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美國:紐約4月12日,復活節的心願

2021-01-08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延續「藍藍日記」,記載我們這個時代。今天的日記由資深媒體人美自由撰稿人華曄跟大家講述這兩天的美國紐約。

截止4月12日美東時間4pm,美國總確診人數已達55.3萬人,2.2萬人死亡。紐約州19萬人確診,9385人死亡。新澤西6.2萬人確診,2350人死亡。密西根州2.5萬確診,1400人死亡。賓州2.3萬人確診,557人死亡。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今天出院了。

前文:《疫情中的美國 · 紐約-4月11日 大疫和老人》,《疫情中的美國 · 新澤西-4月6日至4月8日》

https://coronavirus.1point3acres.com/zh

04

12

周日,多雲

春風佛面,滿樹繁花。住在皇后區的榮大哥說,街道梨花繽紛,屋外桃花朵朵,最美人間四月,好想出去旅行啊。

酷愛攝影的榮大哥退休後的生活就是到處走走看看。本來制定了春天的出遊計劃,可是疫情打亂了他的節奏,只能宅在家裡,調整作息時間,自己與自己妥協。以前每天去健身房鍛鍊,現在改成每天從廚房到臥房的散步。以前每天去超市買鮮魚和蔬菜,現在是每周一次,而且小心翼翼戴上口罩和手套。

可是,疫情之下買菜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因為限制進店人數,還得保持安全距離,每次排隊等進門就是一兩個小時。榮大哥喜歡去法拉盛的大中華超市,在那裡經常會碰見他的廣東老鄉。以前買完菜,他總是和老鄉一起去吃個早茶,聊聊天。疫情發生後,老鄉見老鄉,也只是遠遠點個頭,匆匆別過。華人謹慎,感染新冠的比例較其他族裔小。法拉盛的超市每天都進行消毒,營業員和顧客也都戴口罩,給人感覺很安全。

梅是紐約一所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學校停課後,她宅在家裡寫報告,做病毒和基因方面的研究。每天寫累了,就跑到陽臺上,一邊眺望曼哈頓,一邊活動活動筋骨。她總在黃昏時分,站在同一個角度用手機拍照,然後發朋友圈,表達對生活的感恩。

實際上,各行各業的華人都在這場疫情中展現了他們的積極面對和溫暖愛心。每個人都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儘自己所能,支持戰鬥在一線的醫護和維持治安的警察。

2月份的時候,阿芳還在曼哈頓上班。和所有的紐約白領一樣,上班下班,Party購物,過著緊湊又愜意的都市生活。當時紐約的華人都牽掛著武漢疫情,一個由紐約Emily牽頭組織的NY-BK Angel愛心天使醫療緊急救援隊開始向中國捐款。這個團隊由註冊會計師、律師和志願者組成。華人們紛紛參與,購買口罩防護服捐贈武漢,支援中國抗疫。

3月份疫情開始在紐約蔓延。阿芳從朋友那裡認識了愛心天使團隊裡的會計,於是她申請加入這個團隊,成為一名志願者。愛心天使醫療緊急救援隊組織了幾十次捐款,紐約的華人們慷慨解囊。天使們購買了大量抗疫物資,先後35次捐贈到有緊急需要的醫院、警局和郵局,支援抗疫一線。一直到昨天,他們還在忙著把防護物資送到當地警局。

疫情無情,華人有愛。在紐約,這樣的愛心團隊有很多,這樣的抗疫天使就更多了。向所有志願者致敬!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紐約是繁華的國際大都市。2019年人口統計,紐約有870萬人,可是其中有大約15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些弱勢群體在疫情爆發後,雪上加霜,日常生活更加艱難。

紐約市政府除了在全市設置435個網點,提供免費食物給有需要的人外,對於那些無法外出購買食物,沒有能力叫外賣,也沒有鄰居親友可以幫忙採購食物的人,設置了以下網站。有需要的市民可以進行登記,會有專人服務,把食物直接送到你家門口。

https://cv19engagementportal.cityofnewyork.us/#/display/5e7555117ad6750216160409

據報導,紐約至少有343名Homeless確診了新冠肺炎。市長白思豪計劃在4月20日前,將6千名無家可歸的居民安置在旅館內。

CDC日前發布的最新疫情指南說,一些無症狀的工作人員是可以回到崗位上繼續工作的,即使他們曾經暴露在新冠病毒的環境中。比如說公交車司機、食品店的員工、送貨上門的快遞人員、醫護人員等。民主黨參議員提出給這些人每人增加2萬5千元工資的「英雄基金」。

紐約人終於開始重視疫情了,在公共場合戴面具、戴口罩的人也越來越多。不過也有一小部分美國人對戴口罩持無所謂的態度。皇后區這家Food Plaza食品店門口,每天都排著長長的隊伍,戴口罩的卻寥寥無幾。

白宮抗疫專家Dr.Fauci說,即使新冠疫情過去了,人們也很難回到過去的生活習慣。大家應該堅持經常洗手,取消握手這個禮節。這樣不但可以減少新冠病毒感染,而且還可以大大減少流感的發生。

回看3月初的時候,紐約已經出現了確診病例。可惜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除了華人群體警覺,絕大多數紐約人是心存僥倖的。和川普總統一樣,紐約人把新冠當成一個大號流感。住在布魯克林的一個美國朋友甚至安慰我們:別擔心這件事了,這裡是美國,病毒很快會死掉,一切都會過去的!結果呢,疫情以超乎人們想像的速度蔓延開來。

全美新冠確診已經五十多萬,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辛苦了!這是紐約大學醫學院的住院醫師在他工作的大樓上拍攝的警車、消防車鳴笛,向全體醫護人員致敬的視頻。

疫情之下,紐約的公立學校將關閉到本學年結束。超過110萬學生沒有常規教室,只能遠程教學。現階段,網課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說,才是最安全的教學方式。

停工停學後,絕大多數華人是居家隔離的。不過大家已經把視線從每天心驚肉跳的新冠患者增幅,轉移到如何生存抗疫的界面。畢竟宅家的目的就是阻斷病毒傳播,好好活著。之前我們還熱衷討論周邊各個社區的確診和死亡,後來發現整天說這些,除了增加恐慌,對抗疫沒多大幫助。不如關門閉戶,勤洗手多消毒,加強鍛鍊,提高免疫力。

白宮使用的模型預測,到8月份美國人被感染死亡人數是6萬。雖然美國的大流感,一年也會導致幾萬人死亡,但看到這個預測,還是感覺有些恐怖!希望這一切只是預測。看見新聞裡鍾南山院士說,新冠肺炎還沒有特效藥,疫苗不會很快上市,我的心裡不免有些黯然。

新冠肺炎還沒有特效藥,疫苗不會很快上市……唉,病毒實在猖狂...

病毒實在猖狂,人生總是無常。既然無法逃避,不如坦然面對。想做的事,早動手。想愛的人,說出口。

今天是復活節,美國重要的節日之一。是對新生,對希望的禮讚和尊敬。基督徒則用來象徵「耶酥復活,走出石墓」。在漫長的歲月中,復活節的宗教色彩逐漸被淡化,更像是一個慶祝春暖花開的節日。

家裡煮了一鍋雞蛋,兒子開始給雞蛋塗上五彩的顏色。我對復活節的裝飾蛋為什麼是雞蛋產生了好奇。度娘給的答案是:因為雞蛋被雞生出來,是第一次出生;而從雞蛋中孵出小雞,又是第二次出生。所以,雞蛋被當作新生和重生的象徵。復活節彩蛋!疫情之下,這是多麼美好的寓意啊。

(兒子塗的不好看,上一張網絡彩蛋圖吧)

我的鄰居曼麗老師年輕時從臺灣赴美工作,在美國生活了近50年。她學的是護理專業,卻有著非凡的藝術才華,退休後一直鑽研手工藝術,是紐約傑出的華人藝術家。下面這張圖,是曼麗老師為復活節純手工製作的彩蛋。大的是鴕鳥蛋殼,小的是鵝蛋殼。我問她:雞蛋做的呢?曼麗老師哈哈大笑。她說雞蛋吃了,雞蛋殼敲碎浸泡變成肥料,埋土裡種花了。笑過之後,我們一起感嘆:希望美國早點控制住疫情,生活早日恢復常態。

泰戈爾在《飛鳥集·燒毀記憶》中寫道: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的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我祈盼在這樣一個春天,人類埋葬了所有的病毒,從此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疫情中的美國·紐約-4月9日文後,看到有讀者問「兒子的女同學來樓主家隔離兩禮拜是神馬情況」?作為解釋,我想把之前寫的3篇居家隔離微信日記分享給大家。

2020年3月23日 晴

最近一直宅家,悶了就去後院發發呆。草地一片黃黃綠綠,新的生命正在積蓄力量,蓬勃生長。現在播種還太早,但天氣真的是暖和起來了。如果不是因為這該死的新冠病毒,心情一定會和今天的陽光一樣明媚。

兒子有個女同學,高中在紐約長島讀的私校,大學去了加州。去年過感恩節的時候,小姑娘專程飛到紐約,來我家玩過一次。小姑娘的年齡比兒子還大些,卻長得嬌小呆萌,笑眯眯的,看上去是個好脾氣的姑娘。知子莫若母,不用多問,我想兒子一定是喜歡上人家了。

兩個孩子早早就約好了放春假時紐約再聚。未曾想趕上COVID-19在美國肆虐。先是加州吃緊,感染人數上升。小姑娘嚇得趕緊買了春假前飛紐約的機票,準備躲到我家來。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隨後疫情逆轉,紐約變成了重災區,確診病例一躍成為全美第一!我家周邊社區已經數百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反觀小姑娘所在的社區,情況比我們這裡略好一些。跟兒子商量後,讓小姑娘把機票先退掉,等紐約情況好轉了再來。小姑娘滿臉寫著失望和委屈,但還是點頭答應了。

然後紐約的情況就變得更糟了!小姑娘加州的大學早就停課,春假結束也改成網課教學,接下來又是暑假,至少五個月不用去學校。她因為疫情不敢外出,沒有口罩,食物也缺,整日窩在出租屋裡,倍感孤單害怕。於是再次跟兒子央求,說是紐約再危險,也想飛過來!為了避開人多擁擠的洛杉磯機場,小姑娘準備先從她附近的county飛德克薩斯,轉機到Newark後,再來我家。

為此,家裡開了N次小會。從加州飛Newark一路上的危險係數、防護措施、轉機安全、接機安排、行李消毒、居家隔離……進行了各種可行性分析,並落實好解決方案。兒子自覺把他的東西全搬到地下室,房間騰空打掃乾淨,換上全新被褥,準備了礦泉水和零食,還擺上一盆翠綠的蘆薈。兒子告訴我,小姑娘的母親聽說她投奔我家,非常感動,千恩萬謝。雖然我們家長之間並不認識,不管未來怎樣,我們只當小姑娘是個留學海外的孩子,困難時期,我們幫忙照顧一下啦。

今天美國確診病例破三萬了!紐約一個州就有一萬五千多例,已然淪為重災區了!因為優先於其它州爭取到了大量冠狀病毒檢測盒,所以紐約州這幾天的確診病例呼呼往上升。而其他州的確診病例也在不斷更新中。

紐約近鄰新澤西今天一天新增590例,成為全美第三重疫區!之前新澤西的一個大家族,因家庭聚會造成相互傳染,7人確診,3人死亡,3人危重還在搶救。這樣的悲劇,讓當地居民揪心和難過。新澤西的新冠病毒測試點在Paramus的Bergen Community College,周日的早晨,開放不到一小時就滿員關閉。人們開車去測試,車輛排隊到數英裡之外。據說最早的居民,凌晨兩點半就去排隊了!

這場疫情真是全世界的災難!社區有個華人問他的義大利朋友:「義大利之所以死亡率那麼高,是不是因為醫院只救治年輕人而放棄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義大利朋友的回答讓人淚目:「因為短期內病患太多,醫療資源不足,65歲以上的人自願放棄治療。我今年也是65歲,如果我和另一個20歲的年輕人都不幸得了新冠肺炎,只能救一個,我也會放棄治療,把生的希望留給年輕人……所有的義大利人都會這麼做。」

一片陰雲密布中,也有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專家分析,雖然疫情在全球爆發,但病毒經過多代變異到達美國後,毒性已大幅下降,溫和了很多。將來或許和流感級別一樣,與人類長期共存。經紐約醫生臨床治療和反饋,羥氯喹和阿奇黴素對新冠病毒療效好,有些輕症病人用藥兩天後情況就好轉了。

另一則好消息是:我們town的首位華裔確診患者,已獲得兩次新冠病毒檢測陰性結果,於前天出院,回到曼哈頓的家中隔離。他的病情曾一度危急。在推特上感謝大家時,他說「瑞德西韋」(Remdesivir)對他的治療起到關鍵作用,希望該藥能獲得廣泛使用。

從中國武漢封城,到義大利鎖國,到紐約封州……此刻,全世界都在與病毒進行一場殊死的搏鬥!關於COVID-19的起因和來源,誰對誰錯,孰是孰非,中美兩國一直爭論不休。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快速蔓延,《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的一段話令人深思:如果這場疫情帶來的是人類之間更嚴重的不團結和不信任,那將是病毒的最大勝利。當人類互相指責時,病毒正在翻倍。

傍晚時分,看見鄰居們在微信群裡曬出各自花園裡養的花花草草。恍惚間,感覺病毒是虛幻飄渺的,距離我們如此遙遠……而春天,就在我們懷抱裡,真實美妙。

2020年3月25日 晴

下了兩天雨,期間還飄了一陣雪花。這在北美不稀奇。今年開春暖,往年四月飄雪也是有的。今天天好。一覺醒來,陽光金燦燦。

兒子的加州女同學來了之後,正在乖乖隔離中。我們把一天三頓飯燒好,擺放門口長凳上,她自己取食。可憐的孩子!估計疫情蔓延後,一個人在加州的出租屋裡又急又怕,沒吃上幾頓飽飯。Ben擅長廚藝,我家的夥食又好,小姑娘表示非常喜歡!還有一點容易辦,就是她和兒子一樣,很能吃肉!紅燒、燉煮、煎烤……每天肉打滾,不用燒特別的餐食。特殊時期,外出買菜有風險,都在吃存貨。為方便安排飲食起居,我們建了一個微信群,取名「養豬群」。哈哈,自娛自樂。這段時間我們就是飼養員,希望豬娃都健康。

有朋友打趣說,疫情之下飛來個媳婦。其實在我眼裡,就是兩個小屁孩兒。兒子懵懵懂懂,祖籍湖北的小姑娘也不比兒子成熟多少。Anyway,這是美國歷史上百年不遇的疫情,我們能做的,就是相互關愛彼此照顧,給孩子的青春成長期留下點正能量的回憶。

可是,壞消息就像草叢裡的小飛蟲,一簇簇飛來……3月14號開始在家辦公的哈佛大學校長夫妻倆都被確診了!公共衛生部門正在追蹤過去14天裡和他們接觸的人群。校長巴考積極接受治療的同時,還不忘發郵件鼓勵大家:這個世界需要你們的勇氣、智慧和創造力來戰勝這場病毒!

美國的確診病例已經破5萬了!紐約州超過2.5萬人確診。紐約市長白思豪3月23日接受CNN採訪時說,現在只是開始,整個四月五月,情況會更糟!我們在掙扎,我們需要幫助!紐約人正處於風口浪尖,如果我們沒有在10天內拿到更多呼吸機,就會有很多人死掉。我們需要更多的呼吸機來拯救生命!

作為全美疫情的震中,紐約需要14萬張病床,3萬臺呼吸機。除了醫療設備告急,還缺大批志願者!目前,紐約州已經有數萬名退休醫護人員響應號召,自願加入救助病患行列。州長頒布了行政命令,所有持執照的護士登記上崗抗疫。此外,在實施「居家令」、關閉非必要行業數日後,紐約州長也在考慮是否讓年輕人、還有那些感染並自愈的人士回去上班?這樣經濟才能重回軌道。

我認識一個家住廣州的媽媽,學霸女兒留學英國劍橋大學。疫情嚴重之後,票難搶,家難回。家長的心天天懸在空中,夜不能寐。昨天收到娃的消息,說終於可以登機回國了,媽媽喜極而泣!英國外交部宣布未來48小時內關停更多航線,並呼籲所有仍在海外旅行的英國公民立即回國……有人說,這是「封國」的前奏。

每天打開電腦和電視,看確診數據,讀疫情新聞,能把人嚇個半死!疫情之下的紐約人,千人千面,感受各不相同。留學生回國難,讓家長操碎了心。一個久未聯繫的朋友打電話詢問紐約的情況,我才知道他的寶貝兒子買了3月27號回國的機票,航班被取消了!家長到處託關係,想讓孩子趕上26號最後一個航班直飛上海,實在是……太難了!

還有一件事讓我們警覺。郵遞員去每家每戶送信,如果帶毒,極易傳播。郵遞員觸摸社區所有人家的信箱,只要有一家生病,病毒也會隨著郵遞員傳到其他人家信箱。我們社區的信箱都是金屬材質的,而病毒在金屬上存活時間最長,所以一定要帶手套開郵箱拿信。為避免去人擠人的超市,我們常常在amazon上購買食物和日用品,但卻忽視了接收快遞的安全。以後要用一次性手套接觸包裹,最好不急著打開,放置兩天才安全。

美國抗疫的優點是地廣人稀,空間開闊。像我住的社區,人們遛狗跑步,保持距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再有就是美國科技實力雄厚,在醫藥研發上絕對牛B。缺點是美國人自由散漫慣了,不聽勸。中老年人還好,年輕人不聽話的多,一有機會就想上街溜達。昨晚看到朋友發來的視頻,一群年輕人在邁阿密的海灘聚會,被聞訊而來的警察轟著趕著,挨了拳揍還不服氣,嘴裡大叫著自由。

要說執法嚴厲,當屬紐約警察。皇后區兩個朋友今天在一家藥店門口碰見,聊了10分鐘,也許是這幾天在家裡憋壞了,一時高興忘情,相談甚歡,忘了保持6英尺距離的規定,被警察逮個正著,罰款400刀!

住在曼哈頓的朋友小羅哥發來幾張照片。往日人潮湧動的曼哈頓,此刻像一座空城。寂寥的色彩中,有一份悽美和擔當。紐約從來不是一座完美的城市。這裡住著各色各樣的人,說著各種語言的話。他們經常批評政府,甚至刁難總統,對暴露的問題進行公開指責。就像小羅哥,他是一枚老憤青,對國內外發生的事兒,只要看不順眼就開罵。但當祖國有難時,他是挺身而出的。武漢封城第二天,他個人捐款3千萬港幣給武漢!這也是我喜歡紐約的理由之一:這座城市的精神是積極樂觀的,民眾是善良包容的。

病毒,從來就與政治無關。病毒就是病毒,不挑膚色、種族、職業、性別、宗教。別小瞧了COVID-19,它能讓世界停擺。2020年東京奧運會,也將推遲至2021年。地球病了!面對疫情,有人選擇合作互助、分享付出。也有人選擇自私囤積、冷眼仇視。遇到困難時,才能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

宅家的日子,穿睡衣就OK了。打開儲藏室,翻看自己買的衣物包包和奢侈品,發現它們一無是處。既不能代替食物和水,也不能當藥品治癒病痛。而親情和關愛,才是居家抗疫的陽光。它染綠了春色,溫暖了心田。

2020年3月26日 晴

自從建了「養豬群」,微信留言區裡一片歡騰。好多爹媽跟我分享了他們「養豬」的煩惱、經驗和教訓。關於「豬怎麼養才肥」、「如何當一名稱職的飼養員」之類的話題,探討的就更多了。一想到有那麼多家長和我一樣,把娃當豬養,我對兒子的負疚感一掃而光。

可如今是人難做,豬難養啊!朋友說:你賺了!你養了一頭,引來了另一頭,現在有兩頭了。要知道從小豬仔開始,我養了21年,剛養大,就想出欄跟別人跑,而且態度堅決,頭也不回。這些年餵養的艱辛,吃的苦受的累,老母親表示肉疼……朋友安慰我:等著吧,以後給你生一窩,你就高興了。

昨晚兒子惹惱了我。他總在小姑娘的隔離房間門口轉悠,甚至用手觸碰了房門上的把手。我們之前有過約法三章,小姑娘隔離期間,兒子和她只能微信視頻,堅決不允許有任何接觸!我想吼他,怕自己嗓門大,嚇到小姑娘,就在微信裡語音兒子:趕緊去給我洗手消毒!小姑娘再有9天不就出來了嘛!你急什麼?兒子支支吾吾:沒事沒事,就想問一下她被子夠不夠,夜裡冷不冷。

這個理由很蠢。小姑娘來我家之前,被子是我準備的,很厚。況且這個春天很暖和,家裡的暖氣還一直燒著。一番爭論和警告之後,兒子接受了批評。他說等女同學隔離期滿,他們就一起在網上看電影,打遊戲,學網課,還要到後院刨土,栽花種菜。

也許我對兒子有些嚴苛了。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作為過來人,兒子那點小心思我一看就懂。但現在是非常時期,留學生回國都不能馬上回家,下了飛機直接拉到酒店隔離。美國的確診病例已經破了10萬!我們更要陪著十二萬分小心,不能出一點兒差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也沒法跟人家小姑娘的家長交待啊。

還有Ben,一點兒也不讓人省心!今天一早醒來,牙不刷臉不洗,衝到附近的韓國人超市買大米去了!大紐約地區疫情嚴重,說好這個月都不出門的。因為擔心這種居家隔離的狀況至少還要持續兩個月,他說現在家裡多了一張嘴,必須多備些糧草,況且蔬菜和水果已經吃光了。

Ben的同事傅教授昨天給Ben發了信息,說我們社區的小超市有米賣了,每人限購一袋。也有水,限購一箱。所有麵包雞蛋牛奶肉餡……限購兩份。但一定要早上去,中午就沒了。Ben買了東西回來,沒敢直接進家門,自己拿著噴霧器從頭到腳消毒一遍,外面穿的衣服鞋子統統脫掉,扔在車庫裡。

從3月5號最後一次去健身房遊泳,已經宅家22天。吃飯,睡覺,發呆,期間偶爾發熱,自己疑神疑鬼的以為感染了病毒,然後是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下肢疼痛……白天大部分時間,都躺在按摩椅裡。於是找了各種藉口:不運動!今天過磅,稱了一下體重,天吶,居然重了10磅!這算是次生災害嗎。

因為早上Ben買到了肉餡,我開始包餃子。一邊悠悠拌餡,一邊狠狠自嘲:沒想到時代的一粒灰,落我身上長成10磅肉!國內朋友疫情宅家長5磅,我多幾磅也無妨。呵呵,要不然他們還以為我在美國過的不好呢。

最喜歡午後的安寧。「養豬群」裡其他人都午睡了。而我因為多年媒體工作的經歷,養成了中午不吃不睡的習慣。此刻,煮一杯咖啡,開始碼字,記錄北美生活的點點滴滴。

打開手機,微信聯繫人已經從最初三千人減到現在的八百人。留下來的,都是一些有交情有故事有回憶的朋友。有些人偶爾相見,卻一直惦念;有些人短暫相處,卻記掛長久;有些人從未謀面,卻彼此欣賞;有些人時常聯繫,親如家人;有些人喜歡潛水,卻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冒出泡泡來。清理朋友圈,就像整理房間。中年之後的日子,可以瑣碎,但不能擁擠。可以隨性,但絕不將就。

窗外鳥鳴。天空蔚藍。生命就像後院那棵樹,挺立在風霜雨雪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思緒,卻天馬行空,在光陰裡舞蹈……

文字改變不了世界,卻能安放內心。

【作者簡介】華曄:旅美華僑,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資深媒體人,美國自由撰稿人。已出版專著《遊走在豪情與精緻之間》、《綠葉年華》,散文集《時差漸小 這一刻很溫暖》。

文章首發微信公號「陌上美國」,版權由「陌上美國」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其他平臺。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原標題:《疫情中的美國 · 紐約-4月12日 復活節的心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疫情中的美國 · 紐約-4月6日:病中的女神
    今天的日記由資深媒體人美自由撰稿人華曄跟大家講述4月6日的美國紐約。截止4月6日美東時間6pm,美國總確診人數已達36.3萬人,10704人死亡。紐約州13.16萬人確診,4758人死亡。新澤西4.1萬人確診,1003人死亡。密西根州17221確診,727人死亡。加州15332人確診,353人死亡。今天道瓊指數猛漲1600點,在提前釋放對歐美疫情將好轉的預測。
  • 疫情中的美國 · 紐約-4月20日至22日
    這篇由陌上美國的主筆羅新講述這段時間的新澤西。截止4月22日美東時間5pm,美國總確診人數已達85萬人,4.74萬人死亡。紐約州26.3萬人確診,2.02萬人死亡。新澤西9.54萬人確診,5130人死亡。麻州4.12萬人確診,1961人死亡。加州3.73萬人確診,1413人死亡。川普的「暫停移民」行政令因法律上完成審核還需要更多時間,原定周三籤訂的計劃被推遲。
  • 復活節是幾月幾日_復活節是哪一天
    復活節是幾月幾日_復活節是哪一天2014-10-14 00:06:00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復活節,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節日,但是誰知道復活節是幾月幾號呢?有誰知道復活節是什麼時候呢?有誰知道復活節的由來呢?知道關於復活節的知識,也許能夠讓你更加了解西方國家哦。
  • 2020復活節是今天,4月12號,一起來看看關於復活節那些事吧
    而今年的』Easter復活節』剛好是今天4月12號,一萬姐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一些關於復活節的小知識吧。復活節在哪天』Easter復活節』通常是春分過後第一個滿月的第一個星期天。這也是為什麼每年復活節都不是在同一天的原因。
  • 3月27日確診10萬,4月28日確診100萬,疫霾下的美國什麼樣?
    新華社發 (郭克攝)4月27日,美國紐約時報廣場電子屏上打出感謝醫護人員的口號。新華社發 (郭克攝)數據顯示,紐約州為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確診病例為295106例,死亡病例為22912例。4月28日,在美國紐約,一名女子戴口罩出行。
  • 在紐約與美國說再見
    紐約是一本大書,當然,美國更是。一代一代的人,無論是英國人、荷蘭人,還是今天的華人、墨西哥人、印度人,他們來過,奮鬥過,然後,緩慢地匯入一條生命的洪流中去。從紐約回頭去看這個國家,感受到的是人類這個物種的神奇   【財新網】(專欄作家 李井奎)現在是美國東部時間2021年1月6日上午10點半,我正坐在紐約甘迺迪機場的大廳裡
  • 詳細介紹有關復活節的由來(雙語)
    復活節的由來   復活節實際上是信奉基督教的所有國家的重大節日,其重要性在某些國家甚至超過了聖誕節。按《聖經•馬太福音》的說法,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後的第三天復活,因而把春分節(3月20日或3月21日)當日見到滿月或過了春分見到第一個滿月之後,遇到的第一個星期日設為復活節。
  • 川普好性急:希望4月12日就能看到人擠人,衛生官員連忙警告他
    據外媒3月26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在當地時間3月25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美國下一階段的抗疫工作計劃。 在白宮新聞簡報中,川普談到近期美國政府是如何應對新冠病毒危機的。
  •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周一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2月美國人仍然對...
    【熱點消息回顧盤點】紐約聯儲調查:12月美國工人就業前景預估降至2014年初來最低;①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周一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2月美國人仍然對疫情期間的就業前景感到焦慮,失業後人們尋找新工作的期望值降至2014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② 就業者預計,他們失業後找到工作的機率為46.2%,低於11月份的47.9%。
  • 4月13日-19日當周重磅事件及經濟數據前瞻
    周一(4月13日)關鍵詞:復活節休市因復活節美歐多國及中國香港股市休市一天,但是CME旗下的貴金屬期貨、美國原油期貨與期貨外匯正常交易,需警惕可能會對本周五的消息行情做出補跌補漲的行情,同時關注OPEC+減產進展對於油市的影響。
  • 4月25日美國疫情消息:89萬例!驅逐艦變公主號!6個工人有1人失業
    看下面這組數據:3月28日:破10萬!4月2日 :破20萬!4月5日 :破30萬!4月8日 :破40萬!4月11日:破50萬!4月15日:破60萬!4月18日:破70萬!4月22日,破80萬!4月25日,破89萬!預計4月30日,破100萬!最關鍵的是,美國有醫護人士在街頭隨機檢測了200人,就有64人感染新冠病毒!而從美國確診率的數據上也印證了這一點。
  • 疫情之下|紐約三月望春殘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辛棄疾3月12日(周四) 最近新冠疫情風聲日緊,哥倫比亞大學的通知也越發越密集。4日布朗克斯的「河谷(Riverdale)」居民區有人確診感染新冠,那裡也是哥大師生的宿舍區,學校馬上啟動了防疫預案。
  • 紐約聯儲調查:12月美國工人就業前景預估降至2014年初來最低--;①...
    【熱點消息回顧盤點】紐約聯儲調查:12月美國工人就業前景預估降至2014年初來最低;①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周一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2月美國人仍然對疫情期間的就業前景感到焦慮,失業後人們尋找新工作的期望值降至2014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② 就業者預計,他們失業後找到工作的機率為46.2%,低於11月份的47.9%。
  • 比伯夫婦共進復活節大餐,曬甜蜜八宮格秀恩愛,受寵海莉笑不停
    當地時間4月12日,據《人物》雜誌報導,加拿大小天王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與妻子海莉(Hailey)一同慶祝復活節,這對新婚夫婦在家享受隔離的樂趣,共進復活節大餐。對於美國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復活節,政府呼籲人們在家中慶祝復活節。
  • 美國民主黨重掌國會兩院!|紐約證券交易所|瑞幸咖啡|美國民主黨|...
    美聯儲會議紀要:承諾繼續放水 縮減購債前會充分打招呼1月7日,美聯儲公布12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承諾將繼續每月至少購買1200億美元的債券,直到最大就業和價格穩定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會議紀要還顯示,迄今為止的經濟復甦強於預期,但最近的指標表明復甦步伐有所放緩。隨著全國疫情惡化,未來幾個月擴張速度預計會進一步放緩。5.
  • 今天是第一個沒有科比的「曼巴日」而這些復活節配色戰靴卻帶來希望
    今天是科比-布萊恩特離開大家的第78天,這也是第一個沒有「曼巴」的「曼巴日」。2016年4月14日(美國當地時間4月13日),洛杉磯湖人隊主場迎戰猶他爵士隊,這是科比個人生涯最後一場比賽,那場比賽裡科比全場比賽50投22中,其中三分球21中6狂砍60分,以及4個籃板4次助攻1次搶斷1個蓋帽。
  • 6位中國民間藝術家在美國紐約法拉盛圖書館慶豬年
    6位中國民間藝術家在美國紐約法拉盛圖書館慶豬年 2019-01-16 11:11:1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死亡人數超過二戰 動畫展示美國疫情怎樣走向失控
    疫情下美國民眾自發分享食物美國勞工部當地時間12月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美國失業超過7周的長期失業人口環比增加38.5萬,達到390萬。長期失業的影響令一些美國人陷入食物不足的困境。為此,很多迫切需要食物的低收入家庭,不得不通過鄰裡間的食物分享,獲得幫助。
  • 美國紐約州確診破 5 萬!川普考慮對大紐約地區強制隔離 14 天...
    根據最新疫情通報,當地時間3月28日周六中午,紐約州新增了近8000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紐約州確診人數達到52318例。紐約州的死亡人數從519人上升到728人。在這些病例中,有29766例發生在美國疫情的「震中」紐約市。威徹斯特郡確診病例升至7875例,長島納蘇郡5537例,長島蘇福克郡4138例。
  • 美國僑報網:紐約戶外營業項目將延至2021年9月30日
    中國僑網12月30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導,繼紐約10月底啟動戶外營業(Open Storefronts)項目之後,市長白思豪於當地時間12月29日宣布將這一項目延長至2021年9月30日,準許餐館等小商家在店門外售賣預包裝食品或用作顧客取餐區域,幫助更多小商家利用店門外的空間開展經營。