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被俘女兵楊玉華,戰俘營裡縫五星紅旗,回國後中將前去慰問

2021-01-11 江郎說史

在1953年的夏天,志願軍俘虜正式被美軍遣返,前後共有六千餘名志願軍戰士順利回到了國內。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批歸國戰士中,還有一名年僅19歲的女戰士,她叫楊玉華。

而且經過統計,她還是志願軍所有被俘俘虜中唯一一位女戰士。

在楊玉華回國之後,她由於自己的特殊身份備受關注,後來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中將也親自前去慰問她,向她表示了關心。

那麼,楊玉華為什麼會成為志願軍唯一的女俘虜?她又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能夠受到杜平中將的親自慰問呢?

本期文章,筆者將帶大家了解這位志願軍唯一被俘女兵,了解這位女英雄的特別經歷。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各指定參戰部隊都開始積極擴充部隊,準備迎接新命令的到來。當時60軍由於正好在川西剿匪,便因地制宜,在四川地區廣泛徵兵。

其中180師建制比較晚,軍隊人數太少,所以招募的新兵尤其多。

而且出於部隊需要,180師還幫助軍部招募了一批女兵,用於分配到軍屬機關、文工團以及野戰醫院工作。

部隊出發前,60軍總共招募了三百多名女兵,當時年僅16歲的楊玉華就在其中。

楊玉華是四川內江人,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就去世了,父親也迫於生計四處奔波,所以她從小就跟隨外婆一起生活。

俗話說「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楊玉華就是在這樣一種極度缺乏母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她在童年時沒少因此受同齡夥伴的欺負。

而且由於家人「重男輕女」的觀念,她在家庭中的生活並不快樂,這也使得她一心想要擺脫家庭的束縛。

所以,當部隊徵兵的公告出來後,楊玉華果斷就加入了其中。

參軍原因有二,一方面在當時參軍是為了保家衛國,是無比光榮的;而另一方面,她得以藉此來躲避自己不滿的生活。

由此,楊玉華成為了部隊中為數不多的女兵之一,不久後被分配到了180師,成為了一名野戰醫院的護士。

這個新的身份,不僅讓楊玉華自豪無比,更是讓她慶幸自己終於可以開始不一樣的生活。但她所不知道的是,命運給她安排的「風雨大道」,才剛剛開始。

1951年2月,180師被編入第3兵團60軍序列,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80師,正式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在入朝以後,180師還沒來得及休整,他們便奔赴一線,參加了第五次戰役。

而結果我們都知道,180師在這次戰役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成為了我軍唯一一個成建制被打垮的部隊。

根據戰後統計,180師入朝時總計11300人,不過在經過戰役的兩個階段後,全師就只剩6000餘人。而且在最後撤退的過程中,180師還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從最佳撤退時機撤出,導致被美軍「裝了口袋」。

在經過一番激烈地分散突圍後,全師陸續突圍了4000餘人,至於餘下的兩千,基本上全部被俘虜。

遺憾的是,在這兩千多人中就包括了楊玉華,她還由此成為了志願軍在朝鮮唯一被俘的女戰士。

我們知道,在志願軍中,非戰鬥人員都是會得到很好的保護的,更不用說向楊玉華這樣的女戰士了。那麼,既然如此,楊玉華又為什麼會被俘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我軍「後勤補給困難」這個硬傷。

在從陣地撤出以後,180師原本奉命北撤,但就在行進途中,60軍卻突然五次電令其停止北撤,轉而到北漢江以南掩護全兵團的傷員轉移。

要知道在當時,整個前線就只有180師孤軍奮戰,上級指定的援軍遲遲也沒能到來。

已經疲憊不堪的180師,還要承擔起整個兵團傷員轉移的重任,這讓全師官兵都苦不堪言。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於180師的位置太過尷尬,敵軍很快就嗅到了機會,短時間內數個美軍師和南朝鮮師伺機趕來,將其團團圍困。

這時,美軍又切斷了補給線,使得180師幾乎陷入了絕境。

就這樣,180師既要「一個人出三個人的力」,同時還要「和三個人分一碗飯」,這使得戰士們很快就陷入到了饑荒中,甚至不少部隊幾天都吃不上一頓飯,只能啃食樹皮和野菜。

不過很多野菜都是有毒的,食用後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但在極度的飢餓下,戰士們根本顧不上這些,只要是能吃的都往肚子裡塞。

在整個撤退的過程中,有不少戰士都因誤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有不少人還因醫治無效而犧牲。

作為醫護人員,楊玉華所在的野戰醫院情況要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而且隨著傷員的陡增,部隊上額外分配的糧食也如「杯水車薪」,一個人根本就分不到多少。很多時候,醫護人員只能分到一碗極少的炒麵,很難填飽肚子。

自己餓著肚子不好受,但作為醫務兵,楊玉華看到傷員餓肚子更不好受。心疼傷兵的她將自己本就不多的炒麵給重傷員吃,自己則是和戰士們一樣去挖野菜充飢。

但在一次挖野菜食用時,楊玉華不慎吃了有毒的野菜,瞬間就昏迷了過去。

等她醒來以後,她才發現自己躺在了擔架上,耳邊的爆炸聲不斷轟鳴,敵軍追堵來了。

隨著一顆顆炸彈的落下,撤退的路線變得萬分艱難,為了躲避敵人的轟炸,兩位負責抬楊玉華的戰士便將她躲進了一處山洞中,準備等敵機撤退後再出去。

不過,敵軍並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機會,隨著轟炸過去,追擊的南朝鮮搜山隊接踵而至,頓時將他們躲避的山洞圍了起來。

為了保護楊玉華,兩個戰士相繼被敵軍擊倒,最終壯烈犧牲。當時躺在擔架上的楊玉華悲憤不已,但她根本無法動彈。

於是,楊玉華就這樣在擔架上成為了俘虜,被南朝鮮士兵送進了美軍戰俘營。

其實在剛被俘虜時,美軍是並沒有發現楊玉華是女兒身的,因為她當時不僅瘦弱矮小,而且在炮火的「洗禮」下渾身都是泥水汙漬,所以並沒有立馬被美軍認出。

之後楊玉華就被當作男兵送到了後方的戰俘醫院,並接受了相關的治療。

由於害怕美軍會像傳言中那樣對女俘虜實施性暴力,楊玉華不敢暴露自己女性的身份,她只能一直強裝男兵。

雖然當時戰俘中有不少「病友」發現了她的秘密,不過出於和她同樣的擔憂,也並沒有聲張。

病情好轉以後,作為醫務兵,楊玉華被要求留在醫院中幫忙照顧傷員。對此她也欣然接受,每天都悉心照料受傷的戰友。

不過沒過多久,楊玉華是女兒身的秘密還是被發現了,因為一個美國女護士發現她來了「例假」。

按照美軍的戰俘相關條例,男女俘虜是必須要分開的,楊玉華立即就被帶出了戰俘醫院。

但由於志願軍此前並沒有女戰士被俘過,美軍根本就沒有修建女戰俘營,況且也不能為了一個女俘虜就特意修建一個。

所以,在經過考慮後,美軍決定將楊玉華送到釜山的女戰俘營,因為那裡關押著不少朝鮮人民軍的女俘虜。

就這樣,楊玉華被送到了朝鮮戰俘營中,而且一待就是兩年。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女戰俘營後楊玉華才明白,原來管理女戰俘的都是一些美國女兵。這也讓她鬆了一大口氣,至少不用為傳聞中的性暴力而擔心了。

雖然是被關押在朝鮮戰俘營中,但楊玉華並不孤獨,因為裡面有很多女兵都是中國朝鮮族人,還有不少是曾在四野中任過職的女戰士。

因此,楊玉華在其中絲毫沒有語言不通的困擾,而且由於她年紀尚小,大家都非常照顧她,不少朝鮮女兵還把她當做妹妹看待。

總體說來,楊玉華在戰俘營中並沒有受到太多折磨,但身為志願軍戰士的她,卻無時無刻不在與美軍抗爭。不過,也正是因為她敢於鬥爭的秉性,使得她還是吃過一些苦頭。

比如在1951年8月15日,適逢朝鮮光復日(日本投降),朝鮮女戰俘們心中激蕩,便合唱起了《金日成將軍之歌》。當時美軍由於害怕產生不良影響,於是出手制止,卻毫無效果。

數次警告無果後,美軍朝著營中投擲了催淚彈,以此來驅散眾人。

但朝鮮女戰俘們對於美軍的制止行為異常反感,便集體絕食抗議。

為此,美軍女看守將戰俘們全部趕到了烈日下,以此來強迫她們吃飯,而楊玉華也身在其中。

眼見朝鮮女戰俘死活不肯吃,一名美軍女少尉就打起了楊玉華的主意,她試圖以其不是朝鮮人為由,勸說她帶頭吃飯。而且為了更好地說服她,女少尉還親自端了一碗飯,交到了她的手上。

不過,楊玉華根本就沒有想要理會女少尉的意思,她冷冷地看了女少尉一眼,之後狠狠將碗打倒在了地上,並質問道:「你憑什麼不讓她們唱歌?又憑什麼讓我們曬太陽?」

在了解了意思後,女少尉怒不可遏,她當即打了楊玉華一耳光,還讓人拖她去關了禁閉。

這就樣,楊玉華第一次受到了美軍的毆打,但卻不是最後一次。

在戰俘營中,楊玉華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祖國,思念自己的親人。而她訴諸思念的方式,就是縫製一面五星紅旗。

戰俘營中沒有材料,她就自己收集紅線頭、黃線頭,紅布料、黃布料。但凡是這兩個顏色的東西,她都一一撿起來,還如同寶貝一般珍藏。

對於楊玉華而言,那兩個顏色是她心裡的光,也是支撐她活下去的力量之源。

所以,她傾儘自己的心血,悄悄地縫製了一面五星紅旗,並把它升起在了心上。

她不斷告訴自己,一定能夠回到祖國,而回到祖國那天,她要將這面紅旗升起來。這是她的心血,也是她的信念。

終於,到了1953年7月,隨著中美兩國在板門店籤訂了停戰協議,韓戰宣告結束。而後楊玉華等數千餘名志願軍戰俘,很快就和美軍戰俘進行了交換,她終於得以重回祖國的懷抱。

就在回國的前一天,楊玉華心情無比振奮,同時她決心要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回到祖國。於是,她再次找來了一些材料,準備縫製一個軍帽,還有那顆閃閃的紅星。

那一晚,楊玉華一夜未眠,一方面是她要趕製軍帽,而另一方面,是因為她在掛念自己的心上人。

楊玉華的心上人,就是同為戰俘的志願軍戰士張澤石。

由於精通英語,張澤石一直在釜山戰俘營中擔任翻譯。

早在楊玉華剛被送進戰俘營時,兩人就結識了,當時她被帶到美軍軍官處接受盤問,而負責翻譯的正是張澤石。

那時楊玉華已經餓得瘦骨嶙峋,而且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什麼。飢餓和恐懼一時侵佔了她的全部情緒,險些讓她崩潰。

但好在張澤石的出現,給予了她莫大的鼓勵,他心疼這個年紀不大的小姑娘,于是之後他經常會去鼓舞她,讓她好好活下去。

張澤石不知道正是他的鼓勵,楊玉華才得以堅持下來,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日子。

而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一個二八年華的姑娘,心思往往最容易被撩撥。

在張澤石不斷鼓勵楊玉華的過程中,她芳心暗許,而且這份愛意還深深刻上了四川女孩的性子,倔強。

但不久後,張澤石被送去了巨濟島戰俘營,兩人再沒有相見的機會。

不過,楊玉華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這份愛意,並決心要在回國後向他表明心意。

就在回國那天,楊玉華精心梳理了頭髮,戴上了自己趕製的軍帽。

那時的她,心中充滿歡喜,但同時也充滿了愧疚和恐懼,作為一個俘虜的愧疚和恐懼。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回國那天,楊玉華還受到美軍的最後一次傷害。

當時楊玉華和其他朝鮮女戰俘都上了火車,很多朝鮮女兵甚至興奮地唱起了歌,大家的心情都是一片大好。

然而就在列車要啟動時,狡猾的美軍卻突然朝每個車廂扔了三個催淚彈,想要再耍一次「威風」。

看到催淚彈即將爆開後,女兵們都驚叫著躲避,頓時整個車廂一片慌亂。

不過就在這時,楊玉華卻突然跑過去將催淚彈撿了起來,並且連忙朝著車窗扔了出去。

就這樣,同車廂的女兵們躲過了最後一次折磨,她們紛紛向楊玉華道謝。

但由於催淚彈在爆發時產生了高溫,導致楊玉華的手被嚴重灼傷,整雙手都長出了水泡。

面對著眾人的道謝,楊玉華滿是微笑,不過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的傷有多嚴重,自己的手有多痛。

一路上,楊玉華默默地將水泡一個個挑破,之後她又拿出針線,忍著劇痛縫補受損的那面五星紅旗。

我們很難知道當時楊玉華在想什麼,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忍著疼痛都要縫補的那面紅旗,一定是她想要送給祖國的禮物。

幾天後,楊玉華終於回到了祖國,由於心情激動,她還大哭了一場,眼中流露的儘是委屈和苦難。

沒過不久,楊玉華作為一一名被俘女兵的事實就被新華社報導,一時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這位女戰士。而在經過休養後,楊玉華還受到了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的慰問。

當時杜平握住楊玉華的手,親切說道:「玉華同志,歡迎回到祖國,這兩年叫你受苦啦!」

聽到首長如此親切的慰問,楊玉華百感交集,她心裡充滿了委屈和難受,但同時又有著被俘的屈辱和愧疚,她十分想哭。

面對首長的時候,楊玉華不敢說話,因為她怕一說話,眼淚就要掉下來。

此後,楊玉華接受了組織的審查,經過審查無誤後,她回到了四川老家,從此消失在了大眾的關注中。

雖然從大眾中消失,但楊玉華的故事,卻還在繼續。

回到老家後,楊玉華始終掛念著張澤石,所以她一直都在嘗試與之聯繫。

最終在經過組織的幫助後,楊玉華終於打聽到了心上人的消息。

不過,見到張澤石以後,楊玉華才得知他已經有了未婚妻的事實,同時她也才得知,他一直都把自己當成妹妹來看待。

於是,楊玉華選擇了退出,她不願打擾自己心愛之人的生活。

除此之外,楊玉華還拒絕了一個迷戀她的人。

被楊玉華拒絕的人叫作曹友,同樣也是她在戰俘營中的戰友。而在兩人的接觸中,曹友深深被楊玉華的品質所吸引,並由此珍愛了一生。

雖然曹友被楊玉華所拒絕,但他一直都將其放在了心裡,後來甚至還為自己的女兒取名「玉華」,可見其執念之深。

在晚年接受記者採訪時,曹友還如此說道:「我一生都愛著她,儘管有人說她曾被美國兵…但我至死都以為她是最好的同志,最美的女人…」

對於他們而言,是發自內心的感情。我們不好對其中是非進行評說,但能肯定的是,楊玉華一定是個好女人,是忠於祖國的一名戰士。

在特殊時期,楊玉華當過俘虜的事曾被無限放大,她也因此吃過不少苦頭。

最終在失望和身心俱疲下,她只能找另一名戰俘營中的「獄友」結了婚,以期望能使生活穩定。

但楊玉華婚後的生活卻並不幸福,由於她被俘的經歷,不少人造謠她「曾被美國兵強暴」,這也使得她的丈夫越來越介意。

而且由於丈夫本就是愛拈花惹草之人,在流言蜚語的推動下,丈夫還開始和其他女人亂搞,導致最終被判了二十年勞改。

也正是在那時,楊玉華陷入了絕望,她曾幾次想要自殺,卻終究因為孩子而打消了念頭。不過她還是和丈夫離了婚,帶著孩子回到了老家,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萬念俱灰後,楊玉華還是從絕望中走了出來,而且後來她還建立了新的家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1986年,楊玉華從重慶萬盛區實驗小學退休,從此過上了頤養天年的生活。

縱觀楊玉華的一生,她是相當不幸的,甚至可以說因為成為俘虜一事,她的人生軌跡被完全改變。

不過從她的結局來說,卻也是令人欣慰的,或許對於她而言,那已然是最好的人生結果。

如今在我們看來,雖然楊玉華被迫成為過俘虜,但她是足夠堅強的,也是足夠勇敢的。

即使她只是一介弱女子,但她卻並沒有丟志願軍的臉,沒有丟中國女兵的臉。

不管是於軍人還是於女人,她都做到了最好,這是不得不令人敬佩的。「巾幗英雄」四個字,她當之無愧!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唯一被俘女兵楊玉華,回國後過得怎樣?
    可是,每每槍聲響起,楊玉華都要偷偷張望,趁著指揮員不注意,她也溜到戰壕裡邊,一番觀察後,她立刻跑到負傷戰士身邊。隨後,她從救護包中拿出止血帶,酒精棉,乾淨利落地為戰士們包紮起了傷口,然後又匆匆奔赴下一個地方,楊玉華身材瘦弱,可她的救護包總是塞得滿滿的。
  • 朝鮮志願軍戰俘營中劉阿姨
    ——父親湯文林在敵工戰線的往事回顧湯向進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時候,比較熟悉我們家情況的戰友馬彥琪給我發來了很多媒體都報導過的一個戰地女兵的故事——志願軍女戰士劉祿曾的一段戰俘營經歷。這篇報導不禁讓我浮想聯翩,很多往事一下子就湧上心頭。
  • 倖存者講述1942年太原大屠殺,50餘名女兵被日寇交給新兵當活靶子
    獨立步兵第十三大隊接到密令後,大隊長安尾正綱大佐即召集輔佐官會議,經過密謀,決定將這批新兵第1期教學科目中的假靶刺殺教練,改為用活人做靶,進行真實目標的刺殺。並決定以集中在小東門裡的俘虜集中營內的中國抗日戰俘為對象。他們大多是當年5月日寇在太行南部地區進行的為期三個月,代號為「C號作戰」的大掃蕩中被俘的抗日勇士。
  • 志願軍為何在1958年才全部回國?
    可令當今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志願軍直至1958年才全部回國。換句話說,志願軍在朝鮮多駐紮5年時間。那麼,志願軍為為何要到1958年才全部回國呢?在1953年到1958年這幾年時間裡,志願軍又經歷了哪些歷史事件呢?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朝鮮停戰後,朝鮮半島的具體情況。1953年7月27日,志願軍和敵軍實現全面停戰。半島迎來了久違的和平。然而,此時的半島局勢依然不容樂觀。
  • 韓戰戰俘拒絕回美國,五十年後成中國知名教授,卻有件後悔事
    於是,韓戰結束後共有20名美國戰俘和1名英國戰俘不願回國,自願待在中國發展,其中便有美國人溫納瑞斯。在中國五十餘年的生活,溫納瑞斯成了不僅娶了個中國媳婦,還成了大學裡的知名教授,學生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老溫」。在中國生活這麼久,他心裡卻有一件後悔事。小鎮青年1922年3月,詹姆斯·喬治·溫納瑞斯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座小鎮。
  • 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後,最後一批志願軍,卻在41年後才回國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後,整個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攀升,老百姓渴望已久的安穩日子,也如期到來。不過,之前浴血奮戰的志願軍戰士,卻沒有直接回到祖國。他們留在了朝鮮。
  •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志願軍在朝鮮又待了5年?這五年都做了啥?
    按照條約規定,第二條便是敵對雙方命令並保證其控制下的一切武裝力量,在籤訂後十二小時起停下一切敵對活動。 生效後七十二小時,保證撤出一切軍事力量、供應和裝備。生效後十天內,在朝鮮後方以及沿海島嶼及海面撤出一切軍事力量、供應和裝備。事實上,我方籤字後,確實下達了全線停火的命令,從7月27日22時起。但是志願軍並未立馬回國,而是在朝鮮又待了五年,這是為什麼?
  • 抗美援朝1953年結束,最後一批44萬餘志願軍,1994年才奉命回國
    一直從青年到壯年,終於踏上了回國的班機。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到,在朝期間,志願軍們積極的幫助朝鮮進行戰後重建工作,從1953年停站開始,到1957年,短短四年的時間裡,志願軍發揮出勤勞質樸的精神,跟本地人民一起,共幫助朝鮮修建了432座公共建築、283所學校和27000餘座民房,這些基礎設施的修復,都對朝鮮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 1958年10月26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撤離朝鮮回國
    1958年10月26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撤離朝鮮回國 發布日期: 2016-10-26
  • 阿富汗服役女兵升職前被上司解僱回國後她和未婚夫莫名被殺
    阿富汗服役女兵升職前被上司解僱回國後她和未婚夫莫名被殺阿富汗退役女兵被建築工人的未婚夫殺害未婚夫也莫名死在監獄艾米麗·斯特林費羅(簡稱:艾米),女,漂亮、高挑,熱愛運動,生於1994年,家住英國英格蘭約克郡唐卡斯特巴爾比市帕普沃思
  • 抗美援朝1953年就已結束,為何94年最後一批志願軍才回國?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成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一路上長途跋涉,不敢停留,直奔朝鮮。在長達三年的抗戰後,1953年7月美軍籤訂了停戰協議,雙方軍隊開始撤出了朝鮮。但是有一部分志願軍並沒有回國,而是繼續駐紮在韓國境內。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籤署協議後一部分撤回了國,但直到1994年部隊才完全撤回,中國人民志願軍們為何在朝鮮駐紮長達40年之久?
  • 戰俘營裡的「敲骨師」:斷只手五碗米飯
    本篇是講訴的是盟軍戰俘在戰俘營中不同尋常的一次表演。強制勞動讓我們身心俱疲,我們感覺活不了多久了。整個戰俘營瀰漫著悲觀情緒,原因不僅僅是夜以繼日的勞動,而是我們的腦子已經快凝固了。戰俘營中的每個人都對一天12個小時的勞動感到厭倦,我們每天只能吃一點點東西,晚上越來越多的人被噩夢驚醒。我們需要一些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把我們從這個不人道的環境當中解脫出來。
  • 日軍731部隊與瀋陽盟軍戰俘營,兩個組織在私底下有哪些合作?
    但是,瀋陽盟軍戰俘營,對於這個組織,知道的人非常少,兩個組織之間的合作,更是隱秘!  太平洋戰爭,總體上來說,爆發得非常突然。前期,由於盟軍準備不足,在太平洋戰場上屢屢失利,導致大量的盟軍官兵被俘。日軍隨著戰線不斷延伸,只能執行「以戰養戰」的策略,這些俘虜,自然不能坐在監獄中吃乾飯。
  • 抗美援朝戰俘營的鬥爭:活捉美軍準將,迫使美方籤署認罪聲明
    這些戰俘雖然因為被關押而失去了自由,但大多數人在被俘期間依然堅持鬥爭,其中活捉戰俘營司令杜德準將便是典型例子。1952年5月初,為揭露美國強行扣留戰俘,破壞和談的陰謀,朝中戰俘地下行動總指委決定實施一項重大行動,即誘捕美巨濟島戰俘營司令長官杜德準將,迫使美國回應朝、中戰俘訴求。
  • 抗美援朝勝利63年志願軍烈士埋骨三八線軍事禁區
    ­  西安解放後,高亞梅入伍了,在部隊裡認識了比她大14歲的康致中,兩人結為夫妻。­  1951年,康明出生。同年,第1軍在為入朝作準備,康致中以實習副團長身份兩次入朝,回國後,他在全軍作講話,講解韓戰特點。此時康致中由政工幹部轉為軍事幹部,從1951年12月起,擔任第1軍7師19團的團長。1953年1月,康致中隨第1軍入朝,參加了停戰前的夏季戰役。
  • 不自覺的歷史|美軍戰俘營裡兩個擲骰子的孩子
    跟戰俘營裡其他慾火焚身的男孩子不同,怪物對姑娘沒有絲毫興趣,他早早地將自己奉獻給了上帝,信仰之堅定猶如諾曼第防線。他不時入定的樣子似乎把塵世喜怒都拋諸腦後,他凝神沉思的問題是聖靈之愛如何將聖父聖子合而為一。哦對了,這位夥伴是巴伐利亞當地人,他叫約瑟夫·拉青格。格拉斯以他特有的謹慎又客觀的語氣述說著往事。
  • 兩天後,我就會見到活生生的保盧斯,以及被俘的其他德國將領
    葉利琴科說,他當天從三名被俘的德國軍官那裡獲悉,保盧斯躲在百貨商店裡。「我們隨後開始炮擊那座建築(我的部隊佔領了街道另一側,就在百貨商店側門對面),炮彈命中目標時,拉斯克少將的一名代表從側門跑了出來,向我招手。這要冒上很大風險,可我還是穿過街道朝他跑去。 這名德國軍官隨後要求找個翻譯來,他對我說:『我們的司令想和你們的首長談談。』
  • 韓戰結束後,為何最後一批志願軍5年後才離開,發生了什麼?
    就這樣一支名為志願軍的部隊由此誕生。從1950年10月,進入朝鮮作戰開始算起,有將近240萬人先後加入到這支部隊之中。在這場世界矚目的戰鬥中,我國志願軍打出了國威軍威。最終在我國的努力之下,將戰線打到了三八線,1953年7月,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