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才子喬冠華,不肯葬在八寶山,去世後花2000元稿費買墓地

2021-01-09 史海殘雲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徐志摩當年寫下的這首《再別康橋》如今被視為離別的著名詩篇,為世人廣為流唱。我們都不願經歷離別,但是人這一生,生離死別都是註定的,任何人都無法逃脫這種命運。

一個人生前所做的貢獻越大,他就越容易被人們記住,人們也會為他修墓立碑,以此來紀念他。

中國是泱泱文明古國,有著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一直以來都秉持著葉落歸根的傳統,所以大多數人在死後都會選擇回歸故裡,安息在故鄉的泥土裡。

然而中國現代史上有一位偉大的外交官卻不是這樣,他在離世後先後經歷了四次墓地的變遷,這實在是一段傳奇,一段佳話,他就是喬冠華。

外交才子

關於喬冠華,其實我們並不陌生,他的照片曾出現在我們中學時期的歷史課本上。

就是在講述1971年11月15日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這個歷史事件時,一旁的配圖「喬的笑」,與會記者很好地捕捉到了喬冠華當時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發自內心的高興而仰面大笑的鏡頭,「喬的笑」也因此成為新中國外交自信而瀟灑的符號,並被各國媒體稱為「震懾議會大廈的玻璃」。

這位叱吒風雲的外交才子的生平又是如何呢?喬冠華於1913年3月28日在江蘇省鹽城市東喬莊出生,家境殷實,自幼聰慧,喜愛念書。

1929年,他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並在大學時期博聞強識,接受多方先進思想的薰陶。他大學畢業後,全球正處於世界大戰時期,國際局勢動蕩,喬冠華為了更好的學習他國先進思想與理論從而報效祖國選擇了出國留學。

他先後奔赴日本、德國,在留學的日子裡積累知識,深入細緻地研究了不斷變化國際局勢,在軍事、政治問題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為他今後在中國外交領域的傑出成就與表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國後,他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以拯救危亡時刻的國家為己任。他先是在報社工作,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當時政治局勢評論的文章,邏輯清晰,言語犀利,獲得人們的一致認可。

新中國成立後,他加入了新中國外交部,曾多次代表新中國出席重要國際會議。他在會上發表精彩的演講,以靈敏的思維和出色的口才贏得了其他國家的掌聲,也成功地為新中國揚眉吐氣了一番。

可以說,新中國在外交史上取得的這些成就和喬冠華有很大的關係,正是他的外交表現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奠定了我國現如今的大國外交基礎。

四處墓地

都說一個人生前所作的貢獻越大,他死後越容易被人們所懷念,人們與會為他修建起墓地,以表敬意。喬冠華於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醫院病逝,享年70歲。

此後,中國人民對外友協主持了他的葬禮,並將他的骨灰盒安放進了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然而,他的骨灰盒僅在八寶山公墓裡存放了三天就被其妻子章含之取回,安放在自己的臥室裡長達一年時間,以懷念亡夫。

一年之後,考慮到這樣做不甚妥當,章含之決定挑選一處合適的地方安葬喬冠華,正是這個決定的作出使得喬冠華的墓地經歷了幾次變遷。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是信奉葉落歸根的,章含之同樣認為自己的丈夫死後應該回到自己的故鄉。

於是,她來到了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希望能夠得到有關部門的同意,好讓丈夫魂歸故裡。

然而,當時鹽城市地方政府給出的回覆是,喬冠華已經在北京有墓地了,不同意她的妻子的請求。遭受挫折後,章含之開始另覓他處安葬喬冠華的骨灰。

經過一番思考,章含之想到了丈夫曾在生前對自己說過希望死後能夠安葬在一個像蘇州一樣的地方,便前往蘇州,找到喬冠華生前的摯友李顥,向其說明來意,請求他前去問詢蘇州市地方政府的態度。

結果蘇州市地方政府欣然同意了章含之的請求,最終選擇了東山鎮的一處山坡安葬。當時章含之身上沒有多餘的錢,只能用懷揣著兩千元的稿費向墓園買了一塊墓地。這也是喬冠華的第一處墓地。

上海福壽園安葬了多位歷史偉人,是一座人文墓園。2002年,福壽園多次向章含之提出為喬冠華修建陵墓的建議。章含之時年已經年逾古稀,而且她的故鄉就在上海,考慮到自己死後可以和丈夫安葬在一起,章含之便答應了福壽園的請求,在上海為喬冠華建造了墓地,並立了銅像。這是喬冠華的第二處墓地。

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喬冠華的家鄉意識到了家鄉名人能對當地的旅遊和經濟起到帶動作用,便向章含之提出請求,希望能讓喬冠華回歸故土,安葬在故居旁。

章含之自然是支持丈夫能夠葉落歸根的,但是考慮到當年蘇州市政府接受了安葬喬冠華的請求,對她有恩,章含之還是向蘇州市政府做了說明。

最終,上級經過協商後得出了保留喬冠華在蘇州市東山鎮的墓地,並將喬冠華的骨灰遷回故鄉的處理結果。最終,喬冠華得以在故鄉安息。這是喬冠華的第三處墓地。

一年後,在蘇州楊灣村新華橋公墓,喬冠華與前妻龔澎合葬在一起。這是喬冠華的第四處墓地。

傳奇一生

人們都說人活著能夠擁有一段傳奇的過往已經十分難得了,但喬冠華的故事告訴我們,他不僅在生前活的傳奇,在死後更是傳奇。所以,喬冠華的一生都充滿著傳奇色彩。

喬冠華雖然畢生都在為中國外交事業做貢獻,但他同樣是一個性情中人,對中國的山水美景頗為傾心,這也是他生前交代章含之安葬自己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的原因。

除此之外,喬冠華生前生活簡樸,並不主張大操大辦,章含之也是沿襲了丈夫的這個傳統,才在當時僅有兩千元稿費的情況下就為其舉辦了葬禮。

鄉愁,箇中滋味,只有當你自己真正身處異鄉時才會懂得。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在文字裡抒寫過自己對故鄉的情感,餘秋雨曾在《故鄉》中寫道:「真正的遊子是不大願意回鄉的,走在外面又沒完沒了地思念,結果終於傻傻地問自己,家鄉究竟在哪裡?」

如果說李白的《靜夜思》是他漂泊在外多年總也找不到回鄉的路的內心依託,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他人在中年時對過去的祭奠,那麼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千千萬萬的遊子總是心繫遠方,寧可把對故鄉的思念與記掛孤苦地咽下也不願再回故鄉。喬冠華幾經波折,最終還是回到了故鄉,這是魂歸故裡的內心渴求,也是葉落歸根的文化傳統。

小結

現如今,喬冠華擁有四處墓地,每一處墓地都記載著與他的傳奇故事。我想,修建墓地的意義在於紀念這個人,特別是對於像喬冠華這樣的有著豐功偉績的人來說,因此,墓地的人文價值應該高於墓地本身,它所承載的精神才應該是被後人永遠記住的。喬冠華書就了一生的傳奇,他的故事應該被人們世代傳唱。

相關焦點

  • 徐慶全:喬冠華的身後事和四塊墓地
    我的《再說喬冠華》在公號推出兩天,接到了上海福壽園伊華的邀約:過來看看喬冠華的墓地吧。坐落在上海青浦的福壽園,有諸多名人葬在那裡,福壽園也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承。我早就想到那裡去看看了。伊華原為福壽園副總,現為中國福壽園生命服務學院院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館長,也是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我和伊華緣鏘一面,她與我的一個亦師亦友的老大哥熟悉。
  • 喬冠華墓葬之謎:為何大江南北會有四處墓地?
    沿公墓山道攀登向上越27級,右側一片綠蔭森森的松柏林間,有一片佔地約16平方米的磚塊豎砌鋪就的墓地。這便是當年曾在我國外交舞臺上吒叱風雲的外交部前部長喬冠華的人生最後歸宿。令人詫異的是,除了上述墓冢,如今在江蘇省長江北面的鹽城市建湖縣慶豐鎮東喬村畔、在蘇州東山鎮楊灣村的華僑公墓二區裡、在上海青浦區的福壽園中,也都出現了喬冠華的墓。
  • 宋氏三姐妹和三兄弟去世埋在哪裡?四人葬在美國同一座墓地
    1918年5月3日,宋耀如去世後,倪桂珍帶著兒女們,將他葬在了新建成的虹橋路萬國公墓。不僅如此,倪桂珍當時一次性買了22塊墓穴,除了安葬宋耀如之外,剩下的墓穴是她為自己和宋家後人們準備的,她希望將來宋家人還能都葬在一起。
  • 喬冠華攜代表團赴聯合國,陳毅擺酒送行並囑咐:此行任務艱巨啊
    01引言在新中國時期的外交舞臺上,除了我們熟知的周總理之外,還有兩位傑出的外交人物。那就是同時擔任過外交部長的陳毅元帥和被稱為「喬老爺」的喬冠華。陳毅具有大將風採,機智幽默,喬冠華頗有文人的風度。雖然兩人的風格不同,但配合默契,為我國的外交事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02抗戰期間,陳毅幫助過喬冠華1983年9月22日,新中國第四任外交部長喬冠華病逝,10月25日,國家為他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生前許多親朋好友都自覺自愿前往參加,600人來八寶山送他最後一程。
  • 龔澎去世後,喬冠華多次對著照片哭泣,感情空白3年,60歲才再婚
    住院期間,龔澎天天在醫院陪護喬冠華,在她精心照顧下,喬冠華身體一天天康復起來。一日黃昏時分,喬冠華約了龔澎一起去朋友馮亦代家裡,見面時發現馮亦代的夫人安娜竟然和龔澎是同學,摯友相見自然十分開心。他們走後,安娜對馮亦代說:「我覺得老喬和龔澎就是天生的一對,一個是才女,一個是才子。」於是馮亦代和安娜就做紅娘,為他倆捅破了那層窗戶紙,使得喬冠華和龔澎有情人終成眷屬。
  • 親戚老人去世送多少禮金合適親人去世後有什麼禁忌
    600——2000元。生老病死是誰也不可避免的。但因為死亡的種種不可知,人們總是迴避,對死亡的說法也儘量避開「死「字。雖然古籍中用不同說法將人的死亡分了等級:「天子死曰崩,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但庶民百姓也諱言死,所以又把「死」說成卒、沒、下世、謝世、逝世、老了、走了等。孔子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 寵物中心推寵物豪華葬 三千元做美容立墓碑
    寵物主人:寵物就像家人 去世要「風光葬」   十多天前,長春市民徐先生家的狗狗因病醫治無效死亡,在寵物醫院得知有地方可以為寵物處理「身後事」時,他找到了某寵物中心。   經過雙方商議後,徐先生拿150元錢讓寵物中心為狗狗「送了終」。該中心在徐先生家樓前挖了一個深坑,然後將用塑料布包裹的狗狗穩穩放入坑中,再把很多石灰撒在狗屍體周圍。
  • 女主人花千元安葬寵物貓 夢見貓沒死欲挖出來
    因為養了多年的寵物貓突然患病死掉,主人難忍悲傷,不但花費近千元為其安葬
  • 1995年,溥儀墓被移出八寶山,末代皇帝回到了夢寐以求的清西陵
    可以說這個結果,對這個此時已經罪孽深重的前朝廢帝來說已經非常寬大了,而且在溥儀逝世後,國家還許其家人自主決定安葬在什麼墓地,其後被葬在了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得虧共和國優待改造後戰俘的優良傳統,如果是在別的政府手中,溥儀這個通敵叛國大罪,大概率是逃不脫早就被槍斃的結果的,即使出席了對日指控,其罪也難贖。
  • 親人去世後最忌諱的,每個人都應該知道!
    ▌四、報喪的禁忌 治喪之家,要在大門上掛上白布、白紙,讓人們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並向堂親姻戚報喪,給在外地或海外親人發訊,子女聞訊奔喪。其中向姻戚報喪,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確定了葬禮的日期後,孝子要去親戚家報喪。
  • 外交官喬冠華的子女們如今怎樣了?繼女嫁給陳凱歌,兒子更優秀
    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中國上世紀在國際舞臺的表現並不突出,尤其是在外交領域,很多強國刻意打壓以及西方列強的針對,都讓中國的外交事業舉步維艱。 但越是逆境反而越能激發中國人骨子裡的堅韌,在那段時間,中國還是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外交官,他們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維護著國家的尊嚴和利益。
  • 喬冠華自詡與李白杜甫齊名,季羨林稱其:人還不壞,唯好大言
    一個是我國外交史上,笑對世界,貢獻卓越的外交官喬冠華;一個是紮實做學問的著名學者季羨林。兩人同樣的優秀,一起畢業於我國最好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彼時兩人還不認識,後作為德國交換研究生一起奔赴德國留學,相識相知,相互欣賞陪伴,至此開始了這段「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然而,留學之後因為兩個人的啞巴德語,不得不先到柏林大學上德語的強化學習班。
  • 17歲年輕女孩嫁54歲省長,33年連生16胎,去世後被葬入八寶山
    而在1907年,程潛赴日留學,正式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直接擔任湖南省綏靖公署主任的高位,在程潛的帶領下,湖南乃至湖北等地區都安然無恙,一片太平。 一直到1968年,程潛善終,享年87歲,郭翼青每逢佳節都會上八寶山帶著女兒們前去祭拜,一直到了1996
  • 為什麼中國的墓地這麼貴,還有20年期限
    大城市裡「一墓難求」,天價墓地早已超過同期房價,買不起的普通人只好曲線救國,到周邊城市去碰碰運氣。河北的涿州、懷來、三河,還有昔日的蘇州,都紛紛搞起了「墓地經濟」——把墓地都賣給了北京人和上海人。在中國,買一塊墓地到底有多難?中國城市裡的墓地為什麼如此昂貴?沒錢的中國人,要怎樣才能「死得起」?
  • 親人去世的禁忌
    在農村親人去世後的風水禁忌有哪些呢?中國喪禮文化有很多禁忌,老一輩留下的規矩肯定有他的道理。
  • 「草坪葬」何時實行?市民政局答覆
    沒通知,老人去世不到10分鐘,太平間殯葬管理人員就到了?有市民反映,7天前,家中老人去世,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太平間殯葬管理人員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就到了現場,這是怎麼回事?「社會上確實存在此類問題。」邢福棟表示,今年9月份開始,全國民政系統對殯葬系統進行整治治理。
  • 《山海經》的帝王都葬在哪裡?專家:這幾個位置的墓地風水最好
    《大荒南經》中記載的是帝堯和帝嚳葬在狄山,帝舜葬在西南角的蒼梧之野。不管是葬在哪兒,所記載墓地的位置都是風水極好的。不過有一點很奇怪,在西南角帝舜所葬的地方,還有一位叫做叔均的人。按理說,這種風水好的墓地位置,葬的都是帝王類的人物,叔均為什麼可以被葬在此地呢?叔均雖然不太為人所知,但是他曾經幫黃帝驅逐過旱魃,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所以被封為田祖。
  • 故人沐浴、3D列印 八寶山殯儀館貼心服務護航「人生最後一公裡」
    故人沐浴、3D列印 八寶山殯儀館貼心服務護航「人生最後一公裡」  【解說】梳洗打扮、遺體修復,3月22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辦第四屆公眾開放日活動,從告別廳到心靈撫慰室,從遺體修復室到沐浴室,一個個貼心服務向觀眾們展示著此次開放日活動的主題——護航「人生最後一公裡」。
  • 網絡曝塔位墓地連環騙局 老人紛紛投資(圖)
    2000年,福祿公司在佛山市三水區廣海大道大佛口廣場附近開了一家分公司,駐三水的員工展開了大規模的宣傳,號召三水市民購買該公司的產品——用於安放逝者骨灰的塔位。  「當時他們說每個人只要買3個塔位,1年之後可以退還本金,之後每年都能享受到公司的分紅。」
  • 不讓親人帶淚走 專訪八寶山殯儀館「85後」服務團隊
    最後的送別  專訪八寶山殯儀館「85後」服務團隊  每逢清明,殯葬行業的從業者才有機會走到公眾的面前,展示他們工作中不為人知的一面。八寶山殯儀館就有多個服務團隊,為逝者沐浴更衣、組織策劃特色葬禮、對逝者家屬開展全程陪伴,這些年輕的「85後」殯葬從業者用真誠、專業的服務,讓每一位逝者體面地離去,讓每一位生者感受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