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徐志摩當年寫下的這首《再別康橋》如今被視為離別的著名詩篇,為世人廣為流唱。我們都不願經歷離別,但是人這一生,生離死別都是註定的,任何人都無法逃脫這種命運。
一個人生前所做的貢獻越大,他就越容易被人們記住,人們也會為他修墓立碑,以此來紀念他。
中國是泱泱文明古國,有著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一直以來都秉持著葉落歸根的傳統,所以大多數人在死後都會選擇回歸故裡,安息在故鄉的泥土裡。
然而中國現代史上有一位偉大的外交官卻不是這樣,他在離世後先後經歷了四次墓地的變遷,這實在是一段傳奇,一段佳話,他就是喬冠華。
外交才子
關於喬冠華,其實我們並不陌生,他的照片曾出現在我們中學時期的歷史課本上。
就是在講述1971年11月15日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這個歷史事件時,一旁的配圖「喬的笑」,與會記者很好地捕捉到了喬冠華當時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發自內心的高興而仰面大笑的鏡頭,「喬的笑」也因此成為新中國外交自信而瀟灑的符號,並被各國媒體稱為「震懾議會大廈的玻璃」。
這位叱吒風雲的外交才子的生平又是如何呢?喬冠華於1913年3月28日在江蘇省鹽城市東喬莊出生,家境殷實,自幼聰慧,喜愛念書。
1929年,他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並在大學時期博聞強識,接受多方先進思想的薰陶。他大學畢業後,全球正處於世界大戰時期,國際局勢動蕩,喬冠華為了更好的學習他國先進思想與理論從而報效祖國選擇了出國留學。
他先後奔赴日本、德國,在留學的日子裡積累知識,深入細緻地研究了不斷變化國際局勢,在軍事、政治問題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為他今後在中國外交領域的傑出成就與表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國後,他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以拯救危亡時刻的國家為己任。他先是在報社工作,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當時政治局勢評論的文章,邏輯清晰,言語犀利,獲得人們的一致認可。
新中國成立後,他加入了新中國外交部,曾多次代表新中國出席重要國際會議。他在會上發表精彩的演講,以靈敏的思維和出色的口才贏得了其他國家的掌聲,也成功地為新中國揚眉吐氣了一番。
可以說,新中國在外交史上取得的這些成就和喬冠華有很大的關係,正是他的外交表現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奠定了我國現如今的大國外交基礎。
四處墓地
都說一個人生前所作的貢獻越大,他死後越容易被人們所懷念,人們與會為他修建起墓地,以表敬意。喬冠華於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醫院病逝,享年70歲。
此後,中國人民對外友協主持了他的葬禮,並將他的骨灰盒安放進了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然而,他的骨灰盒僅在八寶山公墓裡存放了三天就被其妻子章含之取回,安放在自己的臥室裡長達一年時間,以懷念亡夫。
一年之後,考慮到這樣做不甚妥當,章含之決定挑選一處合適的地方安葬喬冠華,正是這個決定的作出使得喬冠華的墓地經歷了幾次變遷。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是信奉葉落歸根的,章含之同樣認為自己的丈夫死後應該回到自己的故鄉。
於是,她來到了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希望能夠得到有關部門的同意,好讓丈夫魂歸故裡。
然而,當時鹽城市地方政府給出的回覆是,喬冠華已經在北京有墓地了,不同意她的妻子的請求。遭受挫折後,章含之開始另覓他處安葬喬冠華的骨灰。
經過一番思考,章含之想到了丈夫曾在生前對自己說過希望死後能夠安葬在一個像蘇州一樣的地方,便前往蘇州,找到喬冠華生前的摯友李顥,向其說明來意,請求他前去問詢蘇州市地方政府的態度。
結果蘇州市地方政府欣然同意了章含之的請求,最終選擇了東山鎮的一處山坡安葬。當時章含之身上沒有多餘的錢,只能用懷揣著兩千元的稿費向墓園買了一塊墓地。這也是喬冠華的第一處墓地。
上海福壽園安葬了多位歷史偉人,是一座人文墓園。2002年,福壽園多次向章含之提出為喬冠華修建陵墓的建議。章含之時年已經年逾古稀,而且她的故鄉就在上海,考慮到自己死後可以和丈夫安葬在一起,章含之便答應了福壽園的請求,在上海為喬冠華建造了墓地,並立了銅像。這是喬冠華的第二處墓地。
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喬冠華的家鄉意識到了家鄉名人能對當地的旅遊和經濟起到帶動作用,便向章含之提出請求,希望能讓喬冠華回歸故土,安葬在故居旁。
章含之自然是支持丈夫能夠葉落歸根的,但是考慮到當年蘇州市政府接受了安葬喬冠華的請求,對她有恩,章含之還是向蘇州市政府做了說明。
最終,上級經過協商後得出了保留喬冠華在蘇州市東山鎮的墓地,並將喬冠華的骨灰遷回故鄉的處理結果。最終,喬冠華得以在故鄉安息。這是喬冠華的第三處墓地。
一年後,在蘇州楊灣村新華橋公墓,喬冠華與前妻龔澎合葬在一起。這是喬冠華的第四處墓地。
傳奇一生
人們都說人活著能夠擁有一段傳奇的過往已經十分難得了,但喬冠華的故事告訴我們,他不僅在生前活的傳奇,在死後更是傳奇。所以,喬冠華的一生都充滿著傳奇色彩。
喬冠華雖然畢生都在為中國外交事業做貢獻,但他同樣是一個性情中人,對中國的山水美景頗為傾心,這也是他生前交代章含之安葬自己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的原因。
除此之外,喬冠華生前生活簡樸,並不主張大操大辦,章含之也是沿襲了丈夫的這個傳統,才在當時僅有兩千元稿費的情況下就為其舉辦了葬禮。
鄉愁,箇中滋味,只有當你自己真正身處異鄉時才會懂得。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在文字裡抒寫過自己對故鄉的情感,餘秋雨曾在《故鄉》中寫道:「真正的遊子是不大願意回鄉的,走在外面又沒完沒了地思念,結果終於傻傻地問自己,家鄉究竟在哪裡?」
如果說李白的《靜夜思》是他漂泊在外多年總也找不到回鄉的路的內心依託,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他人在中年時對過去的祭奠,那麼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千千萬萬的遊子總是心繫遠方,寧可把對故鄉的思念與記掛孤苦地咽下也不願再回故鄉。喬冠華幾經波折,最終還是回到了故鄉,這是魂歸故裡的內心渴求,也是葉落歸根的文化傳統。
小結
現如今,喬冠華擁有四處墓地,每一處墓地都記載著與他的傳奇故事。我想,修建墓地的意義在於紀念這個人,特別是對於像喬冠華這樣的有著豐功偉績的人來說,因此,墓地的人文價值應該高於墓地本身,它所承載的精神才應該是被後人永遠記住的。喬冠華書就了一生的傳奇,他的故事應該被人們世代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