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氛似暖還寒
1984年,官修《中華民國史》剛剛出版了第二本,南京大學已經開始率先在全國高校裡招收民國史的研究生,但是苦於沒有教材,不能靠一些零星的資料維持教學。為此,時任南大民國史教授的張憲文找到了孫思白,說這套民國史至今編不出,可是學生們要教材,能不能先編一套簡明的民國史給學生看。
當時,政治上兩岸喊話,呼籲三通,鄧小平提出了80年代三大任務,解決兩岸和平統一正是其中之一。社會上也跟著掀起了一股熱潮,每個行業都響應這個號召,歷史學界自然也不落人後,紛紛立項要修民國史,和島內通材料。
在這個節骨眼上,張憲文提出編寫一部民國史教材的想法,希冀藉此對緩慢的編寫工作輔以推手。而他的這個想法,卻多少讓後者覺得有些學術趕潮的味道。當時,編寫組的專家們經過反覆討論,答案是,條件還不成熟。
社會上有熱潮,而歷史學家們還比較冷靜。在民國史研究領域裡,學者們的境遇總是隨著大形勢的起伏而時晴時陰。
當時,杭州大學的教授楊樹標在國內率先開設了蔣介石研究這門專題課程,在社會上轟動不小,旁聽生雲集。這門課程中當時最引人矚目一句話,是楊引用一個日本學者在1931年代說的。他說,在中國只有兩個半中國人是懂得中國的,一個是魯迅,一個是蔣介石,而那半個是毛澤東。
這句話其實是作家馮雪峰在回憶兩個偉人之間的關係時提到的,文章曾經發表在《人民日報》。楊樹標引用這句話,就是想告訴大家,蔣介石最起碼是個強大的敵人。
但就是這句話在後來引起了麻煩。1983年初,全國清除精神汙染,浙江省紀委把楊樹標作為典型上報給了中央。後者還專門派了調查組。
浙江省紀委認為楊樹標在授課的時候散布錯誤言論。其中就有「兩個半評價」的問題,另外,楊樹標在授課時提到,「國民黨是一個具有光榮歷史傳統的黨。」紀委也認為是錯誤言論,對蔣介石的反動罪行有翻案之嫌。
好在當時社會風氣已然逐步實事求是,這個風波不久就逐漸平息了。楊樹標後來在1989年寫了本《蔣介石傳》,成了大陸第一本有關蔣介石的傳記。
張憲文碰了釘子,回去後決定自己來編。兩年後,他主編的《中華民國史綱》出版,是解放後大陸出版的第一部中華民國簡史。
1986年出版,一度很轟動。美聯社的記者來採訪他,開門見山就問,編寫民國史,你們有沒有政治背景?一句話問得張憲文啞口。
本文來源:國家歷史 作者:王剛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