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文/張崢嶸
宗祠是供奉宗族各「級」祖先的祠堂,現在人們談論的,大抵屬於後者。
鎮江位於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特點造就了理想的山水人文環境,為傳統建築在鎮江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南北交通樞紐的位置,使鎮江在古代成為商品集散中心,相對安穩的社會秩序,使鎮江農業、手工業及商品經濟都獲得了相當的發展,特別是近代,鎮江開埠後設立海關,外商洋行接踵而至,國內各幫客商紛紛來鎮設行交易,客觀上促進了鎮江商品貿易的繁榮,為鎮江地方上建造精美建築提供了充裕的物質基礎。
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發了財的本土本族中人或富或貴之後,必修祠堂,彰顯榮耀,以提高他本人在宗族中的地位,並以其人生軌跡、才識德範,激勵後人奮發向上。
清末民初,鎮江地方慈善家、實業家於學源(字百川),以經商起家,曾經成為鎮江首富。富裕起來的於學源熱心於地方賑災等善舉,經理瓜鎮義渡、冬春粥廠,任勞籌費,數十年如一日。他曾在中華路建立於家祠堂,因為於家的祖先是于謙,字凝輝,所以於家祠堂又稱「凝輝堂」。到了於學源的兒子於小川當家時,他傳承善念,大興教育,為了紀念遠祖忠肅公于謙,將於家祠堂改辦為「忠肅小學」(後改為中華路小學分部)。於家人居住的地方叫「於家大院」,大門在大西路,後門在中華路。建築旁邊有個「於祠巷」,就是因於家大院內有個「於家祠堂」而得名。
民國時期鎮江開明巨商凌煥曾,又名凌敏成,是鎮江人。他自幼家境清寒,早年在上海某顏料店學徒,出師後經人資助在鎮江老西門大街(即現在的大西路)開設增泰來顏料店。苦心經營,並與當時處於世界之首的德國顏料商人建立往來,使顏料生意逐漸做大,頓成鎮江巨富。發跡後,關心地方桑梓教育,在鎮江獨資興辦了私立敏成小學(今解放路小學前身)。在該校設立有科學館、圖書館、美術館、衛生室、禮堂等,教學條件優越,為當時鎮江城之冠。另外還附設藝徒工廠,專收貧苦子弟。凌煥曾也在敏成學校南面建造「凌家祠堂」,用以祭拜凌家祖先。如今,穿過四牌樓道署街可以看到已破敗不堪的「凌家祠堂」,兩旁緊閉的門扉,被蛛絲蒙住了生鏽的鐵鎖,鎖住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陽光從禿牆上透下來,更顯寥遠,朦朧中百年以前,這裡有凌家的親屬走過,背著書包的貧寒小孩走過,搖著貨郎鼓的小販走過……靜靜地聆聽古人的足音,有著恍如隔世的感覺。
鎮江城內還有許多著名的宗祠,因各種原因,這些祠堂只能在一些史料上尋些蹤影,倒是鎮江附近的鄉村,祠堂建設此起彼伏,近年來得到了很大的保護與發展。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鎮江有12處文物入選。而其中的4處古建築尤為搶眼,他們是黃墟的殷氏宗祠(篤行堂)、丁崗葛村的解氏宗祠、儒裡的張氏祠堂(敦睦堂)及大路崇賢裡王氏宗祠,巧的是它們正好都屬於宗祠建築。
殷氏宗祠「篤行堂」(殷氏六房),坐落於丹徒區黃墟集鎮東首,其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為清早中期建築,2004年被公布為鎮江市文保單位。近年來,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區政府的重視下,篤行堂倉廳於2014年得以修繕,2017年又投入400多萬元修繕完成了整個殷氏宗祠。
鎮江新區丁崗鎮葛村,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現存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築解氏宗祠。這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築,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2007年被公布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前些年,歷經550多年的古祠堂因年久失修,房頂部分已瀕臨倒塌,解氏後人及當地各界人士自發成立了搶修老祠堂籌委會。據解氏宗祠管委會人士解洪亮介紹,解氏宗祠的修繕確實經歷了很長時間,大約是從2006年開始,於2012年左右完成主體工程的修繕。
2018年12月22日上午10時,來自海內外的解氏各宗親、嘉賓410人,其中包括外地宗親、嘉賓140多人匯聚於解氏宗祠內,舉行了隆重的冬至祭祖祭祀典禮。葛村村委會負責人致歡迎詞,拉開了祭祖典禮的序幕,之後是各執事就位、上供品、放禮炮開祭,現場氣氛莊重熱烈(圖2)。
儒裡張氏祠堂(敦睦堂)位於鎮江東鄉夾溝,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敦睦堂的整個建築和設施保存得相當不錯,走入其中,可見宗祠各處懸掛牌匾數量眾多,氣勢頗為不凡。祠堂門前匾額上刻「光前裕後」,第一進可見清朝名相張玉書所書「義門」牌匾。張玉書曾任兵部及禮部尚書,並參與《明史》《康熙字典》編寫,辭官退隱後曾居住在此。進門門柱上有「喬遷潤東,源遠流長」楹聯,二門風火牆上方石塊雕刻「垂裕後昆」大字(圖1)。大廳正方地磚,柱木粗壯,圓柱上掛金字楹聯匾。廳內正梁上方有匾:「純孝回天」「格孝回天」。廳內還有「敦睦堂」「歲進士」「望重鄉邦」「兄弟聯縹」「文魁」等二十多塊匾額,讓人目不暇給。後進為四合院型,兩旁走廊欄杆,設先祖牌位,上方有「婺源分派」、「明遷始祖」兩塊金匾,正中懸掛遷始祖畫像,兩側是眾先祖牌位。張氏祠堂的子孫後代,每年春冬兩季都會祭祀,在當地已形成了氛圍。
從市區坐212路公交至大路鎮下車,再步行大約一小時可以找到王氏宗祠。與其餘三處「省保」宗祠不同的是,王氏宗祠的周邊地區已經進行了拆遷,周圍已沒有村民居住。筆者詢問當地居民,許多人並不知道王氏宗祠,只有少數老輩人才知道方位。
2017年,針對王氏宗祠破敗不堪的情況,鎮江新區曾投入10萬元資金,委託大路文化站組織修葺,當時主要是針對漏雨、牆體破洞、房梁倒塌等重要破損處進行了修補。
鎮江地區還有很多祠堂,例如丹徒儒裡的朱家祠堂、丹陽市導墅鎮的符氏宗祠、句容市後白的張家祠堂、揚中市的王家祠堂等,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