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合作研究發現大腦內在功能架構反映人格特徵

2020-11-30 和訊

「大五」人格特質的大腦內在功能架構

  人格或者個性特徵是指人面臨眾多環境刺激時所表現出的獨特、穩定而持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探討大腦的功能架構如何反映人格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論題,部分原因在於很難設計出適當的任務對個性進行測量。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技術不依賴任何特定的任務,可以探測大腦內在功能架構。最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左西年與其國際合作者一起,使用RSFC技術對人格特徵的大腦功能架構研究這一難題進行了初步嘗試。

  該項研究考察了「大五」人格五因素的大腦內在功能架構關聯: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外傾性(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隨和性(Agreeableness)和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39名右利手成年志願者(18名男性,平均年齡30±8歲)完成NEO人格量表修訂版之後,參加了1至5次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並且在完成最後一次掃描的一年內,再次進行一次該人格量表測量。

  研究結果顯示,基於大腦的兩個認知與情感樞紐前扣帶和楔前葉的種子區域,人格的每一個因素都具有一種獨特的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模式。這些模式與分別負責認知和情感過程(如動機、共情和未來導向思維等)相應的腦功能分區一致。神經質和外向性是五因素中研究最廣泛的兩個因素,可分別預測種子點與背內側前額葉皮層和外側旁邊緣腦區之間的連接。這些區域又與情緒調節、自我評價和獎賞相關聯,與特質的特性一致。人格特質大多與受試者間不一致出現的功能連接相關聯,即各個人格因素所預測的腦區靜息態功能連接並無重疊。這表明,雖然個體間存在一個基本的、核心的大腦功能架構,核心之外的多變連接引致了個體間人格特徵的差異,進而引發了多樣化的反應表現。

  上述研究發現為使用靜息態功能技術來探索心-腦關聯,並進一步研究相應人格障礙的神經環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對於人格障礙的神經心理病理學機制研究有啟發。

  該項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啟動科學基金(Y0CX492S03)的資助。相關論文已於近期發表在國際開放獲取期刊PLoS One上。

  論文信息:Jonathan S. Adelstein, Zarrar Shehzad, Maarten Mennes, Colin G. DeYoung, Xi-Nian Zuo, Clare Kelly, Daniel S. Margulies, Aaron Bloomfield, Jeremy R. Gray, F. Xavier Castellanos, Michael P. Milham (2011) Person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Brain"s Intrinsic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PLoS One 6(11): e27633.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相關焦點

  •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研究揭示高創造性個體的「大腦更加靈活易變」
    通過與復旦大學馮建峰教授團隊的合作,邱江教授團隊基於大樣本腦影像資料庫的結果發現,大腦默認網絡(DMN)的可變性及DMN與其他腦網絡(如腹側注意網絡和背側注意網絡等)連接的可變性均與個體的創造性思維有關(言語發散思維,見圖1)。
  • 人格神經科學:探索人格特質的神經生物機制
    近年來,人格神經科學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為人格特質的生物學基礎提供了新的理論方向。人類的經驗與行為是由生物性過程產生的,尤其是大腦的生物性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認為這些經驗和行為構成的人格規律與大腦的生物性規律有關,這也使得人格神經科學有跡可循。使用神經科學方法來研究有關心理的個體差異變得越來越容易。
  • 健全人格的內涵及特徵
    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格定義是為學者們所一致認可的。人格定義的不同,反映了心理學家們對人格研究的側重點的不同以及他們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其實,人格是-一個複雜的開放系統 ,任何系統都可作多種描述。人格是現實生活中個人心理傾向的總和,具有許多屬性,可以從不同側面來進行分析。人格定義的不同,反映了心理學家從不同的側面對人格系統所作的描述。
  • 教師招聘考點——人格的特徵
    人格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覺,情感,意志等機能的主體。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人格是指一個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和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的特徵主要有六個,它們分別是人格的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複雜性,社會性。這也是比較愛考試的地方,今天就來給大家舉例掌握。
  • 最新研究發現體重對大腦有驚人影響
    但很多人進影院觀看以後,卻震驚地發現「當年那個錘爆整個宇宙的帥氣雷神小夥」,已然變成了一個不修邊幅肥胖油膩的中年大叔,可以說視覺上和心理上都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 焦慮型人格障礙的判斷標準
    每一個動作的背後都有一個動機,每一個動機的背後都有一個需要,每一個需要的背後都有一種沒有被關注到的情緒,每一個情緒背後都有內在的"受傷的小孩"。在心理治療中,焦慮性人格障礙是比較難治療以及非常不好處理的,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焦慮、抑鬱情緒與人體內的腦電波頻率密切相關,當大腦內α波產生紊亂時,會造成焦慮情緒;當大腦內的β波紊亂時,會造成抑鬱情緒以及失眠。
  • ...心理學流派主要觀點;魯利亞的機能系統說;自我概念的功能理論...
    機能主義學派也強調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行為主義否定意識研究的重要性,根本不同意將意識作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強調心理學應該以行為為研究對象。構造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是馮特,代表人物有鐵欽納。
  • 研究發現:女人的大腦比男人年輕3.8歲!婚姻伴侶的最佳年齡差?
    無論男女,大腦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萎縮,但最新的研究發現,似乎「時間」對男人不太公平,女人比同齡的男人衰老得更慢,並擁有一顆更年輕的大腦。最新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女人從20歲開始,大腦就比男人年輕約3.8歲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神經醫學研究人員在2019年發現:從大腦新陳代謝的角度分析,在成年後的整個時間段裡,女性的大腦都比同齡男性年輕約3.8歲。
  • 中科院研究員預測人格氣質評分
    人類的氣質個性,作為一種基本的內在特質,是由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在內的多維屬性組成的一種與生俱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它影響著人們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表現,如工作積極性、社交關係、社會態度等。堅持有恆性(PS):在沮喪和疲勞時仍然能夠堅持的特徵,通常反映人們在權衡風險與收益時的決策能力。該項得分較高者通常更易在社會中取得成功。已有研究顯示,人類的氣質性格受遺傳因素的調控,反映在腦結構、功能之中,並與部分精神疾病的風險有著密切聯繫。目前,根據人們流體智力、注意力等認知指標對各人的氣質性格進行預測的研究已經頗為成熟。
  • 筆記|《臨心》C10 臨床心理學中的實驗研究 & C11 心理病理學和...
    認知神經心理學1.對面孔和物體的識別:面孔的不同方面的加工是能獨立地失效而不影響其他的成分的功能成分。2.病人的疾病失認與單側疏忽:病人若大腦的右半球受損傷,會出現一系列神經病理學的症狀,包括左側身體癱瘓、視野缺陷、出現單側疏忽,以及左半邊身體的感覺障礙等。
  • 《人格》認識自己人格的5個特徵,以及如何利用人格
    大家好,歡迎來到時刻會 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性格,它是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人格掌控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決定了我們在職業,愛情,興趣愛好 等方面的選擇,也是影響人生的重要因素! 所以下面我就從三個部分來說說今天的主題《人格》。
  • 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在 35 歲會達到巔峰
    近日,來自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通過對 1890-2014 年 4294 名職業象棋選手進行的 24000 場專業比賽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在 35 歲會達到巔峰,隨後一路下降,並且45 歲之後下降的速度開始明顯越來越快。
  • 人格是什麼?來看看不同類型的人格模型具有什麼特點
    人格「 personality」一詞,最初源於古希臘語 persona,此詞的原意是指希臘戲劇中演員戴的面具,面具隨人物角色的不同而變換,體現了角色的特點和人物性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能發現性格迥異的人,如有人潑辣開朗,有人性情溫柔,有人衝動莽撞,有人畏懼退縮,有人公而忘私,有人自私自利,有人思維靈活,有人思考固執……所有的這些心理差異都是人格差異的表現。
  • 陳天橋旗下腦科學研究機構首發年報:關注大腦探知治療和發展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與TCCI的合作側重於基礎研究,集中在大腦認知和大腦發展方面。TCCI誕生於2016年12月,由陳天橋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捐款1.15億美元成立。TCCI主要聚焦大腦探知、大腦相關疾病治療和大腦功能開發三大領域的研究,計劃每年在腦科學領域投入1億美金。
  • 揭秘30位中國領袖人格特徵
    早在2002年4月,那時的谷傳華尚在北師大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他在研究中發現,「如果總是習慣性地將學生的創造性作為研究重點,範圍狹窄,結論也欠缺代表性,而目標鎖定在社會名人身上很可能會帶給人們更大的啟發。」  雖然有了新想法,可確定研究對象卻並非易事。谷傳華意識到,研究對象既要有非凡的創造業績,又要有足夠的材料,否則對其人格的分析就不可能完整全面。
  • 心理科普|花10分鐘認識你的大腦
    大腦功能定位研究的起源 18世紀左右,德國醫生弗朗茲·約瑟夫·加爾,花了很長時間,在陌生人頭皮上面搗鼓,他不是理髮師,也不是按摩師,更不是什麼瘋狂的腦子控,他是一名顱相學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 顱相學理論的人。
  • 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研究速遞 」
    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個體具有明顯不同於他人的個性特徵。根據烏普薩拉大學在PLOS ONE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情緒不穩定和性格內向是其顯著特徵。 社交焦慮障礙似乎是一個與人格密切相關的問題,但同時它也表現出很大的變異性。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人格因素與罹患精神疾病風險之間的聯繫。
  • 137名人格專家評析30種性格特質,並以心理健康為軸進行了排名
    在他們的第一項研究中,他們招募了137名人格專家,對30種常用的性格特徵進行評分,評分的標準是他們出現在心理穩定的個體中的頻率。布萊登的團隊發現,專家們把「對感情的開放」、「熱情」、「積極」和「直率」列為最有可能出現在適應性良好的個人身上的特質。
  • 心理測量在精神科的應用
    駐馬店第二人民醫院防治科 張豔華一、心理測量的概念心理測量或心理測查是指應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或心理量表,在標準情境下,對個體的外顯行為進行客觀的觀察,並將觀察結果按數量或類別的形式對個體內在心理特徵加以描述的過程,是心理評估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 腦科學認知史|所有的心裡都發源於大腦,但大腦是探究人性的禁區
    從醫學到「摸骨算命」的預言術平心而論,顱相學中大腦是「心理的器官」的觀點,是生理心理學的基礎,它提倡的大腦機能定位思想,也是近代腦生理心理研究的基礎,但它卻宣稱一個人的性格與命運由他的顱骨形狀來決定,這就好比東方看面相與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