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鐵算盤」的開國中將,總理的得力助手,後擔任後勤部副部長

2021-01-13 號外歷史之淑琴

被稱「鐵算子」的開國將軍,總理的得力助手,後擔任後勤部副部長

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

湯平中將被人們稱為「鐵算盤」,不僅練就了雙手打算盤的絕活,更是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超過的財政工作理論水平,周爺爺在處理軍務的時候,經常把湯平叫到身邊,要他幫忙算帳。

「王才子」參軍

湯平的原名叫做王紹高,1903年出生於湖南瀏陽,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時候,湯平一家人都參加了農民協會,而湯平從小就是一個機靈的人,寫得一手好字,並且有雙手打算盤的本事,所以就被當時鄉裡的人們稱為「王才子」。1924年湯平加入國民黨,但是1927年的時候,大革命失敗後,湯平的兩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被捕犧牲,之後湯平也被捕入獄,脫離國民黨。

湯平在被家人救出之後,就和我黨的遊擊隊取得了聯繫,1929年10月湯平加入我黨,之後參加了紅軍,湯平剛開始的時候在紅5軍擔任連政委,之後在紅一方面軍擔任團政治處黨支書記、政治處主任等,1934年10月參加長徵,擔任紅3軍團第4師供給部部長,之後湯平開始從事後勤工作,擔任行軍作戰中財務、物資的管理工作。

1939年延安,左四為tangpig

領導全軍財經工作規範化

解放軍成立之初,由於處在全國各地,當時很多的地方都被封鎖。隔離等,導致了我軍的後勤保障都是自己負責,經常處於一種「各自為政」的狀態下,沒有統一的機構和供應標準等。於是為了同意後勤工作,周爺爺組建了軍委後方勤務部,部長是楊麗三,1948年4月,湯平調到了軍委後勤部,擔任參謀主人,開始了籌劃我軍的後勤。

1948年12月12日到1949年1月13日,湯平策劃了軍委後勤部舉辦的全軍兵工、後勤、軍械會議,確定了「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供應方針,於是我軍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供給標準制度誕生了。新中國成立後,湯平調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計劃局財政處處長,參加了國家財經計劃中的財政方針、政策研究等工作。一年後,因為工作繁忙,總後勤部需要人,於是湯平再次被調回總後勤部,擔任財務部部長,負責我軍的財務、糧草等的管理工作。

以辯證法指導後勤工作

湯平經常的總結自己的經驗,並且進行了部署等,從而使得我軍財務的效率提高,更是學到了很多的方法,湯平認為,中國的理政思想,不外乎是「量入為出」和「量出為入」,所以這兩句話結合起來才比較全面,於是他不是簡單的搞財政觀點,更是狠抓制度等。1960年的全軍財務保證供給會議上,湯平用對立統一的思維,對我軍財務中的幾個關係作出了闡述,得到了周爺爺的表揚。

1962年10月,湯平擔任總後勤部副部長,負責全軍的後勤計劃、財務等管理工作,當時我國處於財政十分嚴峻的局面,湯平身上的擔子很重,可惜的是在十年動蕩期間,湯平在1968年1月28日去世,年僅65歲。

相關焦點

  • 這位獨腿將軍,好幾位部下成上將,他卻為何只是中將
    在開國將軍中,有獨臂上將,比如賀炳炎和彭紹輝。那麼,有獨腿上將嗎?沒有。但是有獨腿中將,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鐘赤兵中將。很多人可能要問,鍾赤兵為什麼成獨腿中將了? 那要問貴州軍閥王家烈了。話說,建國後,鍾赤兵去貴州任職。有一天,正巧遇到了王家烈,王家烈不認識鍾赤兵,他就問將軍尊姓大名?
  • 賀誠將軍:因何直到1958年才被補授中將軍銜?與中醫有關
    1955年9月27日,為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新中國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共和國將領們,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海陸空授銜儀式;此次大授銜共誕生了1048名開國將帥,其中中將有175名。但眾所周知的是,我軍一共有177名開國中將,剩餘的兩名分別是聶鶴亭將軍和賀誠將軍,他們分別是在1956年1月和1958年被補授於中將軍銜。那麼他們都是什麼原因被推遲授予軍銜了呢?前面我們說了聶鶴亭將軍,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賀誠中將被推遲授予軍銜的原因。
  • 原屬湖北麻城乘馬崗的9位開國將軍,為何劃歸新縣,他們都有誰?
    新中國成立之後,該鎮被授銜的共有33位共和國開國將軍。其中,有大將1人,上將3名,中將7人,少將22人。  為什麼麻城乘馬崗鎮會與新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呢?    開國上將:許世友  開國中將:鄭維山、張池明  開國少將:張吉厚、餘述生、朱致平、高立忠、胡立聲、陳波。  下面分別介紹下他們原來與現在的家鄉在哪兒?  許世友:(1906-1985年)原是麻城乘馬區第六鄉田鋪村許家窪人。現屬新縣田鋪鄉。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這位開國中將是電影《大決戰》的首席顧問,而且有福命,最受重用
    的確,1991至1992年期間拍攝的電影版《大決戰》是一代經典,後人難以逾越,那是史詩級的大型歷史題材電影,讓人觀後無法忘記。說到《大決戰》那部電影,讓永宣回憶起一個歷史人物,他就是張震將軍,他當時是該電影的首席歷史顧問,也是電影中篇《淮海戰役》的總顧問。
  • 唯一一位副軍級開國中將,遺體火化後,骨灰中發現了21塊彈片
    相信你一定知道開國將領們,楊秀山其實是開國中將中的一個,1995年授銜活動,他也有參加的資格;那時候參與授銜的開國中將一共有177個,裡頭包括了54個準兵團級的,95個正軍級的以及4個沒有等級的;在這四個裡,楊秀山是當時唯一的副軍級別。為什麼要專門說一點呢?是這樣的,當時授銜是有一定規定的,需要符合標準才能被授銜,而副軍級是沒有資格被授予中將的軍銜的,那麼楊秀山是怎麼被授予中將的呢?
  • 1955年,開國授銜後不久,功德林中一位國軍中將被處決,此人是誰
    1955年,新中國舉行了隆重的開國授銜典禮,為革命軍人們進行授銜,不過,就在這之後不久,在北京市北部的功德林,有一位國軍中將卻被處決。此人是誰?為何他會被處決?抗戰爆發後,李繼龍被派到了抗日戰場上,1942年,他被上級推薦到陸軍大學特別班第5期深造,同年畢業後即被派往第六戰區幹部訓練團,擔任教育處副處長。任上,李繼龍主要從事幹部的訓練工作。此後,李繼龍調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當時司令長官乃是陳誠,李繼龍很受陳誠重視,他也在軍事上為陳誠提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
  • 此縱隊的兩任司令員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
    這個縱隊的前兩任司令員都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的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您知道嗎?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的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合編組建成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全縱隊3.6萬餘人。萬毅後來被授開國中將,首任政委劉興元也是開國中將。1948年11月,我軍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第五縱隊改稱解放軍第42軍,萬毅仍任軍長。
  • 他參加紅軍第二年,就當上了師長,建國後還是師長,開國授少將
    參加紅軍第二年,就上了師長,能有這個經歷的,在開國將帥中,是極少的。有這種經歷的,到建國後,職務沒有變動,還是師長的,就更少了,開國少將劉子奇將軍,就是有著這種經歷的人。當然,叫劉子奇的,還有一位,在國軍中任職,黃埔二期畢業,1945年12月任國軍第123師中將師長,1947年8月20日在陝西米脂與人民解放軍作戰中兵敗被俘,並沒有被關押改造,而是被重用,曾在1949年10月派任第一野戰軍後勤部任軍牧部部長。
  • 功夫比許世友還厲害,出家少林寺,當了開國中將,六十歲徒手劈大石
    而歷史上還有位曾經在少林寺出家為僧的高級將領,也是一身硬功,這個人便是開國中將錢鈞!錢鈞,原名錢運彬,是河南光山縣人,少年家貧,6歲便出來討生活,13歲進入少林寺學功夫,錢鈞中將的絕活是鐵掌,練就的硃砂掌威力不同凡響,分磚斷石,老將軍晚年還應武術團體的要求,編寫了一本《硃砂掌功法》,組建其掌法造詣之深。18歲學成,錢鈞將軍榮歸故裡。1929年,參與並領導了殷區農民起義。
  • 開國將帥中,最先去世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以及少將都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了首次授銜儀式,那些曾經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將領們都被授予了相應的軍銜,同時也標誌著我國的軍隊已經走向了正規化。 因此軍銜制度很重要,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部隊經過嚴格整合後,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元帥這些軍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 錢鈞:13歲上少林劈柴,練就「硃砂掌」無人敵,37年後成開國中將
    提起開國將軍中的武林高手,相信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許世友將軍。他從小就到少林寺習武,法名為釋永祥,練就了一身好武功,刀、槍、劍、棍,十八般武藝可謂樣樣純熟。不過,由於少林僧人云集,兩人在寺廟時並不認識,直到長徵後到達延安,聊起往事時才發現是師兄弟。更有意思的是,建國後,他們一人被授予少將,一人被授予中將。後來又在南京軍區搭班子,許世友是軍區司令員,他是軍區副司令員。他就是開國中將錢鈞。許世友擅長的是「飛簷走壁」,錢鈞的絕招是「硃砂掌」。他的「硃砂掌」發起功來,像一把鋼鑄的利斧,大塊巖石,一掌下去,立刻碎裂。
  • 開國中將兩個兒子都是將軍,一門三將星,一位曾獲軍事學碩士學位
    這些開國將領的後代們,大部分都受其影響,躋身軍界,為新中國的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其中,秦基偉將軍的兩個兒子更是追上了他的步伐。秦基偉將軍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而他的兩個兒子不僅都是將軍,還和他一樣,都是中將軍銜,一門三將星,其中一位更是獲得了軍事學的碩士學位,正應了那句話:虎父無犬子。
  • 百歲開國少將離世 開國將星僅存13人
    1949年3月,中央軍委成立航空局,方槐調入軍委航空局工作,並擔任作戰教育處處長。會上,當聶榮臻提出軍委航空局能否組織機群編隊參加開國大典分列式,通過天安門上空,接受中央領導同志的檢閱一事時,常乾坤當即表示可以組織小機群受閱。聶榮臻聽後高興地說:「好!有飛機編隊通過天安門上空參加受閱,為開國大典增添了光彩,你們回去後,要很好地做準備。」按空中受閱的需要,在飛行技術上要過硬,在政治上要絕對可靠。
  • 這兩位將軍,同年出生,1955年又一起授中將,後又同一年去世!
    其中湖北的紅安縣,就誕生了兩百多位開國將軍,稱為中國第一將軍縣。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兩位將軍就是從這個縣城走出來的。 秦基偉 在開國將軍中,同年出生,又都是老鄉,而且都當過司令員,建國後更是一起被授予中將軍銜的將軍
  • 此開國中將身懷一「絕招」,一人打敗十幾個匪徒,日軍見到就怕
    開國將帥中有不少「武林高手」,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上將許世友。許世友早年在少林寺練過武,拳腳功夫十分了得,幾個成年大漢都別想近他的身。 但是,許世友雖然武藝高強,卻未必是開國將帥中的「第一高手」。有一位開國中將,他的武功很可能在許世友之上。
  • 他本可以評為中將,最後軍銜是大校,後他用援疆建設來發奮圖強
    楊宗勝在革命中承擔的任務主要是後勤工作,紅軍時期他就已經是供給部部長,在抗戰時期他的官職做的最高,時任湘北軍分區司令兼政委,解放戰爭他又回歸本職工作,擔任西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部長兼政委。按照當時的評級標準,楊宗勝是副兵團級。1955年的授銜有硬性規定,上將的最低要求是正兵團級,副兵團級基本就都是中將。所以按照楊宗勝的履歷,他評中將無可厚非,就是要降級,也至少是個少將。
  • 1955年授銜,縱隊司令員被授予中將,下屬卻當了上將,怎麼回事?
    1955年評銜時,解放戰爭中的軍級指揮員多為中將或少將軍銜,兵團級才是上將居多。然而原東野四縱司令員胡奇才被授予了中將軍銜,當時他的副司令韓先楚卻成為了開國上將。為何如此呢?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是東北局面困難時期留守南滿的主力部隊,牽制了杜聿明集團的大量兵力,四縱對於東北野戰軍的壯大及戰略反攻有著重要意義。
  • 「紅二代」葉愛群:中將軍銜,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曾任42軍軍長
    「紅二代」葉愛群:中將軍銜,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曾任42軍軍長1979年2月,對越反擊戰打響。對越作戰的高潮就是諒山戰役,一度威逼越南首都河內。鮮為人知的是,諒山戰役是由42軍單獨發起的,重創越南陸軍精銳308師。42軍素有「後起旋風軍」美譽,第一任中將正是開國中將萬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