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名家劉勇示範掩手肱拳
動作一:接上勢,身體微右轉,重心左移,兩手雙逆纏下分,目視前方。 要求:兩手下分時,隨重心移動,分手要在身體略右轉時進行,以身帶手。此勢呼氣。
內勁:勁由右腿纏至左腿,兩臂隨腰勁轉動逆纏下分。
動作二:接上勢,重心由左腿再移向右腿,松右胯,兩手變順纏下合。右手握拳屈肘合於右腰間,拳心向上,左手掌心朝前,指尖朝上,合於胸前正中線。目視前方。
要求:重心合於右腿,塌腰松胯,周身相合,意識集中,以靜待動,有一觸即發之勢。此勢吸氣。
內勁:腰勁下塌,含胸束肋,松肩沉肘,勁合於拳。拳勿握緊,右腳尖內扣,右胯放鬆下沉,使右腿形成一個螺旋纏絲勁,像彈簧一樣,壓得越緊,反彈的力量越大。
用法:周身合勁團聚不散,內勁飽滿充溢時,可用肩發肩,用肘發肘,用掌發掌,用拳發拳,掌握這個合勁後,即可隨心所欲,任其自然。
動作三:接上勢,重心迅速由右腿移向左腿,身體迅速向左轉;右拳逆纏,迅速向前發勁,左肘快速向後發勁。左手半握拳,收至左肋旁,目視前方。
要求:發勁時,右腳蹬地,襠勁內扣,擰腰轉襠,以腰脊為軸,立身中正,旋轉發力,前拳後肘,二勁平衡。發勁時配合呼氣。
內勁:丹田勁沉於右腳,再由右腳蹬地發出,順右腿裡纏至左腿,腰勁迅速左轉,上纏至右肩肘,再逆纏達右拳頂;左肘輔助發勁,使周身完整一氣。
用法:向前螺旋衝拳,可擊對方胸部,左肘後擊,可打背後樓抱之人的肋部。
"掩手肱拳"是以肢體動姿勢做來命名的拳勢,又名"掩手肱錘"或"奪命紅拳",拳在武術中俗稱為"錘",意喻拳頭像鐵錘一樣堅硬而有力,此勢為傳統陳氏太極拳"七大錘"之首(掩手肱錘,庇身錘、肘底錘、擊地錘、護心錘、指襠錘、撇身錘)是傳統陳氏太極拳中較重的手法,是通臂勁的具體表現,主要用於擊打對胸部,可破解對方從正面的快攻。
近戰時可兜、掛、撇、以勁走三節的肩靠、肘擊、拳撩的方法應戰,遠戰時可調整身法,快速進步對敵,所發之拳螺旋衝出,直取對方要害,出手見紅,在戰術上採用了化打合一、驚上取下、擊前攻後、因敵而變的戰略方針。
主要體現出一個"掩"字,應用時拳肘同發、相互掩映。如陳長興公在《用武要言和戰術篇》中所述的攻擊方法:"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速雷,雷發不及掩耳。"此勢在技擊中要以速度和力量見長,可短打、可遠發,左手的掩護動作要真中有假、假裡藏真。右拳要快而準,一擊即中、絕不遲滯。
《歌訣》雲:"意領形隨周身松,合掌沉拳蓄如弓。錘自心發同放箭,擊前顧後似炮轟。"
溫馨提示:文章、圖片素材來自網際網路,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如涉及版權請與我們聯繫處理或刪除。【陳氏太極拳學習者】平臺意在分享,感謝作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