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它的由來說法不一,最主流的說法是紀念詩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那麼端午節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在哪裡呢?
一、學習屈原的愛國
被侵略,心如刀割,以抱石投江來表達對祖國的愛,他的愛國熱情值得我們學習。班主任可以開展主題教育班會,講屈原的故事,學習屈原的作品,如《離騷》、《九歌》,《招魂》、《卜居》,《天問》、《遠遊》等,屈原熱愛祖國、關心民疾、上下求索、無私無畏、永不言敗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我們今天建設幸福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更應該繼承發揚屈原的愛國思想,引領國人居安思危,自強不息,奮勇向前,特別是祖國日益強大的今天。
二、學習「龍」的畫法
因屈原投江自盡,當地百姓問訊趕來,都划著船到江中營救,後來船越聚越多,最後演變成現在的賽龍舟,現在很多地方在端午節這天舉行賽龍舟活動,同樣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畫「龍」活動,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因為我們都是炎黃的子孫,龍的傳人,畫「龍」既可以表達對詩人屈原的紀念,也表達了中華民族飛黃騰達,祖國繁榮昌盛,這對學生來說無不是一次愛國主義的表達方式。
三、學習粽子裡做「人」的精神
傳說屈原投江後,人們划著船搶著去救他,最後還是沒成功,後來人們為了不讓他的屍體被魚蝦,螃蟹吃掉,就往河裡投米飯糰,把魚蝦、螃蟹餵飽後,它們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後來米飯糰就演變成了粽子,現在端午佳節,家家都要吃粽子,這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中華歷史文化傳承的烙印。老師要教育學生學習粽子裡做「人」的精神:一是懂得積「米」成「粽」的道理,要想達到成功的頂點,必須一滴一點的積累知識,知識慢慢學多了,離成功就不遠啦,就像「米」一點一點積累,慢慢就成「粽」啦;二是粽餡的形狀是心形,由千萬粒熟透的糯米組成,就如同成熟且寬厚的人,懂得包容,才能受人推崇。粽子和人一樣,一「包」一「容」,才是「包容」的理論和現實詮釋。所以,包容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人有了包容,才可以海納百川,才可以站得更高,才可以看得更遠。這些做人的道理在「粽子」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同學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綜上所述,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僅僅是一個快樂的節日,更是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大人們可以「賽龍舟」,同學們可以畫「龍」舟,也不能為了吃「粽子」而吃「粽子」,要懂得「粽子」裡有做人的道理。
(註:端午節的由來及屈原典故來自百家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