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克隆魚默默無聞的命運

2021-01-09 搜狐網

  中國克隆魚默默無聞的命運

  □王丹紅

  剛剛過去的2005年被湯姆森科學信息研究所定為「慶祝之年」,原因之一是ISI的「世紀科學」項目完成並加入Web of Science,ISI收錄的科學文獻數據因此回溯到了1900年。

ISI出版的《慶祝之年》專刊列舉了20世紀的突破性科學成就,克隆領域的突破中包括:

  中國科學家在1981年培育出第一條克隆魚——鯽魚;1996年,第一隻用成年羊細胞的DNA克隆的「多利」羊誕生;韓國科學家黃禹錫等在2003年培育出第一個人類克隆胚胎,並提取出幹細胞當時黃禹錫偽造論文的醜聞還未揭發出來——編者注。

  對培育出第一條克隆魚的中國科學家來說,這一認可實在是太晚了。其實,早在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等即首次報告了魚類的核移植研究。在魚類的克隆方面做出一系列成果的中國科學家不僅被媒體和公眾遺忘,甚至也被同行忽略了。他們的開創性工作沒有對世界科學產生應有的影響。

  克隆魚的科學地位

  動物的細胞分為性細胞和體細胞,性細胞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細胞,如精子和卵子,一個性細胞只攜帶一半的遺傳信息,需要精子和卵子結合才能發育成新生命。體細胞是指分化成組織和器官的「定型」細胞,如皮膚細胞、肝臟和血液等,每個體細胞都含有完全完整的遺傳物質DNA。

  動物克隆的基本技術是細胞核移植。將一個胚胎的細胞核移入一個去核的卵細胞中,或者將一個體細胞的細胞核經培育移入一個去核的卵細胞中,由此獲得的成體動物叫克隆動物,克隆又分為胚胎細胞克隆和體細胞克隆。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提出:一個已經分化的體細胞究竟只是保留了相關的特定性能而喪失了其他的所有基因呢,還是保留了所有基因只是選擇性沉默和啟動個別基因?德國科學家漢斯·斯皮曼在1938年指出:只有實驗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1997年2月23日,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向全世界介紹了第一隻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多利羊是20世紀科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但它並不是世界上第一隻體細胞克隆動物。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院士是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家,在談到多利羊與克隆魚時他認為:「從體細胞克隆的理論和成功的可能性來講,魚類的實驗比多利羊早15年回答了這個問題。」

  朱作言說:「回顧克隆的大事記,應該說從1949年開始,文章發表在1952年,出現了同一物種胚胎細胞克隆的青蛙;到了1963年,出現了同一物種蝌蚪幼體腸上皮細胞克隆的爪蟾。第一階段是美國人的研究,第二階段是英國人的研究,第三階段則是咱們中國人的研究:1973年以後,鯉魚和鯽魚之間、草魚和鯿魚之間成功地完成了異種克隆,直到1981-1986年成年鯽魚體細胞的克隆,我國這十多年的克隆魚研究寫下了輝煌的一頁。1997年『多利』羊的出生,克隆研究熱點又轉回到英國。」

  童第周的偉大工作

  已故的嚴紹頤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國際生物聯合會中國全國委員會主任。在其主編的《童第周》一書中,嚴紹頤介紹說:「魚類的克隆研究,過去叫魚類的細胞核移植,它首先是由已故中國實驗胚胎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前所長童第周教授於1950年代末提出的。」

  童第周和嚴紹頤等合作在1963年7月出版的《科學通報》上發表題為《魚類細胞核移植》的論文英文論文發表於1965年的《科學通報》,首先向國內外報導了魚類的核移植:

  「自1952年Briggs和King在兩棲類胚胎上進行細胞核移植以後,這方面的工作發展很快……在其他脊椎動物中,核的移植還沒有見到有人嘗試過。我們以金魚和鰟魚為材料,曾於1961年開始進行魚類細胞核移植,經過兩年的摸索,證明細胞核的移植也可以在魚類中進行。」

  嚴紹頤說,童第周等的學術思想偏重於用此研究細胞質的功能,並同時研究細胞核和細胞質對發育和遺傳的作用。其中,遺傳特徵的變化,在同種動物間移核所得到的胚胎和個體中無法判斷,因此著重於不同魚類之間的核移植研究。

  在第一篇魚類研究論文於1963年發表後,「四清」和「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童第周受到批判,工作無法進行。到1970年,在「抓革命,促生產」的號召下,他的研究集體帶著結合生產的意願,重新開始工作。他派嚴紹頤和杜淼到全國各地調查,最後選擇中科院武漢水生所、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和廣西南寧水產研究所,組成協作組,到1973年便獲得了第一批鯉鯽移核魚,並發現細胞質對個體的發育有一定影響。研究結果以中英文發表在1973年出版的《動物學報》上。1977年,童第周等首先向國內外報導了對脊索動物海鞘的核移植。

  嚴紹頤指出,這些工作一直處於同期國際同類研究的前列,是科學文獻中的精品。他認為,「1960年代中國正處於封閉狀態,並無什麼國際交流,甚至國外的文獻也很難看到,所以,對魚的克隆研究完全是由中國科學家開拓的研究領域。」

  沒有作者的論文

  童第周1979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由他主持撰寫的論文《鯉魚細胞核和鯽魚細胞質配合而成的核質雜種魚》,以中英文發表在1980年第4期出版的《中國科學》上,論文報導了中國成功獲得具有「發育全能性」克隆魚的消息。這是世界上報導的第一例發育成熟的異種間的胚胎細胞克隆動物。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這是一篇沒有作者、只有單位名稱的論文。論文作者一欄中填寫的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所體細胞遺傳組、水產局長江水產研究所細胞核移植研究組。

  在湯姆森科學信息研究所的Web of Science上檢索,這篇論文的引用率是零;而如果按童第周的名字檢索,則沒有這篇論文。

  嚴紹頤和朱作言等人後來又將鯽魚的細胞核移植到鯉魚去核的卵子中,也獲得成功,證實不同種的生物間也可成功進行細胞核移植。童第周的學生們繼續在草魚和武昌魚之間進行細胞核移植,均獲成功。朱作言說,「童第周領導的研究大大突破了西方學者用青蛙實驗所得到的結果,突破了物種之間的禁區。」

  1981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將成年三倍體鯽魚的腎臟細胞核移植到二倍體鯽魚去核的卵子中,獲得了三倍體的克隆魚,並發育成成體,證明成年魚的體細胞也可以去分化和再程序化,具有發育成個體的全能性。研究論文發表在1986年的《水生學報》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報導的體細胞克隆動物。

  朱作言說,「這在科學發展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證明了成年細胞也可以去分化和再程序化,但是很可惜,當時沒有得到更多的認可,直到1996年英國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出生時才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外國的月亮圓?

  多利羊1996年7月5日在蘇格蘭研究所出生,1997年2月23日被介紹給公眾,全世界數以千計的記者湧向羅斯林研究所,克隆羊片刻間成為轟動全球的爆炸性新聞,研究者一夜成名;當多利羊在2003年2月14日去世後,世界上很多媒體以緬懷明星的筆觸,追述多利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華盛頓郵報》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尊貴的一隻羊,多利革新了科學界對分子生物學的認識,將會作為一座科學和文化的裡程碑載入史冊。」

  多利羊一夜成名,克隆魚卻鮮為人知。

  被問及為何中國科學家做的重要工作沒有引起相應重視時,朱作言的臉上湧起一種痛苦的表情,他說:「中國當時還處於封閉狀態,不知道外面世界怎樣;同行也不認可,要求重複,但這樣的實驗不是誰想重複就能夠重複的。當時科學院也希望宣傳,但科學家害怕媒體毫無節制的渲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科學的傳播對提高全民素質來說很重要,政府、科學界和科學家都應積極推動科學的傳播。」

  嚴紹頤在《童第周》一書中寫道:「因為我們對克隆魚的研究在國內外頗有一點名望,而我們的有些論文是用中文發表的,所以國際同行們並不全面了解其系統性進展,而國內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對不是從國外引進的研究課題或成果重視不夠,或者說不大注意中國自己的科學家的獨創性工作,『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思想根深蒂固,至今難以擺脫。」

  被同行忽略

  在西蒙與舒斯特公司1988年出版的《科學時間表》上,列舉了當代中國科學家的兩項成果:第一是1981年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第一條金魚;第二是中國科學家將人類生長荷爾蒙基因嵌入金魚和鰍魚中,導致這些魚的生長速度比正常情況快4倍,這是朱作言領導的工作。

  嚴紹頤用中英文撰寫了《魚類的克隆——核質》一書,作為「國際生物學聯合會」叢書之一,1998年由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並在全球發行。日本著名發育生物學家崗田節人在本書的序中寫道:

  「已故童第周教授是將細胞核移植研究應用於魚類的偉大先驅者。本書的作者嚴紹頤和他的同事們確立了技術並繼承了這一偉大傳統,他們在中國現代史中最困難的時期,繼續長期地用細胞核移植法為魚類胚胎學作出很大貢獻,特別是在核質雜種魚方面。

  「這些都是真正獨創性的工作。感謝本書為國際讀者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得以瀏覽這一高度創造性的研究。特別是有關種間核質雜魚的結果,可能會引起一些爭論,但這是很好的事,因為許多生物學家還不知道有這樣重要的工作。

  「在魚類中進行細胞核移植應當給以更高評價。」

  然而,確實有許多生物學家還不知道有這樣重要的工作。例如,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ANS發表了Christen Brownlee的綜述文章《核移植:引入克隆》,回顧了核移植技術的歷史和發展。文章引用了從1938年到2003年的16篇文獻,但隻字未提中國科學家的克隆魚研究。

  中國的克隆魚確實也被同行遺忘了。

   當多利羊在公布成果的那一天就蜚聲全球時,做出第一條克隆魚的中國科學家們不僅被媒體和公眾遺忘,甚至也被同行忽略了,他們的開創性工作沒有對世界科學產生應有的影響。是什麼因素讓中國的克隆魚如此默默無聞呢?

  

相關焦點

  • (中國視點)中國克隆魚默默無聞20餘年(組圖)
    對培育出第一條克隆魚的中國科學家來說,這一認可實在是太晚了。  克隆魚的地位  動物克隆的基本技術是細胞核移植。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提出:一個已經分化的體細胞究竟只是保留了相關的特定性能而喪失了其他的所有基因呢,還是保留了所有基因只是選擇性沉默和啟動個別基因?
  • 三問中國克隆猴:猴子克隆出來了,接下來要複製人?
    中國克隆猴三問  今天,世界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的成果一經公布即引發強烈關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相關論文。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疑問,比如「克隆猴都出來了,複製人還遠嗎」「中國這一次為何能領跑全球」。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中國青年報】轉基因克隆羊:剛見光,路還長
    身材矮小、毛色發黃的鵬鵬,集聚了中國科研人員的兩項努力:手工克隆的技術降低了克隆的成本和難度,有利於進一步普及;轉基因則有可能讓羊不僅能產肉、產奶、產毛,體內還能合成深海魚油中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 24年前就克隆出羊,為啥沒有複製人類?看看克隆羊的下場就知道
    1997年,多莉生活的研究所向世界公布了有一隻克隆羊成功存活、並且正在精心圈養的消息,瞬間震撼了世人,也引發了眾多科學家的爭論:克隆技術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人為改變生物形態,是否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一直沒有科學家嘗試複製人類,事實上不光科學家,很多名人甚至大眾也都很反對用克隆技術「複製」人類。
  • 豬肉價格又上漲,中國「豬晶片」也遭卡脖子,克隆豬即將出現
    但作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個消費國,我們卻要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利用克隆技術,搶救性保護一批瀕危的地方種豬質量資源,為的就是種豬育種的研究培養,和優良育種的繁育問題。 而頂級種豬在中國幾乎到了滅亡的地步,而豬肉又是人類最為喜歡的肉類,不像熊貓一樣可以圈地繁殖保護。種豬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目前大多數的種豬需要從外國進口,而為了解決這一個卡豬脖子的問題,就需要克隆。
  • 中國首隻克隆貓回家 主人回應:沒說過克隆後性格不同
    這兩天,因為中國首隻克隆貓「大蒜」回家的話題,他原本的生活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經營生意的他,日常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忙於應酬。「這兩天因為『大蒜』,聯繫採訪的電話還是比較多的。」黃雨回憶道。  9月20日下午3時許,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空運,黃雨的寵物貓「大蒜」安全降落在溫州龍灣國際機場。
  • 《新西部雜誌》張湧:克隆羊之父的「牛」事業
    陽陽的特殊,在於她不僅是中國活下來的首例體細胞克隆山羊,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例。  上篇 克隆羊及其應用   2000年6月22日晚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克隆羊基地,一隻白山羊誕下了一隻青灰色的山羊。張湧親自替她取名為「陽陽」,希望她能健康成長。
  • 青島農大在貓科動物克隆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
    日前,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明輝博士團隊通過攻關,成功獲得森林貓體細胞克隆後代,學校成為中國首個成功完成貓科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高校。國內高校現首隻健康存活的克隆貓在位於青島農業大學生物樓6樓的實驗室裡,溫暖的恆溫箱內一隻黑白花相間的小貓正在酣睡,看上去非常健康。
  • 浙江首批克隆豬寶寶出生了
    浙江首批克隆豬寶寶出生了 近日,浙江東陽金華豬保種場內,1頭代孕母豬順利產下7頭冷凍體細胞克隆純種金華豬。
  • 浙江克隆首批11頭金華兩頭烏!克隆豬肉能吃嗎?味道會不會受影響?會...
    這頭母豬可不簡單,是位代孕媽媽,她肚子裡懷的是冷凍保存體細胞克隆的純種金華豬。就在前幾天,11月19日,她的小姐妹,另外一頭代孕母豬已經產下了7頭冷凍保存體細胞克隆純種金華豬。  等我開到產仔地時,第二頭金華兩頭烏小豬也順利出生,第二頭代孕母豬最終出生了4頭冷凍體細胞克隆金華豬,面對11頭萌萌的一模一樣的克隆豬,徐如海他們整個團隊都樂呵呵的。
  • 克隆狗堪稱騙局:肉體千萬個,而靈魂獨一無二
    【每日科技網】  許多科幻作品都展示了克隆技術的強大潛力,也有很多人在現實中追求克隆自己失去的寵物。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想這麼做,但從倫理和科學角度來說,很難證明克隆過程和結果能符合人們的預期。
  • 全省首批體細胞克隆金華兩頭烏豬誕生
    這是我國首批利用液氮冷凍保存的體細胞克隆的金華兩頭烏豬,是在我省出生的首批克隆豬,也是我省首次將體細胞冷凍保存技術和體細胞克隆技術結合運用於地方豬資源保護。今年7月,省農業農村廳和省農科院組建保種技術團隊,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金華兩頭烏豬克隆試驗,應用去年5月採集冷凍保存起來的耳體細胞,製作出838個克隆胚胎,並成功將胚胎移植到4頭代孕大長母豬體內。
  • 青島已培育出400多隻克隆奶山羊 每隻價值千萬美元
    10隻克隆羊 頂座藥廠我市培育出400多隻克隆奶山羊 每隻價值千萬美元 從羊乳中提煉的藥用蛋白即將上市歷經1年9個月的技術攻關,2002年9月28日,攜帶轉β-幹擾素(可用於做抗病毒抗腫瘤藥物)基因的轉基因體細胞克隆奶山羊「呈呈」出世;2002年10月2日,攜帶B肝病毒表面抗原(可用於做B型肝炎疫苗)基因的雌性轉基因體細胞克隆奶山羊「祥祥」自然順產;2003年3月20日,青島第三隻轉基因體細胞克隆奶山羊雄性「順順」攜帶抗凝血酶素III(可用於做抗血栓藥物)降生。
  • 醫史今日(14/2)丨克隆羊多利因病離世與克隆技術退出醫學領域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克隆綿羊,沒爹沒娘」,這是1998年春晚上宋丹丹與黃宏表演的小品《回家》中的金句,通過春晚的影響力,克隆綿羊多利可謂是家喻戶曉。
  • 萌萌噠 浙江首批克隆豬寶寶出生啦
    11月19日,在東陽市金華豬保種場內,1頭代孕母豬順利產下7頭冷凍體細胞克隆純種金華豬。7頭小公豬體重平均1.12kg,健康況狀良好。這是浙江出生的首批克隆豬,意味著我省地方豬資源保護有了新技術。今年7月,團隊利用1頭2019年4月液氮保存的金華豬公豬體細胞,製作了838個克隆胚胎並成功將胚胎移植到4頭代孕母豬體內。據了解,此次首批克隆豬寶寶出生後,將陸續還有豬寶寶出生。「這次移植克隆胚胎的母豬成功分娩,以及之前冷凍精液配種成功受孕分娩,說明我省已全面掌握通過遺傳物質長期凍存方式實現地方豬品種遺傳資源保護的方法,構建起了完整的遺傳資源保護技術體系。」
  • 東陽:首批11隻克隆金華「兩頭烏」在東陽誕生
    浙江在線-東陽新聞網11月24日(浙江在線記者 呂晶晶 蔣健勵)19日和22日,東陽金華豬保種場內,兩頭代孕大母豬分別產下7頭和4頭冷凍體細胞克隆純種金華豬經過體態查驗、性別甄別、稱重等一系列程序,省畜牧總站種畜禽科以及省農科院畜牧所的工作人員判斷,克隆豬及代孕母豬的健康狀況良好,意味著我省首批金華豬克隆工作順利完成。  「這批小豬的誕生,表明體細胞的冷凍保存技術以及克隆技術在我省已經發展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它不僅豐富了我們地方豬品種保護的基礎和手段,而且大大降低了地方豬品種資源丟失的風險。」
  • 基因、倫理與人類命運
    穆克吉在探究人體常態與遺傳奧秘的過程中,撰寫了深入人類命運源頭和顛覆生命認知的《基因傳》。為使非專業讀者能更清晰、直觀地了解癌症與基因的來龍去脈,他採用講故事的生動方式,諸多生命科學中原本屬於專業性的表述,在其筆下通俗生動、妙趣橫生,且令人深思。  該書同時講述了世界各地240多位科學家,在探究基因奧秘的歷史進程中攻堅克難的故事。
  • 浙江金華:11頭克隆金華豬寶寶順利出生
    中國蘭州網11月24日消息 11月22日,保種場內一頭代孕母豬順利產下七頭冷凍體細胞克隆純種金華豬。
  • 加邪教組織放言:世界上第一個複製人聖誕節出生
    中新網12月23日電 總部設在加拿大魁北克的邪教組織「雷爾運動」近日口出狂言:「讓世界上第一名複製人在聖誕節出生。」  據科技日報報導,該組織主教布瓦瑟利耶說,他們成立的「克隆輔助」公司於去年3月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一個胚胎,預計在未來兩周內,而且很可能將在聖誕節這一天誕生一名女嬰。她對媒體說:「我們認為她會是個健康的嬰兒。」
  • 20歲女大學生發現自己被「克隆」了!更可怕的是……
    20歲的女大學生艾佳發現自己居然被「克隆」了不過,「複製人」幹出的事情卻讓艾佳很上火這個聲稱是艾佳的微博帳號以她的照片等個人身份信息向整形機構諮詢「整形」還用低俗語言邀請異性約會並把聊天截圖發到網上……20歲女大學生網上被「克隆」艾佳(化名)是一名大連女孩,今年20歲,目前在瀋陽某高校就讀大學二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