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2日 10:27 來源: 作者:劉將 周寧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人格神經科學(personality neuroscience)通過整合人格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人格差異的潛在神經基礎,探索人們在行為、動機、情感及認知等方面產生個體差異的生物學根源。近年來,人格神經科學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為人格特質的生物學基礎提供了新的理論方向。人類的經驗與行為是由生物性過程產生的,尤其是大腦的生物性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認為這些經驗和行為構成的人格規律與大腦的生物性規律有關,這也使得人格神經科學有跡可循。使用神經科學方法來研究有關心理的個體差異變得越來越容易。人格神經科學在基因與環境的複雜交互作用下探索人格在大腦中最接近的來源,並且追溯到這些腦活動的末梢來源。基因或者環境對人格產生持續的影響,最終都會體現在個體的大腦變化上。
在過去的30年,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日益完善和深入,並且具有較高的跨文化的普遍性。大五人格模型假定幾乎所有特質形容詞都可以被五個顯著的領域分類:外傾性、神經質、宜人性、盡責性以及開放性。在人格神經科學發展的早期階段,把人格特質與神經生物學基礎聯繫起來非常具有發展前景。大五人格模型為人格神經科學提供了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分類方案,有助於確保研究結果能在不同研究中進行比較。大五人格模型是對於不同文化或種族個體差異形容詞的有效分類系統,行為遺傳學研究顯示,這五種人格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遺傳的。通過建立模型來識別大五人格模型的生物基礎並產生可驗證的假說,大五人格模型就能發揮其對於人格神經科學的潛在實用價值。人格特質是按層次排列的,在總體特質中對相互關聯的具體特質進行歸類。在高水平的人格層次結構中,大五人格模型的各個特質最初被認為是相互獨立的,大五人格模型的每個特質維度都描述了一種明確獨立於其他維度的主要人格特質。生物基礎對於任何一個特質都是獨特性的存在。
外傾性維度
神經成像研究發現,處於休息狀態或對積極/獎勵刺激反應時的大腦活動與大腦區域的內外傾維度呈正相關,這些大腦區域在獎勵和趨向行為的迴路中特別重要。這些腦區包括內側眶額皮質、伏隔核、杏仁核以及紋狀體。此外,基因研究發現,內外傾維度與一些基因相互聯繫並參與到多巴胺能系統中。內外傾維度與腦皮質的激活有關,在一定情況下腦皮質激活的程度可能部分取決於情景的獎勵性質,也可能受多巴胺的調節。一些腦成像研究證明,內外傾維度可以預測受多巴胺影響(如前扣帶回)的大腦皮層區域的活動,這些大腦活動在進行工作記憶任務時沒有明顯的情感成分。然而有趣的是,內外傾維度並不能有代表性地對工作記憶能力進行預測。這些發現說明情感和認知過程是相互關聯的。內外傾維度可能與促使個體執行困難認知任務的動機有關,甚至可能與大腦處理這些任務的方式有關,而其他的人格特質如開放性維度可能更直接地與這些任務的表現有關。一些研究發現,睪丸酮水平與內外傾維度相聯繫,尤其是在自信和支配性方面聯繫緊密。睪丸酮對內外傾維度的影響可能是由於睪丸酮與獎勵迴路之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伏隔核中的作用。
神經質維度
神經質反映的可能是對威脅的敏感性,以及伴隨威脅和懲罰經歷的一系列負性情緒和認知傾向,包括焦慮、抑鬱、憤怒、惱怒、自我意識和脆弱。由於神經質和對威脅的敏感性與精神病理學密切相關,因此有大量探索其生物學基礎的研究。許多對威脅和懲罰做出反應的大腦系統與神經質維度有關。神經影像學研究發現,在與消極影響有關的大腦區域中,神經質維度與處在靜息狀態下或對厭惡/新異刺激反應的大腦活動有關,這些大腦區域包括杏仁核、腦島和前扣帶回。基因組學、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精神藥理學操作以及腦脊液分析等多種方法證實,神經質維度與低水平的5-羥色胺功能有關。神經過敏症與更高水平的去甲腎上腺素有關。神經質維度也與高水平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有關,但在對特定的壓力源進行反應時,皮質醇水平較低。在應對威脅和其他壓力源時,與神經質有關的皮質醇功能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同等重要。最後,一些腦電研究表明,神經質(包括消極情緒的多項特徵指標)與右額葉相對於左腦的激活有關。右腦更傾向於參與和迴避有關的情緒和動機狀態,而左腦更傾向於參與和趨向有關的情緒和動機狀態。將神經質與右腦相聯繫的一個難題是憤怒與趨向動機有關,而腦電圖研究顯示憤怒與左額葉的激活有關。因此,也許大腦功能的不對稱性有助於區分在神經質維度中發現的兩種不同類型負面情緒的來源:與戒斷有關的情緒以及與不穩定和憤怒有關的情緒。
宜人性維度
宜人性反映的可能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傾向,包括特質反映親社會性(反社會性)的程度傾向。宜人性這種利他傾向對社會物種具有重要意義,宜人性可能受到參與社會信息處理的大腦系統支持。越來越多的神經生物系統科學對移情、心智理論以及感知生物運動和意圖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與理解宜人性的神經生物基礎有關。與這些社會信息處理形式相關的大腦區域包括內側前額葉皮層、顳上溝、顳頂葉交界處、鏡像神經元系統、額下回和左旋後頂葉皮層。除了以上通常被認為參與社會信息處理的大腦區域,其他大腦區域也與宜人性的特質測量有關。研究發現,在觀察所愛的人經歷痛苦時,移情與腦島和前扣帶回(涉及疼痛的情感成分的區域)的大腦活動有關。與神經質一樣,宜人性與5-羥色胺轉運體基因的變異有關,但除了5-羥色胺,可能還有其他的內源性精神活性物質對宜人性維度起作用,包括社會性神經肽催產素和抗利尿激素,以及性激素睪丸酮和雌激素。研究發現,男性體內催產素的急性分泌,有助於提高他們從面部表情識別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睪丸酮與敵對情緒有關,已有證據表明,較高水平的睪丸酮與宜人性降低有關。無名指長度與食指長度之比是產前接觸了睪丸酮的標誌,也被證實與宜人性呈負相關。
盡責性維度
盡責性似乎反映了維持個體內在動機穩定性的傾向,這種有組織的自上而下的動機控制對有能力制定長期目標的人類來說很有必要,因為這些長期目標可能會與當前的利益發生衝突。盡責性可以代表人格中由於追求長期目標而約束眼前衝動的能力與傾向,也是這種能力與傾向最純粹的表現形式。研究發現,衝動感覺尋求和類似的特質,與高水平的多巴胺功能和5-羥色胺功能有關,低5-羥色胺與缺乏控制或抑制有關。5-羥色胺與控制和抑制的關係,同5-羥色胺與盡責性相關的發現相一致。盡責性的另一個生物學因素是葡萄糖代謝。葡萄糖是大腦的基本能量來源,研究表明,血糖被自我控制行為所消耗,而這種消耗的程度則預示著自我控制的失敗。通過新陳代謝為大腦提供充足而穩定的葡萄糖供應的個體,在盡責性維度上得分更高。葡萄糖代謝的個體差異被證明與盡責性有關,在大腦系統消耗葡萄糖以促進自我控制行為的過程中,前額葉皮層很有可能參與其中,因為前額葉皮層在計劃和主動控制行為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而且它的葡萄糖消耗量相對較高。一項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顯示,在反應抑制任務中腹側前額葉皮層的大腦活動與一項關於盡責性的調查呈正相關。
開放性維度
從心理生物學角度出發,開放性可能是大五人格模型中被研究的最少的一個維度。然而,開放性是大五人格模型中唯一與智力呈正相關的特質,也是僅有的與一系列工作記憶和認知控制測試結果相關的大五人格特質,神經成像和腦損傷研究證實開放性是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功能的指標。背外側前額葉皮層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注意網絡,始終與流體智力以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有關。因此,關於智力、工作記憶和注意力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可能有助於識別開放性的神經基礎。多巴胺可能與開放性有關,可以有效調節外側前額葉皮層的功能,並通過基因組學、藥理學操作和神經影像學與流體智力、工作記憶中的個體差異聯繫在一起。研究發現,開放性和智力只是反映人格這個大的領域中的不同方面。流體智力和工作記憶似乎主要與開放性有關,並且它們可以被描述為智力。而晶體智力和語言智能不僅與智力有關,也與藝術性和沉思特質有關,這些特質描述了該領域的開放性方面。開放性和智力的結合的研究則支持二者「共通」的大腦過程。
人格神經科學是一個將人格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整合起來的新興跨學科領域。其研究方法可潛在地為人格心理學提供解釋模型。在基本的心理生物學功能方面,大五人格模型是一個富有前景的廣義的理論框架,以概念化個體差異的表性特徵。人格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目前還有一些未經證實的假說,人格特質和大腦系統作為這些假設構成基礎,都需要更為明確的界定以推動該領域前進。大五人格模型的每一個特質都能被分為兩個不同方面的性狀,它們分別具有不同的遺傳基礎。每個領域內的各層面特徵同樣表現出獨特的遺傳作用。人格神經科學可以解釋人格層次的許多水平上的特質共變。
人格神經科學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於不同研究者提出的人格模型整合度不夠。不同的人格模型具有大致相同的因子結構,未來可將幾種人格模型的輸出結果轉變成一種共同的語言,並將神經科學的近紅外光譜成像等新興技術與傳統問卷調查方法相結合,儘可能採用多種方法探究人格特質與其生物基礎的關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積極社會心態的形成機理與培育路徑研究」 (18CSH04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