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輪迴
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輪迴並非佛陀所創,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輪迴思想加以發展而形成佛教的輪迴思想。婆羅門教中的輪迴是說自我輪迴於天、祖、獸三道中,就像人從一間房子走進另一間房子。佛教輪迴是指生死相續、業果相續而無常住自我,這種輪迴觀打破了婆羅門教的四種姓制度,強調眾生平等,只是根據業報來輪迴。
輪迴的原因和形態
輪迴的原因就存在於十二因緣中,佛教認為主要是因為十二因緣的無明引起的,無明就是對事物的的無知,由於無知就產生了「行」,各種不同的「行」會產生不同的業力,正是因為業力的存在,才為輪迴的進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關於輪迴的具體形態,在《增一阿含經》中已提到「四生」的概念,即卵生、胎生、溼生和化生。其中的化生包括後來佛教中的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五道的理論後來在佛教中還增加了阿修羅道,成為六道。
輪迴理論的發展
部派佛教在十二因緣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三世兩重因果"的說法,是佛教早期比較細緻的輪迴理論。但佛教中的無我觀念和輪迴理論之間是不協調的,於是一些部派佛教就提出變相的「我」,認為它與五蘊非一非異。大乘佛教則在輪迴的六道之外,又加上了聲聞道、闢支佛道、菩薩道、佛道等,進一步豐富了佛教的輪迴形態理論。由於大乘中觀派強調事物的無自體,所以認為輪迴最終並不具有實在性。大乘瑜伽派則把「阿賴耶識"用來起「我」的作用,但在表面上卻否定。輪迴之說傳入中國後,古代許多中國人對輪迴轉世等觀念是接受的,但對於印度佛教中無我觀念卻難以理解,總體來看,輪迴之說在中國民間還是有著廣泛的信眾基礎。
佛陀從古印度的婆羅門教中吸收其輪迴思想。並作了進一步的改造和創新、使之在佛教的傳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