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趙心耘
來源丨飛馬旅(ID:feimalv0927)
本文共計1224字
2020年讓很多創業者心有餘悸,去年的新年一月還未過完,許多企業就發現原來定的「戰略」還沒開始就沒用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多數企業都一下子脫離了原來的運行軌道,有的企業被打擊的一蹶不振,但也有的企業卻絕處逢生。無論2020年帶給你的最終是驚嚇還是驚喜,2021年如期而至,又要討論新的「戰略」了,很多創業朋友有點糾結,今年的「戰略」到底應該管多久?
MBA課程中,總是強調企業的戰略是具備時間特徵的,一般應該規劃3-5年,甚至更長。有的老師會直接告訴學生,低於一年時間跨度的,就不能稱之為「戰略」。
想起年輕時學《西方經濟學》,討論到生產函數時,是這樣區分「長期與短期」的:投入的要素變量中,只要有一個(或以上的)變量沒變,就是「短期」,所有變量都變了,就是「長期」。也就是說,只要變量都變了,一個月也是「長期」,有一個變量沒變,幾十年也是「短期」。所以,「長期」有可能比「短期」時間短,「短期」有可能比「長期」時間長。當時就覺得挺驚訝的,用來形容時間長短的詞,長期與短期,居然無關時間的長短,也因此體會到了經濟學的有趣。
同樣地,創業企業在討論「戰略」時,背後的潛臺詞是希望思考清楚哪些是大事、要緊的事,要不要儘早做好安排。只要是性命攸關、關乎企業如何生存的事,無論影響的時間長與短,都要搞清楚、弄明白。所以對創業企業而言,要討論的所謂「戰略」最重要的特徵不是時間的長與短,而是是否「影響全局」。
那麼什麼是「影響全局」呢?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商業價值流模型」:
1、你是不是還在服務同樣的客戶群(使用價值端是否變化了)?
2、你創造商業價值的方向、能力有沒有改變?
3、你傳遞價值流的方式有沒有使得使用價值端接受到的價值發生改變?
﹀
﹀
﹀
這三樣中只要有一項改變了,這就是戰略變化。
如果這三樣的本質都沒變,那就是戰術運用。
比如,你的產品原來是通過渠道銷售的,現在改成直接2C了,也就是你服務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原來渠道也是服務對象),這可以算是「戰略」變化了。
假如,原來單一產品轉變為「多元化」,或者從「多元化」收縮為「專注」,這都算是「戰略」變化了,因為你創造的商業價值的範圍不一樣了。
又比如,你通過改變業務流程,對服務觸點的改進使得客戶體驗得到了提升,也就是「使用價值」端接受到的價值發生了改變,這也是「戰略」變化。包括企業進行數位化改造,使得對客戶的服務更精準了,這都可以歸為「戰略」。
再比如,你通過各種措施降低成本,擴大了利潤空間,儘管針對的客戶群沒變,價格策略也不變,「使用價值」端接受到的價值實際上並沒有變化,但你「創造價值」的能力改變了,所以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戰略」。
當然對初創企業而言,幾乎事事都可能關乎到企業生存或者發展方向,所以「戰略」和「戰術」實際上同等重要,而且同樣需要經常調整,所以創業者其實沒必要太糾結戰略與戰術的界定。只要記住,那些有可能影響全局的事,創始團隊都應該牢牢把握。
更多飛馬講堂乾貨分享
▼
當個成熟的領導者
讓你的路演更出彩
理解你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