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想必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為了一個遠大目標而忍辱負重的越王勾踐的形象也讓後世無數失意者所敬仰。這種精神也是許多人所極力推崇的。但是有的人或許會疑惑越王勾踐為什麼一定要要「臥薪嘗膽」?而不能是其他的什麼東西?但實際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其中的嘗膽,是不得不嘗,各種原因和他此前一個難以啟齒的遭遇有關。
被吳王夫差擊敗俘虜之後,越王勾踐在吳國受盡屈辱可以說這輩子大起大落換一個心智不堅定的人早就兩眼茫茫地直接自盡了,然而勾踐沒有選擇一了百了,他選擇了一種更痛苦的復仇之路,但是一旦選擇了就不可退下。
當勾踐回到越國之後,越國可以說幾乎成了一片慘狀,民不聊生。被吳國軍隊蹂躪過的土地上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和無數哀嚎,哪怕是活著的人也是臉色麻木,有如行屍走肉。強盜叛軍四處遊蕩,尋找著吳軍所遺漏下的財富或者有價值的人口然後瘋狂爭搶掠奪。
更糟糕的是領土,此前的越國幅員遼闊怎麼說也算是一個千裡大國,本來吳國已經吞下了一塊他們想要的越國國土。而當越軍戰敗,勾踐被俘虜為奴隸之後,越國裡開始充斥著戰敗之後遊蕩的軍隊,這些人慢慢地成為強盜,又或者乾脆割據一方互相攻打,分離崩析的越國一片混亂,等到勾踐回到越國之後原來千裡之國成了百裡之國,再加上凋零的人口,可以說留給勾踐的,是一片完完全全的爛攤子,看到這種慘狀勾踐感覺自己的復仇之路任重而道遠。稍有不慎別說是復仇,能不能活過去都成問題。
這時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忍辱負重勵精圖治時期,我們常常說的臥薪嘗膽也就是這段時間裡發生的,按大多數的解釋看,當時的越王勾踐是徹底把復仇當成了自己唯一目標,為此不惜在日常生活裡錘鍊自己,讓自己記住這種恨,臥薪是像當時大多數奴隸一樣躺在柴火草堆上睡覺,記住之前在夫差那兒受的罪。嘗膽就是在吃飯前舔一下苦膽,讓每一次吃飯都不會對復仇大業有所鬆懈。臥薪沒人質疑,但是對於為什麼嘗膽,在某些史書裡給出了不一樣的解釋。
據史書《吳越春秋》所說,「越王從嚐糞惡之後,遂病口臭,飲食嘗膽也「。也就是說勾踐在當初為了討好夫差徹底成為奴隸的時候甚至親口為夫差嘗過夫差的大便,至此之後的勾踐也得了口腔疾病,必須要通過嘗一下膽來掩蓋症狀才能勉強吃的下飯。而在不知情的外人看來,這是君王不忘恥辱,奮發圖強的標誌,尤為激勵人心,於是就將臥薪一同成為勾踐努力和一直的表現。
當然這也讓勾踐徹底記住了那股心中的恨,勾踐將向夫差復仇當成自己的唯一目標,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唯一一點,這也鑄造了之後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的豪邁與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