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末年,姬延眼見諸侯自立為王的無奈與悲哀

2021-01-09 陌小默愛娛樂

導語:

周赧王姬延作為東周的最後一位君主,自然是在窮途末路之上想盡辦法掙扎。但是時勢所趨,時代的潮流,不是僅僅靠他一個人的意志與力量就能夠有所轉圜的。他面對的,是殘破不堪的小小東周,是權力的四分五裂以及諸侯等人的輕視。

在被秦武王的丞相樗裡疾強迫遷都之後,他想到了要奮起反抗,但是顯然胳膊是沒辦法擰過大腿的。他這樣的作法,除了招致秦王更大的厭惡之外,還給自己帶來了一大推的債務問題,債臺高築的他,不僅要擔心自己的問題,更要擔心的,是東周的生死存亡。今天我們要了解的,就是在姬延債臺高築之後,又做出了什麼不太一般的事情。

圖一:周赧王姬延畫像

大事件之齊楚絕交。

在西周公因為周赧王姬延不自量力前去與秦國開戰這件事情道歉之後,局勢上面所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齊國與楚國兩個霸主級的諸侯國的絕交了。楚國大約是在公元前306年滅掉越國之後,就已經幾戶佔有了整個中國南部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楚國,是整個戰國七雄裡面土地最為廣袤,人口又是最多的,且兵力還是最大的超級大國。

此時的楚國,已經具有了攻滅六國,一統中國的良好基礎。但是也許是機緣不夠的緣故吧,楚國似乎總是棋差一招。這個時候的楚國,由於吳起變法的失敗,國中的舊貴族勢力的強大,成為了阻礙楚國進一步發展的一大原因。秦國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直接攻擊楚國。

圖二:戰國七雄地圖

而為了對抗秦國楚國就與齊國進行聯盟。而秦國自然不可能讓這個聯盟繼續這樣一直發展下去,因為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直接殲滅這個聯盟。所以秦國定下的政策就是拆散這個聯盟,以便於各個擊破。所以秦國就派遣了張儀出使楚國,遊說楚懷王與齊國斷交。張儀成功地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楚懷王。

張儀告訴楚懷王,如果能夠跟齊國斷交,那麼秦國將會獻給楚國六百裡之地。這個條件十分有效的打動了楚懷王。雖然楚國國內的有識之士一再勸阻楚懷王不要聽信張儀的話,但是楚懷王卻偏信了寵妃以及佞臣的教唆,直接答應了張儀的條件,並派遣了使臣跟隨張儀回到秦國接受秦國的封地。

圖三:張儀畫像

而張儀在回到了秦國之後,就直接假裝墜車傷到腳以後,閉門不出。他在家裡面得知齊楚兩個國家確實已經斷交之後,他才接見了楚國的使臣,告訴他們要給楚國的,是自己的六裡俸邑,這其實就是直接的耍賴行為了。但是即使楚懷王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後大怒,也已經無可奈何了,制衡秦國發展的聯盟已經不復存在了。

而楚懷王在大怒之時決定出兵攻打秦國這個決策又是一個十分不明智的決定,可是他仍舊不顧別人的勸阻,一意孤行。這場戰役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楚國大敗,之後又一次攻打秦國還是失敗告終。照理說這個時候的楚懷王應該要好好地讓楚國修生養息,以謀求之後的發展。

圖四:楚懷王畫像

但是楚懷王恰恰又不是這麼做的,在經歷了上一次的失敗之後,楚懷王直接惱羞成怒了,他傾盡了全國之力,派兵前去攻打秦國。然而他這樣的作法,確實將自己的大後方毫無保留地暴露給了別的國家。其他諸侯國家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楚國再次大敗不說,還招致了韓魏兩國的攻擊。

在這樣前後夾擊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出國只能選擇匆匆撤退,向秦國割地求和。之後,因為秦國一直全心全力攻打三晉,楚國算是暫時的解決了秦國這個外部危機,但卻陷於自己國家的內部危機之中無法自拔,國內的矛盾日益激烈,起義時常發生。

秦國攻佔郢都,又謀求三晉。

在沒有了齊楚聯盟這個心腹大患之後,秦國的發展態勢可以說是一日千裡。隨後楚國與秦國的幾次大戰又都是以失敗告終,楚國的國力日益削弱,也沒有資格成為秦國的攔路石了。當然,秦國還是要將楚國滅掉的。秦王先是以結親為名,約楚懷王相會,楚懷王還是沒有聽臣子的勸阻,前去赴會。

而這次沒有聽屈原勸阻的結果,就是在赴會的時候直接被劫持,逃跑不成之後,直接死在了秦國。在他死之前,秦國的兵馬就已經攻打進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國早已經一蹶不振,一步步走向滅亡之路。而曾經勸阻過楚懷王的屈原,也直接投於汨羅江之中,再無聲息了。

圖五:互相攻伐圖

周赧王姬延還在位的時候,秦國的擴張態勢就已經開始進軍中原地區了。秦國在攻打楚國的時候,又同時向三晉伸出來自己的魔爪。秦國趁著齊國攻打燕國的時候,前去攻打三晉。隨後,又一步步的攻打蠶食著三晉的土地。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286年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三晉大約一半的土地,既是增強了自己的勢力,又削弱了韓國魏國兩個國家的力量,一箭雙鵰。

秦齊稱帝,姬延卻無力做出任何反抗。

秦國勢如破竹,大肆傾吞著土地,增長著實力。所以實力已經這樣強大的秦國國君,已經不滿足於這樣的現狀了,他想要讓自己又帝的尊位,取周而待之。於是,他與齊國國君相約一起稱帝。秦是西帝,齊則是東帝。但是齊國的國君在蘇秦的勸說之下,將帝號去除了,秦昭王也被迫使除去了帝號。

而秦國與齊國這兩個國家稱帝這件事情,同時也暴露了這兩個國家要吞併剩下來的五國的野心。五個國家的君主十分惶恐之下,打算聯合起來攻打兩國,於是就有了之後的五國攻秦以及六國攻齊的事件。但是由於這五個國家各自心懷鬼胎,各有自己的小算盤,所以依舊沒有成功遏制住這兩個國家的繼續發展。

圖六:蘇秦畫像

隨後秦國又組織起來六國一起攻打齊國,直接打下了齊國的七十多個城池,齊國國力大衰,雖然沒有被滅國,但卻再也不是秦國的對手了。這時,楚國齊國兩個國家都衰落了下去,原本應該時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卻沒有料想到趙國在這個時候發展強大了起來,成為了當時阻攔秦國的一支重要力量,對秦國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圖七:秦國攻打六國地圖

周赧王想要繼續做出一些掙扎,但是這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可以威脅他的力量了。雖然之後剩下的幾個國家聯合了起來一起對抗秦國,同時被利用的還有周赧王姬延,但是依舊沒有什麼用處,秦國的擴張態勢,早已經沒有辦法控制了。

姬延最後,是鬱憤而終的,在他去世之後不久,秦王輕易地收取了寶鼎以及其他的珍寶,卻沒有立下新的王,這也就意味著,東周從此滅亡。周赧王也就是東周的最後一位君王。

總結:

東周的滅亡是必然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周后期的時候諸侯群起,東周的疆域四分五裂,諸侯之間為了土地與權力長期戰爭,周天子的權勢日益縮小,直到周赧王時期,甚至連萬人的軍隊都拿不出來,他雖然有心抗爭,卻無力回天。而且他一開始對自己的認知也不是十分的清楚,更加不可能又反抗的餘地。

相關焦點

  • 為褒姒烽火戲諸侯後,第一個「吃螃蟹」的楚國僭越稱「王」
    春秋時期,始於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第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戰國時代的前夕,總共295年。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等諸侯爭霸,而周王室的權威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下降。
  • 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了18個諸侯,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陳勝起義時,冊立其兄魏咎為魏王。在秦朝末年,山東六國的後人紛紛復國,魏國自然也不例外。不過,在巨鹿之戰前,秦朝還是具有平定叛亂的實力。彼時,秦將章邯攻打魏國時,魏咎兵敗自殺。魏豹逃亡楚國,向楚懷王借兵數千人,攻取魏地二十餘城,自立為魏王。項羽大封諸侯時,封為西魏王。繼投漢王劉邦,叛歸西楚霸王項羽。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韓信攻破魏國,兵敗受俘,為漢將周苛所殺。
  • 同樣是東周的歷史為什麼要分成兩段?
    而《春秋》記載的時間跨度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81年。 《春秋》記敘的時間段,基本上和我國歷史學角度對東周兩個時間段的劃分中第一部分重合,如果按郭沫若等歷史學家的劃分,東周第一階段應該截止到公元前476年。所以我們也就乾脆將東周第一階段直接稱為「春秋」。
  • 「東周那些事兒」之要臉不要命的——周襄王!
    周襄王叫姬鄭,他是周惠王的嫡長子,但是周惠王卻不喜歡這個兒子,因為他寵幸了另外一個妃子,並立她王后,是為惠後,惠後為周惠王生了個兒子叫姬帶,這又是一場廢長立幼的宮廷慘劇。可是姬鄭卻不是一個坐以待斃之人,他暗中聯絡當時的諸侯霸主——齊桓公,以取得眾諸侯的支持。
  • 東漢末年各方英雄爭霸,袁術的實力非常雄厚,為什麼過早滅亡?
    東漢末年,漢室皇帝昏庸無能,宦官當權,諸侯群雄紛紛起義,導致天下大亂。著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勢力和勢力之間相互進攻,爭取地盤。出現很多非常有名和經典的戰爭,如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赤壁之戰周瑜擊敗曹操等戰爭。袁術在群雄紛爭的時代也很耀眼,並且初期實力相當雄厚。
  • 三國演義中被描述成和藹可親的諸侯,實則是性情兇悍的梟雄
    東漢末年,三國雛形未顯,世道紛亂無邊,各路重鎮州牧已有盤踞地方成為軍閥之勢,此時皇室沒落,董卓傾軋超綱,便出現了十八路諸侯討董的一幕。但是今天和大家說的不是將這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故事。而是和大家說一說,三國演義裡面一直被描述的和藹可親,甚至是受害者形象的一個諸侯。這人,便是三讓徐州的陶謙。
  • 國家大事被當兒戲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紅顏一笑!
    國家大事被當兒戲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紅顏一笑!西周從武王建立到宣王繼位,一直都以仁義治國,以禮待人的。在周宣王死後,他的兒子便繼位,也是西周的最後一位君主。周幽王名叫姬宮湦(shēng),是周宣王姬靜之子,母親姜後是齊國國君之女。
  • 大秦部落的血與火之歌:從奴隸炮灰到野心諸侯,不戰則國滅
    從各方的記載來看,鳥俗氏在周朝之前是生活在黃河中遊的一支半農耕半畜牧部落,和商族保持著聯盟關係,地位顯貴,算是諸侯一類的級別。總體說來,秦算是卡在華夏與蠻夷之間的一個民族,身份非常尷尬,就像喬峰一樣。然而,到了商朝末年這又一個關鍵時刻,秦人卻押錯寶了。從前他們曾助商滅夏,這次他們卻助紂為虐。
  • 跨度八百年,共傳32代37王,周朝為何能成為長命王朝
    由於對可考古文獻的空白,關於周朝具體的建國年代,史學界還存在著不小的爭論,在此就以從公元前一零四六年到公元前二五六年為周朝的起始年代,這也是將近八百年的歷史,這個長壽王朝在眾多王朝中一枝獨秀,對此,我們不禁會發起疑問:為什麼周朝可以存在了800年呢?原因有三點。
  • 「桀宋」射天笞地斬社稷,您這不是看不起天下諸侯嗎?滅了
    春秋時期,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齊桓公臨終之前已將其子呂昭立為太子並託付給宋襄公。太子雖立,齊公之位還是被爭奪著,齊桓公的寵臣罔顧齊桓公遺詔非要立公子無虧為君,而太子昭幸好機靈,早早逃奔到宋國去。太子昭到達宋國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樣,得到宋襄公熱情招待和無微不至的關心。既然齊桓公將交給宋襄公,宋襄公就會負責到底,把屬於公子昭的東西拿回給他。那時候人與人和國與國之間關係真好真簡單。
  • 外以德自立 內以力自備
    尚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分為虞夏商周四書,為儒家五經之一的書經,今文尚書與偽古文尚書中真偽參半。伏生口述的28篇為今文尚書,魯恭王拆孔故宅段牆時發現的為古文尚書。西晉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失散,東晉豫章內史梅賾獻給朝廷獻的一部58扁尚書,包括今文33篇和古文25篇 。
  • 周天子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周天子分封天下——說到周朝,人們就會想到我國歷史上最長命的王朝——大周。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武王為民請命,誅殺暴君。發動了牧野之戰,幹掉了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商王朝,成湯五百年江山就毀在了帝辛手裡。
  • 王昭君的熱望,或詩人的無奈: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可是誰又能清楚探知作為主角的王昭君,她的內心世界裡藏匿著的那番獨角戲呢?大義不是這樣用來犧牲他人的。如果非要別人來承擔重責,如此大義不要也罷。因為真正的大義,就是應該保護弱小不再遭受欺凌。在歷史書冊裡,改變了王昭君命運的人,因此而受到譴責的,總是那個叫做毛延壽的畫師。小人物的悲哀,顯得非常可笑。或許,正確的說法是:小人,悲哀!
  • 楚成王:春秋五霸算啥,有兩位是我的手下敗將,還有一位是我孫子
    引言《春秋左傳注》的作者楊伯峻先生曾說,春時期秋的主旋律是諸侯爭霸,而諸侯爭霸的主旋律是楚晉爭霸。可想而知楚晉兩國在春秋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確,晉楚兩國的爭霸史就是一部春秋史。在楚晉的百年爭霸史中,人們總會想到那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揚眉吐氣的楚莊王。
  • 成語說東周之大義滅親:老子殺了為虎作倀的兒子
    只是,怎麼樣才能得到周王首肯呢?如今,陳侯在周王面前很有面子,你和那個州籲一塊兒到陳國去,多帶些東西,請陳侯出面說和,興許這事就成了。怎麼就是陳國?要說有面子,那齊、魯、宋、虢哪個沒陳國面子大。石厚也顧不得想這些,他得立馬向主公報告好消息了。州籲也挺高興,若得周王蓋個章,正式封建,我這個國君就合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