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的人格特質造就壓抑的人,開放的人格特質造就開明的人。
——題記
一些先天的因素對我們人格的影響被低估了;同時,我們還沒有形成記憶時的人生最早期的關係和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也往往會被我們忽略。在我們小時不注意發生的很偶然一件事,可能會在長大後以無意識或潛意識的方式顯現於我們的生活和記憶中。為何如此呢?因為我們的人格特質在對你產生著作用。
什麼是人格?人的人格特質或者說是性格特徵是如何慢慢形成的?今天哲學詩畫就和大家聊下這個話題。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曾經提到過,「人,並非是一個純粹由生物因素決定的、由原始衝動欲望堆砌的一成不變的個體,也並非絕對由文化環境所操縱的木偶」。我們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與後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弗洛姆提出人越成長,越獨立,越與外界減少聯繫,越少束縛,也就越自由,相對地,越孤獨。逃避自由就是逃避孤獨,所以要重新與外界建立聯繫。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主動地用愛與工作與外界建立積極的聯繫,一種是將自己交給別人,臣服於別人,放棄對自身的掌控和探索,一切任由外界安排。後者顯然是不利於我們的人格發育的,是一種人性的退步。弗洛姆認為我們應該堅持第一種,無論這個實施起來有多麼困難。
何為人格?
人格是一種建立在生物基礎上的心理趨勢
人格,指的是人們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顯現的自身在思想、價值觀、社會關係、行為模式、情感體驗等各個方面的大體趨勢,以及在這些方面上與其他個體之間的差異。眾多研究者認為,人格是一種建立在生物基礎上的心理趨勢,先天因素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其實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人格形成的後天因素,主要指的就是成長環境與經歷,而這其中,家庭,是人們最初的社會化場所、最主要的成長環境。這些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早在我們的記憶產生之前就開始了。我們有時候無法理解自己性格中的某些部分,是和人生最初的記憶的缺失是有關的。你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在襁褓中的環境是什麼樣的。
人作為生命存在體,具有自然人、社會人、主體人屬性和物質體、生命體、社會體、意識體特徵,以及物理性、生理性、倫理性、心理性等人性特質。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精神品質統稱為人格。人格反映了個體相對穩定的內心感受、內在動機及行為傾向。人格包含積極和消極兩股力量,積極心理學倡導關注人格中的積極力量,認為引導、激發和強化個體的潛在能力和力量,促進其積極人格特質的形成,幫助個體緩解消極的心理因素,從而有益於其身心健康,更好地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
積極人格心理學認為個體身上具有仁愛、正義、節制等6種良好美德,而這6種美德各自包含不同的積極人格品質。
儘管人格特質是個體相對穩定的特性,但研究者發現,個體與環境的交互和耦合作用會對人格特質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外部環境因素對個體積極人格特質的作用。
有學者在走訪中發現,中國的貧困大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的形成會受到家庭因素(原生家庭愛的力量)、自身因素(理智力量)和環境壓力因素(壓力事件)三方面因素的顯著影響,因此中國的貧困大學生在人格特質形成的過程中,會更多的遇到一些棘手問題。他們會受到消極人格心理的影響,進而走向另一個墮落和罪惡的方向。因此必須要對他們進行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以便消減消極人格特質的影響。
從積極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具有積極人格特質的個體具有較強的心理彈性和靈活性,即使面對困境也能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不斷尋找新途徑和新方法,以期改變現狀,實現目標。然而現有對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雖然較為豐富,但缺少系統深入的探討,關於積極人格特質與個體行為的作用機制研究尚不多見。因此,未來研究有必要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為促進個體成功提供進一步的理論支持。
人格形成的基礎:精神胚胎
氣質性格,也就是所謂的「秉性」,是那些在我們僅出生幾天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的「脾氣性格」,它被看作是奠定了人格的最基本的趨勢特徵。我們所熟知的,責任心、親密性、外向性、開放性及情緒穩定性,即「大五人格」,就是最常被用以描述人格的基本趨勢的五個維度。
劍橋大學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當人們在新生兒的床邊製造出一些聲響的時候,有些新生兒會自然地轉向發出聲音的地方,而另一些新生兒的反應則相反,他們會默默地轉開。不僅如此,他還發現那些會轉向聲源的新生兒,更有可能在之後成長為外向的人,而相對的,另一些新生兒則更可能成長為內向的人。
可以說,在每個人的身上似乎都存在著這樣一種與生俱來的「精神胚胎」,它在生命的最初,表現為了氣質性格,影響著人們對於外部刺激的反應,也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成為了個體人格特質的基礎內核。
保護好這個最初的精神胚胎,不僅是父母的任務,更是每一個父母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