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最傳奇的間諜,身兼5重身份,晚年精神錯亂,葬入八寶山
比較火的電視劇《風箏》,在觀眾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該劇以潛伏於軍統內部的共產黨員「風箏」的人生與情感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共產黨情報員堅守信仰的故事。《風箏》改變了諜戰劇中正面角色的設定和敵人的臉譜化形象,該劇對解放戰爭時期隱蔽戰線那段鬥爭史的還原,真實、唯物,體現了地下工作的犧牲與不易。
在間諜圈裡,雙重間諜乃至三重間諜都頗為常見,但同時為五家客戶做事的間諜恐怕在這個世界上屬於獨一份了。民國期間,一位特工,以一人之身,肩負五重身份,我黨情報員身份之外,還有中統、軍統、侵華日軍以及青紅幫身份。這樣的高難度級別特工,舉世罕見。
他的名字叫做袁殊,原名袁學易、學藝,又名軍光,化名曾達齋。筆名碧泉。著有《袁殊文集》。是電視劇《記憶之城》中朱今墨的原型。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袁學易改名袁殊
1911年4月,袁殊(袁學易)誕生在湖北蘄春一戶沒落的官宦人家。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袁殊做過記者、編輯,寫過劇本、辦過報刊雜誌,做過社長,並且都做的很出色。袁殊是中國第一個提出「報告文學」這一概念,在中國新聞史上有著傑出的貢獻。
在中共情報史上,先有新聞記者身份,後從事情報工作,而不是先從事情報工作,再以新聞記者面貌出現,袁殊可算是第一人。蘄春縣文化館副館長鄭伯成指出:我軍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五重諜報王」。
現如今,我們只要提及潘漢年,必提袁殊,因為抗戰時期潘漢年所獲得的大量情報直接出自袁殊之手。袁殊在建國後常常對人說,我們好像是串戲,在幕後指揮的潘漢年、王子春,在臺上表演的是我。
從1931年10月到1945年10月,袁殊以多重身份從事中共地下情報工作長達14年之久。袁殊的多重身份大致分為五面:即中共特別黨員、渝方國民政府(中統與軍統)、日方巖井機關、寧方(汪偽政權)和共產國際遠東情報局。
1931年10月,年僅20歲的袁殊經潘漢年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後立即轉入了特科,參加中共情報系統的工作,由此逐漸褪去左的色彩,成為灰色人物。
1932年春,袁殊經由表兄賈伯濤(黃埔一期生)的介紹,見到上海市社會局長、中統頭子吳醒亞,成功打入中統內部
1933年,利用記者身份出席南京政府的記者招待會,了解與結識許多人並且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巖井英一,成功打入日方情報機構。
1937年4月,為了加強自身的保護色,開拓情報來源,袁殊加入了青洪幫,成為可以和杜月笙、黃金榮平起平坐的「通」字輩師兄弟。
當抗日戰爭爆發後,戴笠一時找不到熟悉日本問題、又有相當的日本關係的人,杜月笙推薦了袁殊,戴笠親自上門拜訪。於是,袁殊搖身一變又成了軍統上海區國際情報組主要成員,不久便因「工作出色」升任情報組組長、第三站站長。
軍統,加上中統、青紅幫、日偽,以及貨真價實的中共秘密身份,則是五重身份了。這在中國情報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最多面的間諜了。
在「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袁殊置生死於度外,深入日軍陣地偵察,把這些軍事情報統統提供給了潘漢年,部分情報也在經過選擇之後交給了戴笠,
在國共合作期間,獲取大量日本情報,並選擇行的給予匯報給國民黨,維護民族大義。
袁殊還親自救出魯迅夫人許廣平,掩護潘漢年、範長江、鄒韜奮等進入根據地;同樣由於袁殊的情報及時,慄裕部隊迅速跳出了日偽合圍的「籬笆牆」。
雖然袁殊有著五重間諜身份,但是他主要還是為我黨提供情報工作。擔任日偽職務期間,沒有做一件危害人民的事,而是儘量保護和營救被俘的抗日幹部。這與他的天才班智商分不開關係。
袁殊一身除了間諜身份,在其他領域也有傑出貢獻,新聞學上提出報告文學第一人,創辦《文藝新聞》周刊,表了《記者道》、《現代新聞學》等作品與譯著新聞界前輩任白濤說,『他給1931年的中國新聞界造了不少新紀錄』
袁殊文筆甚健,詩文俱佳,著述頗豐,且翻譯了大量日文書籍,許多學者認為,他如果不改行,必然不弱於同時代的著名作家。
在獄中,他通讀了《資本論》、馬列著作、《毛澤東選集》,翻譯了大量日文書籍,寫下史料性傳記《大流氓杜月笙》,並且仍然關注著黨的情報事業,寫了近8萬字的《南窗雜記》,總結敵後情報工作經驗。直到1982年平反後,還寫了不少文章。他一生留下的文字近千萬字
還有學者考究出他與張愛玲有關係,是張愛玲背後的男人
解放後,袁殊被組織安排到李克農的情報部門,擔任中央軍委聯絡部副處長、中央情報總署亞洲司司長等職。文革期間身陷囹圄,晚年被平反。
1987年,袁殊病重,大半生的多重身份扮演,晚年精神也極為紊亂,時常號唃大哭。被譽為「東方佐爾格」,他的人生經歷撲朔迷離,時至今日,很多我們也都不曾了解,道航太深,令世人無法看透。但在人類反法西斯歷史鬥爭中,留下了永遠的豐碑。
1987年11月26日,病逝於北京,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