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冠華自詡與李白杜甫齊名,季羨林稱其:人還不壞,唯好大言

2021-01-09 秦思君

一個是我國外交史上,笑對世界,貢獻卓越的外交官喬冠華;一個是紮實做學問的著名學者季羨林。

兩人同樣的優秀,一起畢業於我國最好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彼時兩人還不認識,後作為德國交換研究生一起奔赴德國留學,相識相知,相互欣賞陪伴,至此開始了這段「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

然而,留學之後因為兩個人的啞巴德語,不得不先到柏林大學上德語的強化學習班。在這段時間裡,兩人一起吃飯,上學,外出遊玩,拜訪師者朋友,有的時候甚至同睡一張床,可以說是形影不離。

就此成為生命中最了解彼此的朋友。在季羨林這段時期內的日記中,喬冠華成了絕對的主角。他更是稱喬冠華為「同聲好相應,同心自相求」的知己。而在摯友季羨林的眼中,到底喬冠華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他如是說:人還不壞,唯好大言。

持才傲物,卓爾不群

而季羨林之所以如此評價喬冠華,與他從小的生長經歷是分不開的。1913年3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鹽城縣東喬莊,出身地主,父親也經營一些生意,算是一個開明紳士。

喬冠華從小天資聰慧,甚至有過目不忘的本事。6歲的時候被父親送去叔父開辦的私塾裡讀書。後來輾轉幾所中學,因為成績極為優秀,幾次跳級插班。

年僅16歲的喬冠華,就憑藉聰穎無雙的天資,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成為同屆中年齡最小的學生。大學期間更是除了本專業以外,在文學、藝術方面都有所涉獵。

畢業後,又來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繼續學習哲學,因為參加了當時的紅色革命活動,被日本反動組織所不容,不久之後就強行被驅逐出境。

1935年8月,喬冠華報名清華大學與德國籤訂的交換研究生,順利通過。與他一起赴德國留學的還有德語系的季羨林。

當年24歲的季羨林卻是22歲的喬冠華的學弟,喬冠華向來是心懷大志又不按常理出牌的激進分子,而季羨林卻是踏實讀書的老實之人,小學、中學、大學一路品學兼優,直到大學畢業。

大學時期兩人之間既不是同一屆,也不是同一個專業,並無任何交集。然而,喬冠華生的高大俊朗,一副躊躇滿志,卓爾不群的形象氣質卻深深的留在季羨林的記憶之中。

兩人結伴來到德國後同在德語學習班的這段時期,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德語補習班結束後,喬冠華來到德國圖賓根大學繼續學習哲學,而季羨林去了哥廷根大學,糾結了半年之後,才選定梵文方向的學習研究。

而喬冠華一年多以後,就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留學期間,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國際局勢風雲變化,緊張激烈,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被激發,在課餘時間學習軍事科學,以及研讀歐洲的戰爭史與軍事地理方面的各種書籍。涉獵廣泛,深刻研讀,這也為他以後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此時,國內中日之間的矛盾已在激化邊緣,戰爭一觸即發。心懷祖國安危的喬冠華,心心念念想著祖國的危難形勢,顧不上拿到他的博士學位證書,而迫切的想要回到祖國,投身到革命之中,用自己的才能為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各自領域內踐行諾言

回國的前一夜,喬冠華去看望了季羨林,幾個朋友深談至半夜才分手,季羨林曾回憶到:在柏林愚妄氛圍中,能得到這樣的談友,也算不壞了。

雖然之後的人生兩人踏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這份深厚的友誼,卻貫穿於生命的始終。當年兩人結束德語學習班之時,喬冠華曾對季羨林說:我要幹一個樣給他們看。對那些不讀書的留學生充滿了嫌惡。就這樣兩人肩負著各自的使命,踏上了不同的道路。

回國後,喬冠華放棄了哲學領域的研究,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中,以他出色的文學才華,和在德國留學期間對戰爭知識的學習研究,在各種報刊雜誌中發表政論、國際評論之類的文章。

新中國成立後,又開始投身外交工作,他不僅見證了中國在世界外交舞臺上的歷史性時刻,更是創造了著名的「喬的大笑」成為中國外交自信的標籤,被當時的各國媒體評價為「震懾議會大廈的玻璃」。他用他的行動踐行了他的諾言,雖驕傲而狂妄,卻有著這樣的資本去完成他所要完成的任務。

而季羨林在戰爭勝利後,回到祖國,成為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為語言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一直在他的學科領域內,潛心學問的研究和發揚,教書育人,培養更多的人才。

不可磨滅的友誼

而在異國他鄉的那段友誼,已經成為彼此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印記,曾經形影不離的陪伴,觸動靈魂深談,理想與激情的碰撞,季羨林在當時的時光中,更是用日記記錄了這些平凡而瑣碎的時光!

而季羨林給予喬冠華「唯好大言」的評價,也是出於知己至交之間的中肯說法。真正朋友便是如此,獨在異鄉時的陪伴照拂;憂思之中的寬慰勸解;迷茫疑惑時的指路明燈;形神無狀時的當頭棒喝。

而在這段友誼裡,季羨林對喬冠華是真正了解的,喬冠華曾自詡為「李、杜、喬」稱自己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可與李太白,杜甫齊名。喬冠華博覽群書,文學基礎也頗為深厚但說與李、杜比肩,確實是言過其實了。而季羨林對此卻也看的十分清楚,曾說:喬有多大本事,我一眼就能看透。

雖然性格不同,所熱衷的領域也不同,但在對祖國的熱愛上,兩個人卻是完全一致的。革命之中,喬冠華一腔熱血,犀利的筆鋒直指戰爭的本質,以文字為武器走在抗日戰爭的前列,引導輿論,調動國人的愛國熱情。

勝利後,轉戰外交平臺,更是因為他的傲氣和才能,讓中國在國際上揚眉吐氣,所以說他有他狂傲的資本。

而季羨林相對平淡的一生也許因為有了這樣一位摯友,而變的有所不同,晚年時兩人還經常喝茶聊天,談論文學、藝術,年少時所有的一點一滴,以及彼此對生命的感悟。

結語:

但對於喬冠華來說,再過持才傲物,再狂妄自大,他始終銘記自己作為一名中華兒女的責任,在第一時間回到危難的祖國身邊,承擔起自己的義務,不忘本,不逃避,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從小就註定了他的不平凡。

而作為朋友的季羨林,或許是欣賞的,嫉妒的,但對於他喬冠華同樣是敬佩的,並且自己也將一生所學獻給祖國,所以說他們是志同道合的。

友誼不同於愛情的醇香濃厚,但也同樣不失為一瓶陳年發酵的老酒;不同於親情一樣的要相伴長久,卻是留在心底裡那一份溫暖的守候。是危難之時拉你的那隻手,是迷失時牽引著你向前的那股力量。青年時期的喬冠華和季羨林正是如此,彼此欣賞,敢於直言,給予忠告。讓彼此都成為那個更好的、更完美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羅宗強: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李白與杜甫
    1962年郭沫若同志在紀念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會上的開幕詞就是這個題目。在開幕詞裡,他說: 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這是對李白和杜甫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地位的確切評價。
  • 杜甫在春日寫給李白的詩,極盡讚美之詞,還隱藏著一個絕美成語
    李白和杜甫,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有人說他們的會面,是歷史上兩位文學巨匠的偉大會晤。的卻如此,一個是永遠抬頭看天自信而浪漫的詩仙李白,一個是永遠俯視大地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儘管他們的年齡相差11歲,性格和詩風也頗為不同,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生的知己。
  • 杜甫的這首詩,寫絕了李白的輕狂,還讓一個成語從此變得熱門
    唐朝之所以讓人懷念,不光是因為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四方來朝的高光時刻,更因為那一首首動人的唐詩,永遠在後人的內心中蕩起漣漪。李白和杜甫,又是唐朝詩人的雙子星,他們的存在,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更讓人感懷的是,這兩位頂尖詩人,生前還是好友。
  • 李白杜甫,一開始就不對等的友誼,三次會面鑄就杜甫一生痴情思念
    李白和杜甫,兩位大詩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曾碰面三次,有意思的是,杜甫的一生都在回憶李白,他寫下多首詩句,表達對表白的想念,想到什麼程度呢?甚至夢裡都夢見李白,相反地,李白在與杜甫見面後,卻只曾在一首詩中提及杜甫,為什麼?兩人都出生在盛唐,經歷了安史之亂,兩位大文豪碰面的場景就像劉備與諸葛亮、孫悟空與唐僧一樣——想想這場面就非常激動。
  • 讀詩|李白杜甫的20歲: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01年,武則天時期,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城,大概五歲左右隨家人內遷至廣漢。
  •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相知,是唐代最偉大的文學邂逅
    先看看李白和杜甫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 不是李白,更不是杜甫
    唐代詩人,很難找到幾個不會喝酒的,唐代的著名詩人,每個人都幾乎寫過和酒有關的詩歌。那麼,唐代詩人中,究竟誰的酒量第一呢?不是李白,更不是杜甫。有人說,杜牧就是個酒鬼。老杜寫酒的詩有200來句,而且自我承認「生平老耽酒」,甚至他的死都與喝酒有關:《新唐書》和《舊唐書》都講過杜甫的死,是因為杜甫出遊遇上漲水餓了10來天,耒陽縣令把他接回來,結果杜甫「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同樣的,杜甫的酒量也無從知曉,再說酒量再好也沒機會表現出來,因為杜甫一輩子都窮愁潦倒。
  • 富二代李白的一生,撞上窮困潦倒的杜甫,留下神仙友誼
    李白「詩仙「的稱號大家都很熟悉吧,為什麼會得來這樣一個美稱呢,不僅是因為他的詩,還因為他的人,年輕時浩浩蕩蕩,也捯飭的乾乾淨淨,如果說李白的哪首詩讓你覺得他能夠獲得這個稱呼,很多人表示,不用說具體的詩,他寫的每一個字都在展現著他的才華,揮霍著他的魅力,隨便哪一首,抽出其中的一句就足夠了,細細品他的詩,甚至會感到詫異,怎樣會有人有這樣的文字天賦,只有他這樣的文筆才可以將自然的美感展現的淋漓盡致
  • 唐朝大詩人中最顯達的他,晚年人生開掛封侯,跟李白杜甫分道揚鑣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是終生鬱郁不得志,雖然奮力出世,但最終都未能如願。李白最高級別是待招翰林,並沒有什麼級別,是在等官帽子,而最終也沒有等到。即使如此,李白也每每以此為榮耀,寫詩都不忘自己是翰林。杜甫呢,拼命努力,又是參加科考,又是求人推薦,還直接向皇上上書自薦。但直到43歲時,才被任命為縣尉,嫌官小,且這官又不好當,沒有到任。
  • 大言造句和解釋_大言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作品選》:「口出大言把山治,難道說你還有什麼洋經驗?」] 大言參考例句: 1、他大言不慚地說自己什麼都行。 2、他每每大言不慚,惹得眾人對他嗤之以鼻。
  • 杜甫愛向李白獻媚?這首詩是最好的反證,言語裡情真意切
    在唐代也有一對為人稱讚的好友:李白與杜甫,李白大杜甫十幾歲,但這依舊不影響他們之間的深交,在共同遊歷山東的分別之際,杜甫給李白寫了一首《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詩的大概意思是:你我秋天離別,就好似無根的飛蓬一樣,雖然四處漂泊卻沒有找到求仙之道,愧對了葛洪。你每天寄情歌酒空度時光,您這樣豪邁逞雄又是給誰看呢?
  • 唐詩取名男孩名字:取名出自李白杜甫的詩,讓你的寶寶受益一生!
    說到唐代著名的詩人,人們腦海中應該立即想到的詩人便是李白和杜甫,世人稱「詩仙」和「詩聖」。實際上,李白和杜甫的很要好的朋友,雖然李白長杜甫十一歲。李白和杜甫初遇的時候,李白44歲,而杜甫33歲。當時的李白在文壇、朝政、黑社會、道教、隱士圈都是知名人物,而杜甫是一個科舉落榜的公子。某日,李白做客到杜閒的府邸,杜家公子杜甫第一次見到李白,兩人可謂是相見恨晚。
  • 李白的朋友圈:相識滿天下,知己唯三人
    最初的我們也和年輕時候的詩仙一樣,將朋友間的義氣看得比山還高,比海還深,但是友情卻有一個天敵,名曰時間。你以為友情是一場終生相伴的旅行,卻不知道有些人會猝然離場,甚至來不及好好道別,就已是天各一方。02李榮浩有一首特別流行的歌曲:「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 4首霸氣的詩詞,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誰最大氣磅礴?
    說到大氣磅礴,必然少不了李杜、蘇辛啊,偉大的詩人和普通的詩人,不同之處就在於,普通詩人的大氣,流露於表面,而偉大的詩人,除了字句之外,還能從內心給人一種感發,分別舉李杜、蘇辛的詩句,來看看他們最大氣磅礴的風採。李白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 李白的真實武功,到底是什麼水平?
    比如一些野史影視劇裡,那看上去手無縛雞之力,落魄時還常挨揍的「文弱李白」形象來,單看李白自己的詩篇,其「個人武力值」就常變成「大場面」。 比如騎射功夫,他就能做到「閒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簡直是縱馬彎弓,瞬間秒殺百獸之王。
  • 2月12日 唐朝詩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風靡一時 史上真實的杜甫...
    原標題:2月12日 唐朝詩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風靡一時 史上真實的杜甫究竟什麼樣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 長安十二時辰:那個時期唐代的大文豪,李白杜甫賀知章在做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最近大熱,以唐代為背景涉及到許多名人,盛唐裡少不了文人的點綴,唐代文人在那個時期,也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何執政的原型是賀知章,他這個文人一生德高望重,成為天下文人的表率,雖然小說是杜撰的,但裡面這個人物和歷史上的賀知章性格有八分相似,賀知章是著名的詩人,同時也在朝為官,有名的是
  • 趣味解讀 為何說詩中「李白的哭」歸根結底於人的悲?
    在他自己的個性裡,照出的李白就是那個樣子。而李白,也描述過自己   「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仲尼且不敬,況乃尋常人」——多事挑釁,   「天子呼來不上船」、「世人笑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必須認我。   李白行走於世,完全是「大言」的一生。詩裡如此,見誰都如此,後來追隨永王,那個年紀,依舊想的是一怒安天下、為君談笑靜胡沙。
  • 外交才子喬冠華,不肯葬在八寶山,去世後花2000元稿費買墓地
    然而,他的骨灰盒僅在八寶山公墓裡存放了三天就被其妻子章含之取回,安放在自己的臥室裡長達一年時間,以懷念亡夫。一年之後,考慮到這樣做不甚妥當,章含之決定挑選一處合適的地方安葬喬冠華,正是這個決定的作出使得喬冠華的墓地經歷了幾次變遷。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是信奉葉落歸根的,章含之同樣認為自己的丈夫死後應該回到自己的故鄉。
  • 杜甫的兩首解悶之作,信手拈來,詩聖果然宅心仁厚
    杜甫是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他的作品繼往開來,也千古流傳,可謂唐代詩歌集大成者。後世的李商隱和黃庭堅都非常尊崇杜甫的詩風,但是他本人卻經常一方面嘲諷自己是「天地一腐儒」,另一方面還不斷地讚美李白,敬佩他「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