群體極化:指群體成員中原來已存在的傾向性得到加強,使一種觀點或態度從原來的群體平均水平增強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現象。典型的群體極化是冒險轉移,即群體決策時的情境為決策性情境,群體鼓勵富有冒險性的見解,人們獨自進行決策時願意冒的風險較小,傾向於較為保守選擇和成功性較大的行為,在群體共同決策時比個體獨自決策時有更大的冒險性。冒險轉移的本質是群體的極端化轉移。
2)3個因素影響群體極化:責任分散、冒險性的推崇、個人投入。
責任分散:在群體中,個體行為的責任意識下降,個體變得敢於嘗試通常被自我抑制的行為。
冒險性的推崇:文化價值中高冒險性與英雄氣概聯繫在一起,從而傾向於鼓勵人們冒險。
個人投入:爭論與說服的互動推動群體極化,積極的語言參與比被動聽別人陳述引發更多的態度變化,因為個人的投入可以增加其對某種態度的接受程度。
(2)趨同思維:
1)趨同思維:指高凝聚力的群體在決策時,群體思維傾向於高度一致,當群體陷入趨同思維時,成員會擱置個體的批判性判斷。
2)3個因素影響群體的趨同思維:領導行為、煽動性情景、時間壓力。
領導行為:領導行為對群體思維的作用比群體凝聚力更大。
煽動性情景:群體思維在煽動性情景中更容易出現。
時間壓力:時間壓力減少人們對相關信息的關注和降低考慮變通的程度而強化群體思維。
3)趨同思維導致決策失誤,7種常見的表現如下:
過度樂觀,群體看不到外來的警告和決策的危險性;
忽視外來的不同意見,群體通過集體討論將已做出的決定合理化,;
對群體道德深信不疑,相信自己群體的決策是正義的;
對於對手的看法刻板化,認為對手軟弱愚蠢;
從眾壓力,使群體不欣賞不同意見,避免提出與群體不同的意見;
缺乏不同意見造成統一的錯覺,表面的一致性使群體決策合法化,甚至使罪惡的行動合理化;
思想警衛,某些成員迴避不利於群體決策結果的信息與資料,保護決策的合法性與影響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