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什麼呢?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是:個體在先天生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與後天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和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也就是說,人格是每個人能夠區別於他人的、特有的心理上或行為上的特性,是每個人獨有的行為思考方式。人格是一個人的心理行為模式,是由內在的心理特徵和外部行為方式共同構成,並不是單一的心理特徵或行為方式,而是心理特徵與行為方式的多側面、多層次與多維度的統一體。那麼大五人格特質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
英國科學家高爾頓爵士注意到我們的語言中有好多好多描述人性格特點的詞。那為什麼不弄一本靠譜的詞典,把這些詞都找出來,歸納整理分類呢?他在《性格評估》(Measurement of Character,1884)一文中寫道:」我檢索了好些詞典的目錄,發現有一千多個描述性格的詞,有些詞的意思差不多,但又有微妙的差異。」
這就是詞彙學假說的起源。詞彙學假說認為,重要的人格特徵一定會在母語語彙中體現出來,越重要的特徵,就越有可能被濃縮成一個詞來表示。這個想法實在高明:你是什麼個性,你有什麼特點,大家都能看得見。如果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特點,大家肯定就會找個詞來描述這個特點。如果把意思相近的詞歸類,就能對人格進行分類了。
根據高爾頓提出的方法,1936年,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Gordon Allport)和奧德伯特(Henry S. Odbert)整理發表了一份史無前例的人格詞表,包含17953個英文單詞。看來兩位心理學家也知道自己整理出來的詞多得可怕,他們在論文裡自黑了一把,稱這個詞表是「語義的夢魘」(a semanticnightmare)。
詞表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關於個人特質(traits)、當下狀態(status)、社會評價(evaluation),以及其他一些難以歸類的特徵的。
雖然這也算是一個大致的分類,但並不清晰,類別與類別之間也沒有明確的邊界。
不過,關於特質的4504個詞成了後來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核心。這些詞是整個詞表最重要的部分,也最接近於現代心理學家描述人格時所用的術語。所謂特質(Trait),指的是一個人在行為、思維和情緒方面的習慣性模式,比如:有攻擊性的、好交際的。特質是相對穩定的,不容易隨著時間而改變。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質,特質會影響人的行為。有證據表明遺傳對所有的人格特質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Raymond Cattell)採用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的方法,將這四千多個詞縮減為35個變量,接著又進行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最終提取出12個人格因素。(這12個主因素加上通過自陳問卷所發現的4個因素成為卡特爾編制16種人格問卷量表的基本材料。)
後來,這些因素被收入了「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Cattell’s 16 PF)。這是研究者第一次採用統計分析方法從紛繁複雜的特質(變量)之中提取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這些因素相互獨立,又能涵蓋所有變量。至此,人格研究終於逐步建立起清晰、簡潔而有代表性的結構模型。心理學界終於得到了一個可操作的、明確有序且區分度高的人格分類系統。
根據學術界的老規矩,一個新發現出來了,自然就會有人提出挑戰,驗證這新發現到底靠不靠譜。結果大家發現,不僅因素分析法是靠譜的,這12個因素還能繼續提煉!美國心理學家託普斯(ErnestC. Tupes)和克裡斯託(Raymond E. Christal)比較分析了八個不同的人格測評結果,就被自己的驗證結果驚呆了。
他們發現,不管你測的是男是女,是高中學歷的飛行員還是本科生研究生(測評的對象/樣本不同),不管你是在軍校課堂還是在兄弟會宿舍做測試(測評的環境不同),不管你是要他們自我評價還是讓專業人士施測(測評的方法不同), 最後的結果都能分析提取出五個相同的因素。
他們在論文裡寫道:「在差異如此之大的樣本和環境中都發現了相同的因素,這真是令人驚訝。如果說只需5個基本概念就能貫穿35個因素……那麼可以推斷,35因素所涵蓋的一切特質都應該與這5個基本概念相關。」
1981年,美國心理學家戈爾德伯格(Lew Goldberg)給這五個因素起了個綽號叫「大五」(Big Five)。五大因素分別是:情緒穩定性、外向性、親和力、盡責性、經驗開放性,這五個因素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每個詞下面都能包含很多很多特質。因此,「大五」並不是把人分為五類,而是為了強調這五個因素廣泛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換言之,大五人格結構並不意味著多種多樣的人格可以簡化為五個因素;相反,它在五個維度上對人格進行了高度提煉,每個維度都概括了許多確切具體的個性特點。
人們一直認為,測評工具所基於的理論不同,所測的內容肯定也各不相同。但實際上,它們卻常常重疊。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J Eysenck)發現,絕大多數的人格測評其實都集中於兩個主題:
1. 要麼測量慢性負面情緒——這是精神病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所關注的;
2. 要麼測評人際交往活動——這是社會心理學家所關心的。
艾森克將這兩個主題歸為神經質(Neuroticism)和外向性(Extraversion)兩個維度,並研發了相應的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Questionnaire, EPQ)。
不過,兩個維度肯定不足以窮盡形形色色的人格特徵。1975年前後,美國心理學家麥克雷(Robert R.McCrae)等人提出了第三個人格維度:經驗開放性(Open to experience)。這些研究者都採用了艾森克的策略:尋找一個概括性的主題(維度),把一批特質納入這個主題之下,並不斷拓展新的主題,納入其他的特質。就這樣,用一些公認的術語來解釋儘可能多的特質,再儘量為那些未被解釋的特質尋找共同之處,通過這種方法,研究者逐漸將繁雜的人格特質納入一個有序的系統。
八十年代,柯斯達(Paul Costa Jr)和麥克雷開發出著名的NEO人格問卷(N-E-O PersonalityInventory,NEO-PI),用於測量神經質、外向性和經驗開放性三個人格維度。後來兩人發現,NEO正好佔全了「大五」的三樣,那何不拓展一下,試試將另外兩個主題也納入問卷呢?
1992年,兩人再次發表了修訂版問卷NEO-PI-R(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Revised)。修訂版考察了「大五」所代表的五個因素,每個因素囊括六個子維度。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 FFM)。
終於,自下而上的詞彙學傳統和理論導向的測量學傳統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大五」結構與「五因素模型」來自於不同的研究線索,卻表現出極高的同質性。這恰恰說明大五/五因素模型 (Big Five/FFM)是一個很卓越的人格分類系統。麥克雷在他1992年發表的綜述中寫道:「如果我們能從人格理論的研究歷史中學到什麼的話,那就是:許許多多不同的途徑最終都通向了五因素模型——這是(人類)共通的人格維度。」
2005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50種不同的文化,並考慮了性別差異等影響因素,發現大五人格在所有的人類群體中都是共通的。
「大五」人格模型作為一套人格分類學理論,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以大五作為理論基礎,可以開發出各種各樣的量表,不單單是人格測評,也可以是相關的工作行為方面的測評,可以用於員工的評估、選拔和培養。
美國認知行為學研究中心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提出了職場大五及校園大五模型。五個因素分別為:平穩性(Need of Stability)、外向性(Extraversion)、創新性(Originality)、順應性(Accommodation)及執著性(Consolidation)。五個因素下包括23個子維度。
Pierce Johnson Howard 霍華德博士
校園大五模型在上篇文章已有介紹,職場大五模型會在後續文章作進一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