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
兩千年前希臘內科醫師希波克拉底提出一個人的氣質源於四種體液,多血質的人生性愉悅;膽汁質的人易怒;抑鬱質的人敏感;粘液質的人冷漠。雖然希波克拉底的生物學知識或許並不準確,但是他是身心聯繫這一觀念最初的提倡者,也是第一個將人格進行分類的學者。
2. 現代心理學的人格分類
現代心理學擁有多個人格分類體系。一部分人格理論家認為氣質是人格的整體傾向,具有強大的生物學基礎;另一些理論家認為人格具有多個維度,是多種特質的組合;還有一些科學家根據人格類別,而不是維度將人進行歸類。
2.1 人格與氣質
現代心理學雖然已經摒棄了體液說,但依然保留了其最基本的概念:生理現象的確會影響人的基本人格。人腦中確實存在著調控人格基本方面的結構。心理學家把氣質定義為在兒童早期就顯現出來的,建立人格與個人生活方式基礎的遺傳性人格傾向。氣質代表著人格特點中一兩個佔主導並長期存在的「主題」,這些特點可能從出生以來就已經存在了。現代生物心理學將體液換成了神經遞質,認為人與人之間氣質的差異是由不同的神經化學模式導致的。氣質理論與我們常說的刻板印象的差別在於它擁有堅實的科學基礎。
後天學習也會對人的氣質產生影響。不同的氣質特質會產生不同的社會信號,他人對這種社會信號的反應會強化(或者削弱)個體最初的遺傳特徵,這就是為什麼羞怯的孩子往往會變得更加害羞,而大膽的孩子更容易變得外向。
2.2 人格與特質
特質是存在於個體內部,在不同環境中指導個體思想與行為的多種穩定的人格特徵.它是我們的動機,情緒和認知在行為上的表達方式。人格是不同特質的集合。特質與氣質的差別在於氣質是人格的基礎,深植於個體的生物本性裡;而特質是建立在氣質基礎上的多維結構,特質同樣也會受到經驗的影響。
A. 大五人格
研究者通過因子分析發現了五種主要人格因素,包括:
開放性:求知慾,好奇心
責任感:可靠性,目標導向性
外傾性:社會適應性,外向,自信
宜人性:親社會,招人喜愛
神經質:焦慮或情緒化
這五種特質存在兩極,大多數人在大多數維度上位於兩極中的某個位置。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位置並沒有好壞之分,與其評判我們「應當」擁有何種特質,不如好好利用我們擁有的特質,尋找最契合這些特質的環境。
B. 奧爾波特理論
奧爾波特認為特質是真實存在於個體中的一種神經生理結構,它不僅可以應答刺激產生行為,還能夠主動引導行為,使一個人的行為具有指向性,特質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內在的一般行為傾向。 該理論把特質分為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共同特質是指某一社會文化形態下,大多數成員共同具備的特質。個人特質還可以進一步分為主要傾向,中心傾向和次要傾向。其中主要傾向是指幾乎支配一個人所有行為的單一特質。中心傾向代表一個人的幾種核心特質,次要傾向則只有在特殊情況下,一般面對親近的人才表現出來。奧爾波特主張運用特殊規律研究法來集中研究個人的特質。
C.卡特爾理論
卡特爾把個人具有的特質稱為個別特質,群體共有的特質稱為共同特質。從層次上來說特質分為根源特質和表面特質。根源特質處於人格結構內部,是一個人行為的最終根源。表面特質是指從外部行為能直接觀察到的特質。通過因子分析法卡特爾確定了十個特質,分為兩個維度,一個維度與成就有關,另一個與人際親和有關。
D.埃森克理論
埃森克認為人格由三個維度,四個層次構成。三個維度分別為外向性,神經質和精神質。四個層次包括類型,特質,習慣反應和特殊反應。其中特殊反應指日常生活中的一次反應;習慣反應指相似環境下的相同反應;幾個相關的習慣反應組成特質;幾個相關聯的特質則組成人格類型。
3.對氣質和特質理論的評價
氣質和特質理論的局限在於把人格描繪成固定和靜止的畫面,而不是發展和變化的動態過程。把人格描繪成簡單的幾個維度的做法過於簡單化了人的複雜本性。另一個問題在於特質理論和其他早前的理論一樣,只是用標籤描述行為,但並不予以解釋。它只是識別出了人常見的特質,卻並沒有告訴我們這些特質的來源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最後特質理論還會造成自我實現的語言問題。當人被貼上某種標籤之後,會受這種標籤的暗示,這會讓人更加難以改變。例如被貼上「害羞」標籤的孩子不僅需要和自己的這一特質鬥爭,同時還需要和自己的標籤作鬥爭。
參考書目: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