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國在板門店籤訂了《朝鮮停戰協定》,宣告韓戰結束。隨著戰爭的結束,戰俘怎麼辦呢?他們是回國,還是繼續留在戰爭所在國?對於一國軍人而言,戰爭結束後回國是最好的歸宿,也是本國希望的。如果不是,該國肯定要認為繼續留在戰爭國的戰俘是叛徒。但為了給予戰俘自己選擇的權利,美國總統杜魯門頒布了一項新的政策,戰俘可在戰爭結束後的90天裡自己考慮,是選擇回國,還是繼續留在戰爭國。90天後,戰俘必須做出選擇。也就是說,不管戰俘是回國,還是留下,美國都將尊重戰俘個人決定。
資料記載,在得知可以留在戰爭國時,有23名美國戰俘和1名英國戰俘選擇前往中國,其中的美國戰俘大衛·霍金斯後來回憶稱,當他知道可以前往中國時,他感覺太酷了,之後,他再也沒有動搖過要前往中國的決心。但在90天的考慮後,23名美國戰俘有兩名還是決定回到美國。
或許,讓他們決定回國的原因是因為本國的壓力,亦或者是基於本國的歸屬感。但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雖然杜魯門給了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但當他們從一開始決定前往中國時,美國就將他們當成了叛徒,所以,即使他們後來改變了想法,回到了祖國,他們都被送上了軍事法庭,服刑三年。
而那些隨著中國部隊前往中國的美國戰俘呢?他們先是帶著好奇,想來中國了解這個與美國完全不一樣的國度。而他們最大的感受是,在中國可以得到尊重,感受到自由和和平。只是,出於種種原因,這21名戰俘先後有人選擇回到了美國。
而上述我們講過的對中國十分嚮往的霍金斯,他在中國待了三年。在韓戰之前,霍金斯在美國的生活並不如意,迫於壓力,他在朝鮮爆發時走上了戰場。在朝鮮戰場中,霍金斯因受傷被志願軍俘虜,但在被俘虜期間,霍金斯並沒有被虐待,而是得到了好的照顧。也正式在被俘虜的期間,霍金斯有了想到中國看看的想法。當戰爭結束後,霍金斯得知可以前往中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
在中國的三年,霍金斯先是在首都人民大學上學,後在一家汽車工廠工作。雖然霍金斯還是回到了美國,但他並不會忘記在中國的三年,這應該是他最重要的三年。
基於中國的人道主義精神,其實不僅是美國戰俘不願意回去,當年二戰結束後,大量的日本人同樣選擇留在了中國,他們雖然是戰俘,但得到的待遇卻比在本國還要好。這就是他們選擇中國的原因,在中國,看到的永遠是和平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