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字號匾額趣談:「來今雨軒」匾額背後的故事

2020-11-24 北晚新視覺網

在北京中山公園內有一座中華百年老字號茶莊——來今雨軒。它以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就餐環境及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著名。「來今雨軒」始建於1915年,由當時中央公園董事會發起成立,匾額最初由民國畫壇聲譽頗高的徐世昌書,1966年,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題寫的匾額被摘下做了廚房面板。

 

1971年重新裝修油飾後,據說是受周恩來總理之託,有「中國第一書法家」之稱的郭風惠題寫了「來今雨軒」四字。津門殿堂裡多有其墨跡,天津老字號「正興德茶莊」、「成興茶莊」、「直隸書局」等匾額均出自他的手筆。現匾是1985年趙樸初所題,郭風惠版本匾額被摘下存於庫房。

來今雨軒軒名由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所定,是指朋友歡聚一堂之所。其意取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秋述》小序:「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塌,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 軒取名「 來今雨 」意謂新舊朋友來此歡聚。《秋述》詩少人記住,序卻廣為流傳,蘊含一段人情冷暖的歷史典故:杜甫居長安時,曾被唐玄宗賞識,眾人便主動上門結交,一時車馬不絕,但他後來終沒作成什麼官,於是人們又對他逐漸疏遠。

天寶十年,秋雨綿綿,杜甫貧病交迫,一個姓魏的老友前去探望,詩人感概作詩以表謝意。從此「舊雨」、「新雨」就成為了老朋友、新朋友的代稱,並常常為後人所借用,辛棄疾《雨中花慢 登新樓有懷》裡「舊雨常來,今雨不來,佳人偃蹇誰留?」 範成大有 「冷暖舊雨今雨,是非一波萬波」,錢謙益有「關心舊雨還今雨,回首長亭復短亭」等詩句。

小序飽含了詩人對人世滄桑的之慨嘆,表達出交友應重友誼,輕權貴的感悟,蘊涵了詩人對交友的人生思考。「來今雨軒」則意為來此對盞者一般都是不計地位名勢的真友。

「來今雨軒」原址位於中山公園內壇牆東南角外,黑筒瓦歇山卷棚屋面,建築面積481平方米,建成後初擬做俱樂部,後招商經營,開辦餐館和茶社。環境清靜幽雅,當時一些社會名流、大學教授、鴻儒名醫常來此聚會。有人將其與「太太的客廳」、「慈慧殿三號」這樣的沙龍空間相媲美。著名通俗文學大師張恨水先生與《新聞報》嚴獨鶴先生邂逅,匯成了不朽之作《啼笑因緣》。蕭乾與林徽因邀約三五好友聊天品茶;談文學談人生,徵集稿件,商定了《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選目和序言。蔡鍔和小鳳仙就是在這裡智慧脫險、成功出逃的,成就了蔡鍔的一世英名。高君宇、石評梅常約會於此。魯迅、陳寅恪、冰心、葉聖陶、李大釗等社會名人也多次來聚餐品茗。1990 年飯莊遷到公園西側杏花村新址。

徐世昌書匾已無存;郭風惠的書法平淡天真,意趣高古。趙樸初所題「來今雨軒」字形流暢秀逸,結構嚴謹縝密,靈動的行筆中透出樸拙氣息,書法家們皆以各己的方式表達了對「舊雨新雨」的理解,詮釋了朋友的真諦,傳遞了對天下朋友的美好祝願,同時祝福著新朋舊友的相會與歡聚。

來源:北京日報/董軍梅

相關焦點

  • 來今雨軒:舊雨新雨久滋潤
    坐落於中山公園內的來今雨軒是一個留下過眾多歷史偉人身影的地方。90年以來,它的名字一直與中國新文化運動有著一種特別的關係,它的文化象徵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商業範疇……  中山公園是古都北京歷史上的第一座公園,始建於1914年,原稱中央公園。是在我國近代名人、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兼北京市政督辦朱啟鈐的創意和主持下,將荒廢的明清社稷壇闢為公園的。
  • 「來今雨軒」的過往
    集餐館和茶座於一身的「來今雨軒」,是20世紀上半葉北京城最著名的宴請場所,當年,不勝其數的海內外名流喜歡在這裡聚餐、品茗,樂享快意人生。    「來今雨軒」典出杜甫七絕《秋述》前的小序:「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意謂「老朋友下雨還來,新相知則雨後卻步」,後人因此把「舊雨」比作故交,將「新雨」喻為新知。軒名截取「舊雨來今雨不來」中間三字,寓意「故交新知,新老朋友,歡聚一堂」。    民國肇始,新派茶座風行京城。
  • 「匾額背後的故事」:慈母多辛勞 寒門出文魁
    幾年前,全國掀起「百年文物」徵集行動後,他們到偃師市緱氏鎮扒頭村調查,意外得知一李姓人家存留有清代「文魁」匾額。前去尋訪,主人以誠相待,坦言家中還有許多祖傳舊物。四處翻找,他們取出的東西讓人大吃一驚:匾額1塊,報牌2塊,造型別致、用材講究的湘妃竹桌椅1套,壽屏8軸,特別是其中的壽屏,每軸寬50釐米,高190釐米,紅緞金字,用綠底碎黃花錦綾裝裱,是民國3年(公元1914年)李西銘母親八旬壽誕、李西銘孫子成婚典禮合併舉行時親友前來恭賀敬獻的。隨後,這戶人家還慷慨同意文物部門徵集、借展這些東西。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文魁匾額背後的歷史風雲
    文\本刊特約撰稿 丁英俊  一塊海南文昌葉氏家族流傳至今的文魁匾額,背後卻與清代最大的科場案——鹹豐八年順天鄉試舞弊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寫滿了歷史風雲。
  • 門楣上家國,梁柱間文脈:每一塊匾額,都有自己的故事!
    平常我們去古村院落遊玩,或者去一些歷史遺蹟的地方走訪,抬頭間時常都會看見一塊塊匾額。上到皇宮殿宇,下到民間坊間,甚至古城裡城樓上的方寸間,我們都看得見匾額的影子。在古代,仿佛有建築的地方,有門楣的地方都會有匾額。匾額興起於先秦,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 江西宜豐縣黎氏祠堂匾額,不題宗祠,這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匾額不題「宗祠」而直稱「祠堂」呢?這裡面有一段故事。傳說與乾隆皇帝有關。據說乾隆皇帝登基前,還是寶親王弘曆,受教於太子太師朱軾。朱軾是宜豐鄰縣高安村前人。 一次,弘曆來朱軾家鄉探訪,朱軾帶著弘曆四處訪古,乘船一路來到石崖灘。弘曆見岸上翠竹修木,風景宜人,就泊船於岸,登岸賞景,直趨白田竹山。這時他聽到附近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就前往觀看,原來是白田黎氏族人正在起屋做祠堂。
  • 匾額文化 | 武威文廟文昌宮古匾群 ——涼州文化的華美標籤
    重點是「文昌宮」和「古匾群」,強調「文昌宮」是因為這些匾額大處來說是在文廟裡,但具體卻是掛在文昌宮桂籍殿的大卷棚下,就是說這些匾雖然在文廟裡,但是其本質與通稱的「文廟匾額」有所不同。為什麼這麼說?從全國來說,曲阜文廟和北京文廟知名度和影響力較大,走進裡面,可見懸掛了很多名匾,比如清朝歷代帝王題寫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等等,其中,康熙題寫的【萬世師表】還被復刻頒懸於全國文廟。
  • 韓國人要對這塊漢字匾額「下手」:字體換土豪金!
    光化門的漢字匾額,將換為燙金(圖片中間)字體海外網1月30日電 明年上半年,素有韓國「國門」之稱的景福宮光化門的漢字匾額將迎來再一次的「換裝」。不過,這一次可不是廢掉漢字換回韓文,而是要將匾額從白底黑字升級為黑底燙金字體。
  • 手工製作匾額的油漆工,阜陽就剩他一人!他想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每天吃罷早飯,武禮民都會到老北關的房子,擦拭未完工的兩塊匾額,保養刻刀、刨子等。武禮民今年66歲,是當地有名的匾額匠人。他希望,有人能夠傳承這門手藝。老北關匾額雕刻傳人昨日,記者來到老北關,見到了正和鄰居聊天的武禮民。武禮民說,因腰部毛病,自己不得不暫別老手藝。
  • 讀史筆記(30)|少林寺山門匾額上的「少林寺」三個字是誰寫的?
    少林寺山門的匾額,黑底金字,很是肅穆莊嚴,既然少林寺享譽盛名,那這一寺之名會是誰給寫的呢?少林寺自北魏創建之後,歷經千年,幾經焚毀,早期匾額情況已不可知,現在掛於山門上的匾額,是清朝時所立。仔細看,會發現「林」字上方還有字,是「康熙御筆之寶」的字樣,所以被一致認定是康熙所寫。
  • 看看寺門前的匾額是怎麼寫的,你就...
    大家知道,按照古時候,匾額從右到左的書寫方式。 但是寺裡的匾額,卻是反了過來。完全是按照,現代人的書寫習慣,寫上去的。作為一間古寺,沒有理由,用這樣的不倫不類的牌匾的。既然寺裡掛著,很有可能,就是以前留的。
  • 鰲拜家大門上掛的匾額,到底寫的是什麼?
    這個簡單問題實際涉及清朝各種典章制度和故事。本期我們就來溯一溯這個很複雜的簡單問題。猜想一瓜府?「瓜府」之說,源自鰲拜的出身——鰲拜出身清朝開國功臣費英東一族、滿族八大姓之一的瓜爾佳氏,「鰲拜」實際是他的名字。如果非要在大門上寫個姓氏,那麼鰲拜應該寫個「瓜爾佳」或者寫一個超大的「瓜」字,這個邏輯看起來似乎是成立的。但這種可能性其實是極低的。
  • 220年清代「武魁」匾現泌陽 屬官府門第類匾額
    這塊「武魁」匾額,屬於官府門第類匾額,尤為珍貴。(東方今報)
  • 【強哥說何】何氏宗祠中懸掛的「水部家聲」「水部胤礽」匾額,你知道其來歷嗎
    強哥說何 2017-09-15 09:39我曾拜謁許多何氏宗祠,發現有不少何氏宗祠大堂上懸掛「水部家聲」或「水部胤礽」的匾額。部分何氏宗祠的柱子上還鐫有「廬江世澤,水部家聲」,或「廬江世澤,水部清華」,或「中丞山峻,水部梅清」,或「稽山豹隱,水部梅清」等楹聯。
  • 北京老字號年夜飯最早一年前預訂 外賣套餐漸增
    北京晨報記者12月24日從部分京城老字號了解到,「兩節」餐位提前兩三個月開始熱銷,尤其是年夜飯的雅間,已呈現出「爆滿」趨勢,鴻賓樓、同春園、烤肉宛、烤肉季、峨嵋酒家、砂鍋居、柳泉居等老字號名店的年夜飯雅間已經訂出去超過九成。隨著「80後」開始當家做主,小型家庭餐預訂在近兩年開始升溫。
  • 仙居縣祖廟村,一座古廟兩個烈女的故事
    鍾離介醒後很奇怪,後來中舉後果然被分派到仙居做縣令,打聽到二女的故事,甚為感動,就命人尋找二女遺骨。找到時,二女的遺骨掛在藤上,取遺骨的路很難走,用斧頭斫藤,藤會流血;用利器砍石,石也會流血。等從藤上放下枯骨,在路上遇到一個砍柴人,砍柴人說這是石藤、石稜二夫人的鎖子骨(鎖骨菩薩),說完突然就消失不見了。鍾離介對此大感奇怪,便將二女的遺骨塑像祠祀,這就是杜娘廟的來歷。
  • 北京超可惜的景點,有著佛家莊嚴與皇家氣派,如今卻面臨危機
    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有著很多的名勝古蹟,很多的景點一直聞名內外,吸引很多遊客紛紛前來參觀,但是這些景點有的已經面臨了一些危機。此景區為北京大覺寺,依山而建,建於遼代,以清泉、古樹、玉蘭、環境優雅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