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人格特質的大腦內在功能架構
人格或者個性特徵是指人面臨眾多環境刺激時所表現出的獨特、穩定而持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探討大腦的功能架構如何反映人格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論題,部分原因在於很難設計出適當的任務對個性進行測量。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技術不依賴任何特定的任務,可以探測大腦內在功能架構。最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左西年與其國際合作者一起,使用RSFC技術對人格特徵的大腦功能架構研究這一難題進行了初步嘗試。
該項研究考察了「大五」人格五因素的大腦內在功能架構關聯: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外傾性(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隨和性(Agreeableness)和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39名右利手成年志願者(18名男性,平均年齡30±8歲)完成NEO人格量表修訂版之後,參加了1至5次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並且在完成最後一次掃描的一年內,再次進行一次該人格量表測量。
研究結果顯示,基於大腦的兩個認知與情感樞紐前扣帶和楔前葉的種子區域,人格的每一個因素都具有一種獨特的靜息態功能連接(RSFC)模式。這些模式與分別負責認知和情感過程(如動機、共情和未來導向思維等)相應的腦功能分區一致。神經質和外向性是五因素中研究最廣泛的兩個因素,可分別預測種子點與背內側前額葉皮層和外側旁邊緣腦區之間的連接。這些區域又與情緒調節、自我評價和獎賞相關聯,與特質的特性一致。人格特質大多與受試者間不一致出現的功能連接相關聯,即各個人格因素所預測的腦區靜息態功能連接並無重疊。這表明,雖然個體間存在一個基本的、核心的大腦功能架構,核心之外的多變連接引致了個體間人格特徵的差異,進而引發了多樣化的反應表現。
上述研究發現為使用靜息態功能技術來探索心-腦關聯,並進一步研究相應人格障礙的神經環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對於人格障礙的神經心理病理學機制研究有啟發。
該項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啟動科學基金(Y0CX492S03)的資助。相關論文已於近期發表在國際開放獲取期刊PLoS One上。
論文信息:Jonathan S. Adelstein, Zarrar Shehzad, Maarten Mennes, Colin G. DeYoung, Xi-Nian Zuo, Clare Kelly, Daniel S. Margulies, Aaron Bloomfield, Jeremy R. Gray, F. Xavier Castellanos, Michael P. Milham (2011) Person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Brain"s Intrinsic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PLoS One 6(11): e27633.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