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燁捷
日前,在領教工坊2019年會上,領教工坊的企業家學員們親身體驗了一把身邊存在的「變數」——數位化如何賦能企業轉型。
「企業數位化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生存題。」ATA公司CEO、領教工坊-及優學院聯席董事長孫振耀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四處遊說民營企業家要進行信息化轉型,「當時很多人聽不懂、不願意變革,現在再看,還有沒有哪個企業沒有信息化、沒有網際網路化?」
到了今天,孫振耀的「新使命」是提醒那些想要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家及時進行企業管理「數位化」變革。孫振耀說,過去企業做經營管理,老闆獲得企業經營數據,主要靠手感、靠經驗和靠觀察,真正的客觀數據對於老闆們來說「遙不可及」。這也正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痛點」。
如今,計算機的使用,給了老闆們一個快速獲取企業管理相關客觀數據的機會。比如,一家餐飲連鎖店的老闆,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企業管理APP實時掌握每一家餐廳的經營數據、每一名員工的營業情況,並實時給予獎勵和批評。
「計算機只看得懂數據,看不懂其他東西。這要求企業家們把經營管理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要變成數據,否則計算機根本看不懂,也沒法幫忙。」孫振耀說,要把數據變成生產力,或許需要企業家對自己公司來一場「大變革」。
而這種變革,並不是每一個企業家都願意承受的。
「很多企業家現在40歲了,想想自己還是歇歇吧,不要這麼累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導、北大民營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小英多年來專注於民營企業數位化轉型案例的研究,她的專著《華為啟示錄:從追趕到領先》、《思科實訪錄:從創新到運營》等受到了業界廣泛關注和好評。她總是能洞察企業家們的「小心思」——數位化既費時費力,又費錢,在當前經濟整體發展趨緩的形勢下,有沒有必要搞數位化?
她說,在企業家們沒有像過去30年那樣高速發展、高度繁忙的情況下,恰恰是他們為自己的企業「修煉內功」的最佳時機,「現在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高度適應性的組織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但你要快,就必須要數位化。」董小英說,過去企業家把大把的時間用在關係、溝通和決策問題上,數位化可以讓以上3個問題簡單化、客觀化、規模化,並且可複製,「不管你企業在哪裡,大而不亂。否則,企業規模越大,死得越快。」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當企業的上下遊合作夥伴中的10%-25%已經採用線上交易、數位化管理模式,而企業尚未進行這種變革的話,「垮塌式的變革就要來了。例如當年蘋果用短短幾年時間超越諾基亞,市場的每一輪變化中,技術佔據的因素越來越大。」
董小英在過去一段時間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數位化轉型意願的調研結果顯示,民企數位化轉型的速度要大大超過國企。在認為「數位化戰略與企業核心業務戰略同等重要」的人群中,民營企業家佔比高達45.5%,國有企業只有14.63%的老總認同。
「從數位化轉型角度來看,民營企業走在國企前面。」董小英說,平安銀行的馬明哲就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控」,而馬雲早在2011年就領行業之先意識到「得雲者得天下」,「很早以前,馬雲就認識到,雲就是空中的房地產,IT部門和業務部門同等重要,雲計算可以試錯,但不可以錯過。」
數位化也是一樣,董小英建議企業家們在現金流充足的情況下,儘快抓緊時間進行「數位化轉型」,「數位化是老闆的真正的幫手,不是對手。」根據她對華為、思科、美的都大型企業的研究,管理創新是這些企業重要競爭力。比如,美的用一年的時間,建立了九大事業部統一的主數據標準;華為則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把690萬個表單全部標準化。
巨量引擎華東營銷中心策略策劃總監李冰在日常工作中,就看到了「數據帶來的創變」。他所在的字節跳動公司(今日頭條母公司),從2013年開始在視頻領域發力,後來在2016年同時上線了抖音、西瓜、火山視頻,「所有上線的產品,背後都有海量數據支撐。」
李冰說,字節跳動公司在2013-2016年這個被稱作是短視頻風口的時間段裡,發現今日頭條的用戶中有很大一部分上線後停留時間很長,並且「只看視頻」。當「只看視頻」的用戶達到一定量時,一個視頻APP的主意就誕生了,「我們本身,就是一個拿數據說話的公司,數位化公司。」
這個年輕人給企業老總們「安利」了一種新型的企業內部管理系統。「老闆在系統裡說一句,這個月我的商業化要達到多少億元;商業化老大收到後,就分發,抖音、西瓜、頭條等等各個版塊各自完成多少;抖音收到後,開始分行業,各個行業分攤多少;行業負責人收到後,就做規劃,每個項目組完成多少;項目組接到任務,開始做方案;一個小策劃收到任務後,設計5個方案來完成這個任務。」李冰介紹,在這套系統裡,老闆的一句話,最後會變成小策劃、小執行的N套方案,每個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分內事,最終按時拼湊出一個總任務量。
「作為一個小員工,我有參與感,我知道我為某個目標作出了多少貢獻。」李冰介紹,字節跳動公司還有一套針對員工表現的360度環評體系,由10幾個與個人相關的員工對其績效進行匿名打分,「HR會有一個系統綜合匯總分,能分析出你優劣。同時,那些手鬆的同事,也會被系統自動識別出來,降低他打分的參考分值。」
與數位化相比,藍胖子機器人CEO鄧小白帶來的是數位化的未來——人工智慧。他的公司成立於2015年,滿世界招人、滿世界做生意,前10名員工中就有4個老外。近期,他更是把自己原來供職美國企業的副董事長招來做老總,給過去的老闆當起了董事長。
鄧小白說,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最缺的是管理、溝通和自動化,而他所在的藍胖子機器人公司,可以在物流領域解決「人手不夠」這一重要「痛點」。10年前,我國一年的包裹量約為30億件;但到了2018年,我國包裹已有500億件,預計2019年包裹數量將超過600億件,其中5公斤以下快遞佔比約達90%。「年輕人不去做物流、製造業工作了。」鄧小白說,假設一件快遞從發出到到貨經過10次流轉,500億件包裹的流轉量要達到5000億次倒手,這其中的「勞動力」問題成為大問題。
「製造業和物流行業一樣,也面臨工人越來越少,還有出海交流的難題。這些難題,最終都要靠智能化管理來解決。」鄧小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