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西40裡地有個東山鎮,鎮西十多裡地有個槎灣村,村前臨太湖處有座湖沙山,山上有個當地政府建造的「華僑公墓」。沿公墓山道攀登向上越27級,右側一片綠蔭森森的松柏林間,有一片佔地約16平方米的磚塊豎砌鋪就的墓地。
這便是當年曾在我國外交舞臺上吒叱風雲的外交部前部長喬冠華的人生最後歸宿。
令人詫異的是,除了上述墓冢,如今在江蘇省長江北面的鹽城市建湖縣慶豐鎮東喬村畔、在蘇州東山鎮楊灣村的華僑公墓二區裡、在上海青浦區的福壽園中,也都出現了喬冠華的墓。喬冠華之墓分為四處出現在大江南北,這是怎麼回事呢?個中又都藏有什麼謎呢?
1984年12月7日,章含之懷著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來到喬冠華的故鄉江蘇鹽城市建湖縣,找到有關部門,希望協助解決喬冠華的最後歸宿問題。喬冠華的墓地背靠大山,面臨太湖,有山有水又清靜,完全符合章含之的願望,也體現了喬冠華艱苦樸素的人生宗旨。
1984年12月7日,章含之懷著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來到喬冠華的故鄉江蘇鹽城市建湖縣,找到有關部門,希望協助解決喬冠華的最後歸宿問題。喬冠華的墓地背靠大山,面臨太湖,有山有水又清靜,完全符合章含之的願望,也體現了喬冠華艱苦樸素的人生宗旨。
英魂難以歸故鄉
1983年9月22日10時03分,喬冠華在北京醫院溘然長逝,其骨灰盒僅在八寶山公墓裡存放了三天,便由其夫人章含之取回,安放在她的臥室裡一年多。
1984年12月7日,章含之懷著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來到喬冠華的故鄉江蘇鹽城市建湖縣,找到有關部門,希望協助解決喬冠華的最後歸宿問題。
當時,章含之來到鹽城市政府後,喬冠華的侄兒喬宗連在宴請章含之的同時,也邀請了鹽城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可是他們一個人也沒有出席,只是讓已退居二線的老領導到場盡了一下地主之誼。章含之覺察到了鹽城市委市政府的態度後,連喬冠華安葬故鄉的事情都沒敢提,只在鹽阜賓館住了三四天後,就於12月10日和喬宗連一起含淚回了上海。
但是,喬冠華終究要有個歸宿的,他的魂魄究竟該安息在哪裡呢?一番思考後,章含之想到了蘇州,想到了遠在那裡的丈夫早年的生死至交李顥醫生。蘇州的吳縣東山鎮是個瀕臨太湖的半島,那裡山明水秀,當是喬冠華理想的歸宿。
於是,1985年新春一過,章含之便來到蘇州,找到時任蘇州市醫學院教授的李顥,把她的想法告訴了他,請他先去吳縣縣委投石問路。沒幾天,李顥夫婦即根據章含之的要求,來到吳縣縣委,找到了時任吳縣縣委書記的管正,轉達了章含之的想法。
管正完全理解章含之心中的想法,他二話沒說,一口答應了章含之的要求。
當年清明節前,章含之就滿懷感激之情地與李顥夫婦一起前往蘇州吳縣東山,並在當地政府領導的陪同下,選中東山鎮槎灣村面臨太湖的一個美麗的山坡。
喬冠華的墓地背靠大山,面臨太湖,有山有水又清靜,完全符合章含之的願望,也體現了喬冠華艱苦樸素的人生宗旨。
就這樣,喬冠華的人生最後歸宿落實在了東山槎灣的華僑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