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中山公園內的來今雨軒是一個留下過眾多歷史偉人身影的地方。90年以來,它的名字一直與中國新文化運動有著一種特別的關係,它的文化象徵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商業範疇……
中山公園是古都北京歷史上的第一座公園,始建於1914年,原稱中央公園。是在我國近代名人、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兼北京市政督辦朱啟鈐的創意和主持下,將荒廢的明清社稷壇闢為公園的。1915年,來今雨軒由當時的中央公園董事會發起建立,從而成為中山公園文化建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來今雨軒,這個名字由朱啟鈐所定。軒名寓意取自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秋述》一詩中的小序:「秋,杜子美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抒發了詩人對故人的感激之情,亦表達出交友應重友誼、輕權貴的感嘆。後人取「舊雨」、「新雨」來比喻舊友新朋。「來今雨」意謂新老朋友來此歡聚、交流友情的真摯,意味深長,充滿人性化的啟迪。近來,有學者經研究後傾向於:來今雨軒之取意命名,系源於屈原《山鬼》中的「東風飄兮神靈雨」之句,寓意吉祥發達、招客,不乏一股高雅大氣。
來今雨軒自成立之初,就在舊京享有盛名。相關史料與學者研究表明,這裡人文積澱深厚。1920年夏,周恩來曾在這裡舉辦茶話會,在出席的賓客中就有鄧中夏、張申府等人。1920年7月,李大釗主持的「少年中國學會」第一次年會也在這裡舉行。1917年至1928年間,魯迅曾多次到此飲茶讀報,與文化界名人聚會。1921年1月,由鄭振鐸、沈雁冰、葉聖陶、周作人、王統照、許地山等12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也是在這裡正式宣告成立。鄧中夏、黃日葵、羅章龍、何孟雄等19人也曾在這裡商討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立。1924年7月13日,由北京學生聯合會、社會主義青年團、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等50餘個團體及國會議員胡鄂公等發起組織的北京「反帝大同盟」在來今雨軒成立。於此前後,在這個高檔次文化場所,蔡元培、章士釗、蔡和森、汪精衛、戴季陶、于右任、朱自清、沈從文、蕭乾、陳師曾和老舍、齊白石等我國近現代的知名人物,都曾來此品茗休閒交友或集會、聚會活動。此外,棋聖吳清源在此擺棋局,林徽因創作高峰期的光顧,張恨水在此醞釀創作巨著《啼笑因緣》等等軼事,都構成了後人的美談。
來今雨軒在建店之初為茶社兼飯莊,後曾一度經營山東菜、西餐。在歷史上曾首創「冬菜包子」,以至電視劇《大宅門》中的「白七爺」也張羅著到來今雨軒買冬菜包子吃。1958年以後,著名烹飪師高連元進店主廚,改營川黔菜。1981年後,來今雨軒飯莊在時任總經理、特級廚師孫大力的主持下,在繼承發揚川黔名菜優良傳統的同時,組織研討古典名著《紅樓夢》中近三分之一的飲食文化描述,歷經10年艱辛,創製出了達40餘個品種的一系列菜餚「紅樓菜」。在國內率先推出了反映十八世紀封建貴族飲食風尚和具有清代飲食文化內涵的——紅樓大宴、紅樓家宴,從多角度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
說來今雨軒,就不能不提到朱啟鈐。我國近現代名人朱啟鈐(1872-1964年),字桂辛,貴州開陽人,是中國現代市政建設的創始人之一。清末曾任京師內外城巡警廳廳丞、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等,後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內務總長,1919年南北議和時期任北方總代表。在此期間,為了便利北京的交通,他力排眾議,闢正陽門城垣為兩個門洞。還主持修建了如南長街、南池子等北京市內幾條重要的街道。1921年前後,他退出北洋政府後專心經營實業,任山東棗莊中興煤礦公司董事長兼經理,其後創辦了中國營造學社,任社長。解放後,老先生還應邀為天安門廣場的建設獻計獻策。1953年,他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先後擔任過北京市第一屆政協委員,全國第二、三屆政協委員。周恩來總理與他結有深厚友誼。
朱啟鈐先生還是我國北戴河旅遊度假勝地的開拓者。1916年夏季,他發現有外國人在北戴河海濱隨意建造別墅,侵犯我國主權,遂深明大義地聯合朋友組織起一個北戴河海濱公益會,加強對該地的管理工作,維護了我國的主權,並將北戴河開發為一個旅遊勝地。朱先生還是我國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後人從其遺留下來的一冊文物帳簿中發現,他的收藏涉及銅器、瓷器、漆器、木器、竹器、銀器、絲繡、古墨、端硯、印章、書畫碑帖等等。收藏範圍之廣、內容之豐富世所罕見。他不但是古玩鑑賞家,而且進行文物研究,尤其是對緙絲的收藏和研究,對於保護、繼承我國古代的緙絲藝術功不可沒。
來今雨軒,90年來曾有過三塊牌匾。創建之初的第一塊牌匾,系由後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親筆所題,至「文革」時遺失。上世紀70年代初,來今雨軒翻修之後迫切需要一塊匾額,經周總理提議,由我國近現代教育界、書畫界一代宗師郭風惠先生題寫。如今這塊牌匾懸掛在位於原址的來今雨軒茶社。1983年初,來今雨軒又一次請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初先生題寫了匾額,現懸掛於來今雨軒飯莊。
從天安門西側的中山公園大正門進去不到50米,沿東側長廊曲折北行,就能看到來今雨軒。來今雨軒為黑筒瓦歇山卷棚屋面,磚木結構。前院太湖石,是從頤和園樂壽堂前「青芝岫」石取下的;橫臥在軒南的「青雲片」石片,則是從圓明園移來的。 (北京日報 宜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