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豐縣黎氏祠堂匾額,不題宗祠,這背後的故事

2021-01-12 樂遊開眼界伴你天下行

石崖灘黎氏祠堂位於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村白田自然村,是在黎氏宗祠舊址上新建起的祠堂。始建於乾隆年間,坐北朝南,為二進三開間穿鬥與抬梁混合結構,寬13.3米,進深41.7米,高10米,前後天井各一個,宏偉高大,雕刻粗獷,為典型的江西清代早期建築代表作之一。後經歷史風雨,損毀嚴重。此次重建,地點、面積依舊。2010年7月動工,201 1年9月竣工。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重建後的黎氏祠堂外觀為歇山頂,風火牆,三進深,中間一大天井,後堂有寢堂,供奉黎氏開基始祖黎幹。全祠面積約800平方米,地面均為花崗石鋪就。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祠堂中最有特色的是全祠有22根石屋柱,除門堂外4根為圓石柱外,內堂中18根均為四方石柱,甚為壯觀。祠堂大門上方橫匾上,「黎氏祠堂」四字筆力雄健,金碧輝煌。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為什麼匾額不題「宗祠」而直稱「祠堂」呢?這裡面有一段故事。傳說與乾隆皇帝有關。據說乾隆皇帝登基前,還是寶親王弘曆,受教於太子太師朱軾。朱軾是宜豐鄰縣高安村前人。 一次,弘曆來朱軾家鄉探訪,朱軾帶著弘曆四處訪古,乘船一路來到石崖灘。弘曆見岸上翠竹修木,風景宜人,就泊船於岸,登岸賞景,直趨白田竹山。這時他聽到附近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就前往觀看,原來是白田黎氏族人正在起屋做祠堂。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此時正值半晌午,當地習俗是工匠們要間歇吃餐便食或點心,當地人稱為吃「淘茶」。黎氏工匠們見有客人來到工地,熱情地招呼客人一起吃「淘茶」。弘曆和朱軾都身著便服,工匠們也不明他們的身份。弘曆笑著說:「我們吃了,你們可就不夠了。」黎氏鄉親說:「不要緊,不夠我們再煮,你只管吃。」吃完「淘茶」,弘曆和朱軾就要上船離開。這時朱軾提醒弘曆:「這裡的黎氏鄉親如此好客,你就給他們留一點墨寶吧。」弘曆一想也對,就問管事的黎家族長:「你們這個新祠堂是大宗的還是小宗的?」族長回答:「是大宗的。」弘曆點點頭說:「好吧,我給你們寫幾個字,不過要等我們離開後你再打開看。」說完,弘曆上船,要朱軾攤開紙,飽沾墨,揮筆寫下「黎氏祠堂」四個大字,交給族長。

望著弘曆和朱軾的船遠去,族長才打開紙一看,先是覺得這字寫得好,再一看落款,不得了,是當今寶親王弘曆!大家高興萬分,指令專人保管弘曆的墨寶,待新祠堂落成後,再鐫刻上去。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一年後,弘曆登基,改年號乾隆。此時,黎氏宗祠業已竣工,於是把乾隆帝當年的賜額刻石立坊,榮耀於鄉裡。按常規,祠堂應該叫「黎氏宗祠」,但因為乾隆親自題匾額,所以後來就一直用「黎氏祠堂」這個名稱。這就是與全國各地額為「宗祠」的習慣有所不同的原因。如今在祠堂天井右側牆壁上,就根據這個傳說,繪有一幅乾隆賜題的圖畫。「文革」期間,牌坊被毀,成為黎氏千古之憾。

江西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黎氏祠堂。

宜豐石崖灘黎氏自明代隆慶年間從新餘遞步遷入後,英才輩出。近代有解放軍少將黎同新等。

相關焦點

  • 江西上高縣蒙山鄉大田村,有一座留在記憶深處的黎氏宗祠
    黎氏宗祠位於江西宜春市上高縣蒙山鄉大田村自然村。大田自然村自明朝初期建立村落以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始稱陷溪,又叫陷田。大田村坐南朝北,面對皂嶺,形同筆 架,近臨池如硯,水開鑑光,一睹便讓人感覺是個文風蔚然、風景絕勝之處。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座造型別致、氣勢宏偉的黎氏宗祠。
  • 宗祠:供奉宗族祖先的祠堂
    這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築,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2007年被公布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前些年,歷經550多年的古祠堂因年久失修,房頂部分已瀕臨倒塌,解氏後人及當地各界人士自發成立了搶修老祠堂籌委會。據解氏宗祠管委會人士解洪亮介紹,解氏宗祠的修繕確實經歷了很長時間,大約是從2006年開始,於2012年左右完成主體工程的修繕。
  • 江西省31座最美姚氏祠堂,姚族歷史上首次最全集體亮相
    江頭村姚氏於南宋祥興年間(公元1278年),由江西宜豐縣靈源遷徙至吉安安福縣桃溪村,幾經周折最後定居青原區江頭村開基安家創業,開基祖17世超群公(字立志),為江頭村姚氏第一世,至今有737年,傳播後人36代,目前全村70餘戶,368人。相傳:江南三千進士出廬陵,江頭姚氏十五位冠華夏。江頭村姚氏歷史上曾經有3名開國將軍名垂千古。
  • 【強哥說何】何氏宗祠中懸掛的「水部家聲」「水部胤礽」匾額,你知道其來歷嗎
    強哥說何 2017-09-15 09:39我曾拜謁許多何氏宗祠,發現有不少何氏宗祠大堂上懸掛「水部家聲」或「水部胤礽」的匾額。部分何氏宗祠的柱子上還鐫有「廬江世澤,水部家聲」,或「廬江世澤,水部清華」,或「中丞山峻,水部梅清」,或「稽山豹隱,水部梅清」等楹聯。
  • 宗祠建戲場 祭祖兼娛神
    陳家桅杆原花廳地臺的位置宣漢縣毛壩鎮姚氏宗祠,清光緒年間修建,建有門樓倒座戲樓。入四川 建宗祠宗祠,為民間祭祀始祖和先祖的場所,又稱祠堂、家廟。自明代以後,民間祠堂大興,有同宗合族共祀的總祠,也有宗族內支系(房及支房)的支祠,乃至各個家庭的家祠(或稱祖堂),專門奉祀各自的直系祖先。
  • 祠堂牽繫鄉愁,運作才是重點
    這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築,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2007年被公布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記者來到葛村,隨便問哪一位村裡人,他都會告訴你解氏宗祠的方位,可見這一宗祠在當地是家喻戶曉。祠堂門前匾額上刻「光前裕後」,第一進可見清朝名相張玉書所書「義門」牌匾。張玉書曾任兵部及禮部尚書,並參與《明史》、《康熙字典》編寫,辭官退隱後曾居住在此。進門門柱上有「喬遷潤東,源遠流長」楹聯,二門風火牆上方石塊雕刻「垂裕後昆」大字。大廳正方地磚,柱木粗壯,圓柱上掛金字楹聯匾。廳內正梁上方有匾:「純孝回天」、「格孝回天」。
  • 簡姓宗親各地宗祠
    各地宗祠是我們族人聚集,舉行祭祖緬懷祖德,感念祖恩的場所,我們將各地的宗祠照片陸續放進來
  • 「匾額背後的故事」:慈母多辛勞 寒門出文魁
    幾年前,全國掀起「百年文物」徵集行動後,他們到偃師市緱氏鎮扒頭村調查,意外得知一李姓人家存留有清代「文魁」匾額。前去尋訪,主人以誠相待,坦言家中還有許多祖傳舊物。四處翻找,他們取出的東西讓人大吃一驚:匾額1塊,報牌2塊,造型別致、用材講究的湘妃竹桌椅1套,壽屏8軸,特別是其中的壽屏,每軸寬50釐米,高190釐米,紅緞金字,用綠底碎黃花錦綾裝裱,是民國3年(公元1914年)李西銘母親八旬壽誕、李西銘孫子成婚典禮合併舉行時親友前來恭賀敬獻的。隨後,這戶人家還慷慨同意文物部門徵集、借展這些東西。
  • 江西寧都青塘何氏家廟,楊公勘擇發人丁,今成萬丁巨族
    身處青塘鎮時,便感覺這個地方很不一般,四周群山環抱,秀峰林立,中間偌大一個盆地,實乃山靈水秀的風水寶地。而且「何」與「荷」諧音,故何姓坐塘中,頗得地利。何氏家族居住在偌大一個青塘中,就如同荷花生長在塘中,居住環境的適宜,家族的發展壯大就更加迅速。
  • 成都青白江龍王鎮梁灣村劉家祠堂 200年老祠堂是座土牆房
    四川百家姓 會館宗祠系列報導⑤之所以說它獨特,是因為一般的老祠堂大都是木柱式結構、籬笆牆或磚牆,而這座劉家祠堂是土夯牆結構。所以從外面看起來,它更像是一座普通的舊式川西民居。2016年12月18日,劉家祠堂所在的劉氏家族110多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祠堂裡,開展中斷了60多年的冬至祭祖活動。走進劉家祠堂,一股古樸簡雅之風迎面而來,時光回溯近200年歷史,訴說這支劉氏家族的故事。
  • 客家人心中的祠堂:祠堂若在,家族必興!
    通過祠堂,中國人,都能尋找到我們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記」。祠堂是存放我們鄉愁的陳列館,也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祠堂,意味著傳承  祠堂,往往建在風水寶地上。背後必須要有「靠山」作為屏障,四周往往有參天古樹簇擁,周圍是同姓人家聚居而成的血緣村落。
  • 洪氏宗祠祖祠對聯!姓洪的都要看看!
    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洪亮吉繪《機聲燈影圖》,以示不忘母教。洪皓我祖;節著冷山:洪氏大宗祠位於泉州東門草埔尾(現溫陵路與湖心街交界處),原佔地約一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0平方米。祠前三面環牆,設一大邊門,門額匾書「洪氏廟門」。進門為花崗巖鋪砌石埕,面積約一百六十五平方米。宗祠朝東南向,沿中軸三進;一進祠門,二進正祠,三進住戶,並配兩翼護厝。
  •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 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地方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民族,這就不難解釋「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了。 宗祠除了是供設祖先的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還是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禮、婚禮、喪禮基本上都在祠堂進行的。 有的宗族規定族人之間或族人家庭之中發生爭執,都要到祠堂中裁決。所以,在封建時代,祠堂在一定意義上又成了衙門,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質。
  • 三水把崗村冼氏宗祠:凝聚海外宗親 寄託鄉愁鄉情
    位於三水蘆苞鎮四合村委會把崗村,百年榕樹下矗立著一座冼氏宗祠,雖歷經數百年風雨,它不但沒有走向破敗,反而迎來了新生。這背後凝聚著一批熱心公益、熱愛鄉土的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心血。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冼氏宗祠曾因日寇入侵而焚毀。
  • 北京老字號匾額趣談:「來今雨軒」匾額背後的故事
    「來今雨軒」始建於1915年,由當時中央公園董事會發起成立,匾額最初由民國畫壇聲譽頗高的徐世昌書,1966年,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題寫的匾額被摘下做了廚房面板。津門殿堂裡多有其墨跡,天津老字號「正興德茶莊」、「成興茶莊」、「直隸書局」等匾額均出自他的手筆。現匾是1985年趙樸初所題,郭風惠版本匾額被摘下存於庫房。來今雨軒軒名由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所定,是指朋友歡聚一堂之所。
  • 「小譜說堂號」宗族祠堂與祠堂文化(中)
    祭祀結束,多數宗族都在祠堂中設宴,這叫享胙或飲胙,入座時不能顛倒尊卑長幼之序。年高德昭或有功於族的族男子,以及守節的寡婦等,能得到「增胙」的獎勵,而違反了家法族規者則會受到暫時的直至永遠的「革胙」之罰。2、祠堂的另一種重要功能是珍藏、纂修宗譜。
  • 北流獨竹陳氏大宗祠
    雖為中國傳統家族精神和儒家文化紐帶,祠堂在北方地區幾乎消失殆盡,僅留存於南方。陳氏大宗祠是陳氏族權和神權交織中心,它傳承著家族文化,維繫著家族情感,代表著陳氏家族的地位和榮耀,是無與倫比的家族聖殿。要光大門楣,必積德累善;要子孫孝賢,必崇本報先,為了重建北流陳氏大宗祠,新陳人慷慨捐出祖地和私人舊宅和水塘共計4000多平方米,作為永久性祠址。
  • 王家人以後就這麼照著修祠堂,別丟了風水
    祠堂介紹 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當時,宗廟為天子專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興建家族祠堂。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尹氏宗祠】廣東省東莞市荔枝墩尹氏宗祠
    尹荔枝墩尹氏宗祠宗祠是每個姓氏、每個村落幾乎都有的。他是祖先的靈魂歸所,是其他建築物無法替代的,過去一般由村中族人集資興建而成,是族人「懷抱祖德」、「慎終追遠」的表達,也是用以啟迪後昆做人要以孝為先,尊老愛幼,傳承祖德、「飲水思源」。
  •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四十一章】馬滘邱氏宗祠
    「永念水源行河南世澤,思維政善慶馬滘繁榮」,這一副懸掛在馬滘邱氏北祠永思堂內的楹聯一直是馬滘邱氏「永記思源」的家訓……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滘邱氏宗祠!明清時期,馬滘邱氏族人先後修建兩座邱氏宗祠,分南祠和北祠。馬滘邱氏先祖系出河南,移閩遷粵,派分饒澄。馬滘邱氏開基始祖為邱奇輔,源出潮州饒平三饒,後隨祖上遷居澄海,視濠嶼山川秀麗,乃遷濠江西岸的馬滘創基。至明代中期,子孫繁衍四大房,族人於馬滘田東創建邱氏宗祠,奉邱奇輔為一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