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概20多年前,網際網路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有個熱詞叫「數位化生存」。
記得當年有機構專門發起過「數位化生存72小時挑戰賽」:給參賽選手提供一些資金,然後把他們「關在」一個僅有一個連被褥也沒有的床板,和一臺用「56K貓」撥號連網電腦的房間裡,沒有食物沒有水,也禁止家人朋友給他們送東西,一切用品都要在網上購買,看誰能堅持72小時。
1999年的72小時網絡生存挑戰賽
最後的結果並沒有太意外:僅僅幾個人完整的通過了測試,大多數人都在中途因為「饑寒交迫」而退賽。
2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挑戰賽早已被人忘記。現在回看當年這個活動,不免會覺得有些搞笑。畢竟我們現在早已習慣了在網上點外賣、叫車、網購,在一聲聲充滿魔力的「買它!買它!」之中,一遍又一遍清空自己的購物車和銀行卡。
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們現在已經完全進入了「數位化生存」時代。
今年初,國家大力倡導的「新基建」建設(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也是為了進一步優化我們的數位化生存。
從大的方面來講,數位化生存,離不開數位化基礎設施(網絡、數據中心等)、終端(電腦、手機等)、生態(商家)、軟體系統(App)等建設與普及,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像我們最熟悉的普通網購流程:打開手機淘寶,在線下單,商家把商品快遞給我們,就是上述環節完整串聯的體現。
但這個流程有一個前提,就是所有環節都默認是正常運轉的。一旦過程中有環節出問題,整個流程就會中斷。所以為了保證各個環節的可靠性,「測試」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
比如家裡新接入了網絡需要進行網絡連通測試;手機出廠之前要經過許多軟硬體測試;App在上線前也要經過各種測試……
這就好像在工程建設項目中,需要設置「工程監理」的角色,來保障工程項目最終保質保量如期交付一樣。
數位化生存的新基建,像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都需要軟硬體的運轉支撐。此時,測試無疑就相當於新基建時代的IT項目「工程監理」。
而這個「工程監理」,像雲計算一樣,在新基建和疫情的推動下,越發得到重視,甚至成為了推動產業智能化紅利的重要保障。
一、傳統測試之痛
與企業IT發展路線一致,測試其實也經過了一場「從本地到雲端」的技術變革。
IT從業者想必都非常清楚,最早,企業基本都是自己採購伺服器、存儲、資料庫進行IT架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三種設備被國外廠商壟斷,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IOE」(IBM伺服器、Oracle資料庫、EMC存儲)。
這種架構在業務量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其實沒有問題。但隨著企業業務量、數據量的增長,當數據處理能力、存儲空間觸達天花板時,就只能進行擴容採購。
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只要業務增長,就要持續擴容採購;企業需要按照峰值業務量進行擴容,流量低谷時就會造成大量IT資源的浪費。
測試其實也是如此。
過去,很多企業面對測試通常只有兩種選擇:1、專門搭建測試團隊2、找外包測試,這兩張模式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或預算,並且還要採購與維護大量的測試設備,效率低並且成本高。
而且,這種自建測試團隊的方式,與傳統IT架構一樣,也無法根據實際測試量進行投入。如果沒有測試工作,那麼測試人員和測試設備無疑就是浪費。
舉一個非常現實的例子:
一般中大型和大型集團企業,都有自己的內網(本地網絡環境)環境。所有新產品、新功能的開發和測試,都要先通過內網完成,測試無誤之後,再在外網(網際網路)上線發布。
而公司內網,員工只有在公司時才能登陸,無法進行遠程登陸。
但在今年初疫情的影響下,企業線下紛紛停工。而對於這種需要在內網環境下進行測試的企業來說,測試工程師不能到崗,也就意味著他們完全沒有辦法辦公。
但企業又不能因此就把這些測試人員全部裁掉。畢竟疫情的影響總會隨著防控而逐漸過去。事實上現在國內絕大多數地區都已經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但在當時,這無疑就是大量測試資源浪費的真實體現。
而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雲化」即「雲測試」。
二、雲測試變革測試產業
網絡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以及傳統IT架構存在的明顯短板,讓雲計算的出現成為了必然。國內最早進行雲計算研發與實踐的企業要數阿里巴巴。
阿里在2008年時就通過內部會議決策自研雲計算。而阿里雲如今也成了國內最大的雲計算廠商。
雲計算最大的特點就是計算力足夠龐大,支持彈性擴容,按使用量付費。這種優勢,也讓雲計算在今天得以持續普及。
雲測試其實也是一樣。
國內的雲測試模式,是2011年由Testin雲測最早提出。Testin雲測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雲測試廠商。
Testin雲測總裁徐琨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Testin雲測創立的初心,就是希望通過雲測試的模式將測試搬上雲端,為企業提供以整個測試產業為基礎的最優化測試服務。
與雲計算類似,雲測試不需要企業培養大量的測試人員,而是在需要時,通過在線上選擇測試服務,由雲端通過系統自動化,或藉由雲端測試中心專業的測試人員協助半自動化完成。
當測試完成後,雲端測試資源會被自動釋放,按資源使用量收費。
也就是說,雲測試的這種模式,能夠節省購買、部署測試設備的成本,其自動化的腳本錄製工具也節省了人力成本、提升了測試效率。
而且,通過雲測試服務平臺,企業可以在全球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提交測試任務到雲測試平臺,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
比如一些醫藥企業,針對此次疫情,需要快速進行網站、App的改版開發。但傳統企業的技術儲備相對薄弱,在緊急的情況下很難完成。
但如果使用像Testin雲測這樣的雲測試業務,就可以在不用大量支出測試人員成本的情況下,滿足測試需要,並且提高測試效率。可能以往需要20人測試10天的工作,現在3個人做2天就能完成。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高。
所以雲測試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幫助企業降低測試成本,提高測試效率,據不完全統計雲測試的模式至少可以降低企業30%的測試成本,提高一半以上的測試效率。
目前非常多的500強企業已經意識並採用雲測試的模式,其中不僅包括網際網路還有許多轉型「網際網路+」的傳統企業,都是當中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