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神經科學:探索人格特質的神經生物機制

2020-11-24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人格神經科學:探索人格特質的神經生物機制

2020年06月12日 10:27 來源: 作者:劉將 周寧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人格神經科學(personality neuroscience)通過整合人格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人格差異的潛在神經基礎,探索人們在行為、動機、情感及認知等方面產生個體差異的生物學根源。近年來,人格神經科學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為人格特質的生物學基礎提供了新的理論方向。人類的經驗與行為是由生物性過程產生的,尤其是大腦的生物性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認為這些經驗和行為構成的人格規律與大腦的生物性規律有關,這也使得人格神經科學有跡可循。使用神經科學方法來研究有關心理的個體差異變得越來越容易。人格神經科學在基因與環境的複雜交互作用下探索人格在大腦中最接近的來源,並且追溯到這些腦活動的末梢來源。基因或者環境對人格產生持續的影響,最終都會體現在個體的大腦變化上。

  在過去的30年,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日益完善和深入,並且具有較高的跨文化的普遍性。大五人格模型假定幾乎所有特質形容詞都可以被五個顯著的領域分類:外傾性、神經質、宜人性、盡責性以及開放性。在人格神經科學發展的早期階段,把人格特質與神經生物學基礎聯繫起來非常具有發展前景。大五人格模型為人格神經科學提供了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分類方案,有助於確保研究結果能在不同研究中進行比較。大五人格模型是對於不同文化或種族個體差異形容詞的有效分類系統,行為遺傳學研究顯示,這五種人格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遺傳的。通過建立模型來識別大五人格模型的生物基礎並產生可驗證的假說,大五人格模型就能發揮其對於人格神經科學的潛在實用價值。人格特質是按層次排列的,在總體特質中對相互關聯的具體特質進行歸類。在高水平的人格層次結構中,大五人格模型的各個特質最初被認為是相互獨立的,大五人格模型的每個特質維度都描述了一種明確獨立於其他維度的主要人格特質。生物基礎對於任何一個特質都是獨特性的存在。

  外傾性維度

  神經成像研究發現,處於休息狀態或對積極/獎勵刺激反應時的大腦活動與大腦區域的內外傾維度呈正相關,這些大腦區域在獎勵和趨向行為的迴路中特別重要。這些腦區包括內側眶額皮質、伏隔核、杏仁核以及紋狀體。此外,基因研究發現,內外傾維度與一些基因相互聯繫並參與到多巴胺能系統中。內外傾維度與腦皮質的激活有關,在一定情況下腦皮質激活的程度可能部分取決於情景的獎勵性質,也可能受多巴胺的調節。一些腦成像研究證明,內外傾維度可以預測受多巴胺影響(如前扣帶回)的大腦皮層區域的活動,這些大腦活動在進行工作記憶任務時沒有明顯的情感成分。然而有趣的是,內外傾維度並不能有代表性地對工作記憶能力進行預測。這些發現說明情感和認知過程是相互關聯的。內外傾維度可能與促使個體執行困難認知任務的動機有關,甚至可能與大腦處理這些任務的方式有關,而其他的人格特質如開放性維度可能更直接地與這些任務的表現有關。一些研究發現,睪丸酮水平與內外傾維度相聯繫,尤其是在自信和支配性方面聯繫緊密。睪丸酮對內外傾維度的影響可能是由於睪丸酮與獎勵迴路之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伏隔核中的作用。

  神經質維度

  神經質反映的可能是對威脅的敏感性,以及伴隨威脅和懲罰經歷的一系列負性情緒和認知傾向,包括焦慮、抑鬱、憤怒、惱怒、自我意識和脆弱。由於神經質和對威脅的敏感性與精神病理學密切相關,因此有大量探索其生物學基礎的研究。許多對威脅和懲罰做出反應的大腦系統與神經質維度有關。神經影像學研究發現,在與消極影響有關的大腦區域中,神經質維度與處在靜息狀態下或對厭惡/新異刺激反應的大腦活動有關,這些大腦區域包括杏仁核、腦島和前扣帶回。基因組學、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精神藥理學操作以及腦脊液分析等多種方法證實,神經質維度與低水平的5-羥色胺功能有關。神經過敏症與更高水平的去甲腎上腺素有關。神經質維度也與高水平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有關,但在對特定的壓力源進行反應時,皮質醇水平較低。在應對威脅和其他壓力源時,與神經質有關的皮質醇功能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同等重要。最後,一些腦電研究表明,神經質(包括消極情緒的多項特徵指標)與右額葉相對於左腦的激活有關。右腦更傾向於參與和迴避有關的情緒和動機狀態,而左腦更傾向於參與和趨向有關的情緒和動機狀態。將神經質與右腦相聯繫的一個難題是憤怒與趨向動機有關,而腦電圖研究顯示憤怒與左額葉的激活有關。因此,也許大腦功能的不對稱性有助於區分在神經質維度中發現的兩種不同類型負面情緒的來源:與戒斷有關的情緒以及與不穩定和憤怒有關的情緒。

  宜人性維度

  宜人性反映的可能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傾向,包括特質反映親社會性(反社會性)的程度傾向。宜人性這種利他傾向對社會物種具有重要意義,宜人性可能受到參與社會信息處理的大腦系統支持。越來越多的神經生物系統科學對移情、心智理論以及感知生物運動和意圖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與理解宜人性的神經生物基礎有關。與這些社會信息處理形式相關的大腦區域包括內側前額葉皮層、顳上溝、顳頂葉交界處、鏡像神經元系統、額下回和左旋後頂葉皮層。除了以上通常被認為參與社會信息處理的大腦區域,其他大腦區域也與宜人性的特質測量有關。研究發現,在觀察所愛的人經歷痛苦時,移情與腦島和前扣帶回(涉及疼痛的情感成分的區域)的大腦活動有關。與神經質一樣,宜人性與5-羥色胺轉運體基因的變異有關,但除了5-羥色胺,可能還有其他的內源性精神活性物質對宜人性維度起作用,包括社會性神經肽催產素和抗利尿激素,以及性激素睪丸酮和雌激素。研究發現,男性體內催產素的急性分泌,有助於提高他們從面部表情識別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睪丸酮與敵對情緒有關,已有證據表明,較高水平的睪丸酮與宜人性降低有關。無名指長度與食指長度之比是產前接觸了睪丸酮的標誌,也被證實與宜人性呈負相關。

  盡責性維度

  盡責性似乎反映了維持個體內在動機穩定性的傾向,這種有組織的自上而下的動機控制對有能力制定長期目標的人類來說很有必要,因為這些長期目標可能會與當前的利益發生衝突。盡責性可以代表人格中由於追求長期目標而約束眼前衝動的能力與傾向,也是這種能力與傾向最純粹的表現形式。研究發現,衝動感覺尋求和類似的特質,與高水平的多巴胺功能和5-羥色胺功能有關,低5-羥色胺與缺乏控制或抑制有關。5-羥色胺與控制和抑制的關係,同5-羥色胺與盡責性相關的發現相一致。盡責性的另一個生物學因素是葡萄糖代謝。葡萄糖是大腦的基本能量來源,研究表明,血糖被自我控制行為所消耗,而這種消耗的程度則預示著自我控制的失敗。通過新陳代謝為大腦提供充足而穩定的葡萄糖供應的個體,在盡責性維度上得分更高。葡萄糖代謝的個體差異被證明與盡責性有關,在大腦系統消耗葡萄糖以促進自我控制行為的過程中,前額葉皮層很有可能參與其中,因為前額葉皮層在計劃和主動控制行為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而且它的葡萄糖消耗量相對較高。一項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顯示,在反應抑制任務中腹側前額葉皮層的大腦活動與一項關於盡責性的調查呈正相關。

  開放性維度

  從心理生物學角度出發,開放性可能是大五人格模型中被研究的最少的一個維度。然而,開放性是大五人格模型中唯一與智力呈正相關的特質,也是僅有的與一系列工作記憶和認知控制測試結果相關的大五人格特質,神經成像和腦損傷研究證實開放性是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功能的指標。背外側前額葉皮層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注意網絡,始終與流體智力以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有關。因此,關於智力、工作記憶和注意力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可能有助於識別開放性的神經基礎。多巴胺可能與開放性有關,可以有效調節外側前額葉皮層的功能,並通過基因組學、藥理學操作和神經影像學與流體智力、工作記憶中的個體差異聯繫在一起。研究發現,開放性和智力只是反映人格這個大的領域中的不同方面。流體智力和工作記憶似乎主要與開放性有關,並且它們可以被描述為智力。而晶體智力和語言智能不僅與智力有關,也與藝術性和沉思特質有關,這些特質描述了該領域的開放性方面。開放性和智力的結合的研究則支持二者「共通」的大腦過程。

  人格神經科學是一個將人格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整合起來的新興跨學科領域。其研究方法可潛在地為人格心理學提供解釋模型。在基本的心理生物學功能方面,大五人格模型是一個富有前景的廣義的理論框架,以概念化個體差異的表性特徵。人格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目前還有一些未經證實的假說,人格特質和大腦系統作為這些假設構成基礎,都需要更為明確的界定以推動該領域前進。大五人格模型的每一個特質都能被分為兩個不同方面的性狀,它們分別具有不同的遺傳基礎。每個領域內的各層面特徵同樣表現出獨特的遺傳作用。人格神經科學可以解釋人格層次的許多水平上的特質共變。

  人格神經科學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於不同研究者提出的人格模型整合度不夠。不同的人格模型具有大致相同的因子結構,未來可將幾種人格模型的輸出結果轉變成一種共同的語言,並將神經科學的近紅外光譜成像等新興技術與傳統問卷調查方法相結合,儘可能採用多種方法探究人格特質與其生物基礎的關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積極社會心態的形成機理與培育路徑研究」 (18CSH04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心理學系)

相關焦點

  • 人格心理學之人格特質理論
    一部分人格理論家認為氣質是人格的整體傾向,具有強大的生物學基礎;另一些理論家認為人格具有多個維度,是多種特質的組合;還有一些科學家根據人格類別,而不是維度將人進行歸類。心理學家把氣質定義為在兒童早期就顯現出來的,建立人格與個人生活方式基礎的遺傳性人格傾向。氣質代表著人格特點中一兩個佔主導並長期存在的「主題」,這些特點可能從出生以來就已經存在了。現代生物心理學將體液換成了神經遞質,認為人與人之間氣質的差異是由不同的神經化學模式導致的。
  • 什麼是人格?人的人格特質是如何形成的?看完這篇豁然開朗
    因為我們的人格特質在對你產生著作用。什麼是人格?人的人格特質或者說是性格特徵是如何慢慢形成的?今天哲學詩畫就和大家聊下這個話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曾經提到過,「人,並非是一個純粹由生物因素決定的、由原始衝動欲望堆砌的一成不變的個體,也並非絕對由文化環境所操縱的木偶」。
  •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今天為大家梳理一下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一、卡特爾人物簡介卡特爾是人格特質理論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雷蒙德·卡特爾(1905-1998),是倫敦大學的化學系畢業生,在一戰戰地醫院護理傷殘士兵的經歷讓他決定從事心理學的研究,於是他在倫敦大學繼續選擇讀心理學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間做了斯皮爾曼的研究助理。
  •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 & C3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
    B6 人格特質理論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格界定卡特爾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在特定條件下將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的一種預測。(二)人格結構/簡述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卡特爾認為人格的基本結構元素是特質。因此,特質結構也就是人格結構。
  • 筆記|《人格》B6 人格特質理論 之 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 & C3 艾...
    B6 人格特質理論C2 卡特爾的特質因素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格界定卡特爾認為人格是一個人在特定條件下將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的一種預測。(二)人格結構/簡述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卡特爾認為人格的基本結構元素是特質。因此,特質結構也就是人格結構。他對特質的分類繼承並發展了奧爾波特的特質分類,提出了心理元素周期表:1.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共同特質是某一地區、某一群體、某一社會中各成員所共有的特徵;個別特質是個體所具有的獨特特徵。
  • 人格特質的分類
    核心提示:人格特質指的是我們自身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會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的行為方式。人格特質是我們組成人格所必須的一個因素,可以引導人的行為,會讓每個人在面對不同種類的環境等保持相對一致的反應。人格特質的分類   人格特質指的是我們自身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會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的行為方式。
  • 「人格心理學」,你擁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
    今天這一講,我們要講的是「人格特質」。首先,人格特質並不是一個人的天性或本性,而是後天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形成和體現的,比如通過你的言行舉止來體現。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研究了一位叫珍妮的女性所寫的信件。這些信件一共有300封,是珍妮在生命的最後11年,寫給一對與自己關係很好的夫妻的。
  • 《人格》認識自己人格的5個特徵,以及如何利用人格
    我們都知道,在人類群體長期的進化中,遺傳是形成人格特質的最關鍵因素,它通過優勝劣汰的機制 將最有利於人類生存的人格基因一代代傳下來,讓人類群體變得越來越強大。 比如為了齊心協力戰勝邪惡的環境,人們都懂得在緊要關頭一起合作,這就是宜人性特質在發揮作用。
  • 人格測試 | 一道題測出你獨一無二的人格特質!
    你的個性上有什麼特質呢?或許你還有一些自己從未發現的特質哦!你不為人知的人格特質是什麼呢?
  • 淺論生涯教育中人格類型測驗和特質測驗的應用
    一、問題的提出 有關「生涯」的理論很多,但眾多理論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一個完整的生涯教育過程包含了內部自我認知和外部探索。而在生涯教育中,「測評」作為探索自我的工具,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心理學第三視角,它在「自我認知」的客觀性和全面性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 大五人格特質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人格是什麼呢?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是:個體在先天生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與後天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和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也就是說,人格是每個人能夠區別於他人的、特有的心理上或行為上的特性,是每個人獨有的行為思考方式。人格是一個人的心理行為模式,是由內在的心理特徵和外部行為方式共同構成,並不是單一的心理特徵或行為方式,而是心理特徵與行為方式的多側面、多層次與多維度的統一體。那麼大五人格特質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英國科學家高爾頓爵士注意到我們的語言中有好多好多描述人性格特點的詞。
  • 認識自身的人格特質,做一個成功的職場人!
    人格特質決定你在職場上能否成功作為一個職場人,工作中的成功與失敗除了跟自身的智力高低、掌握技能的多少有關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身的人格特質。研究表明人格特質對一個人的工作績效有密切的關係,而高工作績效通常是職場成功人士的重要標誌之一,所以,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職場人,我們必須對自身的人格特質有清醒的認識。人格特質通常是一個人區分自己和他人的重要特徵,描述的是在各種情況下都保持不變的個人行為方式。它常被用來評判一個人與他人相處的方式。職場中最常聽到的話反饋就是:「她/他性格很好,我喜歡跟她/他一起工作!」
  • 解讀丨「和而不同」與人格特質
    其實,我們還可以有另外的視角,那就是從人格特質的角度——自然語言中被稱作性格特點——去看「和而不同」。所謂人格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人格由許多特質要素構成,特質是構成人格的最小單位」,特質可以被用來預測和解釋個體的行為。心理學術語中的人格特質,在自然語言中往往就是人們所指的性格特點。
  • ...衝突的主要類型;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卡特爾的人格特質層次理論
    人格概念人格具有穩定性。「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指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具有穩定性。A—B型人格類型理論福利曼和羅斯曼描述了A—B人格類型。A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對冠心病患者的調查表明,B型人格只佔患者的三分之一。胎兒容易致畸的環境因素煙毒、酒精、服用藥物、環境汙染都是可能導致胎兒畸形的環境因素。神經系統最基本的活動方式反射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刺激所作出的規律性反應,是心理活動產生的基本方式,是物質轉化為心理的重要機制。
  • 清華電子系盛興研究組在開發光-電-化學一體化植入式神經調控與...
    該研究成果能夠實現神經系統與接口設備之間的雙向信息交互,為深入研究神經環路作用機制、破解神經疾病的發病機制等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論文發表於自然雜誌社和中科院合作出版的《微系統與納米工程》(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期刊,並被《青年科學家特刊》(Young Scientist Issue)遴選為封面文章。
  • 什麼是「高潛力人格」?這6個高潛力人格特質,你都具備嗎?
    而塑造一個人人格發展和定型的因素,源於這三個方面:遺傳:所謂遺傳,很容易理解,就是指存在於你的基因中,你與生俱來,無力改變的特質。遺產因素,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脾氣和性情等,是人格特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你是一個充滿上進心的女孩,那麼你表現的進取心落在同事眼中,你的上進心就是你人格特質中的開放區域。盲區:這是指身邊的人都知道,而個人並不知道的特質區域,也就是個人的人格盲區,比如一個人容易情緒化,或者略顯刻薄,他個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人格特質,但如果細心觀察,可以從其他人的反饋中認識自我。
  • 人格特質包含盡責性、宜人性、神經質、開放性和外傾性,不同人格對...
    他在人格心理學、動機心理學、人格與幸福的關係等方面進行了很多開創性的研究,今天我們解讀的這本書,就是專門探究人格與幸福之間關係的,作者以多年的實驗研究和教學經驗為例,並在此基礎上指導我們如何實現人生的計劃和追求,實現幸福人生。《突破天性》這本書通過多個研究案例,詳細講解了什麼是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以及如何突破固有的局限實現人生計劃。
  • 中科院研究員預測人格氣質評分
    人類的氣質個性,作為一種基本的內在特質,是由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在內的多維屬性組成的一種與生俱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它影響著人們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表現,如工作積極性、社交關係、社會態度等。在經典的大五人格理論基礎之上,美國心理學家科斯塔和麥克雷認為人的人格特質可以歸結為五大類別:開放性(openness)、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外傾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以及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人格氣質反應了人們對現實和周圍世界的認知與態度,並表現在具體的行為舉止中。
  • 人格特質影響女性收入
    新華社專電德國紐倫堡職業研究所新作的一項研究表明,除了聰明才智因素外,人格特質也影響著女性收入水平,積極進取的「阿爾法女性」比工作被動的同事一生多收入4萬英鎊(約合6.48萬美元)。  紐倫堡職業研究所吉多·海內克主持一項研究,主題為「友善替你掙錢嗎?」。
  • 心理所合作研究發現大腦內在功能架構反映人格特徵
    「大五」人格特質的大腦內在功能架構  人格或者個性特徵是指人面臨眾多環境刺激時所表現出的獨特、穩定而持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探討大腦的功能架構如何反映人格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論題,部分原因在於很難設計出適當的任務對個性進行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