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2021-01-09 悟己語文

我最珍視的品質:以負責任的態度和一流的技藝竭力做到最好。

20世紀70年代,一股中國功夫片的熱潮席捲了世界,功夫巨星李小龍的這個響亮的名字享譽全球。你很難說是功夫成就了李小龍,還是因為李小龍功夫才有機會走向世界。但從那時起,李小龍、功夫成為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特有印象。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廣東順德,他是武術技擊家、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巨星、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演員。

李小龍雖成就卓越、紅極一時,但年僅三十二歲就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今年是李小龍80周年誕辰,讓我們撥開時光的紛紜迷霧,打開一本《李小龍信札》,走進最真實的功夫巨星李小龍。

這本書由美國人約翰·裡特編輯,收錄了李小龍從1959年11月首次乘船赴美到1973年7月20日逝世當天,人生最重要的十四年間給親朋好友和合作夥伴的信件。

我們得感謝那個移動通訊還不是那麼發達的年代,留下這麼多珍貴的信件,這裡面珍藏了李小龍最真實的靈魂。

我們可以在信件中感受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成長、他的雄心壯志、他在每一個人生重要關口的抉擇,去了解這個傳奇巨星活過了怎樣的一生。

本文將從東西方的碰撞、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與創新、離不開的愛情和友情以及停不下的表演和生命四個方面對李小龍的一生進行梳理,去探尋他身上那些除功夫外將凡事做到最好的優良品質。

一、東方和西方的碰撞

①身份上的碰撞:美國籍的中國人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一位著名的粵劇演員。40年代,李海泉帶著身懷六甲的夫人在美國巡演,期間在舊金山生下李小龍。李小龍三個月時,被帶回香港,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和青年時代。

1959年,李小龍十九歲,首次乘船赴美,初時暫居西雅圖,後於華盛頓大學哲學系學習。

除了出生在美國,李小龍完全是浸淫於東方文化背景之下成長的青年,具有很高的民族認同感。

少年李小龍

②初露鋒芒:西方大學裡的東方功夫少年

初到美國,李小龍的生活很艱苦,他通過打工賺取生活費,在六零年給友人的信中,他寫到:

現在,我確已自力更生,從踏上這個國家的那天起,我便再未勞煩父親接濟我一分一釐。課餘,我在兼職做服務生。老實說,兄弟,那真是相當不易!我總是累到不行!

錐在囊中總出會露出鋒芒!困苦的生活難不倒這個來自中國的功夫少年。

以1961年為節點,在考入華盛頓大學之前,李小龍勤練詠春,認得了一些西方朋友,他教別人功夫,別人教他「具有異國特色的步子」。後來憑藉自己的實力進行過多場功夫表演,和朋友上過兩回電視。1961年進入大學之後他在學校裡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校園裡進行訓練和表演,博得了師生們的廣泛好評。

從此在大學這一小方天地裡,很多西方人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武館,有這麼一個厲害的來自東方的小子,他有會一門獨特的中國格鬥技術——功夫!

初生之牛犢,滿滿都是衝勁!

青年李小龍

③大放異彩:令人尖叫的中國功夫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武術界的拳擊格鬥是主流,由中國功夫衍生出來的柔道和空手道,雖然只是功夫的基本形式,卻幾乎風靡全美。可是並沒有多少人知道東方的功夫。

李小龍認為這是因為在美國根本沒有人聽說過功夫這種至高藝術,也缺乏有功底的教頭的緣故。李小龍在62年給香港故友的信中寫到:

放眼所有武術形式,功夫當屬最上乘……我自信自己多年的功夫底子,能夠讓我成為美國首位功夫教練……我的目標是在此創立第一所功夫武館,然後逐步推廣至全美(我打算用十到十五年時間實現自己的全部計劃)。我這麼做不單只是為了賺錢,還涉及許多其他因由,列如:我希望讓全世界了解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我喜歡教授功夫幫助他人……

此時的李小龍雖然只是個一無所有,僅蝸居於一間狹小的地下室的大學生,可是他的志向非常遠大。以在全美推廣功夫為目的,有了自己清晰的職業規劃,這種規劃來自於自己對於中國功夫的高度自信和強烈熱愛。

李小龍在空手道比賽做示範表演

1964年,李小龍於加州奧克蘭開設武館,此後的三四年他出席多個全美甚至國際的空手道競標賽做示範表演,開始在武術圈打響了名頭,1967年,振藩國術館洛杉磯分館正式開業。

彼時的美國,電影業發達,各種動作片也很受歡迎,隨著李小龍在武術界聲名鵲起,他開始接觸影視圈,並且大獲成功,只要有他出演的影視劇哪怕是客串,也一定是片中最精彩的鏡頭,總會引得觀眾一片喝彩!

1969年,李小龍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

縱然我現在已經涉足新的領域(演藝),但回首過去十年,發揚中華武術一直是我奔走的主要重心。而我在武術方面的成就也最令人滿意,三位全美自由式空手道冠軍如今都師從於我,為此,「中國人」這三個大字也在武術界內威名大振。

李小龍弘揚武術的初心不改,更多的西方人通過電視知道了中國人的功夫,他成為了真正打入好萊塢的第一個華人影星,也成功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人孱弱的固有印象。

二、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與創新

1.傳統與現代的衝突

①中華武術的繼承者

李小龍和功夫的淵源最開始是跟著父親學習太極拳,練了幾年後覺得節奏太慢不適合街頭打鬥而放棄。後來通過朋友引薦,跟隨武學宗師葉問學習了多年的詠春拳。

葉問和李小龍

1962年李小龍給兒時好友的信中寫到:

功夫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武道深深影響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我將練功視為一種身體力行的文化、一種思維訓練、同時也是一種生活之道。

武術是李小龍生命中最為重要也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

②對傳統武術的質疑

長期的訓練使得李小龍對中國傳統武術瞭然於心,但他並不迷信傳統權威,認為想要在功夫上有所造詣,就得摒棄一切糟粕,直取武術「精簡直接」的本質。李小龍以街頭格鬥實戰效果為出發點,對於很多傳統武術固化的套路和效率產生了質疑。

儘管我仍堅稱自己的拳法是中華武術,但實際上我已經對中華傳統武術失去了信心,因為幾乎所有武功路數都無異於紙上談兵,就連詠春也概莫能外。所以如今我練習的方向更側重於全副武裝地展開有效的街頭格鬥。

他把自己和傳統武師區分開來。認為他們總是試圖設定一個節奏,而不去去適應瞬息萬變的節奏,教授功夫的過程更是將原本鮮活的招式剖析的如同殭屍一般,這是不利於實戰的。

所以李小龍在1967年給友人的信中,拜託朋友按自己的手繪圖做了一個微型墓碑,「旨在戲劇化地影射傳統功夫流派的死板僵化」。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之下,改變勢在必行!

2.對傳統武術的創新。

李小龍認為「功夫的最終目標是精簡——以最少的招式,最小的力道,最大程度地表達自我。

所以他以詠春拳為根基,融合擊劍、拳擊的特點創立了一套博採眾家之長又講究精簡直接的武術體系,命名「截拳道」。

截拳道講究時機和距離,並沒有固定招式和套路,這樣對手也就沒有破解之法;武術招式很多,最實用的能最快速擊倒對方的招式就是對的。這也就是他經常說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通俗說來就是「快、準、勁、狠」。

截拳道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李小龍對傳統的質疑,對某個實用動作技巧的研究,對武術的核心因素的分析,自己武學背後的哲學思想都在一封封與朋友的書信往來中,通過自己的筆尖慢慢梳理成型。

李小龍是繼承者,是創新者,是武術哲學家,他的截拳道就是傳統與創新結合的產物,給中國傳統武術注入活力。

三、離不開的愛情和友情

在李小龍的信中,除了極少數商業信件,大部分是給妻子和友人的。

1.「愛你的小龍」

李小龍的妻子——琳達·埃莫瑞,是他在華盛頓大學的同學,也是他的徒弟。這是一位美麗的愛爾蘭裔的美國白人姑娘。

李小龍和妻兒

他們1964年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一女,生活和美。

李小龍的給琳達的信數量非常多,寫信的地方有世界各地的機場、酒店和片場,寫信的時間從還是一個青澀的少年,到受傷落魄到飛黃騰達,信的落款最多的就是「愛你的小龍」。

李小龍曾有一段時間腰部受重傷臥床很久,家裡沒有經濟來源,琳達不離不棄,外出工作養家,回來照顧孩子。在李小龍成為影星到處做空中飛人的日子,她更是在家照顧好家裡的一切,是位非常好的賢內助。

李小龍給琳達的信中,他和所有的丈夫一樣和妻子討論家長裡短,為房貸憂心,為孩子的牙牙學語而興奮,為愛犬的飲食操心,為和家人分割兩地而痛苦,為終能以一己之力養家而喜悅……李小龍在信中跟妻子一起分享自己的事業,一起憧憬美好的未來。1971年在泰國曼谷,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到:

親愛的老婆,我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想告訴你,越是四處週遊,越是閱人無數,我便是對你情有獨鍾。

鐵漢柔情,令人動容!

2.四海皆兄弟

李小龍的徒弟也是朋友比賽中獲得佳績

李小龍是個四海為家的人,他為人正派,也非常樂於交友。在與朋友的諸多信件裡我們看到了他們在武學上的交流、事業上的探討和生活上的問候。

李小龍待人以誠,為解決好友在武術上的困惑細心分析,經常畫圖分解動作,幫助友人進步。對方失意時更是以自己強韌超凡的人生哲學去勸說和撫慰,讓對方不要把精力浪費在焦思苦慮和消極的念頭上。

拉裡是李小龍洛杉磯唐人街武館的弟子,一次車禍受傷,李小龍先後五次去醫院探望,並寫信鼓勵:

生活的戰場並非總是青睞那些更強更快的人。而勝利遲早屬於——相信自己行之人!

好朋友嚴鏡海去世後,李小龍寫信安慰嚴鏡海弟弟,說到:

他是個男子漢,我愛他,我也失去了一個兄弟。若有我能幫助之處,請儘管開口。走筆至此,悲不能書。

李小龍的對兄弟真情珍惜至此!

四、放不下的功夫表演和生命

1.閃耀的巨星

1971年,李小龍與香港電影公司合作拍攝《唐山大兄》,該片打破了之前的香港電影記錄。1972年的《精武門》、《猛龍過江》、1973年的《龍爭虎鬥》……一系列作品憑藉李小龍快速有力的武打動作和獨特風格很快風靡全球,作品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部比一部賣座。李小龍成了華人功夫巨星,一時風光無兩。

李小龍劇照

此時的李小龍並不滿足,他仍在艱苦練習武術和進行體能訓練,爭取更大的發展。在與當時華納兄弟影業公司董事長的信中寫到:

儘管我在這裡享盡優待,但扔有一種無可磨滅的挫敗感: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香港電影業的拍片品質委實落後不少而我對這種挫敗感的真實解讀是,這個中國佬遲早會聲勢浩大地打回美國市場。

李小龍的願望是成為片酬最高的華人巨星,將華人電影推向世界。

2.生命之思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給自己的律師寫了一封信,信中概述了多項今後的商業提案和計劃。幾個小時後,李小龍去世,年僅32歲(33歲未滿)。

所有的輝煌在這一天黯淡!這是李小龍的最後一封信,雲中再也不會有錦書來了。

掩卷沉思,李小龍短暫的一生為何能如此活的如此精彩?

通過這些信件,我們穿越時空,看到了一個那麼真實的李小龍:

他以中國佬自居,帶著強烈的民族自信把中國功夫帶入國際;他醉心武學,敢於挑戰傳統權威,自主創新;他為人正派,對朋友妻兒真誠關愛;他身上有種崇高的品質——凡事力爭做到最好,絕不退而求其次。他的一生彰顯了一種日求精進、逆水行舟、精神世界強韌超凡的人生哲學。

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寫到:「如能善加利用,生命已足夠悠長。」

結語

李小龍的心中有一個功夫夢,他是一位追逐夢想的典範,終其一生都在理性的計劃——履行——達成,這就是李小龍。

書信為證,上天賦予李小龍的三十二載春秋,他從未虛度。

相關焦點

  • 李小龍書信集出版,再現跌宕起伏的人生與浪漫的情感生活
    書中,讀者也可見一個多元的李小龍,帶給讀者全新認識。《李小龍信札: 功夫、表演和生命》李小龍著,李倩譯,後浪 |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書信印證了李小龍起伏動蕩的人生李小龍的生命短暫,但幾起幾伏。從艱苦的留學生涯到為成名苦苦掙扎,再到成名後突然精神垮掉,盡呈現在書中,許多細節頗為生動。
  • 《虞美人》李煜的失意與逍遙,啟示我們珍惜現在時光,不虛度年華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李清照對西楚霸王項羽的評價。其實,項羽的寵姬虞姬也被人們歌詠了千年。據說,虞姬死後鮮血染了地上開出一朵鮮花,為了紀念她,人們便以「虞美人」來命名這花。後來唐朝無名氏將項羽和虞姬的悲情寫成了詩,便有了「虞美人」這個詞牌。
  • 李小龍英年早逝,他卻很早就看出李小龍有短命相,原因是這樣
    之前曾有傳聞說葉問從李小龍走路腳跟不著地,還有面向上就斷定過他是短命。李小龍是天生的扁平足,這是非常常見的,這種腳會影響到走路時的步態,也會對腳底的其他關節有所影響,但是不會對身體健康有所影響,也不會危及到生命。
  • 甄子丹點名最神似李小龍,陳國坤為周星馳平反
    2001年參演《少林足球》扮演「李小龍」而聞名的演員陳國坤,近日接受電臺訪問,他提到心目中兩大偶像分別是李小龍與周星馳。曾經被「宇宙最強」甄子丹指他是史上最似李小龍的演員,他謂從小到大都被說像,連自己在西雅圖看到李小龍墓碑上的照片,都忍不住驚呼「真的很像!」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女高中生的虛度日常》虛度的日常,或許是個有意義的夢
    《女高中生的虛度日常》這部作品呢,pv未放送,我一直以為是個治癒番,要說為什麼呢,借鑑男高的溫馨(題外話),本人也猜測到了這部作品會以搞笑而部分溫馨的手法來作為主題,可是呢,我之前總有一種「禁錮」。我總會把日常的搞笑程度還有男高的溫馨代入進去,以至於我一直把這部番當成「男高的虛度日常」我擔心這部番會不會超越以前的番,會不會比別的番差,在前幾集觀看體驗中,我一直抱著這種心理,拿去比較。
  • 李小龍幼女李香凝,為保父親權益奔走10年,如今結果怎麼樣?
    可世上最怕的就是如《春暉亭為櫸川子賦》所說的一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子女還沒來得及盡孝,父母便先離去了。01眾所周知,李小龍是當之無愧的武術巨星,華人之光,他在武術和電影方面的成就,至今無人超越。
  • 李小龍交手耗時最長的人,撐過了三分鐘,被李小龍用別名稱呼
    如果說他是李小龍的對手,那顯然是誇大了他,因為他在李小龍手下勉強只支撐了三分鐘,還是由於在不斷的奔跑中做到的,但是即便如此,他或許也算是李小龍平生遇到的最強的對手之一了吧,因為並沒有紀錄誰在與李小龍交手時超過了一分鐘(李小龍截拳道思想成熟後)。
  • 李小龍傳奇,李小龍與紹伯對談功夫用處!
    大家都知道了李小龍傳奇,李小龍自從上了貴族學校,就經常受到學生和老師的歧視和侮辱。但心強好勝的李小龍,不甘心被他們侮辱,所以經常與外國學生打架,這引起了學校老師和其父親的不滿。你知道李小龍得了全香港恰恰舞冠軍,英國貴族學校的學生和老師仍然人看不起他,看不起中國人,使李小龍很氣憤,再加上布萊爾恰恰舞比賽因為輸給了李小龍,經常找李小龍的事,這是李小龍有了學習功夫的念頭!
  • 《李小龍傳奇》主要演員介紹
    陳國坤 Kwok Kuen Chan  陳國坤,人稱小龍,原為特約演員,經朋友介紹下認識周星馳,並於2000年擔任電影《少林足球》的排舞師,及後因貌似李小龍而被周星馳賞識,飾演《少林足球》裡的主要角色,並成為星輝旗下的全職演員,2002年參演美國哥倫比亞公司投資,徐克監製的電影
  • 《李小龍傳奇》籌拍 邊瀟瀟飾演李小龍初戀女友
    在過去的2006年裡,邊瀟瀟在熒幕上為我們塑造出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如今,她的動人形象在今年正在籌拍的四十集電視劇《李小龍傳奇》中將再次展現她那脫俗的演技。  兩小無猜的真摯情緣—李小龍偏愛「荷花」  在電視劇《李小龍傳奇》中,由邊瀟瀟扮演角色是李小龍的初戀女友秦小曼。
  • 李小龍傳奇, 罕見照片(下)
    他的三十二年是充滿了生命力的人生,要比活了兩倍長的人更有所創造,更值得滿足。一個人充滿生命力而生活時,對死是不感到懼怕的。我相信他自己走過的是正直的人生而安息在平靜中。李小龍並不希望我們為了想念他而哭泣,他只為我們能夠從他那裡學到如何辨別是非而高興。  我願意在這裡對他表示敬意,給他所應得到的讚美。  嘉禾公司意識到了這些膠片的利用價值,決定想方設法完成這部電影。
  • 感慨青春易逝詩詞精選三十二首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再見君時妾十五,且為君作霓裳舞。可嘆年華如朝露,何時銜泥巢君屋?——兩漢:佚名《古相思曲》-2-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代:佚名《金縷衣》-3-輕盈嫋娜佔年華,舞榭妝樓處處遮。春盡絮飛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
  • 焦點人物:李小龍|李小龍傳奇中,李小龍得到全美冠軍後被一個殘疾吃...
    李小龍在網絡上一向話題性十足,此前有多位網友曾對其進行發問,引來了大批網友圍觀討論,小編精選出以下幾個熱門問題供大家討論:李小龍傳奇中,李小龍得到全美冠軍後被一個殘疾吃冰的外國人打敗,這是真實事件嗎?那不是真的,只是電影情節需要。
  • 《李小龍傳奇》登陸央視 這個「李小龍」不血腥
    陳國坤神似李小龍。(記者王錚 攝)由俞勝利製片,李文岐導演,陳國坤、王洛勇、于承惠主演的50集電視劇《李小龍傳奇》,昨天(7日)舉行了央視一套首播發布會。俞勝利稱,劇中的勵志內容多於武打場面,《李小龍傳奇》絕不血腥。 製片人俞勝利介紹,50集的戲中打戲僅佔了小部分,更多的篇幅在於突出李小龍的個性和精神,讓作品有更高的品位。「我們堅決摒棄飛來飛去的鏡頭,杜絕血腥,不到萬不得已不出手。央視審片小組給我們的評語是:武打高級,收視效果迷人。這 部劇也從原本的央八首播提到了一套。」俞勝利說。
  • 電影《李小龍》開機 主創稱打造最真實的李小龍
    7月20日是李小龍去世整37年的日子,電影《李小龍》在廣州舉行了首次新聞發布會。影片的監製和導演文雋帶領片中的一眾主演梁家輝、鍾麗緹、葉璇、李治廷、貢米、謝婷婷和張一山等人出席了發布會,就連李香琴也專門趕來。
  • 讀恩銘書信 仰偉人風範
    在鄧恩銘誕辰120周年之際,重讀鄧恩銘同志的書信,讓我們更加深刻了解革命烈士博大胸襟和偉人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他親筆書信中,讀懂他的思想,觸摸他心靈跳動的脈搏,感受他對家鄉的無限眷戀與情懷。與司馬遷「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千古格言,同工異曲。當時鄧恩銘十六歲,正是青春年華,是山東省立一中的學生,他立志要有遠大理想,具備吃苦耐勞、不怕艱難的精神。信中他問候了父親鄧國琮,母親黃氏,弟弟鄧恩榮,六弟鄧恩光,大姐鄧老菊,三舅黃正華。
  • 李小龍傳奇,20歲之後李小龍出演過的影片
    李小龍在1965年,25歲的他就去了好萊塢,並在電影《陳查理長子》中試鏡,這次試鏡以後,他就正式成為了好萊塢的演員,他也是首個進入好萊塢的中國大明星。或許現在有很多國內明星參演過好萊塢電影,但是能和李小龍的知名度相比較的,也是鳳毛麟角。
  • 從《李小龍傳奇》說太極拳
    2008年電視劇《李小龍傳奇》上映,眾多網友質疑電視劇的一些細節。如果用電視劇的一句話來說:剪枝蔓,立主腦。這些質疑不能掩蓋這部電視劇的宏大與精彩,因為這部電視劇,讓更多的中國人對李小龍的傳奇一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從武術的角度,電視劇體現的武學思想與我們能查到的資料中,李小龍所闡述的武學思想是一致的。
  • 品讀毛澤東書信 領略偉人風採
    博大情懷 毛澤東書信展現出他的博大胸襟,又情真意切。我們可以看到不少毛澤東關愛同志的信。1961年8月25日,毛澤東給胡喬木的信,就展現出他對同志的關心愛護。他在信中寫道:「你須長期休養,不計時日,以愈為度。曹操詩云: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詩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