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位化生存到「雲測試」,中國網際網路的前20年

2021-01-09 觀科技要聞

在大概20多年前,網際網路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有個熱詞叫「數位化生存」。

記得當年有機構專門發起過「數位化生存72小時挑戰賽」:給參賽選手提供一些資金,然後把他們「關在」一個僅有一個連被褥也沒有的床板,和一臺用「56K貓」撥號連網電腦的房間裡,沒有食物沒有水,也禁止家人朋友給他們送東西,一切用品都要在網上購買,看誰能堅持72小時。

1999年的72小時網絡生存挑戰賽

最後的結果並沒有太意外:僅僅幾個人完整的通過了測試,大多數人都在中途因為「饑寒交迫」而退賽。

2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挑戰賽早已被人忘記。現在回看當年這個活動,不免會覺得有些搞笑。畢竟我們現在早已習慣了在網上點外賣、叫車、網購,在一聲聲充滿魔力的「買它!買它!」之中,一遍又一遍清空自己的購物車和銀行卡。

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們現在已經完全進入了「數位化生存」時代。

今年初,國家大力倡導的「新基建」建設(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也是為了進一步優化我們的數位化生存。

從大的方面來講,數位化生存,離不開數位化基礎設施(網絡、數據中心等)、終端(電腦、手機等)、生態(商家)、軟體系統(App)等建設與普及,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像我們最熟悉的普通網購流程:打開手機淘寶,在線下單,商家把商品快遞給我們,就是上述環節完整串聯的體現。

但這個流程有一個前提,就是所有環節都默認是正常運轉的。一旦過程中有環節出問題,整個流程就會中斷。所以為了保證各個環節的可靠性,「測試」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

比如家裡新接入了網絡需要進行網絡連通測試;手機出廠之前要經過許多軟硬體測試;App在上線前也要經過各種測試……

這就好像在工程建設項目中,需要設置「工程監理」的角色,來保障工程項目最終保質保量如期交付一樣。

數位化生存的新基建,像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都需要軟硬體的運轉支撐。此時,測試無疑就相當於新基建時代的IT項目「工程監理」。

而這個「工程監理」,像雲計算一樣,在新基建和疫情的推動下,越發得到重視,甚至成為了推動產業智能化紅利的重要保障。

一、傳統測試之痛

與企業IT發展路線一致,測試其實也經過了一場「從本地到雲端」的技術變革。

IT從業者想必都非常清楚,最早,企業基本都是自己採購伺服器、存儲、資料庫進行IT架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三種設備被國外廠商壟斷,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IOE」(IBM伺服器、Oracle資料庫、EMC存儲)。

這種架構在業務量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其實沒有問題。但隨著企業業務量、數據量的增長,當數據處理能力、存儲空間觸達天花板時,就只能進行擴容採購。

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只要業務增長,就要持續擴容採購;企業需要按照峰值業務量進行擴容,流量低谷時就會造成大量IT資源的浪費。

測試其實也是如此。

過去,很多企業面對測試通常只有兩種選擇:1、專門搭建測試團隊2、找外包測試,這兩張模式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或預算,並且還要採購與維護大量的測試設備,效率低並且成本高。

而且,這種自建測試團隊的方式,與傳統IT架構一樣,也無法根據實際測試量進行投入。如果沒有測試工作,那麼測試人員和測試設備無疑就是浪費。

舉一個非常現實的例子:

一般中大型和大型集團企業,都有自己的內網(本地網絡環境)環境。所有新產品、新功能的開發和測試,都要先通過內網完成,測試無誤之後,再在外網(網際網路)上線發布。

而公司內網,員工只有在公司時才能登陸,無法進行遠程登陸。

但在今年初疫情的影響下,企業線下紛紛停工。而對於這種需要在內網環境下進行測試的企業來說,測試工程師不能到崗,也就意味著他們完全沒有辦法辦公。

但企業又不能因此就把這些測試人員全部裁掉。畢竟疫情的影響總會隨著防控而逐漸過去。事實上現在國內絕大多數地區都已經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但在當時,這無疑就是大量測試資源浪費的真實體現。

而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雲化」即「雲測試」。

二、雲測試變革測試產業

網絡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以及傳統IT架構存在的明顯短板,讓雲計算的出現成為了必然。國內最早進行雲計算研發與實踐的企業要數阿里巴巴。

阿里在2008年時就通過內部會議決策自研雲計算。而阿里雲如今也成了國內最大的雲計算廠商。

雲計算最大的特點就是計算力足夠龐大,支持彈性擴容,按使用量付費。這種優勢,也讓雲計算在今天得以持續普及。

雲測試其實也是一樣。

國內的雲測試模式,是2011年由Testin雲測最早提出。Testin雲測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雲測試廠商。

Testin雲測總裁徐琨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Testin雲測創立的初心,就是希望通過雲測試的模式將測試搬上雲端,為企業提供以整個測試產業為基礎的最優化測試服務。

與雲計算類似,雲測試不需要企業培養大量的測試人員,而是在需要時,通過在線上選擇測試服務,由雲端通過系統自動化,或藉由雲端測試中心專業的測試人員協助半自動化完成。

當測試完成後,雲端測試資源會被自動釋放,按資源使用量收費。

也就是說,雲測試的這種模式,能夠節省購買、部署測試設備的成本,其自動化的腳本錄製工具也節省了人力成本、提升了測試效率。

而且,通過雲測試服務平臺,企業可以在全球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提交測試任務到雲測試平臺,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

比如一些醫藥企業,針對此次疫情,需要快速進行網站、App的改版開發。但傳統企業的技術儲備相對薄弱,在緊急的情況下很難完成。

但如果使用像Testin雲測這樣的雲測試業務,就可以在不用大量支出測試人員成本的情況下,滿足測試需要,並且提高測試效率。可能以往需要20人測試10天的工作,現在3個人做2天就能完成。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高。

所以雲測試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幫助企業降低測試成本,提高測試效率,據不完全統計雲測試的模式至少可以降低企業30%的測試成本,提高一半以上的測試效率。

目前非常多的500強企業已經意識並採用雲測試的模式,其中不僅包括網際網路還有許多轉型「網際網路+」的傳統企業,都是當中的受益者。

相關焦點

  • 微信十年,從數位化生存到數位化生活
    26 年前,計算機科學家尼葛洛龐帝在《數位化生存》一書中,作出了這樣一個預測:  計算不再只與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  而在這場「數位化遷徙」裡,微信將移動網際網路裝進每個人的口袋,微信裡無數稀鬆平常的「一刻」,共同構成了 12 億人的數字生活。  溝通方式、社會結構、商業關係的變遷,不再只是從線下到線上的簡單延伸,而是重塑為諸多新的模式。  微信十年,一個線上的中國社會開始形成。
  • 微信十年,從「數位化生存」到「數位化生活」
    26 年前,計算機科學家尼葛洛龐帝在《數位化生存》一書中,作出了這樣的預測: 計算不再只與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 當年看起來像科幻小說一般的「數位化生存」,如今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寫照。每個人都已成為線上世界的數字公民,浸潤在數字生活中。 如同尼葛洛龐帝所言,「信息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
  • 《壹讀》雜誌專注於數位化生存
    除了雜誌之外,《壹讀》的視頻、微博、微信等將會繼續數位化生存。《壹讀》是壹讀傳媒旗下的一本新聞生活類雜誌,於2012年8月6日創刊,由《看天下》雜誌前執行主編、《南方周末》前高級編輯林楚方擔任傳媒出品人兼主編,最初是雙周刊,2014年9月轉為單月刊,截至目前已發行50餘期。
  • 「數位化」不應是生存的唯一選擇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在網絡走進千家萬戶的今天,數位化幾乎滲透到日常的每個角落,從通訊、繳費到購物、打車等細節,不一而足。而近日一些為不適應數位化的老人出臺的舉措,讓筆者看到了可喜的變化。
  • 數位化生存應提升全民數字技能
    網際網路自1969年誕生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快速發展,大量普及,全面而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我國接入國際網際網路20多年來,網際網路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網民數量達到9.4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67%。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進一步發展,網民中使用移動網際網路的比例達到99.2%。在這樣一個具有如此龐大網民數量的網際網路世界裡,人民數字技能的提升就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條件。
  • 多部委發力推動 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大潮來臨
    當初(數位化改造前)我們想的是,哪怕提升了1%的利潤,都可以接受,但後來的賦能效果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提到已經開始的數位化轉型,河北安迪模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桂顯難掩激動。  2021年,在客戶需求個性化、出口訂單迅速增長、產能過剩等多種因素影響下,中國製造企業將進一步加大對數位化轉型的投資力度。
  • ...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描繪「生存在數位化中的未成年人」
    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潘子璇 攝【新民晚報·新民網】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共同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報告對於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網絡行為、網絡認知、網絡交往、網絡表達、網絡學習、網絡素養等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報告,對網絡流行文化、人工智慧技術、網絡課程、網路遊戲等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熱點話題進行了專題討論。
  • 騰訊雲啟產業私享會&梅花「一招鮮」:大咖分享+實戰經驗解析數位化...
    創業團隊面對數字經濟的機遇,如何生存壯大?創投機構如何選擇優質種子?共贏突破要選擇哪些合作夥伴?近日,「騰訊雲啟產業私享會&梅花『一招鮮』」在騰訊北京總部進行。騰訊雲副總裁穆亦飛線上分享穆亦飛認為,騰訊自2018年進行組織結構調整並成立CSIG雲和智慧產業事業群以來,持續開放產業網際網路生態,與合作夥伴形成一個有機聯合體
  • 閻志:數字貿易時代正在到來 企業要適應數位化生存
    2020年慧眼中國環球論壇(FCGF)於9月15日至17日在線上舉行。圖為「新全球化與經濟數位化」主題討論會議視頻截圖。卓爾控股供圖 中新網發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2020年慧眼中國環球論壇(FCGF)於9月15日至17日在線上舉行。
  • 企業數位化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生存題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在領教工坊2019年會上,領教工坊的企業家學員們親身體驗了一把身邊存在的「變數」——數位化如何賦能企業轉型。「企業數位化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生存題。」她說,在企業家們沒有像過去30年那樣高速發展、高度繁忙的情況下,恰恰是他們為自己的企業「修煉內功」的最佳時機,「現在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高度適應性的組織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但你要快,就必須要數位化。」董小英說,過去企業家把大把的時間用在關係、溝通和決策問題上,數位化可以讓以上3個問題簡單化、客觀化、規模化,並且可複製,「不管你企業在哪裡,大而不亂。
  • 能鏈合伙人劉新桐:數位化是加油站生存發展的必選項
    9月9日,在寧波舉辦的2020中國智慧石油和化工論壇上,能鏈合伙人劉新桐作主題演講時稱,能鏈正在用數位化定義能源新基建,數位化已經成為加油站生存發展的必選項。能源行業迎來數位化變革的歷史機遇數位化的進程,是沿著消費者衣食住行的路線圖而推進。劉新桐用衣食住行的行業發展來類比能源行業。
  • 從GE工業網際網路到中國工業網際網路!
    彭慧  2019-05-07 00:00:00   數位化企業 工業網際網路自2017年起已成為國內科技界最為火爆的詞彙之一。 工業網際網路自2017年起已成為國內科技界最為火爆的詞彙之一。學者、供應商、投資商、企業家、媒體、政府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解讀。一、背景冠名為工業網際網路的學術會議此起彼伏,有世界大會、世界峰會、全球峰會、國際論壇、高際高端論壇等。
  • 1994-2014:中國接入網際網路20年大事記
    新華網北京4月19日電(記者王若遙)1994年4月20日,中國實現與國際網際網路的全功能連接,從此開啟網際網路時代。20年間,網際網路深刻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並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1994年4月,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網際網路,成為國際網際網路大家庭中的第77個成員。  1995年1月,郵電部開始向社會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
  • 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 圖說「Z世代」的數位化生存
    「Z世代」(Generation Z)又稱「網際網路世代」,主要指生於1995~2010年的新生代人群。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一份《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指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明顯高於我國總體網際網路普及率(64.5%)。 「全民上網」已經成為「Z世代」的顯著標籤。
  • 數位化觀察之六十九:聚合「流量+服務+數據」——雲銀行數位化經營...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2019年規模已達31.3萬億元,位居世界前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34.8%。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的作用日益顯現,數據資源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
  • 數字「異化」生存
    投稿來源:腦極體1996年12月,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的《數位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書在中國出版。最後這本書賣出了60萬冊,而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也在此後開始了井噴式發展。尼葛洛龐帝在《數位化生存》一書中,準確地預言了未來數字網絡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存方式,比特(bit)將取代原子成為我們人類生活的基本交換物。如今,我們生產、交換、消費還有消化和遺棄數字信息,一如物理世界的真實消費一樣,幾乎所有人都已經主動進入或被動捲入數位化的生存方式之中。「數位化生存」的好處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從中享受到經濟生活的福祉遠勝任何一個歷史時期。
  • 華鷹CDI——推動中國數位化發展進程
    秉承著推動中國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宗旨,2021年第7屆CDIE主辦方DC華昂聯合企業數位化指數理事會,隆重推出華鷹企業數位化指數作為衡量標準,促使獎項評選更加科學、公平和公正。華鷹CDI是中國首次針對企業數位化程度進行評估,評選結果為「華鷹CDI Top 30」,此為中國第一個以企業數位化程度為標準而設立的獎項。
  • 三隻松鼠雲造系統入選2019年企業上雲全國典型案例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遴選出2019年企業上雲典型案例並予以公示,三隻松鼠食品產業全鏈路雲造系統榜上有名。為貫徹落實《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於組織開展企業上雲工作情況報送及典型案例徵集工作的通知》要求,經企業申報、地方推薦、形式審查和專家評審等環節,工信部遴選出2019年企業上雲典型案例,全國共計40家企業上榜。三隻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總部位於安徽蕪湖。
  • 甲子光年:2020中國數字經濟55個判斷(附下載)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今年,在新基建的政策加持下,科技巨頭已不滿足於「隔岸觀火」,從過去以租賃數據中心為主到開始在這一領域親身試水,不僅自建數據中心,更染指設備的自研,且投入金額巨大:騰訊5年投5000億、阿里3年投2000億、百度10年內將伺服器規模擴展到500萬臺……輕資產的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扎入數據中心這個重賽道,背後折射的,是科技巨頭全面押注云計算的決心。
  • 上海攜手長三角G60城市開啟產業數位化新局面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宋薇萍)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九城市經信部門、騰訊雲相關負責人昨日在上海松江共同啟動了「騰訊G60行」產業鏈合作,開啟了產業數位化的新局面。  「騰訊G60行」啟動:給產業插上「數字羽翼」騰訊·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鏈合作大會昨日在上海松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