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倉五恆星系統是否能支持生命?它的碎片盤去哪了?

2021-01-08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在這個頻道上,我已經談論了許多關於繞M型紅矮星軌道飛行的宜居系外行星問題。很充分的理由是這些行星的壽命都很長,至少在銀河系中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在離我們很近的半人馬座比鄰星和Trappist -1紅矮星這類的恆星中,這些系外行星佔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圍繞這些恆星的系外行星的發現引發了一場關於如何界定紅矮星這種恆星真正宜居區域的爭論,並且辯論的結果不是很好,至少截止目前仍然如此。

艙面似乎與紅矮星堆疊在一起,這既是出於早期恆星歷史上預計的不穩定性,又是因為它們的黯淡,這意味著宜居區域非常靠近恆星開放給行星的高輻射水平區域。我對這個宜居區域的概念並不太重視,且曾多次在這個頻道上說過生命是頑強的,只要有液態水和能量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現生命。參照土衛二可知,宜居區域內液態水的存在甚至不是必須的。實際上,一顆行星或月亮甚至不需要恆星來擁有液態水,它所需要的僅僅是潮汐撓曲或行星活動中的放射性衰變產生的地熱能。所以暫時還算不出紅矮星是否存在生命,但是我們知道黃矮星可以產生文明,太陽這顆黃矮星就產生了我們,所以在其他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尋找生命是有意義的。將天倉五恆星引入,距離我們地球不到12光年,實際上在夜空中肉眼可見。它比太陽小一些且更黯淡,但和太陽具有相同的光譜類型,並且基於其低金屬含量結構,被推斷比太陽還老一些。

在談論不斷發展的複雜的生命是,時間是美好的。在過去的幾年中,關於這顆恆星周圍行星的談論,包括可能在宜居區域中的兩個行星,有不少不同聲音。這些行星存在的證據不斷增加,便是已通過使用徑向速度檢測方法得到了證實,該結果證明至少存在兩個行星,並與以下F. Feng及其同事關於此主題的論文及描述相一致。

而且,以往的證據表明還有更多的行星。但是天倉五恆星卻有一個爭議,它是一個似乎有很多小行星和彗星物質的塵土飛揚的系統。儘管這並不意味著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系統中出現和維持,但這確實引發了關於複雜的生命受制於更高滅絕速度的問題。每次有進展的時候,它最終都有可能被重置。但是一旦開啟,這對於通常意義上一般的生命來說,幾乎不是問題。David Sloan及其同事在另一篇論文中指出地球微生物在任何可能影響複雜生命的情況下都不會滅絕,例如小行星的撞擊。本質上要徹底殺死它們將意味著太陽需膨脹成一個紅巨星並煮熟這個行星,而太陽有朝一日會是這種情況。

天倉五恆星的碎片盤被認為類似於我們太陽系的奧爾特雲,這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物體的起源。天倉五恆星的類似物被認為含有大約十倍於此的物質,因此該系統中的行星可能會受到不斷的攻擊,對此我們並不確定。具有類似太陽特徵的天倉五恆星,讓它已成為SETI搜索的熱門目標,儘管迄今為止尚未發現任何東西。必須要看一下,但也許碎片盤本身的存在也說明了什麼。如果那裡現在可能存在的任何外星文明還沒有費心去清除彗星和小行星的威脅,那又能說明什麼呢?再說一次,我們還沒有在自己的生存系統來做到這一點,誰知道呢。所有這一切都對宇宙中的生命有重要意義。人們認為像天倉五恆星這樣沒有金屬元素的高齡恆星根本沒有形成行星和碎片系統的可能性,儘管如此,但天倉五恆星確實是這樣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把雙刃劍。

有跡象表明,像天倉五恆星這樣的巖屑盤在宇宙中其實很普遍。事實上,儘管系統中存在大量金屬,但由於缺少大量巖屑盤,我們的太陽可能是不尋常的。也許在太陽系歷史的早期原始巖屑盤的大部分被一顆經過的恆星帶走,而剩下的就是奧爾特雲。而我們可能已經從那顆恆星或另一顆恆星中捕獲了一些東西,請看我在這條頻道上拍攝的關於第九和第十顆行星的視頻,但SETI的另一種選擇是擺脫所有者一切,也許明顯缺少巖屑盤的恆星可能是進行搜索生命存在與否的不錯選擇。

缺少碎片可能表明恆星有更大的容納有人居住的行星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暗示某些人清除了系統中的這種材料。儘管這不太可能是由於外星人活動造成的,但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在近乎真實的情況下發生的。當時,有一顆名為TYC 8241 2652的恆星在1983年被觀測到它具有大量的巖屑盤,該恆星很年輕,而且在恆星歷史的早期,這些碎片盤是該恆星的行星的正常組成部分,這一點也不罕見。在2010年,當天文學家再次查看時,這些碎片盤消失了,此後再也沒有發現過,所有這些碎片盤在過去25年的某個時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木槿花開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光年及距地球12光年的「天倉五」發現兩個「宜居地球」?
    光在真空中用去一年時間所走過的距離。距離=速度×時間,光速約為每秒30萬千米(每秒299,792,458米),1光年=9 460 528 404 879.3588126千米。(9.4605×10km)。在天文學,秒差距是另一個常用的距離單位,1秒差距=3.26光年。一光年約等於63240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1億5千萬公裡。
  • 半人馬座三星系真是一個混沌三星系統?
    在地球上的夜晚,肉眼能不能看到4光年之外離地球最近的那顆恆星?曾經比鄰星僅僅是比鄰星而已,儘管它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卻從來都沒有引起過注意!但從看過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之後,對於比鄰星的思考、於星空的仰望,從此將變得不再一樣!因為一直有一種期待卻又無比擔憂的矛盾心態在內!
  • 木星明明比一些恆星還要大,為什麼它沒能成為恆星?
    相應的,它龐大的質量和引力,也讓它雖然大小趕不上木星,卻可以變成一顆恆星。研究者表示,因為質量足夠用,所以,EBLM J0555-57Ab內部仍然可以產生核聚變,甚至在它的周圍,或許還可以有宜居行星存在,只不過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
  • 我們的太陽到底是什麼恆星?
    如你所知,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它是距離我們最近,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恆星,但它仍只是一顆恆星。在浩瀚宇宙中,存在著無以計數的恆星,天文學家們已經能夠分辨出具有不同形態、不同大小、不同金屬含量以及不同年齡的各種恆星了。
  • 一顆行星能比它的恆星大嗎?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一般來說,一顆巨大的恆星被較小的行星圍繞,這是宇宙中恆星系統的標準。然而,太陽系有許多的恆星系統,會不會有一些行星比它們所圍繞的恆星還要大呢?那麼,行星能有多大?我們知道的最大的一個行星是什麼?首先,讓我們定義一個點。
  • 你可以先參考下這個恆星系統
    從很多方面來講,它是一顆典型的白矮星。它的質量約為0.6個太陽質量,(表面)溫度約為15,900開爾文。但是五年前,一組天文學家寫了一篇關於該白矮星的論文,表明了它正在發生著不尋常的事情。    圖片上傳中  圖解:一位藝術家的想像圖,一個微小的巖質行星在繞白矮星運行時瓦解。
  • 科普:恆星的生命旅程是怎樣的,它最終的宿命是什麼
    恆星的生命周期實際上就是萬有引力和內部壓力的鬥爭。 恆星的大部分生命是在主序階段度過的。大多數恆星,特別是我們的太陽,將氫聚變成氦和氦,再聚變成更重的元素,如碳、氧,甚至鐵和鎳。
  • 宇宙中的「另一顆地球」克卜勒-452b,它是否有智慧生命的存在?
    如果有一天太陽系出現危機,人類真的要帶著地球去流浪嗎?其實,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適合人類宜居的星球。2015年7月23日,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距離地球140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接近「另一個地球」的系外行星,克卜勒-452b,它與地球的相似程度高達98.6%,半徑只比地球大11%,被稱為地球的表哥,根據對其大氣層的觀測,科學家推測這顆星球的含氧量極高,這說明此星球,可能有茂密的植被和充足的水分那麼,在這顆「地球」上,會不會存在生命呢?
  • 神秘"鯨魚座"浮出水面 或存可孕育生命恆星(圖)
    ocean.china.com.cn天文學家發現神秘鯨魚座科學網(kexue.com)訊地外生命想來是人類探究的奧秘,而近日天文學家有了重大發現,一個與太陽系相似的恆星系統被發現,而它距離地球僅12光年。
  • 天倉生態系統上線暨共生共享文化經濟論壇會圓滿舉行
    6月29日下午,天倉生態系統上線暨共生共享文化經濟論壇在鄭州圓滿舉行。天倉生態系統是一個一站式綜合性網上生活服務平臺,天倉生態平臺2.0版本則整合了目前社會各種業態,平臺涵蓋了購物、吃喝、玩樂、醫療、教育、救援、微創業、慈善、理財、便民服務、智能家居十大板塊。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2008年,但是為了和我們對宇宙的逐漸深入的了解同步,它已經更新了幾次。我六歲的女兒總是有特別多的問題。幾天前我們從學校開車回家的途中,她就在追問我宇宙的本質。她有一句有趣的話是這樣:「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呢?」對此我有一個簡單的回答,我說:「宇宙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答案。
  • 恆星是否只存在於星系或星團之中,它如何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
    但隨著我們對宇宙空間擁有更多了解,終於意識到太陽也只是一顆特別普通的恆星,只是因為平方反比定律的關係,導致距離更為接近的它顯得更加閃耀。恆星剩餘的生命時間,會隨著它質量的增加而縮短,儘管它的亮度會變得更高,科學家們將恆星從誕生到死亡的過程稱為恆星演化。然而,恆星通常不會單獨形成,而往往與星系和星團有關,呈現出大量恆星一起形成的趨勢,它們本身的大部分特徵都取決於其初始質量。
  • 回歸黃道與恆星黃道系統的區別
    回歸黃道與恆星黃道系統的區別什麼叫黃道呢?我們稱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為黃道,以地球為球心,每年太陽會跟地球赤道面會有兩個交點。這兩個點我們定義為春分點和秋分點。佔星學以春分點定義為黃道起點,黃道十二星座將黃道圈分為12個30度的等分,作為宇宙空間方位的名詞。這種劃分就叫回歸黃道系統。
  • 尋找外星生命,白矮星,它是希望之光!
    我們知道,生命可能出現在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附近,我們也知道,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會變成白矮星(一種小而密度高的恆星,大約有行星的大小,是恆星內核的殘餘)。因此,或許我們應該把搜尋的重心放在白矮星附近。末世將近儘管在太陽系和其它恆星系統中尋找了數十年,我們依舊沒有發現其它生物。
  • 北鬥七星是什麼樣的恆星?它是一個卐?
    實際上,我們在夜晚時,肉眼能看見的所有點狀星星,都是銀河系內的恆星,距離地球不超過8000光年;更遠的距離,只有一些星雲和超新星,在特殊時候能被肉眼所見。        銀河系內恆星數量高達數千億顆,但是我們在夜晚時,肉眼能見到的星星也就6000顆左右(包含南北半球),這是因為其他恆星距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只有一些亮度較高的星星能被我們肉眼看到
  • 怎麼查看自己的手機是否支持北鬥導航系統
    其實現在大多數智慧型手機已經支持了多個導航系統,世界上有幾大導航系統,分別是美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我國的北鬥導航、歐盟主導的Galileo伽利略衛星導航、俄羅斯GLONASS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日本QZSS準天頂衛星系統導航等。
  • 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或存在行星
    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一個三合星系統,三顆恆星之間通過引力相互制衡。從地球上看它們是一個單光源,但是先進的望遠鏡可以辨認出該系統內存在三顆恆星。目前天文學家已經被目光投向距離我們最近的幾個恆星系統,觀測它們系統內的行星世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個三合星,與我們的平均距離大約4光年左右,人類目前最快的宇宙飛船旅行者1號探測器要前往那裡需要3萬多年的時間。由此看出太空旅行是非常緩慢的,除非擁有革命性的宇宙動力。
  • 距地球僅4光年的比鄰星,致命輻射或已經消滅生命!
    位於地球夜空中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實際上不是一顆星星,它是由三顆恆星組成的恆星系,距離地球只有約4光年,雖然這對於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很遙遠的的距離,但對於目前的人類而言,它已經是最接近太陽的恆星。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湯姆·艾爾斯指出,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因此人們認為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是人類探索太陽系外生命跡象的最佳選擇。但問題來了,這些恆星周圍的行星,存在有利於我們所知的生命生存的環境嗎?
  • 50億年後太陽生命結束,人類都還沒突破二級文明,那還有啥意義?
    從這個話題來看,包含了很多層含義,第一、太陽還有50億年生命嗎?第二、二級文明又是什麼等級?第三、假如真的沒有突破二級文明那麼人類該如何生存?分成三個問題後就非常明朗了,逐個分析即可!第一、太陽還有50億年的壽命嗎?
  • 太陽系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十大行星
    它距離地球490光年,比地球大10%,幾乎是一顆巖石行星。截至2014年4月,太陽系外的宜居行星目錄列出了21顆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但並不是所有這些行星已經得到確認,它們的環境特徵還等待人類去探索研究。但是,這個目錄給天體生物學家一個很好的參考,談論可能存在生命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