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的一路走低
羊城的冬天終於在十二月如約而至
但低溫和冬季帶來的除了新年
還有高發的各種流感
寒冷的空氣,密閉的環境
都大大增加了病菌的傳播效率
而作為免疫力相對較差的小朋友
更是患病的主力軍
因此冬季往往也就成了
寶爸寶媽們的頭疼季
但一提起傳染病
大家第一反應就是
感冒發燒流鼻涕
但其實常見的寶寶嘴巴長泡
也並不是上火
而是傳染病的一種
今天小丹為大家介紹的
則是在口腔科最常見的
三類兒童口腔黏膜病
以及相關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希望大家在2021
只有新年,沒有新「黏」
皰疹性齦口炎
皰疹性齦口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
兒童口腔黏膜疾病
主要由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引起
往往通過飛沫和唾液傳播
除了頭痛發熱等全身反應
寶寶口腔任何部位皆可出現
成簇的小水皰,破潰後形成潰瘍
發展到後期會出現
牙齦的紅腫糜爛
潰瘍可能融合成片狀
防治齦口炎最重要的
是要保證寶寶的飲水量
同時可以用淡鹽水或是清水
擦洗口腔,預防繼發感染
如果病情嚴重則需及時就醫
進行對症治療
鵝口瘡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
是一類好發於新生兒的
真菌感染類疾病
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
母乳餵養的媽媽的乳頭不潔
或是接觸了汙染的衣物、玩具
都可引發該病
鵝口瘡病如其名
臨床上往往表現為口腔黏膜上
白色或藍白色絲絨狀斑片
如同鵝毛
與周圍充血的黏膜形成鮮明對比
附著不十分緊密,稍用力可擦去
暴露其下輕度出血和糜爛的的黏膜
由於念珠菌生長喜好弱酸環境
可用1.5%-2%濃度小蘇打擦洗寶寶口腔可用相同溶液為奶具、玩具等消毒
母乳餵養的媽媽還應注意
勤換內衣和乳頭衛生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也是一種
常見的黏膜感染性疾病
它可以由多種不同的病毒引起
主要經由糞口和呼吸道途徑傳播
手足口病主要引起
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的皮膚丘疹
口腔內可形成散在的紅斑或小水皰
造成患兒拒食、煩躁和哭鬧
該病一般7-10天可自愈
但由EV71病毒引起的
起病急、發病快,
可並發腦炎等較嚴重的併發症,病死率高
從發病到死亡僅為1-5天
手足口病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養成飯前便後認真洗手的生活習慣
做好玩具教具的清潔消毒能有效預防該病
此外,注射手足口病疫苗
也是預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方法
供稿:Iam丹提斯特口腔科普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