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崖灘黎氏祠堂位於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村白田自然村,是在黎氏宗祠舊址上新建起的祠堂。始建於乾隆年間,坐北朝南,為二進三開間穿鬥與抬梁混合結構,寬13.3米,進深41.7米,高10米,前後天井各一個,宏偉高大,雕刻粗獷,為典型的江西清代早期建築代表作之一。後經歷史風雨,損毀嚴重。此次重建,地點、面積依舊。2010年7月動工,201 1年9月竣工。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重建後的黎氏祠堂外觀為歇山頂,風火牆,三進深,中間一大天井,後堂有寢堂,供奉黎氏開基始祖黎幹。全祠面積約800平方米,地面均為花崗石鋪就。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祠堂中最有特色的是全祠有22根石屋柱,除門堂外4根為圓石柱外,內堂中18根均為四方石柱,甚為壯觀。祠堂大門上方橫匾上,「黎氏祠堂」四字筆力雄健,金碧輝煌。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為什麼匾額不題「宗祠」而直稱「祠堂」呢?這裡面有一段故事。傳說與乾隆皇帝有關。據說乾隆皇帝登基前,還是寶親王弘曆,受教於太子太師朱軾。朱軾是宜豐鄰縣高安村前人。 一次,弘曆來朱軾家鄉探訪,朱軾帶著弘曆四處訪古,乘船一路來到石崖灘。弘曆見岸上翠竹修木,風景宜人,就泊船於岸,登岸賞景,直趨白田竹山。這時他聽到附近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就前往觀看,原來是白田黎氏族人正在起屋做祠堂。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此時正值半晌午,當地習俗是工匠們要間歇吃餐便食或點心,當地人稱為吃「淘茶」。黎氏工匠們見有客人來到工地,熱情地招呼客人一起吃「淘茶」。弘曆和朱軾都身著便服,工匠們也不明他們的身份。弘曆笑著說:「我們吃了,你們可就不夠了。」黎氏鄉親說:「不要緊,不夠我們再煮,你只管吃。」吃完「淘茶」,弘曆和朱軾就要上船離開。這時朱軾提醒弘曆:「這裡的黎氏鄉親如此好客,你就給他們留一點墨寶吧。」弘曆一想也對,就問管事的黎家族長:「你們這個新祠堂是大宗的還是小宗的?」族長回答:「是大宗的。」弘曆點點頭說:「好吧,我給你們寫幾個字,不過要等我們離開後你再打開看。」說完,弘曆上船,要朱軾攤開紙,飽沾墨,揮筆寫下「黎氏祠堂」四個大字,交給族長。
望著弘曆和朱軾的船遠去,族長才打開紙一看,先是覺得這字寫得好,再一看落款,不得了,是當今寶親王弘曆!大家高興萬分,指令專人保管弘曆的墨寶,待新祠堂落成後,再鐫刻上去。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一年後,弘曆登基,改年號乾隆。此時,黎氏宗祠業已竣工,於是把乾隆帝當年的賜額刻石立坊,榮耀於鄉裡。按常規,祠堂應該叫「黎氏宗祠」,但因為乾隆親自題匾額,所以後來就一直用「黎氏祠堂」這個名稱。這就是與全國各地額為「宗祠」的習慣有所不同的原因。如今在祠堂天井右側牆壁上,就根據這個傳說,繪有一幅乾隆賜題的圖畫。「文革」期間,牌坊被毀,成為黎氏千古之憾。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宜豐石崖灘黎氏自明代隆慶年間從新餘遞步遷入後,英才輩出。近代有解放軍少將黎同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