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2021-01-13 騰訊網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

存放家族亡故先輩牌位

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

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地方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民族,這就不難解釋「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了。

古典籍《禮記·曲禮》中曾言:「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孝經》中又有「宗廟致敬,不忘親也」。

把「宗廟」建造居於「居室」之前,宗廟「致敬」與「孝行」聯繫起來,足見古人對宗祠的重視。

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

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叫「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堂號就知道本族的來源,紀念祖先功德。

宗祠除了是供設祖先的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還是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禮、婚禮、喪禮基本上都在祠堂進行的。

有的宗族規定族人之間或族人家庭之中發生爭執,都要到祠堂中裁決。所以,在封建時代,祠堂在一定意義上又成了衙門,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質。

01

宗祠的出現,上承先秦時代

《禮記·王制》曾有記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此時的宗廟(宗祠)除了具有致祭功用外,還是人們社會等級、身份和地位的標誌:只有諸侯、公卿貴族才能立宗廟,庶民只能「祭於寢」。

發展到漢代,「宗廟之制,不用周禮。每帝即世,輒立一廟,不止於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毀。」

此時的宗廟,多建於墓所。《漢書,張禹傳》云:「禹年老自治冢塋,起祠室。」

宋代司馬光《文潞公家廟碑》也云:「漢世多建祠堂於墓所。」把祠堂建在墓所更突出了它的致祭功用。

01

宗祠的盛行

從歷史記述與現有宗祠遺存上看,民間宗祠的建造,肇始於唐末,歷經宋元,盛於明清。

如福建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就建於唐末,福建涵江黃巷村黃氏宗祠,則建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

一直到明朝世宗時,始有禮部尚書夏言上疏,建議皇帝在官民祭祖方面加以「推恩」,請求允許官員建家廟、臣民祭其先祖,並允許在家廟內臨時擺放始祖、先祖的紙牌位。

這一政令開啟了以後家廟祭祀始祖的先河。

當時,品官家廟祭祀先祖,民間則競相仿效,使得民間立廟祭祖進一步合法化,出現了明嘉靖、萬曆年間民間廣建宗祠祭祀始祖的現象。

01

修祠供祖蔚然成風

如據清初福建《光澤縣誌》載,當地「從前各族宗祠無幾,近數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鄉多各建祠」。

宗族不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族內各房、各支房往往還設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居則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

大凡宗族遷居某地居住數年後,或人丁興旺,則可以從原遷出地宗祠中分出,另立宗譜,再建宗祠。

在宗祠組織設置上,族有族長,房有房長。宗祠有族長一人,房長若干人,由輩分最高、年高望重者擔當,族長負責主持和處理一切族內事務。

宗祠,雖然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產物,但在當今則有其新的存在的意義和社會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復,族譜被續修,而海外華人則不斷翻新舊宗祠,聯絡故眾。

可以說,今天的宗祠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只具有幫助人們尋根問祖、不忘根本、緬懷先祖、激勵後人、互相協作的積極意義,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民族的團結產生巨大的作用。

因此現如今,全國很多地方都還保留著清明時節在宗祠祭祀的風俗。

文章素材整理於網絡,重在分享信息,版權原作者所有,謝謝!

相關焦點

  • 宗祠建戲場 祭祖兼娛神
    陳家桅杆原花廳地臺的位置宣漢縣毛壩鎮姚氏宗祠,清光緒年間修建,建有門樓倒座戲樓。入四川 建宗祠宗祠,為民間祭祀始祖和先祖的場所,又稱祠堂、家廟。自明代以後,民間祠堂大興,有同宗合族共祀的總祠,也有宗族內支系(房及支房)的支祠,乃至各個家庭的家祠(或稱祖堂),專門奉祀各自的直系祖先。
  • 簡姓宗親各地宗祠
    各地宗祠是我們族人聚集,舉行祭祖緬懷祖德,感念祖恩的場所,我們將各地的宗祠照片陸續放進來
  • 北流獨竹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是陳氏族權和神權交織中心,它傳承著家族文化,維繫著家族情感,代表著陳氏家族的地位和榮耀,是無與倫比的家族聖殿。要光大門楣,必積德累善;要子孫孝賢,必崇本報先,為了重建北流陳氏大宗祠,新陳人慷慨捐出祖地和私人舊宅和水塘共計4000多平方米,作為永久性祠址。在北流陳氏「兩會」領導的領銜組織下,20萬陳氏宗親殷然期盼,翹首以待。
  • 臺灣嘉義蘇周連宗祠
    民國47年(西元1958年)鑑於蘇周連本為同宗,並由蘇茂欽、蘇茂山先生發起,籌組蘇周連宗親會。原來「蘇氏家廟」乃改為「蘇周連宗祠」。並在民國89年6月7日公告「蘇周連宗祠」為市定古蹟。建立於西元1896年(清光緒22年)的蘇周連宗祠,是嘉義市區內第一間祠堂,最初是蘇氏體認到臺灣遭割讓後,應該再也無法回到中國祭祖,所以便選地建立宗廟以方便祭祀,西元1958年(民國47年)加入周氏家族,遂成今日蘇周連宗祠的樣貌。
  •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四十一章】馬滘邱氏宗祠
    「永念水源行河南世澤,思維政善慶馬滘繁榮」,這一副懸掛在馬滘邱氏北祠永思堂內的楹聯一直是馬滘邱氏「永記思源」的家訓……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滘邱氏宗祠!【第四十一章】馬滘邱氏宗祠馬滘位於濠江西岸,耕地少,舊時以漁鹽為主要產業,曾是達濠主要產鹽區之一。馬滘有蔣、鄧、陳、邱等多個姓氏聚居,其中邱姓在馬滘算得上是一個大家族群落。
  • 洪氏宗祠祖祠對聯!姓洪的都要看看!
    宗祠朝東南向,沿中軸三進;一進祠門,二進正祠,三進住戶,並配兩翼護厝。雖歷經拆除重建,但主體建築仍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閩南傳統祠堂特色。泉州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84年立碑作簡明介紹。宋朝忠臣世系;劍州少府名宗:此聯為福建省沙縣夏茂鎮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聯。夏茂鎮洪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初年。祠分前中後三殿,前殿前方有一小坪,小坪前有一宗祠門牌樓,門前還有一對大石獅。門樓往前殿的通道用鵝卵石鋪成一個「日」字,其它用地磚鋪成;門樓前一「月」字形臺階,取皇帝題匾「忠貫日月」之意。當時的整座宗祠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儼然象一座宮殿府第。
  • 【尹氏宗祠】廣東省東莞市荔枝墩尹氏宗祠
    尹荔枝墩尹氏宗祠宗祠是每個姓氏、每個村落幾乎都有的。他是祖先的靈魂歸所,是其他建築物無法替代的,過去一般由村中族人集資興建而成,是族人「懷抱祖德」、「慎終追遠」的表達,也是用以啟迪後昆做人要以孝為先,尊老愛幼,傳承祖德、「飲水思源」。
  • 宗祠:供奉宗族祖先的祠堂
    鎮江城內還有許多著名的宗祠,因各種原因,這些祠堂只能在一些史料上尋些蹤影,倒是鎮江附近的鄉村,祠堂建設此起彼伏,近年來得到了很大的保護與發展。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鎮江有12處文物入選。而其中的4處古建築尤為搶眼,他們是黃墟的殷氏宗祠(篤行堂)、丁崗葛村的解氏宗祠、儒裡的張氏祠堂(敦睦堂)及大路崇賢裡王氏宗祠,巧的是它們正好都屬於宗祠建築。
  • 【回顧】福建南安蘇氏宗祠癸巳年元宵點燈祭祖盛況空前
    早上七點半,在雄壯的阜陽族歌聲中,八屆世蘇總會副理事長、南安阜陽堂管委會第六屆理事長蘇金土、常務副理事長蘇用快徐徐升起的族旗,披著霞光,迎著春風,凌空飄揚。  八時許,車如織、人如潮,參加元宵點燈祭祖的海內外宗親潮水般地湧向宗祠。
  • 中國人為什麼要算虛歲?
    心能量導師|心靈雨甘露超千萬人次閱讀的公眾號美、中國人為什麼要算虛歲
  • 江西宜豐縣黎氏祠堂匾額,不題宗祠,這背後的故事
    石崖灘黎氏祠堂位於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村白田自然村,是在黎氏宗祠舊址上新建起的祠堂。始建於乾隆年間,坐北朝南,為二進三開間穿鬥與抬梁混合結構,寬13.3米,進深41.7米,高10米,前後天井各一個,宏偉高大,雕刻粗獷,為典型的江西清代早期建築代表作之一。後經歷史風雨,損毀嚴重。
  • 中國人在日本建了一座寺廟,雖然景色很美,但幾乎沒有中國遊客去
    而日本的另一個地方號稱日本抹茶的故鄉,這個地方就是宇治,而日本宇治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就是平等院了,也就是所說的三室戶寺,去三室戶寺的交通非常的方便,離京都也很近,但是大家有所不知,三室戶寺的建造者是中國人,而寺廟的建造風格外觀看上去很像傳統的中國建築風格,而細節部分卻是日本傳統建築風格。
  • 三水把崗村冼氏宗祠:凝聚海外宗親 寄託鄉愁鄉情
    位於三水蘆苞鎮四合村委會把崗村,百年榕樹下矗立著一座冼氏宗祠,雖歷經數百年風雨,它不但沒有走向破敗,反而迎來了新生。這背後凝聚著一批熱心公益、熱愛鄉土的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心血。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冼氏宗祠曾因日寇入侵而焚毀。
  • 中國人吃飯為什麼要用筷子
    【編者按】中國人對於筷子的情有獨鍾,可謂是「不可一日無此君」。那麼為什麼是中國人發明出了這種別具特色的進食餐具並一直沿用至今呢?7月18日,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在首都圖書館,演講「餐桌上的歷史風景——中國古代進食傳統」,講述國人與筷子的情感淵源。
  • 中國姓氏宗祠通用對聯 我國的姓氏來源多種多樣
    〖中國姓氏宗祠〗 宗祠,或稱宗廟,又都可以稱作「祠」或「祠堂」,是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古代凡有官爵的,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廟」、「太廟」或「宗廟」。「廟」,不論太廟、宗廟、還是家廟,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如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即為清朝皇室的太廟。又如山西太原的「晉祠」,是供祀晉國的開國君主唐叔虞的祠堂。
  • 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麵,麵條是怎麼成為中國人賀壽的象徵呢?
    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麵,麵條是怎麼成為中國人賀壽的象徵呢?一提到中國的主食,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都知道,那就是大米和麵條。而中國的地方主食特色,用一句話便可以概括,「北方麵條,南方米飯」。而現代中國,美食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南方人不僅僅吃米飯,麵條也成為他們的主食。
  • 江南第一風水村 仿《內經圖》而建 入選浙江最美鄉村卻少有遊客!
    元至元三年(1337年),何執中的後裔仿照學仙修道寶圖《內經圖》在此地營建村莊。此後的640餘年,何氏子孫綿延不斷,現有後裔5000餘人,成為江南的名門望族,而郭洞村也被譽為「江南第一風水寶地」。郭洞村的「郭」並非姓氏,而是「城」的意思。在江南地區,比較有名的古村落均建有城垣,郭洞村的村口也有一道5米高的堅厚古城牆,村民以前均由城門出入。
  • 丁吉虎:中國人為什麼推崇易學?易學對中國人有哪些影響?
    西安祈福堂八字預測師丁吉虎七、中國人為什麼推崇易學2、易學已經根植於民間為什麼易學歷經千年,經過無數改朝換代和歷史波折,依然能夠長期存留下來,並且在民間廣泛傳播呢?因為易學已經成了中國人的一種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體系,是中國人就從骨子裡流淌著這種文化血液,在基因上就傳承著這種文化基因,很難改變。同時我們要看到只要一種文化能夠根植於普通老百姓,在民間能夠生根發芽,就是一種真正的文化根脈。
  • 中國人為什麼忌諱「綠帽子」?
    中國人為什忌諱「綠帽子」文/炎炎談歷史中國有很多傳統的習俗,當然也有很多的忌諱,比如過年忌諱說不吉利的話,大喜的日子忌諱說喪氣話等等。在穿戴上也是有很多講究。綠色,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象徵著生命,和平,所以很多的女性喜歡做綠衣,顯得清新脫俗。
  • 金羊視評:「禁區」建大橋,中國人字典裡沒有「不可能」
    透過媒體報導可知,大橋第一根鋼管樁樁頭打進堅硬的巖床1米深左右時,曾因受到擠壓而嚴重變形,但這並沒有嚇倒勇於攻堅克難的建設者,因為中國人字典裡沒有「不可能」。面對困難挑戰,中國人總有辦法。橋梁跨度每前進「一小步」,科技水平要跨越「一大步」。從被人認為「做不成」,到「做成了」,再到做成「世界一流」,這座全長16.34公裡的跨海峽公鐵大橋集眾多橋梁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新設備於一體,是中國攀過一座座高山、跨過一個個險灘的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