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供奉宗族祖先的祠堂

2021-01-09 鎮江金山網

圖1

圖2

文/張崢嶸

宗祠是供奉宗族各「級」祖先的祠堂,現在人們談論的,大抵屬於後者。

鎮江位於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特點造就了理想的山水人文環境,為傳統建築在鎮江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南北交通樞紐的位置,使鎮江在古代成為商品集散中心,相對安穩的社會秩序,使鎮江農業、手工業及商品經濟都獲得了相當的發展,特別是近代,鎮江開埠後設立海關,外商洋行接踵而至,國內各幫客商紛紛來鎮設行交易,客觀上促進了鎮江商品貿易的繁榮,為鎮江地方上建造精美建築提供了充裕的物質基礎。

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發了財的本土本族中人或富或貴之後,必修祠堂,彰顯榮耀,以提高他本人在宗族中的地位,並以其人生軌跡、才識德範,激勵後人奮發向上。

清末民初,鎮江地方慈善家、實業家於學源(字百川),以經商起家,曾經成為鎮江首富。富裕起來的於學源熱心於地方賑災等善舉,經理瓜鎮義渡、冬春粥廠,任勞籌費,數十年如一日。他曾在中華路建立於家祠堂,因為於家的祖先是于謙,字凝輝,所以於家祠堂又稱「凝輝堂」。到了於學源的兒子於小川當家時,他傳承善念,大興教育,為了紀念遠祖忠肅公于謙,將於家祠堂改辦為「忠肅小學」(後改為中華路小學分部)。於家人居住的地方叫「於家大院」,大門在大西路,後門在中華路。建築旁邊有個「於祠巷」,就是因於家大院內有個「於家祠堂」而得名。

民國時期鎮江開明巨商凌煥曾,又名凌敏成,是鎮江人。他自幼家境清寒,早年在上海某顏料店學徒,出師後經人資助在鎮江老西門大街(即現在的大西路)開設增泰來顏料店。苦心經營,並與當時處於世界之首的德國顏料商人建立往來,使顏料生意逐漸做大,頓成鎮江巨富。發跡後,關心地方桑梓教育,在鎮江獨資興辦了私立敏成小學(今解放路小學前身)。在該校設立有科學館、圖書館、美術館、衛生室、禮堂等,教學條件優越,為當時鎮江城之冠。另外還附設藝徒工廠,專收貧苦子弟。凌煥曾也在敏成學校南面建造「凌家祠堂」,用以祭拜凌家祖先。如今,穿過四牌樓道署街可以看到已破敗不堪的「凌家祠堂」,兩旁緊閉的門扉,被蛛絲蒙住了生鏽的鐵鎖,鎖住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陽光從禿牆上透下來,更顯寥遠,朦朧中百年以前,這裡有凌家的親屬走過,背著書包的貧寒小孩走過,搖著貨郎鼓的小販走過……靜靜地聆聽古人的足音,有著恍如隔世的感覺。

鎮江城內還有許多著名的宗祠,因各種原因,這些祠堂只能在一些史料上尋些蹤影,倒是鎮江附近的鄉村,祠堂建設此起彼伏,近年來得到了很大的保護與發展。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鎮江有12處文物入選。而其中的4處古建築尤為搶眼,他們是黃墟的殷氏宗祠(篤行堂)、丁崗葛村的解氏宗祠、儒裡的張氏祠堂(敦睦堂)及大路崇賢裡王氏宗祠,巧的是它們正好都屬於宗祠建築。

殷氏宗祠「篤行堂」(殷氏六房),坐落於丹徒區黃墟集鎮東首,其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為清早中期建築,2004年被公布為鎮江市文保單位。近年來,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區政府的重視下,篤行堂倉廳於2014年得以修繕,2017年又投入400多萬元修繕完成了整個殷氏宗祠。

鎮江新區丁崗鎮葛村,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現存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築解氏宗祠。這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築,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2007年被公布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前些年,歷經550多年的古祠堂因年久失修,房頂部分已瀕臨倒塌,解氏後人及當地各界人士自發成立了搶修老祠堂籌委會。據解氏宗祠管委會人士解洪亮介紹,解氏宗祠的修繕確實經歷了很長時間,大約是從2006年開始,於2012年左右完成主體工程的修繕。

2018年12月22日上午10時,來自海內外的解氏各宗親、嘉賓410人,其中包括外地宗親、嘉賓140多人匯聚於解氏宗祠內,舉行了隆重的冬至祭祖祭祀典禮。葛村村委會負責人致歡迎詞,拉開了祭祖典禮的序幕,之後是各執事就位、上供品、放禮炮開祭,現場氣氛莊重熱烈(圖2)。

儒裡張氏祠堂(敦睦堂)位於鎮江東鄉夾溝,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敦睦堂的整個建築和設施保存得相當不錯,走入其中,可見宗祠各處懸掛牌匾數量眾多,氣勢頗為不凡。祠堂門前匾額上刻「光前裕後」,第一進可見清朝名相張玉書所書「義門」牌匾。張玉書曾任兵部及禮部尚書,並參與《明史》《康熙字典》編寫,辭官退隱後曾居住在此。進門門柱上有「喬遷潤東,源遠流長」楹聯,二門風火牆上方石塊雕刻「垂裕後昆」大字(圖1)。大廳正方地磚,柱木粗壯,圓柱上掛金字楹聯匾。廳內正梁上方有匾:「純孝回天」「格孝回天」。廳內還有「敦睦堂」「歲進士」「望重鄉邦」「兄弟聯縹」「文魁」等二十多塊匾額,讓人目不暇給。後進為四合院型,兩旁走廊欄杆,設先祖牌位,上方有「婺源分派」、「明遷始祖」兩塊金匾,正中懸掛遷始祖畫像,兩側是眾先祖牌位。張氏祠堂的子孫後代,每年春冬兩季都會祭祀,在當地已形成了氛圍。

從市區坐212路公交至大路鎮下車,再步行大約一小時可以找到王氏宗祠。與其餘三處「省保」宗祠不同的是,王氏宗祠的周邊地區已經進行了拆遷,周圍已沒有村民居住。筆者詢問當地居民,許多人並不知道王氏宗祠,只有少數老輩人才知道方位。

2017年,針對王氏宗祠破敗不堪的情況,鎮江新區曾投入10萬元資金,委託大路文化站組織修葺,當時主要是針對漏雨、牆體破洞、房梁倒塌等重要破損處進行了修補。

鎮江地區還有很多祠堂,例如丹徒儒裡的朱家祠堂、丹陽市導墅鎮的符氏宗祠、句容市後白的張家祠堂、揚中市的王家祠堂等,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紹了。

相關焦點

  • 「小譜說堂號」宗族祠堂與祠堂文化(中)
    在祠堂的寢堂內,唐宋以後流行立先祖塑像,明清則流行掛先祖畫像軸,民國時期開始掛考妣照片。祠堂中祖先神主的供設。祠堂是祖先的神靈所聚之地,所以祠堂裡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設正龕,左右各設配龕。它像附著在牆上的小殿閣。神主擺在閣中,前面用帷幕掩飾,後來有的用大長方形木桌,將神主擺設在桌上。
  • 王家人以後就這麼照著修祠堂,別丟了風水
    祠堂介紹 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當時,宗廟為天子專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興建家族祠堂。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 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地方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民族,這就不難解釋「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了。 把「宗廟」建造居於「居室」之前,宗廟「致敬」與「孝行」聯繫起來,足見古人對宗祠的重視。 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 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叫「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堂號就知道本族的來源,紀念祖先功德。
  • 名門修譜:家譜記錄家族發展,那祠堂有什麼用?
    很多家族一開始,並沒有祠堂,便會先把祖宗牌位置於宅中,隨著人丁的繁衍,之後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用於供奉先祖牌位。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 宗祠建戲場 祭祖兼娛神
    陳家桅杆原花廳地臺的位置宣漢縣毛壩鎮姚氏宗祠,清光緒年間修建,建有門樓倒座戲樓。入四川 建宗祠宗祠,為民間祭祀始祖和先祖的場所,又稱祠堂、家廟。自明代以後,民間祠堂大興,有同宗合族共祀的總祠,也有宗族內支系(房及支房)的支祠,乃至各個家庭的家祠(或稱祖堂),專門奉祀各自的直系祖先。
  • 修繕、保護祠堂建築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祠堂是一個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先、編修家譜的地方;是族人舉行婚喪儀式的場所;是族人商議大事的地方。保存至今的許多祠堂,建築恢宏,裝飾精美,置身於斯,驚嘆之餘,仿佛看到了幾百年來族人喜、怒、哀、樂於斯的場面。祠堂留下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如何保留先人遺留的歷史印跡,使之永遠傳承。是我們在修繕、保護中值得注意的問題,具體操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南方有家裡供奉祖先牌位習俗,北方地區卻沒有?原來有這種原因!
    其實不能說北方沒有在家裡面祭拜祖先牌位的習俗,只能能說北方城市很少會有人在家供奉祖先牌位,只有在農村的一些宗族長輩家中都是供奉的有祖先牌位,每逢清明、鬼節或過年之時都會進行祭祖。與之相對比的南方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習俗,便是在城市裡面也有一些老人會在家裡供奉上祖先的排位。只不過北方的沒有南方普及罷了,而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原因,是因為兩地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古時候南方地區被稱為南蠻,因為在中原人看來,南方人有時候做事不合禮節,有時候做事方式也非常野蠻粗糙。
  • 喪主、祠堂、牌位,思想上忌諱談死,為何在物質上大辦喪事?
    這個「示」可以理解為供在祖廟裡的「神主」,也即後人講的牌位,人們供奉祖先的神主,就是祈禱祖先的庇佑,所以,「宗」的本意其實就是指的宗廟,就是祖先,宗族就是供奉同一祖先的人。而我們所熟知的尊卑、長幼、行為禮儀準則,這就是所謂的「宗法」,將宗族內部規定的井然有序。中國宗法制的演變自原始社會後期的父系家長制開始,到了周朝逐漸變得完善起來。
  • 客家人心中的祠堂:祠堂若在,家族必興!
    祭祀的香火味總是常年不斷,長輩們在瀰漫的香火中祈禱祖先保佑家族興旺,同時也不忘教育孩子們要感恩思孝、端行修德。  祠堂裡最厚重的,當屬那一個個讓人警醒的大字:敦、篤、雍、崇、務、孝、倫、淳、睦、思、德、忠、本、善、義等。仁義道德,忠孝廉節,一句句從祖先流傳下來的道德訓誡通過祠堂流傳了下來,教導著子子孫孫時時不要忘記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規範自己的言行。
  • 江西宜豐縣黎氏祠堂匾額,不題宗祠,這背後的故事
    石崖灘黎氏祠堂位於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村白田自然村,是在黎氏宗祠舊址上新建起的祠堂。始建於乾隆年間,坐北朝南,為二進三開間穿鬥與抬梁混合結構,寬13.3米,進深41.7米,高10米,前後天井各一個,宏偉高大,雕刻粗獷,為典型的江西清代早期建築代表作之一。後經歷史風雨,損毀嚴重。
  • 祠堂牽繫鄉愁,運作才是重點
    這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築,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2007年被公布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記者來到葛村,隨便問哪一位村裡人,他都會告訴你解氏宗祠的方位,可見這一宗祠在當地是家喻戶曉。前些年,創建於明代、歷經550多年的古祠堂因年久失修,房頂部分已瀕臨倒塌,解氏後人及當地各界人士自發成立了搶修老祠堂籌委會,葛村村民和在外工作的鄉親紛紛捐款,新區管委會及丁崗鎮也對解氏宗祠修復給予鼎力支持,祠堂整個主體工程幾年前就已經完工,上海電視臺曾來此攝製過專題片。
  • 祖先牌位龕隱藏多少秘密?
    有供奉祖先要注意以下事項:祖先牌位龕沒有外面的玻璃罩,很容易隨時會被外靈幹擾,對應在子孫身上,如同把自己暴露在隨時可能面對的險境中。祖先內牌,供奉直系三至四代祖先六到八位不該亂寫亂抄,十幾代的祖先代全擠在一起,這麼做人丁退散,不常相聚,夫妻易爭吵,孩子不受教,家運衰退,祖先牌位不可有倒房人的名字,未出嫁的姑娘,或嫁娶回來的名字,倒房或姑娘表這世已結束,應將其另行安祠堂或塔位供奉,讓其修行轉世,在家裡和祖先一起被子孫供奉,反增其業力更有損陰德還有若沒有神明作主處理
  • 北流獨竹陳氏大宗祠
    雖為中國傳統家族精神和儒家文化紐帶,祠堂在北方地區幾乎消失殆盡,僅留存於南方。陳氏大宗祠是陳氏族權和神權交織中心,它傳承著家族文化,維繫著家族情感,代表著陳氏家族的地位和榮耀,是無與倫比的家族聖殿。要光大門楣,必積德累善;要子孫孝賢,必崇本報先,為了重建北流陳氏大宗祠,新陳人慷慨捐出祖地和私人舊宅和水塘共計4000多平方米,作為永久性祠址。
  • 【尹氏宗祠】廣東省東莞市荔枝墩尹氏宗祠
    尹荔枝墩尹氏宗祠宗祠是每個姓氏、每個村落幾乎都有的。他是祖先的靈魂歸所,是其他建築物無法替代的,過去一般由村中族人集資興建而成,是族人「懷抱祖德」、「慎終追遠」的表達,也是用以啟迪後昆做人要以孝為先,尊老愛幼,傳承祖德、「飲水思源」。
  • 三水把崗村冼氏宗祠:凝聚海外宗親 寄託鄉愁鄉情
    75歲的村民冼勁昌介紹說,祠堂梁木、磚牆等雕刻著龍、鳥、花草、人物等,石雕、灰塑、木雕、磚雕、彩繪壁畫裝飾,建築裝潢大氣精美。後來因日寇入侵焚燒,祠堂數十年斷垣殘壁。冼勁昌回憶,族人一直希望重建祠堂,卻苦於沒有資金支持。後來,華僑、港澳同胞看到族人聚會沒有場所,於是倡議重建祠堂。這一號召得到眾多村民支持,冼氏族人慷慨解囊。1992年,冼氏宗祠完成重建。
  • 《祠堂說明書》之祭祀篇
    最近我們將會推出《祠堂說明書》系列帶大家了解祠堂的功能讀懂祠堂對中國人的深遠影響今天就說說祠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功能祭祀在中國人看來:所有人皆為父母所生,而父母們,皆為我們的祖先所生。我們之所以能夠享受世間的一切,和祖先對我們的庇佑分不開。為了讓後人不忘祖先、不忘故土、不忘根源,所以要定期舉行祭祀活動。祭祀要有空間,祠堂的出現便順理成章。傳統的祠堂必有郡望堂號,這是族人根脈的體現。走進那裡,人們可以知道自己的姓氏來自哪裡,祖先是誰,甚至還能知道,家族過往的榮譽。就拿李姓來說,在這一大姓的祠堂中,你通常都能看到「隴西堂」三字。
  • 南方大多有在家裡供奉祖先牌位的習俗,為什麼北方大部分人沒有?
    祖先牌位,或許就是一張通行證,存在於活人和逝者之間。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是有著供奉祖先牌位的習俗的。只不過,北方相對於南方來說,這種現象比較少而已。北方供奉祖先牌位的習俗之所以少,或許和人口的遷徙、自然災害,以及戰亂有關。舊時的皇權建立,大多數是分布在北方。也因此,北方在多數情況下都是戰亂的頻發之地。面對如此浩大的戰爭,多數人都選擇拖家帶口的往南遷徙。
  •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四十一章】馬滘邱氏宗祠
    「永念水源行河南世澤,思維政善慶馬滘繁榮」,這一副懸掛在馬滘邱氏北祠永思堂內的楹聯一直是馬滘邱氏「永記思源」的家訓……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滘邱氏宗祠!【第四十一章】馬滘邱氏宗祠馬滘位於濠江西岸,耕地少,舊時以漁鹽為主要產業,曾是達濠主要產鹽區之一。馬滘有蔣、鄧、陳、邱等多個姓氏聚居,其中邱姓在馬滘算得上是一個大家族群落。
  • 臺灣嘉義蘇周連宗祠
    民國47年(西元1958年)鑑於蘇周連本為同宗,並由蘇茂欽、蘇茂山先生發起,籌組蘇周連宗親會。原來「蘇氏家廟」乃改為「蘇周連宗祠」。並在民國89年6月7日公告「蘇周連宗祠」為市定古蹟。蘇周連宗祠因臺灣被日本統治,遂使蘇氏家族於現在的嘉義市東區垂楊路上,成立蘇周連宗祠,用以祭拜先祖並提供返鄉宗親住宿之用,歷經百年時光,蘇周連宗祠依舊挺立且保有古風,所以被列為市定古蹟,於祠堂附近古蹟眾多,不論是城隍廟、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西門長老教會禮拜堂,還是舊監獄都值得探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