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31座最美姚氏祠堂,姚族歷史上首次最全集體亮相

2021-01-09 搜狐網

原標題:江西省31座最美姚氏祠堂,姚族歷史上首次最全集體亮相

旅加攝影師姚廷明,用了四年(2013~2017)時間縱橫國內八萬裡,走了21個省市自治區,拍攝了200多座姚氏祠堂,搜集了200多個祠堂簡介,完成了大型民族畫冊《中國姚氏祠堂》的編創,並於2017年5月1日面向姚氏家族限量發行。

現整理江西省姚氏祠堂專輯,以回饋宗親。文末有彩蛋!

1、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姚氏家廟-敦倫堂

姚氏家廟敦倫堂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瀲江鎮壩南。始遷祖為景清公之子祖章,我祖祖章生子有二;即文伯、文顯,文顯公諱彥昭,字可發,於元代成武年間,遊學章貢,遷居興國壩南,迄今七百餘年,子孫繁衍,萬派千支,代有名士,載於史冊,後代子孫,亦有榮焉。

自祖章公起本族已繁衍到了24代1500人左右。

本祠堂所轄族群的「輩」字表:彥敬惟淑積子崇應繼欽文學光祖德芳名振家興世頌群英育鹹康萬宇登元勳忠秉國賢貽善承親立志懷仁義傳宗定久昌克紹書香遠良謀後澤長

本祠堂重修兩次,最近一次為2016年。

供稿人:姚果源姚名春

2、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古龍崗鎮江下村中心組九族祠

蓋聞木有本,水有源。而我等姚姓根源始祖舜帝也。因其生於姚墟(公元前22世紀)歷史悠久,人口日益增多。大宋末年舜裔106世景清公,由福建寧化任廣東梅州驛史,後因變亂,休官承甸,立籍於平遠縣開基。生子有四、祖德、祖隆、祖盛、祖章,子孫繁衍,散居各地,而我繼彩公因時變亂,由本邑竹壩到逃到江下開基,自後科甲聯芳,名人輩出,名尊瀲水,聲益平川,此時名震皇上。因此於江下建造九族祠也,迄今200餘年矣。因年長月久,雖經修數次仍已倒塌多年。古人云祖宗雖遠,祭祀不得不誠。今逢盛世,百興俱興,吾宗族祠不得不建,今有祖隆,祖盛,祖章部分嗣孫自願集資捐款,按原位原向進行重建。佔地面積長17.8米寬12米於公元2007年8月初6動工,經數月建造,於十一月三十日告竣。恭祝房房興盛,族族榮昌,喜念祠同山河鞏固,名與日月齊輝。

我族字派:文學光祖德,芳名振家聲,世頌群英育,鹹康萬宇登。

另,200多年前有個「文」字輩的族親遷去蘇州開基,至今沒有聯絡,有知情的宗親請早日聯繫回祖籍尋根。

供稿人:姚名源、姚國林、姚家祺

3、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洋溪鎮崗上村姚氏宗祠

姚氏宗祠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洋溪鎮崗上村。元朝後期,居住在湖南常德府龍陽縣的姚隆甫出任吉州府(今吉安市)倉使,後留寓安福縣。成為現今崗上姚氏的始祖,至今已有670餘年歷史,從隆甫公起,至今崗上姚氏已傳承30多代,繁衍3000多人(包括遷居萍鄉姚家洲等地的宗親在內)。

本祠堂適建於明朝初期,是後人為紀念留在崗上居住的姚英哲而建的,祠堂原名《哲公祠》內設「倫正堂」。2005年由萍鄉姚家洲姚松勇等人捐資整修,改名為《姚氏宗祠》,並設「忠毅堂「。本祠堂歷經幾百年,多次整修,面貌與原建築頗有改變。大革命時期,這裡設立過小學校,是紅軍活動場所之一,牆上有紅軍漫畫,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祠堂已成為當地祭祀先祖,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地。

撰稿人:姚曉文

4、江西吉水醪橋日崗姚氏宗祠

本村姚氏宗祠餘慶堂始建時間,家譜上原未記載,不知何年建造,在公元2014年間,村裡幹部召集群眾大會,大家一致同意,把原來祠堂就地擴大重建,於公元2015年圓滿竣工,祠堂前有水塘,後有靠山,總面積約500平方米,祠堂門前建牌坊一座。高約12米,牌坊上,內外兩面各有橫匾一塊,原來橫匾註明是明朝永樂8年間,陳正倫題詞,外面是,日岡世第,裡面是,詩禮傳家,真是雄偉壯觀。新修的昌贛高鐵正好在祠堂的門前穿過。

供稿人:姚公明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灘鎮固山村江頭姚家村姚氏宗祠

本族姚氏宗祠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灘鎮固山村江頭姚家村。江頭村姚氏於南宋祥興年間(公元1278年),由江西宜豐縣靈源遷徙至吉安安福縣桃溪村,幾經周折最後定居青原區江頭村開基安家創業,開基祖17世超群公(字立志),為江頭村姚氏第一世,至今有737年,傳播後人36代,目前全村70餘戶,368人。相傳:江南三千進士出廬陵,江頭姚氏十五位冠華夏。江頭村姚氏歷史上曾經有3名開國將軍名垂千古。

江頭村姚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初年,總面積450平方米,距今645年,中途曾維修過兩次,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破爛不堪,隨時都有坍塌之險,2015年族長率全族宗親慷慨解囊,男丁每人集資4000元,婦女每人2000元,集善款78萬元,於2015年4月28日開工重建,至2016年元月25日峻工。重建後的宗祠總面積為533.18平方米,是全村姚氏尊祖敬宗的場所,也是族人宣傳學習,交流感情,健身鍛鍊,休閒娛樂活動中心,使族人增加了一種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享受,又為村莊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供稿人:姚峰

6、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株潭鎮上坊村馬嵐頭姚氏宗祠

株鎮姚氏宗祠位於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株潭鎮上坊村馬嵐頭,我族姓景清公裔孫祖隆房肅支胤魁公於康熙年間自廣東平遠遷萬載潭埠大衝尾。肅支子接公康熙年間遷萬載高村富坑。靜支鴻神鴻堤二公康熙五十年遷高村西坑,後再遷廣西。謙支生現生奇堂兄弟康熙年間遷宜春下浦。謙支生考公康熙年間遷萬載潭埠昌集。讓支春林公遷萬載潭埠。敬支子蒿公遷贛州後,於雍正甲寅年,雍和雍金二公遷萬載羅城橫坑,至富臣公又遷宜春溫湯。祖盛房鼎蘭公遷宜春洪江,奕盛公康熙年間遷株潭馬嵐頭,良吉公康熙五十八年遷株潭馬嵐頭。

我姚姓景清公兩房七支部分後裔康熙年間輾轉相聚萬載境內,於道光二十九年立意建祠,但時機未熟,至鹹豐五年得以選址株鎮馬嵐頭萬昌公之享堂這一風水寶地原址改建(萬昌公萬昌公享堂始建均無從查考)坐向西東,分金庚甲,其形勢前面大關峻岭秀氣蒼蔥,背靠卓橋錦溪水文瀾活躍,上遊實株鎮之勝境,挺然倡首邀集各房按丁派費,以舊基址鼎新改建,同心籌度一志經營,締造於初夏,落成於中秋,一座美輪美奐的壯祠宇終建成。中為官廳,上為寢堂,前為槽門,門樓品牆計上下四扇三楹,左右兩廊四垛,左邊為廚房。

株鎮姚氏宗祠的建成,合兩房七支之力,本族各房各支約於景清公十三世至十四世遷入萬載,康熙二十二年平遠一修族譜十六世起字排曰臣心常貞靖,卿士若尹良,史翰文章重,蕃宣德惠長。至今繁衍至二十七世翰字輩,現株鎮姚氏各房後裔在清末又散居廣西桂林,平樂,柳州,梧州,江西宜春,萬載,萍鄉等各地,人口五千左右。

株鎮宗祠各房先人本著家廟勿建無以慰先靈的宗旨,群策群力幾經修繕,建成一座氣勢浩大霸氣的宗祠,然而在土改時政府作為臨時辦公場所在此辦公,後來政府又將宗祠分給了外姓無房戶並籤發了房屋產權許可證,2013年各房經過努力花資十多萬元從外姓手中買回了宗祠,而現在的姚氏宗祠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滄桑,缺乏修善已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現在本宗祠的宗親正在努力籌款,也希望各處姚氏宗親能獻計獻策,讓我們先人締造的豐功偉績重放光彩,重振雄風。

撰稿人:姚振安

7、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馬埠鎮上蓋村姚氏祠堂-一本堂

上蓋祠堂一本堂位於江西省峽江縣馬埠鎮上蓋村(民國之前稱紫蓋村)。本祠堂始建於我族極為強盛的時期約十二世後的明朝。距今有500年以上。

一本堂始祖名思舜。於北宋天禧年間(公元1017年)由峽江巴邱遷徙至紫蓋(現名上蓋),距今1000年,繁衍至36世,總人口3000人(其中上蓋村2000人,新幹縣滸江村110人,斜裡200人,永豐縣清塘村160人,小南背村100人,本縣水邊鎮眾村120人,福民鄉小櫪村300人)。

一本堂始祖思舜育有六子,分別為觀靜、觀德、觀瀾、觀達、觀省、觀悟。經過繁衍形成三房:後房、軍房、民房。由觀靜、觀德、觀瀾三兄弟創立步瀛堂(後房)轄敘慶堂等三大支族至34世;觀達創萃英堂(軍房)轄怡謀堂等四大支族至36世;觀省創致中堂(民房),轄日新堂等四大支族至36世。明清年代各房族分別有村民外移。

一本堂佔地6000餘平方米,分前廳、中廳、後廳;中廳兩邊設廂房。磚木結構,左右牆上鉤設有島子,顯得格外壯觀,正梁幾十根,高而粗大,梁柱相互銜接牢固支撐整個屋宇。傳說曾經有人點燃一百支香,分別插在柱子上,收香卻只能收到九十九支,另外一支不知隱在何處。此傳說除了帶有神奇色彩外,還說明該祠堂梁柱之多,工程之浩大。此外,在祠堂中廳右側專門修建一廟宇,常年香火不斷,有黑、白、金三尊菩薩大佛守衛祠堂,揚善懲惡。祠堂於公元1984年對大部分失修牆體進行了重砌。

撰稿人:姚鵬飛姚庚堯姚志輝聯繫人:姚平根

8、江西省新幹縣沂江鄉南溪村姚氏宗祠·忠愛堂

忠愛堂位於江西省新幹縣沂江鄉南溪村。南宋紹興年間,陽團始祖巨瞻之六世孫玉珀由陽團遷徙於大洲陳家村,後入贅陳氏,生子念軒,因植樹千樟蔥籠參天,行人在路上,見不著太陽,便取村名為暗巷姚家。

忠愛堂始建何年沒有記載,但先祖在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一次,直至2010年我當代子孫重建為現在狀況。按推算忠愛堂始建應在村名為暗巷姚家時所建,暗巷姚家這一村名相沿六百四十多年之久。後來因村情村況與村名不相符,於1792年改暗巷為南溪村直至今。當乾隆二十六年先祖重修忠愛堂時已是南溪村。但湖北京山,景陵,多寶灣的忠愛堂後裔,得知老家重修忠愛堂,便送一匾額前來慶賀,但他們的祖上遷出家時是暗巷姚家,於是在一河兩岸打聽暗巷姚家地址。當問到漳口彭家時,已接近老家地址。彭鄭二氏本與姚氏不和,便答說:「此處方圓幾十裡沒有暗巷姚家,你們找錯了。」我湖北子孫聽後,一氣之下,將匾額拋入贛江說:「這塊匾流到哪裡,哪裡就是我暗蒼姚家」。此傳說是真,因問錯人和村名更改造成這事成為遺憾。

忠愛堂子孫眾多,南溪村三千餘人,支流有峽江高山村樂園村,新幹有黃泥

埠村姚氏,廖家村姚氏,湖北,京山等地後裔待後考證。我村古代村名為新幹縣第三都五十圖暗巷姚家。1792年起,改為南溪村,位於105國道1859公裡樁兩旁。

聯繫人:姚定國

9、江西九江市修水縣沙灣姚氏宗祠

二十三世祖文扶(醒庵)公少年離別故土——南昌鬥門,逆水行舟,獨自創業修水,並在諧岡定居,即今沙灣,為遷寧始祖,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他曾在武寧縣擔任重要職務,是我們後人的楷模。

後人為緬懷他的獨創精神,勿忘廉恥,文扶公的大約第八代孫層曾在沙灣李源衝選址修建姚氏宗祠,由於世局滄桑,不久後被毀。第二次遷至到現在的祠堂地方修建,由於兵荒馬亂,戰事頻繁又被燒毀。第三次於清光緒丁酉年間(1897年)再次重修,一座佔地700平方米,氣魄雄偉的祠堂如一位巨人屹立在沙灣的塅中央!即是現在的祠堂。它坐落在江西省修水縣大橋鎮沙灣村,與湖南省平江縣石牛寨及龍門鎮毗鄰,風景秀麗是修水的南大門。

從文扶公起,先是單傳六代,後在二十八世祖芳舟公開始蕃衍,目前除在浙江金華、湖南弋陽、嶽陽、平江、湖北通城、鹹寧等地居住的以外,單在修水縣境內居住的人口有四千餘人(據一九九三年癸酉年譜牒上記載)。

由於人口繁衍眾多,且居住又較分散,以免引起紊亂,從二十九世祖(用昭、用常、用希公)開始列派,字輩依次是:

用伯孟仲叔,季廷思自修;英標才勝世,繼起有文儒;宜佐致堯朝,允執厥中銘;聖賢經綸學,貫徹步雲程;善命敷四海,只承祖謨訓;克和孚萬邦,九歌惟敘韻。祠宇總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祠堂實用面積700平方米,大門左右分別有石獅子把守。祠堂造型分為拜祖大廳和寢堂兩重堂。拜祖大廳兩邊為休息走廊,豎有二十米來根石柱,中間可容納幾百人拜祭祖宗,正面有一個大神龕,供奉著先祖靈位。拜祖大廳後面為寢堂,大神龕兩側各有一個上圓下方的洞門進入寢堂內。寢堂為四室一廳,為看守祠堂和研究事宜,提供住宿和用膳之方便。整個祠堂雖是磚木機構,但氣魄非常雄偉,至今任保留原貌。祠堂前面的排面於八十年代期間進行了修飾。1927年,大革命時期,修水縣第十區區蘇維埃政府曾在祠堂駐紮,醞釀和領導著工農革命。

由於年月久遠,大多木料開始黴變,重新修建,迫在眉睫。撫今追昔,甚有感慨:

氣魄雄偉姚氏祠,歷經坎坷數百年。面向黃金士龍山,背倚巍峨聖峰嶺。風吹雨淋仍屹立,堯天舜日寫春秋。紅色政權曾駐此,領導工農鬧翻身。目今木料多黴變,有望賢人重新建。祈禱祖宗多蔭佑,子孫富貴永長久!

撰稿人:姚墨林(儒彬)

10、姚氏肇基祖(彥國公)祠賦

稽南垣南昌姚氏,始自靈源彥國公。於舜帝為耳孫,仰承天潢貴胄;於南昌乃始祖,俯傳地靈後昆。鑑於舊祠圮毀,蓋難覓也;眾議易地重建,僉曰允哉!姚氏宗親會業經頒發倡議:南垣南昌二支合修祖祠。鬥門全保,埂頭小根,聞風振臂響應,宗親隨之雲集,不分男女長幼,無論窶富窮通,募幣一百餘萬元,購地四千八百多平方米。彼堪輿之揮麈,定佳土之妙算。諏吉奠基,糾工庀材,分工合作,其勞劬劬。冒霰雨而親臨,溼襟裳以視察。

於是砌玉柱,甃金階,甍翠瓦,立崔嵬。梁棟枅栱,隨小大而盡力;金穀米鹽,無厚薄以薦誠。瞻前路之篔簹,弦誦有如洙泗風;闢燕子嶺嘉壤,溝通無異媯汭畦。祖祠襲徽派設計,外觀為上下門樓,題匾一首居中間,對聯二副立兩邊。廂房布東西二層,天井通南北一線,後廳尤為寬敞,祖龕肅穆莊嚴。

恢廓棟宇,崇牖廣榭。靈源樹福基,後可以崇人倫,敦孝悌;布之海外,則炎嗣成偉業。山深谷靜,殿堂挺立,非裔黃子孫懷仁摹義,聯宗睦族,無不固其孫勠力何以壯觀?金碧輝煌,琉璃映日,本根。前躅可欽,知所勸矣。

乃吾祖遺澤方能生色!其經始以癸巳年九月初二日(2013年10月6日),其落成於翌年閏九月初九日(2014年11月1日),歷時年餘,大功告成。庶通敬祖之悃,獲盡事親之孝。

此役肇基祖祠之籌建也,族人熱情之高,實出意想之外:人人孺慕考妣,個個感恩祖先;盡禮盡誠皆孝思,出資出力勇擔當。必欲擴大姚姓影響力,增強宗親凝聚力,捨我其誰!他日躬行祭典,認祖歸宗,甚可庇佑,福祉無邊,誠可謂:積德君子,澤被萬世;厚親典禮,恩招四方。此等佳猷善行,若不標榜,則千百年後何從知之?

予抑又有逸思焉,族人此種無私奉獻精神,其意義豈止建一祖祠乎?貢之政界,可以正紀綱、厚風俗;施之黎元,因不揣譾陋,謹賦數語以誌慶。

南垣南昌,一脈賁張。

贛鄱當陽,瓜瓞綿長。

祠立新莊,富麗堂皇。

踴躍樂捐,各號留芳。

既闢門廊,宜有銘章。

式嵌堊牆,千古傳揚。

撰稿人:卿佇繼舜

11、南昌姚氏

南昌地區聚族而居的姚氏均為彥國公後裔。南昌姚氏始祖彥國公(公元584—666年),字安邦,號倉監,行都一郎。祖居汴梁(開封)續賢鄉,登隋煬帝丙寅進士,任豫章郡廣豐縣(今江西豐城)儒學山長,因時亂隱居筠州瑞陽新昌縣天德鄉(現宜豐縣新莊鎮)之靈源,至今繁衍五十餘世。

彥國公十八世孫谷清公於宋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3年)由靈源遷居南昌贛江邊之萄竹灣(今南昌縣富山鄉姚灣自然村),為南昌姚氏姚灣團始祖。後谷清公之侄居敬公亦由靈源遷居姚灣,居敬公之孫澄公於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由姚灣贅鬥門,為南昌姚氏鬥門團始祖,澄公之侄德月亦從靈源遷居鬥門。南昌姚氏後裔日益繁盛,從鬥門發展到現今南昌姚氏沙窩、鬥山、埂頭、墨山、蔣灣、北岡、月坊、花門、上屋、山背、海山、烏晶、團山等十四個團族。此外,南昌姚氏還有三支:一支為柘湖族,彥國公長子子明公第三子仁貫公(公元638—705年)由靈源遷南昌昌邑,二十四世仲適公由昌邑遷居柘湖萬羅墩,又名下姚坊,為南昌姚氏柘湖族始祖。另一支厚田族,祖上多為官,六世祖異公由靈源遷居高安,七世祖公昭公遷居廣西桂林,九世祖凱公由桂林遷居厚田,二十二世燈孫公由余幹知州解組歸田,為南昌姚氏厚田族始祖。還有一支為竹林團和棠溪族,十世祖凰公由靈源遷南昌上姚坊,十八世祖守爵公不樂仕進而隱居官溪,二十六世仕洪公由官溪遷竹林,為南昌姚氏竹林團始祖。三十二世祖宏謨公由竹林分居棠溪,為南昌姚氏棠溪族始祖。

南昌姚氏由三世祖仁貫公遷昌邑始,至今已有1300餘年。十八世祖谷清公遷姚灣至今,則有800多年。據《南昌姚氏族譜》記載: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第一屆修譜至公元2010年第十六屆修譜,600餘年正式修了十六次。明清舊譜稱「吳興堂姚氏族譜」,公元1929年第十四屆族譜才正式稱為「南昌姚氏族譜」。

南昌姚氏以聯修族譜的村落為單位,過去統稱為「族」,公元1929年第十四屆修譜開始,把輪流承辦敘譜祭祖大典,規模較大,且建有宗祠的族稱為「團」,餘者仍稱為「族」。公元1995年第十五屆修譜時接納南昌地區以外的聚居宗親聯修,稱其為「分支」。南昌姚氏不斷發展壯大,參與聯修族譜者漸多:公元1656年第五屆有5族,公元1683年第六屆有7族,公元1754年第八屆有8族,公元1858年第十二屆有9族,公元1929年第十四屆有5團9族,公元1995年第十五屆有5團12族1分支,公元2010年第十六屆有8團11族27分支,計3019戶、12839人。目前,南昌姚氏聚居地分布如下:南昌市南昌縣有姚灣、鬥門、沙窩、鬥山、埂頭、墨山、蔣灣、竹林8團和北岡、花門、上屋、山背、海山、厚田6族;南昌市新建區有柘湖、團山2族;南昌市高新開發區有月坊族;南昌市青山湖區有棠溪族;南昌市紅谷灘新區有烏晶族。分支:江蘇省13個,山東省9個,河南省4個,湖南省1個。近幾年,回南昌尋根認祖的外地的宗親絡繹不斷,與我們南昌姚氏宗親會建立聯繫的就有:本省九江修水、萍鄉白源,湖北省黃陂、大悟、孝昌、孝南、紅安、黃梅、浠水、洪湖、漢川,安徽省鳳陽、靈璧、五河,江蘇省的泗陽、淮陰、睢寧、徐州銅山,山東省日照,廣西凌雲,河南延津等地宗親。

南昌姚氏從公元1656年第五屆修譜開始,由姚灣、鬥門、沙窩、鬥山、埂頭五族輪流承辦敘譜祭祖大典,每年農曆十一月初十、十一兩日,各團族代表匯聚一堂,舉行隆重莊嚴的祭祖儀式,然後匯總各團族當年添丁花名,編列排行,登記入譜。自此,數百年堅持不懈,後因抗日戰爭才被迫中斷。公元1995年,南昌姚氏十五屆重修族譜後恢復各團輪流承辦敘譜祭祖活動的傳統。公元2012年南昌姚氏在沙窩團舉辦十六屆三次敘譜祭祖大典時,通過各團族宗親代表大會決議,將「南昌姚氏第十六屆重修族譜理事會」正式更名為「南昌姚氏宗親聯誼會」,並將南昌姚氏敘譜祭祖大典的日期改為每年農曆十月初十、十一兩日。

南昌姚氏各團族都有自己的宗親會,由本團族宗親推舉的德高望重的長者及各房(支)代表組成理事會,根據團族規模和實際情況,少則3—5人,多則10餘人。南昌姚氏宗親聯誼會則由各團族的會長組成,各團會長為宗親會常務理事,各族會長為宗親會理事。宗親聯誼會的正副會長及秘書長則由理事、常務理事推舉通過後,報南昌姚氏宗親代表大會決定。正副會長、秘書長均為宗親會常務理事,但不佔各團族常務理事、理事指標。宗親會的副秘書長、財務等工作人員由理事會根據工作需要聘請,可列席理事會。

南昌姚氏宗親聯誼會現設於南昌縣蓮塘鎮鬥門姚氏宗祠內,每年農曆正月初八定期召開理事會,總結上年工作,研究當年工作安排。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天,組織八團十一族宗親代表團赴祖籍宜豐縣新莊鎮南垣村彥國公祠祭祖。每年農曆十月,由八團輪流承辦敘譜祭祖大典,初十日上午報到,下午召開理事會,同時工作人員上報匯總各團族添丁花名冊等。十一日舉行祭祖儀式後,召開各團族代表大會,下午由本屆承辦團與下年承辦團辦理交接儀式後,散會、送客。宗親會還根據實際需要不定期召開會長、秘書長工作會、常務理事會和理事會。各團族每年也有各自的活動,如每年春節各自組織拜譜和宗親團拜活動,有的還保留了向拜譜宗親發放譜餅的傳統。每年重陽節或冬至日,各團都會在各自宗祠內舉行祭祖和宗親聯誼活動。

南昌姚氏從彥國公第二十五世開始使用字派,原有四十字,十四屆重修族譜新增六十字,共一百字,稱南昌姚氏排行百字歌:

舊四十字

25—34世:仕志用伯叔季元宏自修35—44世:英標才盛世文武定公卿

子以孔則庭允執厥中銘聖賢經盛世繼武定公卿

45—54世:紹起奉景仰向尚可必任55—64世:克立作本守際序展效進

新增六十字

65—74世:禮讓傳家久詩書錫福洪75—84世:功名徵國瑞學校樹儒宗

85—94世:治化開昌運威儀建偉勳95—104世:顯揚端孝友惠澤慶興隆

105—114世:鍾毓增靈秀熙和兆煦雍115—124世:環宇光裕永寶典與天同

我們南昌姚氏宗親聯誼會是以彥國公後裔這一血緣為紐帶,以南昌地區聚族而居的十九個姚姓村落(即八團十一族)為基礎的本地區姚氏宗親組織,我們的宗旨是:弘揚舜祖忠孝仁義道德文化,傳承南昌姚氏六百餘年聯合修譜,三百多年共同祭祖的傳統,尊奉天下姚姓是一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誼宗親,團結互助,與時俱進,共同發展。我們在堅持愛國守法、敬宗睦族的前提下,敬愛所有的姚氏宗親和各地的姚氏宗親組織,特別是由南昌姚外遷的宗親,不管遷徙早晚和始祖輩分,不分是從南昌哪個團族外遷,不論族群大小和地區貧富,都是我們的親兄弟,一律平等,互敬互愛,互諒互助,和全體宗親一道共創中華姚氏更大輝煌!

南昌姚氏宗親聯誼會

二〇一六年七月

12、南昌鬥山團宗祠

山團姚氏宗祠是明代建築。據族譜記載:鬥山遠房英龍公妻,河湖周氏歿於明崇禎十年(1638年),與英龍公合葬於祖祠西神場山,證明宗祠建於明末1638年之前,至今已近四百年歷史。

鬥山團宗祠位於江西省南昌縣蓮塘鎮鬥門村委會鬥山自然村,該祠坐落於村之西南,東與本村民宅相連,南臨水田,西靠神場山,北依大禁山,距離縣城蓮塘主幹道之一的城南路僅有百餘米。宗祠朝南,主祠前後兩進,長22m,寬12m,面積264平方米。東面原為舍屋,長22m,寬8m。2015年政府撥款將該舍屋改建為二層磚混結構的鬥山老年人活動中心,該活動中心一樓大廳近180平方米,寬敞明亮,與宗祠大廳相連,既為本村村民婚喪嫁娶提供了設宴場所,平時又為老年人打打麻將、下下象棋提供了娛樂場所。祠前廣場近400平方米,廣場四周設置了運動器材,是村中老年人晨練、跳廣場舞的健身場所,毎逢新春佳節或村中喜事,這裡搭戲臺、打腰鼓,熱鬧非凡!

鬥山團始祖仕傑公,彥囯公25世孫,鬥門團仲銘公之子。仕傑公生於元至大元年,約於公元1330年遷居鬥山,至今已繁衍了25代,680餘年歷史了,現在本村人口1400餘人。隨著南昌縣城建設步伐加快,鬥山村已成為縣城蓮塘鎮的城中村了,村民享受了失地農民養老金,現在村集體經濟富裕,村民生活幸福安康。

鬥山團宗祠是南昌姚氏八團中保護得最好的古代宗祠。祠外大門上方「姚氏宗祠」四字蒼勁有力,祠內白灰抹磚牆、紅漆刷堂柱,富麗堂皇。走進大門,「助資榮宗」匾躍入眼帘,該匾是為了表彰卿順族彥1995年修譜修祠所做的貢獻。越過天井,可見庭前的「進士」匾,該匾和祠外的旗杆夾,是為了紀念我族清同治辛未進士定儉公的。步入宗祠正廳,堂上高懸「敘倫堂」牌匾,每逢正月初一日或敘譜大典時,宗親們歡聚堂前,敘親情,話未來,共同祝願姚氏家族,延延綿綿,世代輝煌!

供稿人:姚來水

13、南昌鬥門團宗祠

鬥門團宗祠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蓮塘鎮鬥門村委會鬥門自然村西北,縣城蓮塘主街向陽路南五十米。南昌姚氏宗親聯誼會設於祠內。

鬥門團宗祠始建於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始建時為前後兩進。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增建後堂,成前中後三進規模。20世紀40年代初,本族士紳捐資在祠內興辦「鬥門澄蒙小學」,解放後政府改為公辦鬥門小學,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本族子弟。

明代宗祠在20世紀90年代縣城開發建設中被拆遷。現在的鬥門姚氏宗祠

是2000年異地重建的新祠,佔地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新祠將古典與現代建築風格相結合,前門樓,後兩層大廳,門樓與大廳之間以天井和兩邊廂房連為一體,兩層大廳瓷磚鋪地,紅柱高矗,鋁合金門窗寬敞明亮,琉璃瓦屋頂與門樓飄簷錯落有致,相映生輝,整個宗祠既莊嚴肅穆,又富麗堂皇,祠前廣場平日可停車,搞活動時則搭臺唱戲,打腰鼓,舞龍燈,熱鬧非凡。

鬥門團宗祠堂號「鬷假堂」,典出《詩經・商頌・烈祖》,意為:祈禱奏告上天、先祖。鬥門姚氏始祖姚澄(字源清,公元1230-1307年)於宋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從姚灣入贅鬥門佘氏,至今近八百年,繁衍31世。雖然本村姚姓人口僅2000多人,但南昌姚氏十六屆入譜的八團十一族中就有六團八族是澄公後裔。外遷二十七分支和修譜已確認的南昌姚氏外遷宗親也大多是從鬥門遷出的。

鬥門村轄鬥門、鬥山兩個自然村,即南昌姚氏鬥門團和鬥山團,是南昌地區最大的姚姓村落。今日鬥門村土地全部開發建設,成為南昌縣城中村,出門就是街道,公交車直達省會南昌,村民都享受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村委會還出資為全體村民購買了「新農合」,六十歲以上老人除國家發放養老金外,村委會還每人每月補助二百元。我們鬥門村是全縣聞名的富裕村,鬥門村民是全縣待遇最高的農民。

贊曰:鬥門是個好地方,盛世重建新祠堂。敬祖尊宗不忘本,敦親睦族特興旺。忠孝仁義遵祖訓,文明和諧愛家園。團結互助勤致富,人人笑顏享小康。

撰稿人:姚來水

14、南昌姚灣團宗祠

姚灣團宗祠位於江西省南昌縣富山鄉灘上村委會姚灣自然村。西面毗鄰贛江,南面以店前村相鄰,北面連接灘上村,東面姚富公路穿擦而過,祠堂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處於村中央,由磚混、磚木結構組成。

本團始祖谷清公,彥國公18世孫,於宋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3)年,由靈源遷居姚灣,至今850餘年。在姚灣已繁衍32世,全村280戶,計1045人。

本宗祠始建於公元1936年丙子冬,族彥華美出資(字公諱,號公禮)主修,村民出工捐助。「七七」事變後,宗祠遭日寇踐踏,夷為平地,抗戰勝利後,於公元1948年戊子春,族彥定莘公,彩仙公昆仲二人主修,定騮,定騏,公裳,公鏵,卿渝協修,村人出工捐助,半年許重建告竣。

解放後數年,宗祠曾作它用,多年不斷損壞,鑑於年久失修,再延期必有傾覆之險。於公元1999年已卯冬,族彥卿芳,華玉兩人倡議重修宗祠,各位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出錢出力,族彥多發嘔心瀝血,任勞任怨,歷經一年於2000年竣工。重修後的宗祠,前半部分由於木柱腐朽嚴重,無法恢復原樣,改成磚混結構,後面大廳及西面舍屋保持了原樣。現在的宗祠除了承辦八年一度的敘譜大典外,村民家中的婚喪嫁娶也多設宴於此,每逢正月初一,傳統的拜譜儀式均在宗祠舉行,無論是居住在本村的或居住的南昌市的姚灣後裔,從四面八方聚集宗祠,敘親情,話未來,共同祝願子孫後裔世代輝煌!

供稿人:姚來水

15、南昌蔣灣團

南昌姚氏蔣灣團地處南昌縣東新鄉利用村委會姚家自然村,東鄰昌南體育中心,南與恆大翡翠華庭小區近鄰,西沿贛江,北和新洪城大市場交界。本團始祖用巽公,彥國公26世孫,明初從埂頭團井房遷入蔣灣,至今600餘年,已繁衍22世,人口發展到900餘人。

蔣灣團原宗祠建於清光緒年間,坐落村南場邊,前後兩進,面積約460平方米,解放後曾用作大食堂,「文革」時期被拆除。

改革開放後,村民生活逐漸富裕起來,掀起修建宗祠熱潮。我蔣灣姚氏姚鳳根、姚年根、姚聾崽、姚卿煩、姚紹根等人倡議重建宗祠,並動員各界宗親捐款,新宗祠於2000年11月動工,2001年4月落成,面積約360平方米。宗祠坐落於姚家自然村南邊水塘旁,坐西朝東,前後兩進,大門兩側石獅矗立,走進大門左右各一廳房,中間天井,兩邊為廚房,後面為正廳,正廳上方供始祖用巽的畫像。今年,為迎接南昌姚氏十六屆第七次敘譜大典,村民又集資在宗祠西側新建了近200平方米的老年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日常活動和村民婚喪嫁娶設宴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供稿人:姚來水

16、南昌竹林團宗祠

竹林團坐落在南昌縣幽蘭鎮塗村村委會姚家自然村。來到姚家自然村,一條進村道路將村莊分為南北兩半,沿著進村道路前行200米右轉,映入眼前的是一棟坐北朝南,與眾不同的磚木結構仿古瓦房,紅磚碧瓦,高大雄壯,氣宇不凡,這便是竹林團祖祠。祖祠的左右兩邊與村中房屋連成一排,後面則是一片金黃色的稻田,前面是一片開闊的水泥地,便於停放車輛,站在前面場地看祠堂正前方,紅色幹掛石材外牆代表村民生意紅紅火火,大門口一對石獅分列兩旁,為村民驅妖降魔保村民萬代平安。祠堂於2009年落成,並在當年圓滿承辦了南昌姚氏第十五屆第十五次敘譜大會。

走進祠堂,映入眼前的是正上方一副畫像,他栩栩如生,乃我團始遷祖仕洪公,我團始遷祖仕洪公為彥國公第二十六世孫,與公元十四世紀遷來此地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繁衍23代600餘人,祠堂左右兩旁上方懸掛著各團族祝賀的山水字畫,大廳裡擺放著桌球桌,麻將桌,象棋和報刊書籍等,便於族人辛苦勞作之餘,來祠堂娛樂,活動筋骨,有利於老年人延年益壽。

供稿人:姚來水

17、南昌墨山團宗祠

墨山團祠堂坐落於南昌縣蓮塘鎮墨山村姚家自然村中心。坐北朝南,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磚木結構。墨山團始祖志和公(彥國公二十六世)於1395年由鬥門遷施家窯後入贅墨山鄧氏,為墨山團始祖。至今650餘年,繁衍後代二十一世,人口600餘人。

墨山團原祠堂明嘉靖年間始建,解放後,人民公社時期生產隊用作牛棚,分田到戶後賣給私人建房。一九九五年南昌姚氏重修族譜,恢復聯合祭祖的傳統。我墨山姚氏原為「族」不參與當時的「五團輪祭」,族譜重修告竣後,我墨山姚氏後裔敬宗睦族、情緒高漲,強烈要求由「族」晉升為「團」,參與敘譜祭祖活動。要承辦敘譜祭祖活動必須聯絡感情,使宗親更加團結互助。村裡要有場所——宗祠,為此定會、定煌二的紅白喜事,村民紛紛選擇祠堂擺酒設公,積極倡導重建宗祠。在他倆的帶領宴,既方便了宗親又活躍了氣氛。下,群眾出錢出力,買回原址,重建祠堂。重建宗祠工程用工由宗親義務完成,供稿人:姚來水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幾個月就建好了祠堂。宗祠落成後我墨山姚氏於2000年首次成功地舉辦敘譜祭祖活動。

2015年,十六屆敘譜大典輪值墨山團,祠堂二十年風雨侵蝕,損壞嚴重,必須大修。在姚定洪的帶領下,宗親們再次出錢出力,對祠堂進行了重建二十年後的第一次大修,宗祠內外裝飾,煥然一新。每年正月初一日,宗親們紛紛來祠堂祭祖、聯誼、座談,交流致富經驗。

18、南昌埂頭團宗祠

埂頭團宗祠坐落在南昌縣蓮塘鎮埂頭村委會姚村東部,門前有20畝左右的大明塘,四周砌有護岸,綠村成蔭,塘中建有老年活動中心,水泥地面四通八達,交通便捷,環境優美。

埂頭團以前有個老祠堂,屬明代建築,八字大門,九個來頭,中間天井,兩邊廂房,後面並排五間,中間為大廳,面積三百餘平方米,非常氣派。解放後,老祠堂先後改建為大隊部、糧食倉庫及碾米間等,經過幾番改建,面積越改越小,祠堂原貌不復存在,最後只剩下不足一百平方米的破舊小屋,不能當作祠堂使用了。

1995年,南昌姚氏重修了族譜,恢復了傳統的敘譜祭祖活動,埂頭姚氏是南昌姚氏三百多年前輪流承辦祭祖活動的五族之一,老宗祠已無法恢復,沒有了承辦祭祖活動的場所,鑑於上述情況,以族長姚武高,會長姚卿旺為首商討成立宗祠籌建委員會,利用集資方式,重建宗祠,發動群眾,領導成員以身作則,積極帶頭,共籌集資金17萬餘元,於1998年5月16日動工,當年12月29日竣工,歷時半年。宗祠釆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飛簷趐角,古色古香。供稿人:姚來水前左邊是辦公用房,前右邊則釆取綜合利用的形式,下面兩間小房,上面是集會和演戲之用的舞臺,中間是大門樓亭和天井,後面是「敘倫堂」大廳,祠堂東面是衛生間,後面是廚房,建築面積298平方米,成為廣大宗親聯誼、祭祖、拜譜、紅白喜事設宴場所。

埂頭團從彥國公24世孫仲信公由鬥門遷居埂頭,至今近700年。仲信公生四子,只有次子仕謙留在埂頭發展繁現埂頭團最晚輩為彥國公第49世「仰」字輩,入譜人口1300多人。埂頭村地處南昌市區與南昌縣的接合部,區位優越,村民勤奮,發展建築、商業和養殖業,生活富裕,樂享小康,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19、南昌沙窩團宗祠

沙窩團位於南昌縣縣城蓮塘鎮以南,京九鐵路以西,銀三角立交橋以北,小籃經開區以東。105國道(蓮塘南大道)、320國道(迎賓中大道)穿境而過。

始祖志傳公(彥國公第26世孫)於公元1379年從鬥門入贅沙窩,經過繁衍發展,至今第48世孫已經出世多年。沙窩團共有五房,其中,三房、四房仍在沙窩居住,大房在蛟溪村居住,二房、五房全部外遷,居住地無法查找。沙窩團現有140餘戶,600餘人口。

沙窩團姚氏老宗祠建於何年無法考證。老宗祠坐東朝西,依山傍水。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前後三幢,中間兩個天井。每幢中間為大廳,兩旁為房間。天井兩旁有廂房,廂房將祠堂三部分連接在一起。抗日時期最前面一幢被日本侵略者拆毀,留下二幢一天井。1949年解放後,祠堂改做南昌縣第七區沙窩鄉人民政府辦公和沙窩小學辦學使用,1956年改做沙窩高級社辦公場所。1958年沙窩劃歸江西省示範農場管轄,由示範農場建材廠直接領導,沙窩姚氏老宗祠被建材廠拆除,材料用於新農村建設。

1995年,我南昌姚氏重修族譜,沙窩團經多次會議討論,決定自籌資金將沙窩原有150平方米的老倉庫改建成沙窩姚氏祠堂。會後不久便籌得資金一萬多元,並改建成功。

由於改建後的沙窩姚氏祠堂面積小,不能適應發展需要,2007年報請南昌英雄開發區批准在該址新建沙窩農民活動中心(即祠堂)。2008年3月動工,於2008年11月勝利竣工。新建成的沙窩姚氏宗祠坐落於沙窩村中心,為全框架結構,總建築面積720餘平方米,工程總造價68萬元(村民自籌)。新宗祠坐北朝南,東西各開一側門,樓面裝有紅色水泥瓦,窗戶全部採用鋁合金推拉窗。新宗祠共三層,每層各有三間房。一、二層大廳為挑空結構,三層為獨立大廳,一層、三層大廳各有200平方米。新建成的沙窩姚氏宗祠為多功能活動中心。主要用於沙窩村民祭祖、拜譜,紅白喜事設宴,舉辦各種農民活動,以及辦公、開會等。新宗祠的建成極大地方便了沙窩村民,同時也為沙窩村增添了光彩。

供稿人:姚來水

20、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白源姚氏宗祠

白源姚氏宗祠坐落於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白源街白源管理處新田組,與白源西泉寺相鄰。

遷萍始祖達公字志道,生於明永樂三年(1406)乙卯二月十三日,於明宣德年間(1426一1436)由瑞來萍(即現在的江西高安)已有600年之久。至今繁衍20餘代,2000多人。始祖達公遷入萍鄉白源記入了「萍鄉縣誌」,是一位儒士。

白源姚氏先祖自強不息、曾為家族創造輝,是後輩的楷模。如今的白源後輩沿著先祖的腳印勤耕奮讀,雄心壯志,勇往直前!家譜記載白源姚氏宗祠曾於清嘉慶年間(1796一182l)建造(家譜中有圖)。由於歷史的原因在解放初期土改時被分割到戶,其後被拆。多年來我們續修族譜和開展家族祭祖活動都是借用在族人家中進行,無法按照禮儀祭祀先祖。因此,曾多次提議要新建祠堂,但往往是因為缺乏資金和沒有地基而擱置。2014年古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白源族人前往江西宜豐新莊南垣參加彥國公祠竣工慶典時,因觸景生情,有族人又倡導提議,白源一定要建姚氏祠堂,並得到在場者的認可和贊同。有個族人說:來南垣之前他妻子說:「只看見你們去別的祠堂喝竣工酒,沒看見你們建一個自已的祠堂。」這個族人還說:如果買好了地基,有人帶頭搞起來了我就送兩萬元錢來,說到做到。還有一個族人說:我撿廢品掙來的錢也捐一萬元。

就這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當場表態,白源一定要建新祠堂。回白源後族人推舉志德、平泉、信輝、信裕、勇林、康林、金林、傳國、啟發、信軍等為籌建理事會主要負責人。開始前期準備,籌措資金,購買地基,設計圖紙。於2014年農曆十月初七動工,由於族人齊心協力,克服各種困難,於2015年農曆九月初八竣工,距彥國公祠竣公一年。歷時十一個月,速度之快被《中華姚氏宗親網》的宗親稱之為「深圳速度」。

新建祠堂耗資巨大,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主體面積近400平方米,全框架二層鋼筋水泥結構。祠堂光彩奪目,宏偉高大,具有徽派氣勢,內部裝修寬暢明亮,更顯現代氣派。尊德堂莊嚴肅穆,供奉著遷萍始祖、列祖列宗和逝去的親人。祠堂的建成使我們白源姚氏有一個祭杞先祖的場地,白源姚氏有一個自己的「家」,完成了後輩們多年的心願。同時也深深體會到姚氏族人只要團結一條心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目的!

族輩編字令:達鳳春鼎、國之應世、學政廷仁、毓瑞家傳、忠信錫祥、品端文成、可貴立朝、輔治增光、繁榮啟裕、繼先昌盛。

供稿人:姚志德

21、江西省萍鄉市萍北姚氏宗祠

吾族系舜帝後裔,萍鄉北門一支。坐落在萍鄉市經濟開發區秋收起義廣場以北,建設東路姚家巷。洪武元年由江西吉州遷萍闢土立籍,即世所稱之姚家江,後卜居長平西坑。明代成化年間,始祖大受公攜家眷至登岸鵝湖開基創業建祠,立分支宗祠,家譜宗系,三大房,六座分祠(現僅保留總祠)至今繁衍近萬人。

吾族古祖祠,始建於清雍正十三年,原佔地七畝餘地。1998年4月22日遭罕見的龍捲風襲擊,造成斷瓦殘垣,部分牆倒柱歪,慘不忍睹。賴地方政府支持,經族人捐資盡力,歷經三年,終將歷經二百七十年頻臨頹敗舊祠修復。祠宇佔地2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980多平方米。朱牆金瓦,富麗堂皇,祠內五洲。陳設肅然,昭穆有序,兼且構教學樓、商鋪、碑亭、刻二十四堂銘、家訓、家教、供稿人:姚季良家戒於其上,以誨後人,以揚祖德,振吾族之雄風,延千古之禮義,努力奮鬥,自強不息,光耀門庭,奉獻社會。2011年政府批示在我祠堂掛牌:1、萍鄉市譜牒文化宗祠;2、萍鄉市民間武術傳承基地;3、萍鄉市開發區文物保護單位。

新祠既成,吾族之凝聚力乃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先祖有靈,當彈冠於九泉,後晚追遠,應勵志於四方。準乎此,則吾族子孫繁榮昌盛,如江河之行地而浩浩無盡者矣。

附楹聯:宗立萍北文武傳承昆衍千秋萬代,始於舜帝根基深遠枝繁四海

22、江西省萍鄉市上慄縣赤山姚家山下姚氏宗祠

萍北姚家山下姚氏宗祠位於江西省萍鄉市上慄縣赤山鎮赤山村姚家山下,有姚家族人400人。

我族於清朝道光戊申年(公元一八四八年)遷居萍北赤山姚家山下。以勝德公為始祖,於清鹹豐辛亥年(公元一八五一年)帶領全體族人齊心協力,興建宗祠,距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在當時可以說是我族的一件大事。從立籍到修建宗祠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建起了雕梁畫棟、油漆一新、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姚氏宗祠。由此可見,這是我族先輩勤勞和智慧的偉大壯舉,將是我族後人永遠尊崇的楷模。

因為時勢變化,在土改時期。宗祠一部分被集體用於生產隊作糧倉使用。

一部分為杜家人居住。改革開放以後,生產隊解體,糧倉停用,閒置多年。因年久失修,宗祠梁瓦全部腐爛落地,部分牆體開裂垮塌。族人視之而心寒,有愧對先祖。族人幾次商議重修,都因宗祠產權紛爭和財力不濟而推遲。後於2009年由族人金生、克秋等人牽頭,與杜家協商。最後決定出錢買回產權,開始修建。在建期間,全體族人為把宗祠建好,獻計獻策、出錢出力,其中以族人松勇尤為突出,他率全家出資出物約五萬餘元。其他所有捐資捐物出工出力均在祠內刻碑公榜,以昭後人。

宗祠於2010年正月竣工並舉行了竣工慶典。重修後的宗祠鬥角飛簷,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祖祠正廳神龕內,敬列姚氏先祖之牌位,佑護吾族。這是我族承前啟後,團結一心的真實見證。我們要為姚氏家族的共同繁榮興旺而繼續努力,姚氏族人的未來將更加美好!

聯繫人:姚禮祥

23、江西省萍鄉市桐木鎮小埠姚氏宗祠

小埠姚氏宗祠原稱四興祠,位於江西省萍鄉市桐木鎮小埠村北岸。佔地面積38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60平方米。宗祠承山脈之氣,開碧水之靈,嗣後生息繁衍,人丁興旺,兒孫滿堂,裔孫遍布五湖四海,至今已發展到千人之眾。

毓遴公(梁材)240年前由湖南瀏陽遷居於此,開基創業。續寫家譜宗系,並沿用先祖精修48字派:文章炳耀、懋德攸長、貽謀孝友、垂裕禎祥、秀鍾俊彥、瑞毓賢良、詩書紹美、禮義傳芳、福錫永久、慶集佳邦、萬世蕃遠、祖武顯光。

其宗祠由毓遴(梁材)公其子攀仙、攀丹、攀秀、攀桃四公始建於1821年。因建成年事久遠,世易時遷,鬥轉星移,年久失修,日漸傾圮,殘破不堪,有失

原貌。為緬懷先祖,承恩祖德,策勵後日在姚氏宗祠隆重舉行姚氏宗祠先祖登昆。庚辰公元2000年初,由瑞全公位下,位暨重修竣工慶典儀式。毓遇公、毓遴公世系攀忎、攀義、攀仙、撰稿:姚禮祥攀丹、攀秀、攀桃等公後裔族人倡議重修宗祠,並成立了族委會,緊鑼密鼓籌集資金。子孫後裔及四方賢達、齊心協力,踴躍捐資,以荷所費。在舊基上新徵部分地基,由美珠公倡導,率族人重建姚氏宗祠。歷時二載,新祠始立。後因祠堂高度不夠,裝修等原因,辛卯公元2011年由禮明、禮根等族人拆棟升高,並粉刷、油漆、裝修一新,重修後的宗祠雕梁畫棟,鬥角飛簷,古樸典雅,氣勢恢宏,祥光靈顯。祖祠正廳神龕內,敬列姚氏先祖之牌位,供奉神明,佑護吾族。

並於辛卯2011年12月16日至17

24、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北門街道郭門村姚氏家祠

姚氏家祠,坐落在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北門街道郭門村姚家。坐西朝東。本祠堂始祖為大績公,於1634年從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遷至江西省廣信府(今上饒市)郭門村。至今已有383年。繁衍了14代,發展到約1500人左右。本祠堂所轄族群的輩字表為:昆宏仕元、亨玉利貞、文成名立、必大肇興、繼祖承先、修家顯廷、恭敬敏信、順天吉祥、明允享義、慎微典從。暫為40字。

本祠堂始建於約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今已有322年。解放初期被當地政府徵用做學校近20年之久。同時,還安置過多代外姓困難戶居住。因年久失修,出現了嚴重的牆體倒塌、椽梁斷裂現象。姚姓子孫在幾位長輩的感召下,為不使祖輩留下的遺產損毀殆盡,在自身都不富裕的情況下積極地捐錢捐物。分別於1992年和2006年進行了兩次大型修繕。本祠堂現況良好。

供稿人:姚盛福

25、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青雲鎮姚源大宗祠-尊三堂

吾族始祖顯公於唐末(後周廣順年間)從江西省弋陽縣東衝姚家遷徙到江西省幹越縣(今餘干縣)古港姚源,至今千年有餘,繁衍三十五代(蘭字輩),千戶以上,達八千之眾孫,分布於鄱陽縣、餘干縣、樂平市、景德鎮市及本縣各鄉鎮居住。

吾族名:姚源,號古港,別名:桃源,串宗字輩,禮存公後裔通用。祖輩們根據二十八星宿涵意,擬定為七律二十八字字輩。

有心追遠本源長。植桂培蘭奕葉芳。璧合珠聯榮海甸。湛恩寵錫耀家邦。始祖顯公隨堂叔饒州府(今鄱陽縣)為官,路經寶地,見山高林茂,雲霧環繞,溪水清澈見底,潺潺長流不息。於是落戶立村立寨,繁衍子孫後代。清朝文人劉碧作詩兩首贊姚源。

一首:

潺潺穿石罅,委屈繞山家。十裡橋三度,幾灣樹半遮。青涵巫峽月,豔泛武陵花。不許漁郎問,津頭漫系槎。

二首:

雲根曲折數峰清,風送歌聲入窅冥。定是仙人棋局散,爛柯樵下半山亭。吾族史上文人輩出,人傑地靈,宋朝一鶚公任兩淮監察御史,其妻劉氏賜封賢德夫人,特別是明、清兩朝成為當地望族。秀才、進士匾二十四塊之多,曾掛祠堂內,破四舊時期被焚毀。

萬年史上固有素說,先有姚源,後有萬年。明正德初年王浩八率領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立寨於姚源村,王浩八軍師作詩一首:

姚源十八洞,洞洞十八家,家家十八個,個個紡棉花,一人紡四兩,總共多少紗。就是說起義軍立寨姚源兵多將廣之意。農民起義軍嘯聚山林,快意恩仇,縱橫贛浙皖三省幾十年,起義失敗後,明政權析鄰四縣鄉村,新立縣府名曰萬年縣,也就有了先有姚源,後有萬年之說。

吾族宗祠建於清乾隆八年,宗祠徽派建築,坐北朝南,背靠大山,祠前桃源曲水潺潺流過。山水之陽,上等風水,清政府撥銀三十萬兩支持興建,佔地1000平方米,七跨三進,青石板鋪地,第三進蹬臺階而上。麻石雕花圍欄,左右廂房,祠屋梁柱粗壯,以木雕為主,高大氣派。

祠內鑲嵌在牆壁一塊青石匾額,有詩兩首,是蘇軾後裔眉山蘇浩親臨姚源宗祠題著。

一首:勸民捐積皇恩溥,百姓不足不依補。吾門共祝慶盈寧,祠貯社谷垂千古。

二首:春風惆悵溯芳菲。澤溥恩周見此碑。庇族果能勻樂利,康宗自妙酌盈虧。希文今緒知何墜,晦巷深心識善推。記取鴻功垂不朽,雲螭應並日光輝。宗祠近三百年了,史上多次小修,本次大修於公元2012年在姚源族姚悅強、姚國強、姚國虎、姚坊族姚五令、姚科龍等人倡議下,全族姚氏民眾包括本縣姚坊村民眾及政府捐款捐物計人民幣十多萬元,換梁,添磚加瓦,修葺一新,威嚴屹立於古港姚源,永傳後世。

撰寫人:姚國強

整理人:姚悅強、姚國強

26、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姚氏家族萬年關帝廟

姚家人投資新建的萬年關帝廟,姚家的關帝廟,選址於萬年縣湖雲鄉齋山,機緣落地生象,大有可究!而萬年下轄的姚氏家族,素來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我姚氏是舜帝後裔,自古以來推崇一個「義」字,所以我們建了這座萬年關帝廟。如今,秉天地靈氣,在姚金德道長及關帝廟全體道眾努力下,得到全國各地的姚氏宗親姚家人的支持,姚家萬年關帝廟,現已建成以崇寧殿、財神殿、五星殿、慈航殿、靈官殿、鐘鼓樓、乾坤丹房、道家養生院、風水研究等建築群,建成後的姚家萬年關帝廟將是中國道教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集散地,也將會是當代最大最全的道教祈福道場。

江西歷史文化成就較高,其中道教文化以上饒三清山為中心發展尤盛,而萬年縣又處上饒中樞,貫通東西,為傳播道教文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一片江南常見的丘陵,茂密蔥綠的樹木漫山遍野;這是一些散落的到處都是陶片,彎下腰隨時可以拾起。山行水處,以舟代車,以輯為馬,往若飄然......商周時期遺址,多分布於此。這裡便是考古界曾為之震動的齋山。悠悠齋山,綿遠數公裡,神韻甲天下。齋山道脈深厚,源遠流長,它位居萬年縣城北面,橫亙與湖雲湖、厚鳥自然保護區之間,是3600年前古人類理想的犧居地。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成為姚家人傳承文明的文化山。播種道教思想的神仙山。1982年,江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83年,江西省考古研究所、萬年縣博物館對其進行調查和試掘,出土了大批陶瓷殘片。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齋山遺址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全國文物普查時在東南面發現商代馬蹄窖。

2009年,考古學家發現「山」字型窖爐及規則性柱洞......

聯繫人:姚金德

28、江西省上饒市五府山鎮金鐘山村磜頭姚氏宗祠

相傳贛饒邑南五府山鎮金鐘山村白雲深處,磜頭姚家就是天然八景,千煙之地。姚氏宗祠坐落在江西上饒五府山鎮磜頭楊源天池山背橫山林前,坐北向南。前有雙峰朝拱,近有圓坳案山,磜水環繞,誠吉之地。東鄰姚家小學、田野、古寺村莊至寨山,南武夷山脈東端北麓、寺院坪、東坑村莊,西壠裡大村莊、楊源天池山,北橫山、田坂、水口村莊至甜珠山。磜下水口雙鯉並波,左右獅象山相對聳立。祠宇後面的橫山林及左邊的廻龍殿,1973年造田改水已毀。祠宇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原是聯環、聯岢兄弟於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始建的支祠,後宏毅、宏德、經權等於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改建為宗祠,隨後慶發、經章等,於嘉慶十六年辛末(1811)再度捐資擴建宗祠和經善堂、食宿廂房及青龍頭上的廻龍殿。併購置田地山場祀產,以便清明、冬至祭祖為血饗之資及辦學等用。磜頭族姚氏,已經有約1175年歷史。始祖是舜裔66世孫仲涵公,居陝西扶風,東方朔薦推雁門司馬。仲涵公14世孫寄熊公,居浙江吳興武康,31世孫思廉公,從吳興武康轉居京兆,32世孫澄公從京兆轉居湖廣黃州麻城白衣裡,33世孫禮存公,唐貞觀丁未進士,初任延平令,復江西玉山縣令,愛江西弋陽東衝山水遂卜居此開族。禮存祖4世孫淑範公居上饒姚坂,曾寄居上饒縣磜頭姚家勘察多年,15世孫普誠公居弋陽東衝,復姚坂,再遷居磜頭姚家五十一都定居。至今繁衍建有兩個姚氏宗祠,可為望族。

普誠公是舜裔114世孫,其122世孫太寧(行進)公才施行派行字,即:「進永福亨正、全朝會相泰」十個字。至132世孫經貴(行有)公開始,由湖南縣正堂姚步瀛公於同治四年乙丑(1865)在弋陽館二十七族修譜才統一派行字,即:有心追遠本源長,植桂培蘭奕葉芳,璧合珠聯營海甸,湛恩寵錫耀家邦。共28字,此地已出有「奕」字,舜裔144世孫,仲涵祖77世孫,禮存祖44世孫,磜頭淑範祖40世孫,普誠祖29世孫奕菲。

磜頭族人分布:姚家(七房)、禹溪、雙溪口、厚坪、廣豐縣大塘、嚴山底、嚴村、大洋,鉛山縣石塘、黃柏畈、丁馬山,福建浦城、江蘇鎮江、山西、臺灣等。據不完全統計約2000人口。

名人輩出,普誠17世孫,宏中、宏毅公,在蘇州經商,因懂天文會觀星鬥,遇高宗皇南巡遇難得救賞王馬褂貳件;18世孫經達公祖,清乾隆年間狀元及第、翰林院編修,譜志載「南國領袖」、「為人俊傑」二塊匾額;23世孫元生老革命是1929年閩北蘇區(五府山)第一個紅色政權禹溪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及區委書記等職(地方志)。近代,北大,國防科大,中央財經大學,浙大研究生等知識人才,在逐步出現。

撰稿人:(磜頭姚家老姚氏宗祠裔孫)明才、炳福、植富、植木、坦勝、長龍、憲福聯繫人:姚憲福

29、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姚圩鎮黃蓮壋姚氏祠堂-世德堂

黃蓮壋公祠坐落於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姚圩鎮黃蓮壋,堂號:世德堂。黃蓮壋(仙溪新屋)姚氏系仙溪老屋玉公之後。

據本村祖傳舊譜記載:始祖乃北宋年間陝郡(今河南省)梁國公長子彝公派也,譜稱瑞州新昌(今江西宜豐)靈源姚氏第一世祖,渝東姚氏的來歷是靈源尚忠公節九世孫姚襄,字景國,宋朝鄉試捷登文林郞,在浙江省會稽縣做知縣,因得罪朝廷全部家產被抄盡,其子姚禧(公元1199-1225年)字福可,奉母廖氏,流浪新餘渝東,見白沙土地肥沃,山水秀麗而在此成家。繁衍至今29世.渝東五源姚氏和遷往外地總人口不下五千人,其字輩分別是:禧、明、金、添、德、青、執、玉、敷、震、則、子、養、光、大、戀、起、殿、時、芝、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渝東五源姚,白沙老屋(發源村)500人,白沙新屋130餘人,仙溪老屋460餘人,仙溪新屋(黃蓮壋)190人,新溪鄉彭家洲60餘人,共5個村莊,人口共計1340餘人。

黃蓮墚公祠姚氏與寧氏同居一村約300多年,仙溪玉房後裔及之盛及其子孫(白沙恭公)共50餘戶,196人。祠堂重建於農曆2014年2月初8動工,由姚、寧兩姓集資。並得到了兩姓族人及桑梓賢士的慷慨捐資,於2014年11有16日竣工。在原祠堂舊址重建黃蓮壋公祠,重建後的黃蓮壋公祠仍是坐北朝南,磚混結構,面積約419.09平方米為三進兩天井格局,祠堂內共有立柱5對,其中兩對分別刻: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父慈子孝家和萬事興;夫敬妻賢人善百業順。有3對立柱為後世留白(即今後本村族人中有部級以上職位或高考省狀元方可在壹對立柱上題聯),整座祠堂有正大門、儀門、天井、廊道、正廳、龕殿、大門的楹聯是:黃壋門風萬年盛,蓮溪地脈百世昌。中廳正堂掛「敬祖崇德」匾。

黃蓮壋祠堂大門樓氣勢雄偉,中大廳開放寬敞,後大殿典雅莊嚴,兩廂房耀眼奪目,祠前平疇沃野,水蓮相依如畫,彰顯黃蓮壋村姚、寧二姓和睦共濟、攜手互相、世德同堂、源遠流長的傳統美德。

供稿人:黃蓮壋村姚建華

仙溪姚家祠堂座落在江西新餘渝水區姚圩鎮姚圩街,堂號世德堂。

追溯先祖,始祖乃北宋年陝郡(今河南省)梁國公長子彝公派,譜稱瑞州新昌(今江西省宜豐縣)錄源姚第一世祖,仙溪姚氏家族為瑞州新昌錄源尚忠公第九世孫姚襄公字景國之後,宋朝鄉試捷登文林郎,時任浙江會稽縣令,因得罪朝廷,家產抄盡,其子姚禧字福可,奉母廖氏自瑞州新昌錄源流浪至新餘喻東白沙,見土地肥沃,山水秀麗,在此定居,為白沙第一世祖,配竹塘龔氏生明善公,配陳氏。明善公生全成、全興公,全成幼子添公字壽元,配新淦塘頭趙氏。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從白沙定居此地,取名仙溪姚家,至今725年,後姚氏人丁興旺發達,且地理位置優勢,遂在此興建集市,取名為「姚圩街」。本祠堂姚氏共500餘人,其字輩為:禧、明、全、添、德、青、執、玉、敖、震、則、以、子、養、光、大、立、起、殿、時、芝、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仙溪姚家祠堂於公元2010年5月在原地開工重建,磚混結構,公元2010年冬日竣工。新祠堂古色古香,設計新穎、別致,寬敞明亮,堂前雄獅盤踞。仙溪姚家祠堂的重建,彰顯本村族人承傳祖先遺風,團結和睦,共創輝煌的傳統美德。

供稿人:仙溪姚根保

31、江西上饒市玉山縣樟樹鎮姚村祠堂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桐城麻溪姚氏】 昔日園林
    所歷任上理刑獄,平寇盜,重倫理,恤生民。道光二十二年引退,晚歲寄居江寧,後五年卒。南園前後兩百餘年,雖中途易主,但一直為姚氏所有。南園日後亦成地名,園外稱南園大場,牌樓叫南園穿門。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南園壽終正寢。它與眾多的世家大宅一起,悄無聲息地消失在新闢的城中大道上。
  • 江西省首次發現罕見B(A)血型
    近日,江西省血液中心收到江西省內2份獻血員標本要求進行ABO血型鑑定。該中心血清學檢測發現這2份標本符合A2B血型特徵,基因檢測僅發現B血型基因。經測序分析證實,兩例標本基因型分別為B(A)02/O02和B(A)04/O01,為江西省首次發現。B(A)血型是ABO血型中1種罕見的亞型,人群中比例為0.3~1.6人/10萬人。
  • 她風採 | 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三八紅旗集體事跡系列報導(九江...
    她風採》系列報導  展現新時代九江女性良好風貌~  她風採  「九江市婦聯」公眾號特別企劃  2019年度江西省三八紅旗集體    點開視頻,為她們的事跡點讚  九江市中醫醫院護理部  近日,為樹立先進典型凝聚榜樣力量,引導和激勵全省廣大婦女爭當最美巾幗奮鬥者,經江西省婦聯研究決定,九江市中醫醫院護理部被授予「江西省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
  • 成都青白江龍王鎮梁灣村劉家祠堂 200年老祠堂是座土牆房
    之所以說它獨特,是因為一般的老祠堂大都是木柱式結構、籬笆牆或磚牆,而這座劉家祠堂是土夯牆結構。所以從外面看起來,它更像是一座普通的舊式川西民居。2016年12月18日,劉家祠堂所在的劉氏家族110多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祠堂裡,開展中斷了60多年的冬至祭祖活動。走進劉家祠堂,一股古樸簡雅之風迎面而來,時光回溯近200年歷史,訴說這支劉氏家族的故事。
  • 最美鄉村——婺源縣「現代桃花源」
    婺源縣, 古徽州六縣之一,今屬江西省上饒市下轄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鄉村"。李坑李坑是一個李姓聚居的古村落,這裡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李坑是個四面環山的水鄉小村,村前是大片的油菜花田,入春後滿山遍野的金黃,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氣氛。
  • 修繕、保護祠堂建築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 祠堂建築文物價值的認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認定標準中規定:實際存在,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歷史文化遺存,均應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每座建築情況不同,修繕的方法也不全一樣。如果不積累這方面的經驗,不總結修繕方法,古建築要修好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古建築修繕過程中,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古建築修繕工程,施工是關鍵。抓方案文本的審查重要,抓施工一線的管理更重要,更是保證修繕工程成功的關鍵所在。從目前的祠堂建築來看,本地區的大多為明、清樣式。在修繕過程中,要認清祠堂建築是明式還是清式的。明清祠堂建築從形態上看基本上是相同的。
  • 熊貓基地「滾滾小萌新」集體亮相,你pick哪只?
    9月29日,國慶、中秋到來前夕,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下稱:熊貓基地)聯合成都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執委會,為2020年部分新生大熊貓寶寶舉行了隆重的亮相活動。為了更好迎接2021年成都大運會順利舉行,此次亮相活動將大熊貓和體育精神相結合,熊貓寶寶們在跑道樣式的亮相臺上,準備展開一場激烈的、別開生面的「短跑比賽」。亮相的大熊貓幼仔分別為太陽產房的「三巨頭」——「熱乾麵」「蛋烘糕」和「春生」以及誕生於月亮產房的「四最」——「潤玥」「艾玖」「和花」「和葉」。
  • 為什麼南方祠堂遍地都是,北方卻無處尋覓?真相令人咂舌
    作為文物建築,祠堂承載著眾多的歷史、人文、科學、藝術、建築、民俗等信息,是我國珍貴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追憶祖先的地方。關於祠堂的起源,竟然和朱熹有關!宋朝時期,三代之禮已不符合當時的要求。因此朱子根據當時的情況進行了改革,提出了「祠堂法」。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區氏族人遷居於此後,隨著子孫世代繁衍,逐漸以家為系、花開四坊,分為阮東、阮西、阮南、阮北,並在村中建起一座座祠堂。「最多的時候有27座祠堂。」區慶堂說,宋刺史祠(始祖舊祠)等祠宇已消失,如今只剩下顯璧區公祠、柏堂區公祠、樂淡區公祠、大夫區公祠等7座祠宇,甚為可惜。現存的7座祠宇,分布在阮埇村四坊。
  • 名門修譜:家譜記錄家族發展,那祠堂有什麼用?
    祠堂作為祭拜祖先與崇拜神靈的產物,是家族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祠堂屬於中國傳統建築,也是歷史的教科書。閱覽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是一種相當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 中國視頻草根明星4月26日第一次集體公眾亮相
    屆時,目前中國視頻網站上最活躍的草根明星,將第一次集體亮相,讓人們能近距離感性了解這一近年來最為活躍的人群。 作為中國第一家視頻網站,並一直引領著中國視頻網站發展潮流的土豆網,將在今年4月15日土豆網上線三周年之際,啟動各項推廣活動,其中土豆電影節就是這些推廣活動中的重頭戲。目前,土豆網已經在自己的網站上線了土豆電影節專區,並開始邀請國內各個領域的專家名流參加到電影節。
  • 十年來最美月全食亮相蒼穹 全食持續近一小時
    張龍雲 攝  12月10日晚,十年來最美月全食亮相蒼穹。圖為在福建湄洲島拍攝的「紅月亮」。中新社發 王東明 攝  12月10日晚,十年來最美月全食亮相蒼穹。圖為在福建湄洲島拍攝的「紅月亮」。中新社發 王東明 攝
  • 新LOGO和ID.家族集體亮相,大眾在華的「大象轉身」
    10月31日,大眾汽車全新LOGO在中國正式亮相,同時還帶來了大眾最新純電汽車ID.家族,以及大眾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新戰略 ID.家族集體亮相 有很多人都說,在中國,沒有比大眾更懂中國消費者的車企。中國已經成為大眾最為倚靠的單一市場。在中國新能源化的大趨勢下,此次針對中國市場,大眾汽車也是帶著ID.家族全系車型亮相,其中,已經國外發布即將在德國量產的ID.3車型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 ...全國五好家庭暨家庭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 揭曉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
    12月31日上午,全國婦聯在京召開第十二屆全國五好家庭暨家庭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和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揭曉電視電話會。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出席會議並講話,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推進新時代婦聯家庭工作,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團結引領廣大家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發揮更大作用。全國婦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黃曉薇主持會議。中宣部副部長傅華出席會議並講話。
  • 客家人心中的祠堂:祠堂若在,家族必興!
    ,是中華大地上鮮活的遺存,是正宗的中國「國粹」,也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  走進祠堂,仿佛能感覺到先人的一切:他們的家常話、他們的腳步聲、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他們的心跳呼吸,都散布在這像家一樣的祠堂中。  在祠堂,最重要的還數品質和德行,比什麼都重要。所以「耕讀傳家,清白明世」才一直都是中華氏族幾千年來必須謹遵的深刻教誨。
  • 潮州唐宋前八賢之一,近千年的歷史,廣東省汕頭市柳崗王氏祠堂
    柳崗王氏祠堂,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金灶鎮柳崗村。王氏祠堂是「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南宋名臣諫議大夫王大寶為母親王氏請旨建造的。該祠堂於宋代建炎三年創建,明代嘉靖十三年重修,清代雍正十三年再修,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2001年,王氏祠堂被原潮陽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 「小譜說堂號」宗族祠堂與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1、祠堂是祖宗神靈聚居的地方,供設著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會,齊集祠堂,由族長或宗子主持,作禮設祭。清明掃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後分別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掃。通過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儀容,喚起家族團結。
  • 江西宜豐縣黎氏祠堂匾額,不題宗祠,這背後的故事
    石崖灘黎氏祠堂位於宜豐縣石市鎮石崖灘村白田自然村,是在黎氏宗祠舊址上新建起的祠堂。始建於乾隆年間,坐北朝南,為二進三開間穿鬥與抬梁混合結構,寬13.3米,進深41.7米,高10米,前後天井各一個,宏偉高大,雕刻粗獷,為典型的江西清代早期建築代表作之一。後經歷史風雨,損毀嚴重。
  •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1月9日
    這是江西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編輯整理歷代詩詞,是廬山文化史乃至江西文化史上前無古人的一件盛事,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中華詩詞文化寶庫。 廬山的歷史沿革 廬山從兩漢、三國、吳、晉直至南朝,皆隸屬柴桑縣。隋時隸屬湓城縣。唐代隸屬潯陽縣。五代楊吳,始以廬山之南為「星子鎮」,隸屬江州德化縣。
  • 關於表彰江西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的決定
    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表彰江西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的決定(2020年12月30日)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