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周赧王姬延作為東周的最後一位君主,自然是在窮途末路之上想盡辦法掙扎。但是時勢所趨,時代的潮流,不是僅僅靠他一個人的意志與力量就能夠有所轉圜的。他面對的,是殘破不堪的小小東周,是權力的四分五裂以及諸侯等人的輕視。
在被秦武王的丞相樗裡疾強迫遷都之後,他想到了要奮起反抗,但是顯然胳膊是沒辦法擰過大腿的。他這樣的作法,除了招致秦王更大的厭惡之外,還給自己帶來了一大推的債務問題,債臺高築的他,不僅要擔心自己的問題,更要擔心的,是東周的生死存亡。今天我們要了解的,就是在姬延債臺高築之後,又做出了什麼不太一般的事情。
大事件之齊楚絕交。
在西周公因為周赧王姬延不自量力前去與秦國開戰這件事情道歉之後,局勢上面所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齊國與楚國兩個霸主級的諸侯國的絕交了。楚國大約是在公元前306年滅掉越國之後,就已經幾戶佔有了整個中國南部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楚國,是整個戰國七雄裡面土地最為廣袤,人口又是最多的,且兵力還是最大的超級大國。
此時的楚國,已經具有了攻滅六國,一統中國的良好基礎。但是也許是機緣不夠的緣故吧,楚國似乎總是棋差一招。這個時候的楚國,由於吳起變法的失敗,國中的舊貴族勢力的強大,成為了阻礙楚國進一步發展的一大原因。秦國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直接攻擊楚國。
而為了對抗秦國楚國就與齊國進行聯盟。而秦國自然不可能讓這個聯盟繼續這樣一直發展下去,因為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直接殲滅這個聯盟。所以秦國定下的政策就是拆散這個聯盟,以便於各個擊破。所以秦國就派遣了張儀出使楚國,遊說楚懷王與齊國斷交。張儀成功地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楚懷王。
張儀告訴楚懷王,如果能夠跟齊國斷交,那麼秦國將會獻給楚國六百裡之地。這個條件十分有效的打動了楚懷王。雖然楚國國內的有識之士一再勸阻楚懷王不要聽信張儀的話,但是楚懷王卻偏信了寵妃以及佞臣的教唆,直接答應了張儀的條件,並派遣了使臣跟隨張儀回到秦國接受秦國的封地。
而張儀在回到了秦國之後,就直接假裝墜車傷到腳以後,閉門不出。他在家裡面得知齊楚兩個國家確實已經斷交之後,他才接見了楚國的使臣,告訴他們要給楚國的,是自己的六裡俸邑,這其實就是直接的耍賴行為了。但是即使楚懷王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大怒,也已經無可奈何了,制衡秦國發展的聯盟已經不復存在了。
而楚懷王在大怒之時決定出兵攻打秦國這個決策又是一個十分不明智的決定,可是他仍舊不顧別人的勸阻,一意孤行。這場戰役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楚國大敗,之後又一次攻打秦國還是失敗告終。照理說這個時候的楚懷王應該要好好地讓楚國修生養息,以謀求之後的發展。
但是楚懷王恰恰又不是這麼做的,在經歷了上一次的失敗之後,楚懷王直接惱羞成怒了,他傾盡了全國之力,派兵前去攻打秦國。然而他這樣的作法,確實將自己的大後方毫無保留地暴露給了別的國家。其他諸侯國家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楚國再次大敗不說,還招致了韓魏兩國的攻擊。
在這樣前後夾擊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出國只能選擇匆匆撤退,向秦國割地求和。之後,因為秦國一直全心全力攻打三晉,楚國算是暫時的解決了秦國這個外部危機,但卻陷於自己國家的內部危機之中無法自拔,國內的矛盾日益激烈,起義時常發生。
秦國攻佔郢都,又謀求三晉。
在沒有了齊楚聯盟這個心腹大患之後,秦國的發展態勢可以說是一日千裡。隨後楚國與秦國的幾次大戰又都是以失敗告終,楚國的國力日益削弱,也沒有資格成為秦國的攔路石了。當然,秦國還是要將楚國滅掉的。秦王先是以結親為名,約楚懷王相會,楚懷王還是沒有聽臣子的勸阻,前去赴會。
而這次沒有聽屈原勸阻的結果,就是在赴會的時候直接被劫持,逃跑不成之後,直接死在了秦國。在他死之前,秦國的兵馬就已經攻打進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國早已經一蹶不振,一步步走向滅亡之路。而曾經勸阻過楚懷王的屈原,也直接投於汨羅江之中,再無聲息了。
周赧王姬延還在位的時候,秦國的擴張態勢就已經開始進軍中原地區了。秦國在攻打楚國的時候,又同時向三晉伸出來自己的魔爪。秦國趁著齊國攻打燕國的時候,前去攻打三晉。隨後,又一步步的攻打蠶食著三晉的土地。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286年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三晉大約一半的土地,既是增強了自己的勢力,又削弱了韓國魏國兩個國家的力量,一箭雙鵰。
秦齊稱帝,姬延卻無力做出任何反抗。
秦國勢如破竹,大肆傾吞著土地,增長著實力。所以實力已經這樣強大的秦國國君,已經不滿足於這樣的現狀了,他想要讓自己又帝的尊位,取周而待之。於是,他與齊國國君相約一起稱帝。秦是西帝,齊則是東帝。但是齊國的國君在蘇秦的勸說之下,將帝號去除了,秦昭王也被迫使除去了帝號。
而秦國與齊國這兩個國家稱帝這件事情,同時也暴露了這兩個國家要吞併剩下來的五國的野心。五個國家的君主十分惶恐之下,打算聯合起來攻打兩國,於是就有了之後的五國攻秦以及六國攻齊的事件。但是由於這五個國家各自心懷鬼胎,各有自己的小算盤,所以依舊沒有成功遏制住這兩個國家的繼續發展。
隨後秦國又組織起來六國一起攻打齊國,直接打下了齊國的七十多個城池,齊國國力大衰,雖然沒有被滅國,但卻再也不是秦國的對手了。這時,楚國齊國兩個國家都衰落了下去,原本應該時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卻沒有料想到趙國在這個時候發展強大了起來,成為了當時阻攔秦國的一支重要力量,對秦國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周赧王想要繼續做出一些掙扎,但是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可以威脅他的力量了。雖然之後剩下的幾個國家聯合了起來一起對抗秦國,同時被利用的還有周赧王姬延,但是依舊沒有什麼用處,秦國的擴張態勢,早已經沒有辦法控制了。
姬延最後,是鬱憤而終的,在他去世之後不久,秦王輕易地收取了寶鼎以及其他的珍寶,卻沒有立下新的王,這也就意味著,東周從此滅亡。周赧王也就是東周的最後一位君王。
總結:
東周的滅亡是必然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周后期的時候諸侯群起,東周的疆域四分五裂,諸侯之間為了土地與權力長期戰爭,周天子的權勢日益縮小,直到周赧王時期,甚至連萬人的軍隊都拿不出來,他雖然有心抗爭,卻無力回天。而且他一開始對自己的認知也不是十分的清楚,更加不可能又反抗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