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癌症更可怕的病有哪些?很多人意識不到

2020-11-29 澎湃新聞

原創 徐子銘 丁香醫生 收錄於話題#健康新事1#慢性疼痛1#抑鬱症1#慢性疾病1

如果被告知患了絕症,生命只剩下幾個月,大多數人的反應是「剩下的人生要好好過」。

不過,假設你長命百歲,但在餘下七十年都要面對某種難以啟齒的隱痛,人生還顯得那麼值嗎?

上周,韓國笑星樸智善與母親自殺了。

這讓我們重新意識到,原來有些看上去不嚴重的「小病」,也可能加速死亡的到來——不是由於疾病的生理影響,而是漫長痛苦帶來的「致鬱」作用。

從樸母親的筆記推測,樸智善生前飽受皮膚病的困擾,疾病的惡化可能誘發了她的自殺。

樸在一次訪談中說,她從中學起就由於皮膚問題多次就診,嚴重到休學,皮膚時常瘙癢,睡覺時會不知不覺撓得臉出血,不得不把手綁上。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但在新聞下面評論中,仍有人提出質疑:這種「小病」又不會死人,真有人會因為這種原因放棄生命嗎?

很多慢性軀體疾病和疼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鬱障礙;反過來,焦慮和抑鬱也有可能導致軀體疾病加重——一些「小病」乃至不算病的「小問題」,都會產生影響。

折磨人的「小病」,當碰上共患的精神疾病,可以比「絕症」可怕。而比疾病更危險的,是社會對這群人痛苦的選擇性忽視。

■ DEPTH

TA 有多痛苦?

沒有語言能準確描述

「差不多快三年了吧,現在哪都不願意去,我就待在家裡,天天捂著耳朵,忍著忍著就過去了。」

這是 2016 年,有研究者訪談 22 位耳鳴的老年人時,一位耳鳴患者的原話。

患者聽到的聲音既不來自外部,也不來自耳朵,而是來自腦內。這些聲音可以聽起來像鳥鳴、像尖叫、像金屬敲打、像指甲劃黑板,乃至像噴氣式飛機的轟鳴,嚴重幹擾正常的聽力。

有患者描述這種感覺像「耳朵裡面老是有個聲音,又像塞了團棉花在裡面,我能聽到耳朵裡面響,但就聽不到外面的聲音了」。

耳鳴發作時,看電視只能看畫面,聽不清別人說話,連兒女都嫌棄:

「到了我這個歲數,耳朵聽不見也是常事,但覺得最近越來越嚴重,我女兒也開始煩我了。每次跟我說話要講好幾遍,她覺得不耐煩了,也不願意跟我多說話,每次這個時候我就覺得更煩。」

這種疾病無法用「疼痛」來衡量,很多長期耳鳴並不是所謂大病的預兆,病因比較複雜。得病的人每天都在「等耳鳴來」與耳鳴發作的糾纏中度過,耳鳴不來就持續擔心它過會兒找上門,一來則萬事皆休。

耳鳴會死人嗎?

從純生理角度講當然不能,但實際上,它與抑鬱、焦慮和自殺意念增強的關聯性相當顯著。五成到九成的耳鳴患者伴有抑鬱或焦慮,重度耳鳴的患者中,9% 的女性和 5.5% 的男性嘗試過自殺。

更糟糕的是,公眾普遍認為耳鳴是可以忍受的「小毛病」,或者某種大病的預兆,而不是一種本身可能造成巨大痛苦的疾病,也很少專門針對它進行治療。

吵鬧的搖滾音樂能達到 110 分貝,而耳鳴在腦內產生的「音量」可以跟這個接近。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這樣容易與精神疾病共患的「小病」還有很多。

知乎上有一個著名的問題:

一千八百多個回答,很多是患者在傾訴,幾乎把各種致痛、「致鬱」、帶來功能喪失和人格尊嚴受損的慢性疾病都提到了:

從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狼瘡、甲狀腺功能減退,到久治不愈的溼疹、銀屑病、空鼻症、飛蚊症、潰瘍性腸炎、腰脫、慢性神經痛、纖維肌痛,乃至嚴重的痛經……

容易與抑鬱、焦慮共患,或(和)伴隨自殺風險升高的慢性疾病,能列出長長一串。

它們大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致命疾病」,但帶來的痛苦只有患者最清楚。

■ DEPTH

與慢病共患的精神障礙多普遍?

你身邊的人可能正在經歷

慢病帶來的折磨分兩層:生理上無窮盡的疼痛或不適,心理上的孤立和自卑。它們又容易互相促進,形成一個難以逃脫的環。

北京中日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在一次採訪中估計,中國有 8000 萬慢性疼痛患者。在一項針對 2779 名 65 歲以上患者的調查中,約一半的患者每天都疼痛,21.6% 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止痛藥物或其他鎮痛治療。

這還不包括那些諸如耳鳴、瘙癢、呼吸不暢等,無法用「疼痛」概括的慢性不適。

從小被教育「吃苦耐勞」,遇到病痛「忍一忍就過去了」,是很多國人的常態。

殊不知,疼痛具有「痛覺敏化」效應。在連續疼三到六個月之後,大腦會鎖定這種認知迴路,遇到不足以引發痛覺的外界刺激,甚至根本沒有外界刺激,也會產生疼痛。

越忍著痛,人越敏感。到最後,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讓患者感覺難以接受。

為什麼要科學鎮痛、科學治痛?因為疼痛的破壞力並不一定依附於其他疾病。疼痛本身就帶有破壞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你身邊的父母、親朋、好友、同事中,很可能就有人在默默病著、痛著,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就診,也沒有告訴他人,繼續默默裝作過著「正常」的生活。

韓國一項對 8500 位中老年人的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慢性疾病都會伴隨自殺意念與自殺風險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關節炎和腎衰。這些慢病老人在過去一年中,出現自殺意念的是 25% ,遠高於一般人群的 6% 。

年輕人也一樣。加拿大一項研究,分析了五千多名 15 到 30 歲患者數據,發現慢性疾病和疼痛的患者,自殺意念與自殺行為都顯著高於健康人。

而所有的自殺中,接近 10% 發生在有慢性疼痛的患者身上。

另外,超過一半的慢性疼痛患者會並發抑鬱症狀,而焦慮、抑鬱等精神障礙又會反過來「軀體化」,在人身上製造更多的疼痛。這種機制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有中國學者發現,兩者存在神經層面的直接關聯。

這些疾病很多屬於現代醫學的「疑難雜症」,病因未明或者難診難治,很多患者從正規治療轉向了遊醫、偏方。這時,身邊人的不理解就更雪上加霜。

在傳統觀念中,慢性病很大部分是「小病」,社會和親人對這些疾病的痛苦認知不足,常常不能理解患者。長此以往,很多患者也放棄了與親友的溝通,逐漸走向自我封閉。

■ DEPTH

不願被慢病從精神上打垮

怎麼辦?

有句名言說,醫生「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但相比於幫助和安慰,現代醫學存在過度強調「治癒」的傾向。醫學更願意與疾病死磕,而對於暫時磕不過的疾病,往往不重視緩解症狀、減輕痛苦——包括精神痛苦。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試圖扭轉這種傾向。

關注患者精神健康,打斷慢性病痛與抑鬱、焦慮、自殺的「閉環」,是一項需要患者、醫藥界和親友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

我們能做的至少有兩件事:

01

改變求診思路,從「求治」到「求解」

長期以來,精神醫學、心理學與「身體的」醫學之間仿佛隔著一堵牆,阻礙了醫學對病人身心健康進行綜合關注。

現在,有許多新領域正在敞開。比如說,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疼痛科」,但不少醫院已經開設了這個科室。

各種神經痛、肩頸腰腿痛、癌痛,以及類風溼關節炎、帶狀皰疹後遺症、痛風等其他科室難解決的疼痛困擾都可以找疼痛科。有些難治的疾病可以利用先進的微創和神經調控技術,進行科學治痛鎮痛。

相關的服務還包括康復科、慢病管理科,以及精神科和心理治療等。對患者來說,如果病痛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不妨轉變就醫思路,從尋求徹底醫治,轉向尋求症狀緩解、精神疏解。

比如說,控制長期耳鳴的很多療法是精神-心理的,像耳鳴習服療法、噪聲掩蔽、放鬆和轉移注意力的訓練等等。它們不能消滅耳鳴問題,但能訓練人的大腦不再注意到耳鳴。

02

周圍人的理解與支持是關鍵

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這恐怕是很多慢病和慢性疼痛患者要面臨的事實。

看上去是「小病」,可能非常常見,不會輕易致死致殘——這一切都是身邊人不理解患者的理由。

對於旁觀者而言,患者的痛苦和掙扎並不直觀可感,當這樣一個人進入「病號」角色,動輒因為「小病」到處求醫、影響家庭、退出工作和學習,旁人就很難不覺得厭煩、矯情,也很難不惡意揣測患者是否是裝病。

來自親友的偏見,恰恰是讓很多慢病患者精神與身體狀況惡變的催化劑。

面對慢病和慢性疼痛患者,如果做不到雪中送炭,至少可以不去雪上加霜。耐心聆聽對方的感受,了解對方需要什麼並儘量給予支持,對「小病」引發的功能障礙報以耐心和包容,就已經能幫到對方很多。

但願醫學知識的普及,可以讓人類的悲歡稍稍相通一點。

想知道醫藥健康領域的先行者都在關注什麼?記得「健康新事」欄目!

策劃 徐子銘

監製 feidi

封面圖來源 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Kim, Su Hyun.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older adults: Influences of chronic illness, functional limitations, and pain." Geriatric nursing 37.1 (2016): 9-12.

[2]Ferro, Mark A., et al. "Suicidal behaviour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self-reported chronic illnes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62.12 (2017): 845-853.

[3]Zhou, Wenjie, et al. "A neural circuit for comorbi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ronic pain." Nature neuroscience 22.10 (2019): 1649-1658.

[4]Petrosky, Emiko, et al. "Chronic pain among suicide decedents, 2003 to 2014: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violent death reporting system."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9.7 (2018): 448-455.

[5]劉虹婷, 儲靜. 老年耳鳴患者的心理體驗及應對方式的質性研究[J]. 解放軍護理雜誌, 2016, 33(023):1-5.

[6]Ziai, Kasra, et al. "Tinnitus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review." The International Tinnitus Journal 21.1 (2017): 68-73.

[7]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tolaryngology/fullarticle/2732497

[8]Balık, Gülşah, et al.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disorders and dysmenorrhea?." Journal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 27.6 (2014): 371-374.

[9]Srivastava, M. K., 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ttempted suicide: A case control study."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6.1 (2004): 33.

[10]Pilver, Corey E., Daniel J. Libby, and Rani A. Hoff.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as a correlate of suicidal ideation, plans, and attempts among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48.3 (2013): 437-446.

[11]辛思源, 高佔華, 趙佳, et al. 原發性痛經機制研究概況[J]. 承德醫學院學報, 2015, 000(004):330-332.

[12]Manji, Jamil, Jayakar V. Nayak, and Andrew Thamboo. "The func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empty nose syndrom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llergy & Rhinology. Vol. 8. No. 6. 2018.

[13]Lee, Ta‐Jen, et al. "Evalua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empty nose syndrome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The Laryngoscope 126.6 (2016): 1284-1289.

[14]Dalgard, Florence J., et al. "The psychological burden of skin diseases: a cross-sec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among dermatological out-patients in 13 European countries."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35.4 (2015): 984-991.

[15]Zachariae, Robert, et al.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dermatology outpatients and hospitalized dermatology patients." Acta dermato-venereologica 84.3 (2004).

[16]Braden, Jennifer Brennan, and Mark D. Sullivan. "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 among adults with self-reported pain condition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The Journal of Pain 9.12 (2008): 1106-1115.

[17]Van der Meeren, H. L., W. W. Van der Schaar, and C. M. Van den Hurk.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severe acne." Cutis 36.1 (1985): 84.

[18]Pawin, Henry, et al. "Living with acne." Dermatology 215.4 (2007): 308-314.

[19]Saitta, Peter, et al. "An update on the presence of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n acne patients, Part 2: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uicide." Cutis 88.2 (2011): 92-97.

[20]Katon, Wayne. "Asthma, suicide risk,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2010): 1020-1022.

[21]Goodwin, Renee D., and William W. Eaton. "Asthma,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findings from the Baltimore 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follow-up."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5.4 (2005): 717-722.

[22]Clarke DE, Goodwin RD, Messias EL, Eaton WW: Asthma and suicidal ideation with and without suicide attempts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at is the role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mental disorders?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08; 100:439–446

[23]https://www.tmtpost.com/4080383.html

[24]http://www.rmzxb.com.cn/c/2016-12-23/1238334.shtml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比癌症更可怕的病有哪些?很多人意識不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比癌症更可怕的老年痴呆正在逼向年輕人
    今天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10幾年前的大學課堂上第一次了解到有一種病叫做阿爾茨海默病,直到現在還清晰的記得教授說:「同學們,從某種意義上講,阿爾茨海默病比癌症更可怕,更痛苦。」
  • 黑痣,就有《非誠勿擾2》中那種可怕的癌症嗎?
    黑痣,就有《非誠勿擾2》中那種可怕的癌症嗎? ——皮膚科專家李亞萍教授談皮疹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魏驚宇 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皮膚科,時常有些皮膚上出現黑痣的人前來詢問:「這個黑斑疹是不是2011年前熱播電影《非誠勿擾2》中那種可怕的癌症嗎」?此外,還有一些皮膚上長了紅色、白色皮疹的患者,或是擔憂自己患了這種病,或者擔憂患了那種病。
  • 有良性的腫瘤,卻沒有良性的癌症?癌症和腫瘤都有哪些區別?
    在我的工作中,經常遇到病人來問自己患的是癌症還是腫瘤?我給的答案幾乎是「某某某腫瘤」,哪怕是癌症晚期,也儘量告知「腫瘤」。很多人內心深處不願意接受癌症這個事實,反而更容易接受「腫瘤」這個詞。所以,請原諒我這樣的「行為」。那麼癌症和腫瘤有區別嗎?
  • 為什麼很多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專家:有三大原因!
    癌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癌症發生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浸潤癌,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需十幾年的時間,但為什麼很多人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 原因一:怕——「諱疾忌醫」心理 不少人都有諱疾忌醫的心理,總覺得自己得的是小病,不但不願意去醫院看醫生,或者「不看病,就沒病」,結果小病拖成了癌;還有的患者輕信偏方、自己亂用藥物,不僅耽誤了治療,還可能會加重病情。
  • 手上長痣是癌症嗎?癌症發生時,身體都會有哪些表現?
    長痣是多數人都會有的現象,可在身體任何部位發生,手上也不例外。癌症作為近年來發病人數不斷增多的一種疾病,不少患者很擔心手上長痣是癌症的信號。那手上長痣是癌症嗎?癌症發生時,身體都會有哪些表現?手上長痣是癌症嗎?手上長痣不一定是癌症。
  • 為什麼有人得癌症,化療過後很快離世?醫生毫不隱瞞,說出了答案
    03存在其它併發症導致人得癌症的主要原因還是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感染,所以容易患癌症,那這個時候也存在被其它病毒感染的概率,很多癌症患者還存在很多併發症,也就是說患者不僅患有癌症還得了其它的病,這些病合併到一起,醫生治療起來難度比較大,可能癌症之後了,其它病又復發感染了
  • 為什麼很多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很多早期信號都被忽視了
    全文共 3907 字 , 閱讀需 10 分鐘▼癌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癌症發生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浸潤癌,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需十幾年的時間,但為什麼很多人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
  • 哪些人更容易得癌症?腫瘤醫生:這五類人!
    ……毫無疑問,整體來看,生活更不健康的人更可能中獎,更容易得癌症。我們推薦大家避免致癌的環境和生活習慣,就是為了儘量「少買彩票」,在個人層面降低風險。但就像彩票中獎一樣,患癌也有隨機性。總有運氣特別好的,和運氣特別差的。生活健康卻得了癌症?不奇怪,因為有人第一次買彩票就得了大獎。
  • 為什麼很多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很多早期信號都被忽視了!
    癌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癌症發生發展過程包括癌前病變、原位癌和浸潤癌,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需十幾年的時間,但為什麼很多人癌症一發現就是晚期?原因一:怕——「諱疾忌醫」心理不少人都有諱疾忌醫的心理,總覺得自己得的是小病,不但不願意去醫院看醫生,或者「不看病,就沒病」,結果小病拖成了癌;還有的患者輕信偏方、自己亂用藥物,不僅耽誤了治療,還可能會加重病情。朝陽醫院普外科曾維根醫生曾分享,碰到過一個患者,體檢的時候大便潛血檢查陽性。
  • 脾有病,人就廢一半!脾衰比腎虛更可怕,99%的人都不知道!
    一、脾—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很多人對腎虛很了解,但對於脾虛、脾弱卻知之甚少,其實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為什麼?現在就給大家分析下! 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臟。
  • 癌症是現代病嗎?古代人很少得癌,現在很多人因癌症致死?
    癌症,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成了高發、讓人畏懼的惡性病,人人談之色變!與大部分人來說,都認為癌症就是一種現代病。他們將患癌的原因歸結到了環境汙染、飲食不安全等方面,認為就是逐漸變化的環境和習慣,最終才造成了現代人患癌!那麼問題來了,癌症真的就是現代病,古人就不患癌嗎?
  • 癌症和血型有關係?哪種血型的人,容易得癌症?A型、B型、O型?
    最近朋友小趙和我說,她以後可能會得癌症,我聽了之後非常不解,以為是她的身體出現了什麼問題,追問之後,才知道原來她是看到了一篇文章說,癌症和血型有關係,而恰巧她是最容易患癌的血型。那麼癌症和血型有關係嗎?A型、B型、O型,哪一種血型更易患癌?
  • 癌前病變離癌症,有多遠?若有這5種病及時幹預,遠離癌症
    癌前病變和癌症並不是一回事,許多人認為癌前病變就是癌症,實際上是兩回事。癌前病變指的是再繼續發展下去,具有癌變可能的某些病變,了解常見癌症的癌前病變,對於預防癌症很有意義。一旦發現自己有癌前病變,必須及時的治療,不然就有可能發展成癌症。有哪些常見的癌前病變要及時幹預呢?
  • 癌症是業障病,念佛念經吃素放生對治療癌症毫無幫助 作者:詩蕾
    我一路看著同事從患病、治療、精進修佛到去世,見識了因果業力的可怕,也再次深深體會到了假佛法對人的摧殘。在世時苦勸不聽,如今去到地府報到才了知所有真相,可惜悔之晚矣!只希望這一世的相遇,能夠結下她來世修學真法的善緣吧。同事是2015年查出肺癌的,在一次旅遊中,忽感雙腿無力,爬山很費勁。當時除了偶爾有胸痛症狀,有些疲憊外,與健康人無異。
  • 卡姆因「雙向情感障礙」而犯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病有多「可怕」
    之後有一次他在網絡上了解到大M有認定情緒安眠的作用,就抱著僥倖心理鬼使神差地走進了XX的深淵。」最後,他特地強調自己不是在為犯錯找藉口,而是在陳述動機,也誠懇承認「我錯了」。怎麼說呢,阿犬看完這個道歉視頻之後百感交集,實際上當初看他在脫口秀大會上的狀態,我一直覺得他身上透著一種「不正常的亢奮」,有人將他的風格稱為「瘋狗式」脫口秀,曾經也是吸引了很多觀眾。
  • 查出癌症後,為啥很多人不願做化療?化療有什麼副作用?
    癌症患者在查出疾病後,需要儘早的接受治療,控制癌細胞發展,從而改善身體狀況,而很多癌症患者更願意接受手術治療,但是對於化療卻趨之若鶩,這是什麼原因。有的人說一接受化療,身體就徹底垮了。還有的人說化療會加快死亡。都是真的嗎?查出癌症後,為啥很多人不願做化療?
  • 都有哪些?區分6種常見癌症表現,症狀持續是關鍵
    對於這些朋友的疑惑我們今天就聊一聊,確實癌症早期就跟及時治療,把握治療的黃金期,其實不少癌症是可能治癒的,甚至有可能終身不復發,不必每日擔心自己處於絕症之中。但我們也要了解,不管是什麼癌症,都會突然就出現,而是有一個生長過程的,只不過這個過程人們察覺不到,靜悄悄地在患者身上生長,隨著時間進展才慢慢突顯症狀,而癌症的最初階段就可以稱為原位癌。那麼原位癌究竟是什麼呢?
  • 男子腳底長黑痣,不到兩個月去世!長這幾種痣一定當心
    說起電影《非誠勿擾2》,你一定會想起「這個病全世界都拿他沒轍」的黑色素瘤。專家提醒,黑色素瘤儘管發病率不高,但惡性程度高,因此更要提高警惕,早診早治。他告訴記者,自己的腳底在六七年前發現了一顆黑色的痣,起初他並不當回事,直到最近發現了腹股溝轉移,被診斷為癌症,才知道腳底的「黑痣」竟是黑色素瘤。「不疼也不癢,沒任何感覺。」羅先生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他只是當腳底長了普通的黑痣,有時修修腳,有時候自己在家用磨腳石磨磨,有時候用水泡一泡。
  • 為什麼有人一輩子沒得過癌症?不得癌症的人,普遍有哪些特徵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年代,誰也不希望自己得癌,但是細想一下,也未必不可,我國現在人們的平均壽命是74歲,按這樣來算,每個人一生中得癌症的概率大概是20%,雖然有些癌症和遺傳因素有關,但是90%的癌症都是由後天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決定的。
  • 身上長痣是癌症的信號?哪些痣需要引起注意,或與癌症有關?
    身上長痣對於多數人來說是在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不過有些痣還是需要引起注意的,要謹防是疾病的信號。癌症作為近年來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攀升的疾病,很多患者認為身上長痣是癌症的信號。那身上長痣是癌症的信號?哪些痣需要引起注意,或與癌症有關?身上長痣是癌症的信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