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臨汾聚仙飯店發生坍塌事故,事故最終造成29人死亡及多人受傷。救援工作結束後,當地政府向村裡撥款數十萬元,每位遇難者家屬將獲得三萬元的殯葬費。
事故發生後,網上很多網友認為:作為老年人,不應該過整數大壽,過生日是一門很有講究的學問,不能亂過。
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過生日的一些民間習俗。
一
在有的地方,生日不可以推後過,但可以提前過。一是因為生日本身就是慶祝生命到來的一種紀念形式,如果推後過生日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寓意。
二是推後過生日不吉利,推後紀念是祭祀死者忌日的做法,有些時候因為無法在忌日為死者祭奠,所以需要推後時間進行悼念。
生日可以提前過,但因為不是#生日#的正日子,不能大肆慶祝,否則有損主人的運勢和健康,不利於日後的發展,所以要低調謹慎的過生日,可以小小的慶祝一番,不能大宴賓客。
但是對於老年人的壽辰,卻有相反的說法:可以推後,但不能提前。
推後過生日,意味著長壽,是很吉利的事,有的地方故意「忘記」生日,以後再補,上成為「補壽」。而提前過壽辰,是怕等不到那一天,所以搶著提前過掉了,這樣做很不吉利。
二
有些地方給老人過生日,講究「過9不過10」,意思是說在逢整「10」歲之年的時候,往往不在這一年過生日,而要提前一年逢「9」過。比如60歲、70歲、80歲的大壽,要在59歲、69歲、79歲這年就提前慶祝。
相傳,過九不過十的原因,一方面與諧音有關:「9」與「久」同音,有「長長久久」的吉祥寓意,是長壽的象徵;而「10」與「死」諧音,所以為人們所忌諱;而且做整壽提前一年舉行,有「八九不離十」之說,也是取「不離世」的諧音。
另一方面,「10」是個位數中的最大數,「物極必反」、「月滿則虧」等道理為大家所認知,所以人們更青睞於「九」這個數字。
三
如果家中父母尚在,就不能做壽,因為「尊親在不敢言老」,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在老人面前,自己就算是80歲也是小孩」,體現對父母的一種尊敬和孝心。
除此之外,俗語也有「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的說法。古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做法呢?
其實,這裡的「慶生」並非是一般的生日,而是指「過壽」,按照古代禮制規定,人只有過了50歲過生日才能成為過壽,《周禮》記載,60為下壽,80為中壽,100歲為上壽。
因為古代醫療條件落後,女人生孩子出現意外的機率非常高。所以孩子生日那天,對於分娩的母親來說是最危險,最痛苦的一天。
大家都知道分娩的疼痛指數是10級,是世間最難忍受的痛,而這種痛會持續數小時甚至是幾天,對常人來講無法想像。
而這母親最痛苦的這一天,你卻帶著一幫朋友胡吃海喝到ktv裡k歌,一邊是難以忍受的痛苦,一邊是你無拘無束的放縱,這兩種畫面實在有點不協調。
中國人講究孝道,所以母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辛苦和艱難,應該值得每一位子女銘記。所以,在生日這天最應該做的是多陪陪父母,以示對父母的感恩。
而「父在不留須」應該是辛亥革命後形成的一種風俗,父母都在世,不留須,父親去世,留上唇鬍鬚,母親去世,留下巴鬍鬚,父母都過世,才會上下一起蓄鬚。
所以我們看到魯迅先生的很多照片,幾乎都留上唇鬍鬚,就是為了紀念去世的父親而留的。
END
當今社會流行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嘴巴沒毛的小鮮肉已經成了人們的新寵,男人也不是當初的男人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的變化以及跨地區聯姻的增加,很多當地的風俗習慣被外地帶進來的元素取而代之,很多傳統的經典習俗已經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