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餐館和茶座於一身的「來今雨軒」,是20世紀上半葉北京城最著名的宴請場所,當年,不勝其數的海內外名流喜歡在這裡聚餐、品茗,樂享快意人生。
來今雨軒位於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內壇牆的東南角,始建於民國四年(1915年),主體建築481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出廊,五楹,紅磚牆,黑筒瓦,歇山頂,廊柱,室內鋪設木地板和護牆板,既具濃鬱的古典色彩,又不失典型的民國風格。
「來今雨軒」典出杜甫七絕《秋述》前的小序:「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意謂「老朋友下雨還來,新相知則雨後卻步」,後人因此把「舊雨」比作故交,將「新雨」喻為新知。軒名截取「舊雨來今雨不來」中間三字,寓意「故交新知,新老朋友,歡聚一堂」。
民國肇始,新派茶座風行京城。彼時,中央公園內茶座雲集,位於東路的來今雨軒初為經營紅樓家宴和川貴風味為主的餐館,1926年廳前增建了7間鉛鐵罩棚,內設茶座。由於來今雨軒地理位置優越,就餐環境優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因而成了那個年代重要的社交場所、文化沙龍,吸引了各界名流紛至沓來……
魯迅一生嗜好喝茶,寓居北京15年,他經常參加同仁召集的茶話會,有時也邀約朋友出外喝茶,點上糕餅點心,且飲且食,盡興而歸。
許欽文曾專門寫了一篇題為《來今雨軒》的文章,詳細回憶了與魯迅喝茶的經歷。
1926年暑期,魯迅還和老同事、老朋友齊壽山,在來今雨軒一起合作翻譯了荷蘭作家望·葛覃的長篇童話詩《小約翰》。他們從7月6日開始,每天下午到來今雨軒對譯《小約翰》,到8月中旬基本完成。
通俗文學大師張恨水以天橋藝人為題材的代表作《啼笑因緣》,也是在來今雨軒完成創作的。1929年5月,張恨水應邀參加在來今雨軒舉辦的「上海新聞記者東北視察團」歡迎宴會。《新聞報》嚴獨鶴早已耳聞張恨水是知名小說家,能同時寫6部長篇小說,便向他約稿,張恨水爽快地答應了。此後,他在來今雨軒邊飲茗邊構思邊寫作,一部名著《啼笑因緣》,很快在他的筆下汩汩而出。
(《光明日報》7.7 周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